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汉语词典>忽怳的分词解释
huǎng

忽怳

忽怳读音为 hū huǎng。意思是:1.亦作“忽荒”﹑“忽恍”﹑“忽慌”。

拼音hū huǎng

注音ㄏㄨ ㄏㄨㄤˇ

词语分解

忽怳hū huǎng
词语意思
1.亦作“忽荒”﹑“忽恍”﹑“忽慌”。(1)谓似有似无,模糊不分明。《老子》:“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汉贾谊《鵩鸟赋》:“释智遗形,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汉扬雄《<法言>序》:“神心忽恍,经纬万方。”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而其道密微,寂寥忽慌,无形可以见,无声可以闻。”章炳麟《征信论下》:“从是雠质自离者,诚有可知,亦或忽恍如不可知。”(2)指天空。《淮南子.人间训》:“翱翔乎忽荒之上,析惕乎虹霓之间。”《文选.班固<答宾戏>》:“应龙潜于潢污,鱼鼋媟之,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躆昊苍也。”李善注:“项岱曰:忽荒,天上也。”三国魏阮籍《答伏义书》:“跃踸踔,陵忽慌,从容与道化同逌,逍遥与日月并流。”(3)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唐孙樵《骂僮志》:“忽恍乎若病酲之未醒,茫洋若痴人之暝行。”
2.黄帝臣名。善忘之人。
分词解释
模糊:
1.亦作“模胡”。
2.不分明;不清楚。
3.谓草率,马虎。
4.混淆。
分明:
①清楚:黑白分明ㄧ爱憎分明。
②明明;显然:他分明朝你来的方向去的,你怎么没有看见他?
老子:
①父亲。
②骄傲的人自称(一般人只用于气忿或开玩笑的场合):老子就是不怕,他还能吃了我!
不分:
1.不服气;不平。
2.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