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国学名著>太平御览>第十一章 卷十一 天部十一

《太平御览》第十一章 卷十一 天部十一· 李昉等

○雨下

  《河图帝通纪》曰:雨者,天地之施也。

  《遁甲开山图》曰:霍山南岳有云师雨虎。(荣氏解曰:云师如蚕,长六寸,有毛,似兔。雨虎如蚕,长七八寸,似蛭,云雨之时,出在石上,肉甘,可熟而食。)

  又曰:郑有不毛山,上有无为之君,分布云雨於九州之内。(荣氏曰:不毛山,不生树木,古无为君常处其上,布洒云雨,九州之内平均。)

  《河图秘征》曰:君急恚怒,无云而雨。

  《黄帝素问》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出天。

  又曰:天气下而为雨。

  《太公金匮》曰:武王师到牧野,阵未毕,而暴风疾雨,雷电幽冥前后不见。太公曰:"善。雷电者,是吾军动应天也。"

  《太公伏符阴谋》曰:纣常以六月猎於西土,西土之老少相与谋曰:"君王逆天,此其命固不寿也。"后数日而暴风大雨发屋拔木,漂杀人民六畜。明年,诸侯谋合,四海兵起。

  又曰:武王兵入商都,前歌后舞,甲子进兵,乙丑而雨。

  《太公兵法》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三礼。"太公曰:"将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幔盖,名将礼。"

  《太公对敌权变逆顺法》曰:夫军出逢天无云而雨,天泣也。军没不还。

  《魏武帝兵书接要》曰:大军将行,雨濡衣冠,是谓洒兵,其师有庆。

  又曰:三军将行,其旗垫然若雨,是谓天露。三军失徒,将阵,雨甚,是谓浴尸,先阵者败亡。

  又曰:大将始行,雨而薄,不濡衣冠,是谓天泣。其将大凶,其卒散亡。

  《杂兵书》曰:诸云气,诸变晕,日月蚀,风散之,云振之,雨压之,皆解。

  又曰:大人之兵如虎如狼,如风如雨,如雷如电,振振暝暝,天下尽惊。

  又曰:军始营,风雨从后来,沾衣裳,大吉。

  又曰:有大云雨,军内滂沱甚者,军罢无功。

  桓宽《盐铁论》曰:孔子,大圣也。尝居上位,相鲁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时雨之灌万物,莫不兴起也。

  王充《论衡》曰:道至天者,翔风起,甘雨降,霁而阴曀者,谓之甘雨,非谓雨水味甘也。

  又曰:太平之时,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又曰:周公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旬而一雨,雨必以夜,丘陵高下皆熟。

  《神异经》曰:西海上有人焉,乘白马朱鬛,白衣素冠,从十二童子,驰马西海上如飞,名曰河伯使者。其所至之国,雨水滂沱。

  《乐动声仪》曰:焦明至,为雨备。(焦明,水鸟。)

  《楚辞》曰:雷填填兮雨冥冥。

  潘尼《苦雨赋》曰:瞻中堂之浩汗,听长霤之涔涔。

  成公绥《阴霖赋》曰:沉灶生蛙,中庭运舟。

  傅咸《愁霖诗》曰:举足没泥泞,市道无行车。兰桂贱朽腐,柴粟贵明珠。

  张孟阳《杂诗》曰: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霖沥过二旬,散漫亚九龄。阶下伏泉涌,堂上水衣生。尺烬重寻桂,红粒贵瑶琼。

  又诗曰: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

  刘桢诗曰:和风从东来,玄云起西山。夜中发此气,明旦飞甘泉。

  应璩《与韦诞书》曰:夫以原宪悬磬之居,而值皇天无已之雨。室宇渐而作漏,堂馆洽而为泥。

  ○祈雨

  《礼记·月令》曰:孟夏大雩,帝命有司祷祀山川,古之卿士有益於人者,以祈穀实。(雩者,祭天祁雨之名。大雩,为用盛乐也。)

  《汉书》曰:董仲舒为江都相,理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者。(义云,祈雨,闭南门止雨。)

  范晔《后汉书》曰:谅辅仕郡,为五官椽。时夏大旱,太守自出祷山川,连日而无所降。辅乃自暴庭中,慷慨咒曰:"辅为股肱,不能进谏纳忠,和调阴阳,至令天地否隔,万物焦枯,咎尽在辅。今敢有所请,若至日中不雨,乞以身塞无状。"於是积薪聚艾茅以自环,构火将自焚。未及中时,天云晦合,须臾澍雨。

  谢承《后汉书》曰:戴封,字平仲,迁西华令。其年大旱,祷请无获,乃积薪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远迩叹服,迁中山相。

  又曰:爰延转议郎。徐州遭旱,延使持节到东海请雨。丰泽应澍雨,与京师同日俱霈,还拜五官中郎将。

  又曰:周畅性仁慈,为河南尹。夏旱,久祷无应,因收葬洛城傍客死骸骨万余人,应时澍雨,岁乃丰稔。

  又曰:章和元年,有诏以郑宏为大尉。时旱,朝廷百僚皆暴请雨,夏炎热,小雨,郡官即还舍。宏弥日不旋,大雨澍,稼穑遂丰。

  又曰:汝南周获善占天文,为郡门下椽,鲍昱为汝南太守。时郡境大旱,昱自往问,何以致雨,获曰:"急罢三部督邮,明府当自北出,到四十里亭,雨可致也。"昱从之,果得大雨,每行县,辄轼其闾。

  《东观汉记》曰:曹褒为河内大守,时旱,春至六月无雨,穀贵,百姓颇流离。褒到,省吏职,退去贪残,屡得澍雨。其秋大熟,百姓给足,流民皆还。

  又曰:和熹邓后,永初二年三月,京师旱,至五月朔,太后幸雒阳,省狱举冤。未还宫,澍雨大降。

  司马彪《续汉书》曰:永元六年,张奋代刘方为司空。时岁灾旱,祈雨无应,乃表即时引见,口陈时政之宜。明日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阳,即大雨三日。

  《蜀本纪》曰:秦王诛蜀侯惲后迎葬咸阳,天雨三月,不通,因葬成都,故蜀人求雨祠蜀侯必雨。

  王隐《晋书》曰:束晳。太康中,郡大旱,苗稼败,晳乃命邑人躬共请雨,三日中雨水三尺。众人以其有术数,精诚感神明,百姓欢喜,为之歌曰:"束先生,通神明,请天三日甘雨零。我黍以萌。我稷以生。何以酬之,报束长生。"

  高闾《燕志》曰:太平十五年,自春不雨,至於五月。有司奏右部王荀妻产妖,傍人莫觉,俄而失之,乃暴荀妻於社,大雨普洽。

  鱼豢《典略》曰:旧制求雨,太常祷天地宗庙社稷山川,已赛,如其常祭,牢礼。四月立夏旱,乃求雨,立秋虽旱不祷。求雨到七月毕,赛之。秋冬春三时不求雨。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曰:建熙七年五月,慕容暐下书曰:"朕以寡德,莅政多违,亢阳三时,光阴错绪,农植之辰而零雨莫降。其令有司彻乐,大官以菜食常供祭奠。"既而澍雨大降。

  又《前凉录》曰:"张植为西城校尉,与奋威将军牛霸率骑救张冲,六月至于流沙,无水,士卒渴甚。植乃剪发肉袒徒跣升坛,恸泣请雨,俄而云起西北,雨水成川。植杀所乘马祭天而去。

  又《前秦录》曰:沙公,西域沙门也。有秘术,每旱,苻坚常使咒龙,龙便下钵中,天辄大雨。

  《后魏书》曰:孝文太和二年,京师旱,祈雨,天子于北苑亲自礼焉,减膳,避正殿,澍雨大洽。三年,帝祈雨於北苑,闭阳门,是日大澍雨。

  《益都耆旧传》曰:赵瑶为阆中令,遭旱,请雨於灵星,应时大雨。

  《葛仙公传》曰:吴主曾与仙公坐於榭上,望见道间人民请雨,土人累时不得。仙公曰:"雨可得耳。"即书符著社庙中,日午大雨尺余水。

  《长沙耆旧传》曰:祝良为洛阳令。时亢旱,天子祈雨不得。良暴身阶庭,告诫引罪,紫云沓起,甘雨乃降。

  《佛图澄传》曰:石虎时,自正月至六月不雨,澄诣滏口祠,稽首暴露,即有二白龙降祠下,於是雨遍数千里。

  干宝《搜神记》曰:汤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汤乃以身祷於桑林,剪其发,自以为牺牲,祈福於上帝。於是大雨总至,洽于四海。

  又曰:湘东新年县有一龙穴,穴中有黑土。岁旱,人则共壅水於此穴,穴淹则立大雨。

  《宋永初山川记》曰:鄱阳长寿山,山形似马,白云出於鞍中,不崇朝而雨。

  盛弘之《荆州记》曰:佷山县有一山独立峻绝,西北有石穴,北行百步许,二大石其间相去一丈许,俗名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

  又曰:湘东有雨母山,山有祠坛,每祈祷无不降泽,以是名之。

  又曰:耒阳县有雨濑,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则甘雨普降。若一乡独壅,雨亦偏应,随方所祈,信若符刻。

  顾微《广州记》曰:郁林郡山东南有一池,池边有一石牛,人祭祀之,若旱,百姓杀牛祈雨,以牛血和泥,泥石牛背,祀毕则天雨大注。

  《抱朴子》曰: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云:方士能神祝者临泉禹步吹气,龙即浮出,长数十丈;更吹,龙辄缩至长数寸,乃掇取著壶中,壶中或有四五龙,以少水养之。闻有旱处,便赍龙往卖,一龙直数十斤金。发壶出一龙,著潭中,复禹步吹之,长数十丈,须臾而云雨四集。

  又曰:历阳有彭祖仙室,请雨必得。

  《晏子春秋》曰:齐景公时,旱欲祠灵山。晏子曰:"山以石为身,草木为发,天苟不雨,发焦身热,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祠河伯可乎?"曰:"河伯以水为国,鱼鳖为民,久旱,国将亡,民将灭,独不欲雨乎?君避殿暴露,其索雨乎?"公出野暴露,天果大雨。

  《淮南子》曰:土龙致雨。许慎注曰:"汤遭旱,作土龙以象云从龙也。"

  又曰:董仲舒请雨,秋用桐木鱼。

  《山海经》曰:东荒北隅有山名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今之土龙本此也。)

  《遁甲开山图》曰:绛北有阳石山,有神龙池。黄帝时遣云阳先生养於此,帝王历代养龙之处,国有水旱不时,即祀池请雨。

  《尔雅》孙炎注曰:摄木生江上,有奇枝高三四丈,生毛,一名枫子,天旱以泥涂之即雨。

  傅咸《自叙》曰:太始九年,自春不雨,涉夏节,圣皇劳虑,分使祈祷。余以太子洗马兼司徒莅事,三朝,雨大降,退作《喜雨赋》。

  ○霁

  《说文》曰:霁,雨止也;霋,雨齐也。霩,雨止云罢貌。

  《魏略·五行志》曰:延康元年,大霖雨五十余日,魏有天下乃霁,将受魏祚之应也。

  《晋中兴征祥记》曰:咸和四年,阴霖五十余日,苏峻灭,乃霁。

  《长沙耆旧传》曰:文度,字仲儒,为郡功曹吏。时霖雨,废人业,太守忧悒,召度补户曹。度奉教斋戒,在社三日,夜梦白头翁谓曰:"尔来何迟!"翌旦,度具白所梦於太守,曰:"昔禹梦青绣文衣男子,称苍水使者,禹知水脉当若椽。此梦将其比也。"明日果大霁。

  《扶南日南传》曰:金陈国入四月便雨,六月乃止,少有晴日。六月不雨常晴。岁岁如此。

  《太平御览》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