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汉语词典>科举制的分词解释
zhì

科举制

科举制读音为 kē jǔ zhì。意思是:隋代以后各代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炀帝设进士科。唐代置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称制科,定期由吏部(后由礼部)主持的进士科为常科。宋代以后各朝的科举制只有进士科,考试都用儒家经义。明清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用八股格式,依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写文章。1905年废止。

拼音kē jǔ zhì

注音

词语分解

科举制kē jǔ zhì
词语解释
隋代以后各代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炀帝设进士科。唐代置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称制科,定期由吏部(后由礼部)主持的进士科为常科。宋代以后各朝的科举制只有进士科,考试都用儒家经义。明清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用八股格式,依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写文章。1905年废止。
分词解释
九品中正:
指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维护世族特权的官吏选拔制度。代指等级制度。
八股:
即“八股文”。比喻刻板、空泛的文章、言论等。
格式:
一定的规格式样:公文格式ㄧ书信格式。
主持:
①负责掌握、处理:主持分配事宜。
②主张:主持公道。
制度:
1.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
2.制订法规。
3.规定。
4.指规定品级的服饰。
5.制作。
6.谓制作方法。
7.规模;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