52歌赋>汉语词典>南诏在词典中的解释
nánzhào

南诏

南诏读音为 nán zhào。意思是:古国名。唐代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在今云南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原为六诏之一,因地处五诏之南得名。公元738年,皮逻阁得到唐朝支持统一六诏。全盛时辖滇、川南、黔西。多民族杂居。通用汉文,采用官制,流行佛教。902年覆灭。

繁体南詔

拼音nán zhào

注音ㄣㄢˊ ㄓㄠˋ

词语解释

  • 古国名。建于盛时,是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受册封,历十三王,末为贵族郑买嗣所灭。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

    网络解释

    • 南诏
      1. 南诏国(738年-902年),古代国名,是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
      2.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词语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