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国学名著>元和郡县志>第1部分

《元和郡县志》第1部分·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一

元和郡县志 地理二【总志之属】提要

【臣】等谨案元和郡县志四十卷唐李吉甫撰吉甫字宏宪赵州赞皇人宰相栖筠之子以防补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贞元初为太常博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諡忠懿事迹具唐书本传据宋洪迈跋称为元和八年所上然书中更置宥州一条乃在元和九年葢其事为吉甫所经画故书成之后又自续入之也前有吉甫原序称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四十七镇成四十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目録两卷共成四十二卷故名曰元和郡县圗志后有淳熙二年程大昌跋称图至今已亡独志存焉故书録解题惟称元和郡县志四十卷此本又阙第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六卷三十六卷其第十八卷则阙其半二十五卷亦阙二页又非宋本之旧矣篇目断续颇难寻检考水经注本四十卷至宋代佚其五卷故水名阙二十有一南宋刋版仍均配为四十卷使相聨属今用其例亦重编为四十卷以便循览仍注其所阙于卷中以存旧第其书唐志作五十四卷证以吉甫之原序盖志之误又按唐六典及新旧唐书地理志贞观初分天下为十道一闗内道二河南道三河东道四河北道五山南道六陇右道七淮南道八江南道九剑南道十岭南道此书移陇右为第十殆以中叶后防没吐蕃故退以为

殿至淮南一道在今本缺卷之中以唐志淮南道所属诸州考之今本河南道内有所属申光二州列蔡州之后江南道内有所属蕲黄安三州列鄂沔二州之后似乎写之错简然考唐书方镇表大厯十四年淮西节度使复治蔡州寻更号申光蔡节度使又永泰元年蕲黄二州隶鄂岳节度升鄂州都团练使为观察使増领岳蕲黄三州元和元年升鄂州观察使为武昌军节度使増领安黄二州则申州光州尝由淮南道割隶河南道蕲州安州黄州亦尝由淮南道割隶江南道唐志偶失移并非今本错乱也舆记图经隋唐志所着録者率防佚无存其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今録以冠地理总志之首着诸家祖述之所自焉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原序

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李吉甫撰

臣闻王者建州域物土疆观次于星躔察法于地理攷中国山河之象求二仪险阻之情天汉明而两界分南宫正而五均叙自黄帝之方制万国夏禹之分别九州辨方经野因人纬俗其揆一矣及秦皇并六国则罢侯而置守汉武讨百蛮则穷兵而黩武虽裂为郡县者逺过于殷周而教令之所行威怀之所服亦不越于三代失天地作限之意非皇王尚徳之仁夸志役心久而后悔由此观之则圣人疆理之制固不在荒逺矣我国家肇自贞观至于开元兼夏商之职贡掩秦汉之文轨梯航累乎九译廐置通乎万里然后分疆以辨之置吏以康之任所有而差贡赋因所宜而制名物守其要害险其走集经理之道冠乎百王巍巍乎无得而称矣易曰天险不可升地险山川邱陵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然则圣人虽设险而未尝恃险施于有备之内措于立德之中其用常存其机不显弛张开阖因变制权所以裁成二仪统理万物故汉祖入关诸将争走金帛之府惟萧何收秦图书髙祖所以知山川阸塞户口虚实厥后受命汜水定都洛阳留侯演委辂之谋田肯贺入关之防事关兴替理切安危举斯而言断可识矣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握枢秉圣承祧立极祖尧舜之道宪文武之程皇王之遐踪行之必至祖宗之耿光寝而复耀天宝之季王涂蹔艰由是坠纲解而不纽强侯傲而未肃逮至兴运尽为驱除故蜀有阻隘之夫呉有凭江之卒虽完保聚缮甲兵莫不手足裂而异处封疆一乎四海故鄘卫风偃朔塞砥平东西南北无思不服臣吉甫当元圣抚运之初从内庭视草之列寻备衮职久尘台阶每自循省赧然收汗谟明弼谐诚浅智之不及簿书期会亦散材之不工久而伏思方得所効以为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也所以前上元和国计簿审户口之丰耗续撰元和郡县图志辨州域之疆理时获省阅或裨聪明岂欲希酂侯之规模庶乎尽朱赣之条奏况古今言地理者凡数十家尚古逺者或搜古而畧今采谣俗者多疑而失实饰州邦而叙人物因邱墓而征鬼神流于异端莫切根要至于邱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畧而不书将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羣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此防臣之所以精研圣后之所宜周览也谨上元和郡县图志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四十七镇成四十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目録两卷总四十二卷臣学非博闻识愧经远驰骛虽久漏畧犹多轻凟宸严退增战越谨上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一

唐 李吉甫 撰

关内道【一】

京兆府【雍州】

【开元户三十六万二千九百九元和户二十四万一千二百二】

禹贡雍州之地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周武王都丰镐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阳秦兼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项籍灭秦分其地为三以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县是也】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髙奴【今延州金明县是也】谓之三秦髙祖入关定三秦复并为内史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后与左冯翊右扶风谓之三辅其理俱在长安城中又置司隶校尉以总之光武都洛阳以关中地置雍州寻复立三辅魏分河西为凉州分陇右为秦州三辅仍旧属司隶晋初省司隶复置雍州愍帝之后刘聪石勒苻健姚苌相继窃据之苌孙为刘所灭东晋复置雍州及京兆郡寻为赫连勃勃所破遣子隗镇长安号曰南台后魏太武破赫连昌复于长安置雍州孝武自洛阳迁长安改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自长安故城迁都龙首川即今都城是也【初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髙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大明宫即圣唐髙宗龙朔二年所置髙宗尝染风痹以大内湫湿置宫于斯其地即龙首山之东麓北据髙原南俯城邑每晴天霁景视终南如指掌含元殿所居髙明尤得地势大明东南曰兴庆宫宗藩邸宅也】废京兆尹又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武徳元年复为雍州开元元年改为京兆府谨按汉五年髙祖在洛阳娄敬説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周之都洛以为此天下之中四方纳贡职道里均有徳则易以王无徳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务以徳致人不欲阻险令后世骄奢也今陛下而欲比隆成康之时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猝然有急百万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鬭不搤其吭拊其背未能全胜今陛下入关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搤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髙祖问羣臣羣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则亡不如都周髙祖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驾西都关中六年擒韩信田肯贺髙祖曰甚善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阻山持防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髙屋之上建瓴水也自汉至今常为王者奥区

府境【东西三百一十里南北四百七十里】

八到【东至东都八百三十五里东至华州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商州二百六十五里南取库谷路至金州六百八十里】

【西南至洋州六百三十里正西防北至鳯翔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邠州三百里东北至坊州一百五十里】

【正东防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葵草席 地骨白皮 酸枣仁赋 绢 绵】

管县二十三

万年 长安 昭应 三原 醴泉 奉天奉先 富平 云阳 咸阳 渭南 蓝田兴平 髙陵 栎阳 泾阳 美原 华原同官 鄠 盩厔 武功 好畤

万年县【赤】

本汉旧县属冯翊在今栎阳县东北三十五里周明帝二年分长安霸城山北等三县始于长安城中置万年县隋开皇三年迁都改为大兴县理宣阳坊【案是书因避唐髙宗讳凡治字皆作理今遇引用经史语改从治字余仍原本】武徳元年复为万年干封元年分置明堂县理永乐坊长安三年废天宝七年改为咸宁乾元元年复名万年县

终南山在县南五十里按经所説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据张衡西京赋云终南太一隆崛崔崒潘岳西征赋云九嵏嶻嶭太一巃嵸面终南而背云阳跨平原而连嶓冡然则终南太一非一山也

毕原在县西南二十八里诗注云毕终南之道名也书序云周公薨成王葬于毕是也

白鹿原在县东二十里亦谓之霸上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王仲宣诗曰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即此也长乐坡在县东北十二里即浐川之西岸旧名浐坂隋文帝恶其坂名改曰长乐坡

故轵道在县东北一十六里即秦王子婴降沛公之处也

细栁营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云周亚夫屯军处今按亚夫所屯在咸阳县西南二十里言在此非也

杜陵在县东南二十里汉宣帝陵也

渭水在县北五十里【旧云北去县五十里】

灞水在县东二十里灞桥隋开皇三年造唐隆二年仍旧所创制为二南北两桥

樊川一名后寛川在县南三十五里本杜陵之樊乡汉髙祖赐樊哙食邑于此

御宿川在县南三十七里汉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

长安县【赤】

本秦旧县初楚懐王封项羽为长安侯则长安久矣非始于汉但未详所在耳及髙帝五年入关复置长安县乃取旧名以名县也至隋开皇三年迁都长安县移至长寿坊西南隅干封元年分置干封县理懐真坊长安三年废

龙首山在县北一十里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秦时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水其行道因成土山疏山为台殿不假版筑髙出长安城西京赋所云疏龙首以抗殿也【三辅黄图曰营未央宫因龙首制前殿也】

细栁原在县西南三十三里别是一细栁非亚夫屯军之所

长安故城在县西北十三里汉旧都惠帝修筑本秦离宫也按惠帝元年正月城长安三年春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三十日罢六月徒隶二万人常役至五年正月发十四万五千人三十日罢九月而城成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周回六十五里太和宫在县南五十五里终南山太和谷武徳八年造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以时熟公卿重请修筑于是使将作大匠阎立徳缮理焉改为翠防宫今废为寺周武王宫即镐京也在县西北十八里自汉武帝穿昆明池于此镐京遗址沦陷焉

秦阿房宫在县西北十四里殿东西五百歩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表南山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庭中可受十万人又置铜人十二于宫前

汉长乐宫在县西北十四里

汉未央宫在县西北十五里并在长安故城中

汉建章宫在县西二十里长安故城西太初元年柏梁台灾越巫以厌胜之术请作建章宫为千门万户桂宫在县北十三里长安故城中汉武帝所造

柏梁台在长安故城中未央宫北

渐台在未央宫西王莽死于此

神明台在县西北二十里长安故城西上有承露盘汉博望苑在县北五里武帝为太子据所立使通宾客上林苑在县西北一十四里周匝二百四十里相如所赋也

酒池在长乐宫中汉武帝所作以夸羌胡饮以铁杯重不能举皆低头牛饮西征赋云酒池鉴于商辛追覆车而不寤

子午关在县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关魏遣钟会统十万余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趋汉中晋桓温伐秦命司马勲出子午道今洋州东二十里曰龙亭此入子午谷之路梁将军王神念以旧道縁山避水桥梁多壊乃别开干路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

新丰故城在县东十八里汉新丰县城也汉七年髙祖以太上皇思东归于此置县徙丰人以实之故曰新丰并移枌榆旧社街衢栋宇一如旧制男女老幼各知其室虽鸡犬混放亦识其家焉

古戏亭在县东北三十里周幽王为犬戎所逐死于戏即此也周章军西至戏秦将章邯拒破之亦此地也周幽王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秦始皇陵在县东八里始皇即位治骊山陵役徒七十万人今按其陵髙大亦不足役七十万人积年之功盖以骊山水泉本北流者陂障使东西流又此土无石取大石于渭北诸山其费功力由此也

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及集灵台以祀神【案前京兆府管县目万年长安下有昭应旧唐书地理志云昭应隋新丰县治古新丰城北垂拱二年改为庆山县神龙元年复为新丰天宝二年分新丰万年置会昌县七载省新丰县改会昌为昭应治温泉宫之西北新唐书云天宝元年更骊山曰会昌山三载析新丰万年置会昌县六载更温泉曰华清宫七载省新丰更会昌县及山曰昭应据二书则华清宫在昭应县是书无昭应县志文既与前目不符而以华清宫附长安县具所缺在前在后未可臆断附识于此以存昭应县大畧】

三原县【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

本汉池阳县嶻嶭山在今县西北六十里苻秦于此山北置三原防军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丰原北曰白鹿原后魏太武七年罢改置三原县属北地郡明帝孝昌三年萧宝寅逆乱毛洪宾立义捍贼永安元年于此置北雍州洪宾为刺史亦谓之洪宾栅其故城在县北五十五里又割北地郡之三原县于此置建忠郡以旌其功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雍州

髙祖献陵在县东十五里

尧门山在县西北三十二里

天齐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上有天齐祠

黄白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后汉李傕乱政天子东迁三辅饥歉乃移保黄白城即其地也

秦曲梁宫在县西南十五里黄白城内

于谨墓在县北十八里

醴泉县【次赤东南至府一百二十里】

本汉谷口县地在九嵏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沟洫志云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民得其饶歌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谓此也后汉及晋又为池阳县后魏改为宁夷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醴泉县以县界有周醴泉宫因以为名

太宗昭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九嵏山

肃宗建陵在县东北十八里武将山

奉天县【次赤东南至府一百六十里】

光宅元年割醴泉始平好畤武功新平郡之永寿五县置

梁山髙宗天皇大帝干陵所在因名曰奉天其山即禹贡所云壶口治梁及岐又古公亶父逾梁山至于岐下及秦立梁山宫皆此山也

奉先县【次赤西南至府二百四十里】

本秦重泉县后魏省至孝文帝分白水县置南白水县西魏改为蒲城县本属同州开元四年以县西北三十里有丰山于此置睿宗桥陵改为奉先县隶京兆宗泰陵在县东北二十里

惠庄太子陵在桥陵东南三里

惠宣太子陵在桥陵东六里

惠文太子陵在桥陵东三里并在柏城内

富平县【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

本汉旧县属北地郡后魏文帝自懐徳城移于今理周闵帝于县置中华郡武帝省郡以县属冯翊隋开皇三年改属雍州

中宗定陵在县西北十五里龙泉山

代宗元陵在县西北四十里檀山

顺宗丰陵在县东北三十三里瓮金山

节愍太子陵在县西北十五里

荆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岐山之东禹贡云荆岐既旅是也

盐池泽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周回二十里

后周文帝成陵在县西北十五里

王翦墓在县东北三里

司马欣墓在县西二十五里章邯长史降项羽封为塞王

云阳县【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属左冯翊魏司马宣王抚慰关中罢县置抚夷防军及赵王伦镇长安复罢防军刘石苻姚因之魏罢防军更于今理别置云阳县后周置云阳郡开皇初郡废武徳元年分置石门县三年于石门县置泉州贞观元年废州改石门县为云阳县

徳宗崇陵在县东二十里

嵯峨山一名嶻嶭山在县东北十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山上有云必雨常以为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卷一>

复广徳二年臣吉甫先臣文献公为工部侍郎复陈其弊代宗亦命先臣撤去私碾硙七十余所嵗余先臣出牧常州私制如初至大厯中利所及才六千二百余顷汉云阳故县在县西北八十里

云阳宫即秦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宫在县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周回十余里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祭天圜丘处也齐人少翁谓武帝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像神神物不至乃于甘泉宫中为台画天地太一诸鬼神而祭之又作柏梁铜柱承露盘仙人掌之属帝以五月避暑于此八月乃还

通天台在县西北八十一里甘泉宫中髙三十五丈望雷雨悉在下

咸阳县【畿正东防南至府四十里】

本秦旧县也孝公十二年于渭北城咸阳自汧陇徙都焉秦自孝公惠文悼武昭襄庄襄王始皇胡亥并都之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庭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每破诸侯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以所得诸侯美人钟鼓充之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土木皆被绨绣宫人不移乐不改县穷年忘归犹不能徧至胡亥时天下叛秦汉元年秦王子婴降汉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及汉兴以为渭城县属右扶风按秦咸阳在今县东二十二里汉渭城县亦理于此苻坚时改为咸阳郡后魏移咸阳县于泾水北今泾阳县理是也隋开皇九年改泾阳为咸阳大业三年废入泾阳县城本杜邮也武徳元年置白起堡二年置县又加营筑焉山南曰阳水北曰阳县在北山之南渭水之北故曰咸阳

毕原即县所理也左传曰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即谓此地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亦谓之毕陌汉氏诸陵并在其上

短隂原在县西南二十里

渭水南去县三里

临臯驿在县东南二十里

长陵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初汉徙关东豪族以奉陵邑长陵茂陵各万户其余五陵各千户皆属太常不隶于郡

秦兰池宫在县东二十五里

秦磁石门在县东南十五里东南有阁道即阿房宫之北门也累磁石为之着铁甲入者磁石吸之不得过羌胡以为神

细栁仓在县西南二十里汉旧仓也周亚夫军次细栁即此是也张揖云在昆明池南恐为疎逺

棘门在县东北十八里本秦关门也汉文帝使将军徐厉屯棘门谓此也

兰池陂即秦之兰池也在县东二十五里初始皇引渭水为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始皇尝防行遇盗于兰池见窘使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中渭桥在县东南二十二里本名横桥架渭水上始皇都咸阳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渭水南有长乐宫渭水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桥汉末董卓烧之魏文帝更造刘入关又毁之后魏重造贞观十年移于今所

便桥在县西南十里架渭水上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在长安北茂陵东去长安二十里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相对故名便桥

白起祠在县城中

汉长陵在县东三十里髙帝陵也

安陵惠帝陵也在县东北二十里

阳陵景帝陵也在县东四十里

平陵昭帝陵也在县西北二十里

渭陵元帝陵也在县西北七里

延陵成帝陵也在县西北十三里

义陵哀帝陵也在县北八里

康陵平帝陵也在县西北九里

太公墓在县东北十里

周公墓在县北十三里

萧何墓在县东北三十七里

曹参墓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张良墓在县东北三十六里

防恬祠在县西北十五里

渭南县【畿西至府一百三十里】

本汉新丰县地苻秦时置后魏孝明帝【亦云孝文帝】于今县东南四里置渭南郡及南新丰县西魏废帝二年改南新丰为渭南县武徳元年属华州五年改属雍州倒兽山一名象山在县东南五十里王子年隠处也渭水北去县四里

酋水出县西南石楼山北入渭

隋崇业宫在县东十五里

秦步髙宫在县西南二十里

蓝田县【畿东北至府八十里】

本秦孝公置按周礼玉之美者曰球其次为蓝【案今周礼无此文杜佑通典蓝田县下亦有是语而不云周礼】盖以县出美玉故曰蓝田周闵帝割京兆之蓝田又置玉山白鹿二县置蓝田郡至武帝省郡复为蓝田县属京兆后遂因之县理城即峣栁城也俗亦谓之青泥城桓温伐苻健使将军薛珍击青泥城破之即其处也

蓝田山一名玉山一名覆车山在县东二十八里白鹿原在县西六里晋桓温伐苻健督防邓遐等奋击于白鹿原即此地也

灞水故滋水也即秦岭水之下流东南自商州上洛县界流入又西北流合浐水入渭

思乡城在县东南三十三里宋武帝征关中筑城于此南人思乡因以为名

蓝田关在县东南九十里即峣关也秦赵髙将兵拒峣关沛公引兵攻峣关逾蒉山击秦军大破之

蒉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元和郡县志卷一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

唐 李吉甫 撰

关内道【二】

京兆府【万年县至蓝田县志文见前卷此卷自兴平县起】

兴平县【畿东至府九十里】

本汉平陵县属右扶风魏文帝改为始平晋武改置始平国领槐里县厯晋至西魏数有移易景龙二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中宗送至此县改始平县为金城县至徳二年改名兴平

始平原在县北十二里东西五十里南北八里东入咸阳界西入武功界

渭水南去县二十九里

马牧泽在县东南二十里南北广四里东西二十一里百顷泽在县西二十五里多蒲鱼之利周回六十里槐里城周曰犬丘秦改名废丘周懿王所都项羽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亦此城也

武学故城在县东南十里

马嵬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三里马嵬于此筑城以避难未详何代人也

汉龙泉庙在县东北二十四里武帝庙号也

汉黄山宫在县西南三十里武帝防行西至黄山宫即此也

章邯台在县东南十里

汉茂陵在县东北十七里武帝陵也在槐里之茂乡因以为名守陵溉树扫除凡五千人

汉公孙墓在县东北十八里

卫青墓在县东北十九里起冢象庐山

霍去病墓在县东北十九里起冢象祁连山

髙陵县【畿西南至府八十里】

本秦旧县孝公置汉属左冯翊魏文帝改为髙陆属京兆郡大业二年复为髙陵

龙跃宫在县西十四里髙祖太武皇帝龙潜旧居也武徳六年置

姚兴墓在县东南十三里

栎阳县【畿西南至府一百里】

本秦旧县献公自雍徙居焉属左冯翊项羽立司马欣为塞王亦都之按髙帝既葬太上皇于栎阳之万年陵遂分栎阳置万年县以为陵邑理栎阳城中故栎阳城亦名万年城后汉省栎阳入万年后魏宣武帝又分置广阳县周明帝省万年入广阳更于长安城中别置万年县广阳仍属冯翊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广阳县属雍州武徳元年又改为栎阳县

煮盐泽在县南十五里泽多咸卤苻秦时于此煮盐周回二十里

清泉陂在县西南十里多水族之利

汉太上皇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泾阳县【畿南至府七十里】

本秦旧县汉属安定郡惠帝改置池阳县属左冯翊故城在今县西北二里以其在池水之阳故曰池阳后魏废于今县置咸阳郡苻秦又置泾阳县隋文帝罢郡移泾阳县于咸阳郡属雍州即今县是也

石安原在县南七里髙二十丈东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阳县界

长平坂【一作坡】在县西南五里

泾水西北自池阳县界流入经县南七里又东南入髙陵县界春秋襄公十四年诸侯伐秦济泾而次秦人毒泾师人多死

焦获薮亦名瓠口尔雅十薮周有焦获诗云猃狁匪茹整居焦获即谓此也按韩水工郑国説秦令凿泾水自仲山西抵瓠口为渠即所谓郑白二渠是也

秦望夷宫在县东南八里北临泾水以望北夷故名之胡亥死于此

汉池阳宫在县西北八里

龙泉陂在县南三里周回六里多蒲鱼之利

太白渠在县东北十里

中白渠首受太白渠东流入髙陵县界

南白渠首受中白渠水东南流亦入髙陵界

美原县【畿西南至府一百八十里】

秦汉频阳之地以县西北十一里有频山秦厉公于山南立县故曰频阳后魏别立土门县以频山有二土门状似门故曰土门大业二年省义宁二年再置贞观十七年又省咸亨二年复置改名曰美原

频阳故城在县西南三里秦将王翦即此县人也华原县【畿西南至府一百六十里】

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魏晋皆于其地置北地郡元魏废帝三年改为通川郡领泥阳县属宜州六年改泥阳为华原县大业二年省宜州县属京兆垂拱元年改为永安县天授二年又置宜州大定元年废神龙元年复为华原县

土门山在县东南四里

祋祤故城在县东南十里汉县也宣帝神雀二年鳯凰集祋祤城是也

泥阳故县在东南十七里

汉步寿宫在县东北三里

同官县【畿西南至府二百一十里】

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晋属频阳苻秦于祋祤城东北铜官川置铜官防军后魏太武帝改置铜官县属北地郡周朝除金作此同字属宜州大业二年省宜州县属雍州国朝因之

鄠县【畿东北至府六十五里】

本夏之扈国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地理志古扈国有户谷户亭又有甘亭扈至秦改为鄠邑汉属右扶风自后魏属京兆后遂因之

终南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鸡头山在县东南三十一里伪赵主石生不能守长安欲西上陇士卒散尽遂入鸡头山寻为追兵所害牛首山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南接终南在上林苑中西京赋云绕黄山而款牛首是也涝水所自出

渭水北去县十七里

丰水出县东南终南山自发源北流经县东二十八里北流入渭

龙台泽在县东北三十里周回二十五里

八部泽在县东南五里周回五十里

故鄠城在县北二里夏之扈国也

钟官故城一名灌钟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盖始皇收天下兵器销为钟鐻此或其处

马祖坛在县东北三十二里龙堂泽中毎年太常太仆四时祭之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隋太平宫在县东南三十一里对太平谷因名之隋甘泉宫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对甘泉谷因名之周酆宫文王宫也在县东三十五里诗云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是也崇侯无道文王伐之命无杀人无坏室崇人闻之如归父母遂虏崇侯作丰邑崇国在秦晋之间秦萯阳宫在县西南二十三里

美陂在县西五里周回十四里

甘亭在县西南五里夏启伐有扈誓师于甘之野即此处也

盩厔县【畿东北至府一百三十里】

汉旧县武帝置属右扶风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后汉省晋复立武徳三年属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复属雍州天宝中改名宜寿后复名盩厔

姜维岭本名沈岭在县南五十里蜀后主延熙二十年大将军姜维率众出骆谷经沈岭即此也

望仙泽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中有龙尾堆

隋宜寿宫在县东南三十二里

秦长杨宫在县东南三十三里汉武帝好自击熊罴司马相如从至上林上疏谏

秦五柞宫在县东南三十八里

马融读书台在县东北二十七里

司竹园在县东十五里史记曰渭川千亩竹今按园周回百里置监丞掌之以供国用义宁元年义师起髙祖第三女平阳公主举兵于司竹园号娘子军

骆谷关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武徳七年开骆谷道以通梁州在今关北九里贞观四年移于今所

骆谷道汉魏旧道也南通蜀汉魏少帝正始四年曹爽伐蜀诸军入骆谷三百余里不得前进牛马驴驘以转运死者畧尽少帝甘露三年蜀将姜维出骆谷围长城亦此道也

楼观在县东三十七里本周康王大夫尹喜宅也穆王为召幽逸之人置为道院相承至秦汉皆有道士居之晋惠帝时重置其地旧有尹先生楼因名楼观武徳初改名宗圣观事具楼观本记及先师焉

武功县【畿东至府一百四十里】

汉旧县古有邰国尧封后稷之地周平王东迁以赐秦襄公孝公作四十一县斄美阳武功各其一也斄与邰音同字异武功盖在渭水南今郿县地是也按旧县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故诸葛亮表云遣孟琰据武功水又杜彦逺云太白山南连武功山是则县本以山水立名也武徳三年分雍州之武功好畤盩厔扶风之郿四县于今县理置稷州因后稷所封为名贞观元年废州以县属京兆

庆善宫在县南十八里皇家旧宅也南临渭水武徳元年置宫贞观六年銮驾亲幸防羣臣赋诗焉

三畤原在县西南二十里髙五十丈西入扶风县界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古邰国也后稷祠在县西南二十三里

姜嫄祠在县西南二十二里

隋文帝泰陵在县西南二十里三畤原上

好畤县【畿西南至府一百八十里】

本汉旧县在今县理东南十三里故城是也畤者神明所依止也以雍州积髙神明之隩故立畤以郊上帝诸神也后汉省武徳二年分醴泉县置因汉旧名属雍州三年改属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复属雍州二十一年于废上宜县置好畤县今县理是也其上宜县隋开皇十八年置贞观八年废

华州【华隂四辅】

【开元户三万七百八十七 乡七十元和户一千四百三十七 乡二十二】

禹贡雍州之域周为畿内之国郑桓公始封之邑其地一名咸林春秋时为秦晋界邑长城在州东七十二里或説秦晋分境祠华岳故筑此城战国时属秦魏地理志云自髙陵以东皆魏分也按史记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今州东南三里魏长城是也秦并天下为内史之地二汉及晋为京兆之地后魏置东雍州废帝改为华州大业二年省华州义宁二年置华山郡武徳元年复为华州垂拱元年改为太州避武太后祖讳也神龙元年复旧

州境【东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一百四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百八十里东至东都六百八十里】

【东至潼关一百二十里东至虢州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同州八十里南至商州山南路二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茯苓 茯神 细辛赋 绢 绵】

管县三

郑 华隂 下邽

郑县【望郭下】

本秦旧县汉属京兆后魏置东雍州其县移在州西七里大业二年州废移入州城隷属雍州至三年以州城屋宇壮丽置太华宫县即权移城东四年宫废又移入城

古郑县在县理西北三里兴元二年新筑罗城及古郑城并在罗城内

少华山在县东南十里

华隂县【望西至州六十五里】

本魏之隂晋邑秦惠文王时魏人犀首纳之于秦秦改曰宁秦汉髙帝八年更名华隂属农郡后魏属华州隋大业五年移于今理垂拱元年改曰仙掌寻复旧名长城在县西春秋秦晋分界处

太华山在县南八里

永丰仓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渭河口隋置义宁元年因仓又置监天宝三年左常侍兼陜州刺史韦坚开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华隂入渭运永丰仓及三门仓米以给京师名曰广运潭以坚为天下转运使【灞浐二水会于漕渠每夏大雨辄皆涨大厯之后渐不通舟】天宝中每歳水陆运米二百五十万石入关大厯后每歳水陆运米四十万石入关潼关在县东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春秋时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是也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关又云河在关内南流冲激关山因谓之冲关谨按秦函谷关在汉农县即今灵宝县西南十一里故关是也今大路在北本非钤束之要汉武帝元鼎三年杨仆为楼船将军本宜阳人【今福昌县也】耻居关外上疏请以家僮七百人徙关于新安武帝从之即今新安县东一里函谷故关是也而御所驰出于南路至后汉献帝初平二年董卓胁帝西幸长安出函谷关自此以前其关并在新安其后二十年至建安十六年曹公破马超于潼关则是中间徙于今所今厯二处而至河潼上跻髙隅俯视洪流盘纡陵极实为天险河之北岸则风陵津北至蒲关六十余里河山之险迤逦相接自此西望川途旷然盖神明之奥区帝宅之户牖百二之固信非虚言也

下邽县【望东南至州八十里】

本秦旧县地理志属京兆注下邽秦武公伐邽戎置以陇西有上邽故此加下也董卓迁都长安华歆求出为下邽令即此也后魏避道武帝讳改为夏封大业二年复旧后魏属冯翊隋属华州武徳【缺】年属同州垂拱元年复属华州

汉莲勺县故城在县东二十二里张禹本河内人徙家莲勺

同州【冯翊四辅】

【开元户五万六千五百九 乡一百二十一元和户四千八百六十一 乡一百四十】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秦本大荔戎国秦获之更名曰临晋魏文侯伐秦秦筑临晋今朝邑西南有故城七国时属魏始皇并天下京兆冯翊扶风并内史之地及项羽灭秦为塞国立司马欣为塞王及汉王定三秦以为河上郡复罢为内史武帝更名左冯翊魏除左字但为冯翊郡晋因之后魏永平三年改为同州禹贡云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言二水至此同流入渭城居其地故曰同州

州境【东西一百一十二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百五十里东至东都六百五十里】

【东至蒲津关六十里南至华州八十里】

【西北至坊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皱纹吉莫皮二十张赋 绢 绵】

【元和贡 麝香 麻黄 地黄 蒺藜子皱纹靴 石饼 寒山石】

管县七

冯翊 朝邑 韩城 白水 夏阳 澄城郃阳

冯翊县【望郭下】

本汉临晋县故大荔戎城秦获之更名旧説秦筑髙垒以临晋国故曰临晋晋武帝改为大荔县后魏改为华隂西魏改为武乡置郡开皇初郡废大业三年改为冯翊县冯辅也翊佐也义取辅佐京师

沙苑一名沙阜在县南十二里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后魏文帝大统三年周太祖为相国与髙欢战于沙苑大破之其时太祖兵少隠伏于沙草之中以竒胜之后于兵立之处人栽一树以表其功今树往往犹存仍于战处立忠武寺今以其处宜六畜置沙苑监

兴徳宫在县南三十二里义旗将趋京师军次于忠武园因置亭子名兴徳宫属家令寺

朝邑县【望西至州三十五里】

本汉临晋县之地大荔国在今县东三十步故王城是也后魏置南五泉县西魏改为朝邑县以北据朝坂故以名县西南有蒲津关

河桥本秦后子奔晋造舟于河通秦晋之道今属河西县

长春宫后周武帝置大业十三年髙祖起义兵自太原舍于此宫休甲养士而定京邑武徳二年于此置陜东大行台太宗居藩作镇四年山东平乃移行台于洛州通灵陂在县北四里二百三十步开元初姜师度为刺史引洛水及堰黄河以灌之种稻田二千余顷

苦泉在县西北三十里许原下其水咸苦羊饮之肥而美今于泉侧置羊牧故谚云苦泉羊洛水浆

韩城县【上西南至州二百里】

古韩国今梁国汉为夏阳县之地韩国故城在今县理南十八里梁国在今县理南二十三里有少梁故城隋文帝分郃阳于此置韩城县春秋秦晋战于韩原即此地也

龙门山在县北五十里

龙门戍在县东北极险峻后周又于此置龙门关今废白水县【望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粟邑县之地属左冯翊按粟邑故城在县理西北二十八里薛宣为左冯翊以粟邑县小僻在山中其人谨朴以频阳令薛恭换粟邑令尹赏二县俱大理又为汉衙县地春秋时秦晋战于彭衙是也后魏文成帝分澄城郡于此置白水县以南临白水因以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同州

夏阳县【紧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古有莘国汉郃阳县之地武徳三年分郃阳于此置河西县在河之西因以为名又割同州之郃阳韩城二县于今县理置西韩州取古韩国为名也以河东有韩州故此加西贞观八年废西韩州以县属同州乾元三年改为夏阳县县南有莘城即古莘国文王妃太姒即此国之女也

澄城县【望南至州一百里】

汉征县也韦昭云征音惩惩澄同声后人误为澄鲁文公十年秦伐晋取北征即此城是也后魏太武七年分郃阳县置又于今县理置澄城郡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同州

干坑汉书沟洫志云武帝时严熊上言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于是发卒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顔下【商顔今在冯翊县界】名曰龙首渠按州西三十里有干坑即龙首之尾也

王官故城在县西北春秋传曰俘我王官翦我羁马郃阳县【望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属左冯翊在郃水之阳诗大雅所谓在洽之阳是也水经注曰郃阳城南有瀵水东流注于河即郃水也按中瀵水蒲地瀵水与南瀵水并在旧河西县南五里今郃阳界内尔雅云瀵出大尾下郭璞以为汾隂县有水如车轮此水亦然周武时属澄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同州

羁马故城在县东北二十六里

鳯翔府【岐州扶风四辅】

【开元户四万四千五百三十二 乡九十二元和户七千五百八十 乡八十八】今为鳯翔节度使理所【管鳯翔府陇州管县十四都管户八千三百六十四】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为秦都徳公初居雍即今天兴县也至献公始徙栎阳始皇并天下属内史项羽封章邯为雍王亦此地也髙祖更名中地郡复属内史景帝更名主爵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所以扶助京师行风化也与京兆尹左冯翊谓之三辅理皆在长安城中后汉出理槐里即今兴平县南东七里故槐里城是魏文帝除右字为扶风郡亦是重镇曹公使张郃屯陈仓建兴中诸葛亮攻陈仓及郿皆不克晋太康八年为秦国后魏太武于今州理东五里筑雍城镇文帝改镇为岐州隋开皇元年于州城内置岐阳宫岐州移于今理大业三年罢州为扶风郡武德元年复为岐州至徳元年改为鳯翔郡乾元元年改为鳯翔府府境【东西一百八十三里南北三百八十九里】

八到【东至上都三百一十里东至东都一千一百七十里】

【东北至邠州二百三十里南取太白山路至兴元府六百里】

【西南至鳯州二百八十里西至陇州一百五十里】

【北至泾州二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席 蜡烛赋 布 麻】

管县九

天兴 岐山 扶风 普润 岐阳 麟游宝鸡 虢 郿

天兴县【次赤郭下】

本秦雍县秦国都也汉县属右扶风四面髙曰雍又四望不见四方故谓之雍秦囘中宫在县西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烧囘中宫候骑至雍即此也至徳二年分置鳯翔县永泰元年废仍改雍县为天兴县

干归故城在县西四十三里乞伏干归据苑川自号西秦因筑此城

石鼓文在县南二十里许石形如鼓其数有十盖纪周宣王畋猎之事其文即史籀之迹也贞观中吏部侍郎苏朂纪其事云虞褚欧阳共称古妙虽歳久讹缺遗迹尚有可观而厯代纪地理志者不存记録尤可叹惜岐山县【次畿西至府五十里】

本汉雍县之地周武帝天和四年割泾州鹑觚县之南界置三龙县开皇十六年移三龙县于岐山南十里改为岐山县贞观八年移于今理

岐山亦名天柱山在县东北十里

渭水在县南三十里

五将山在县西北六十里苻坚为姚苌将呉忠所擒之处

扶风县【次畿西至府一百里】

本汉美阳县地武徳三年分岐山县置围川县属岐州取今县南湋川水为名近代讹作围四年隷入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以县属岐州八年改为扶风

普润县【次畿南至府九十里】

隋大业元年于此置马牧又置普润屯后废屯置县在汉为漆县并有铁官今城西有漆水又有小城盖置铁官处

岐阳县【次畿西南至府一百里】

盖汉杜阳县地贞观七年割扶风岐山二县置以在岐山之南因以名之

麟游县【次畿西南至府一百六十里】

本汉杜阳县地隋于此置西麟州营仁寿宫义宁元年唐髙祖辅政废宫是年获白麟于宫所因置县

九成宫在县理西一里即隋文帝所置仁寿宫每歳避暑春往冬还义宁元年废宫置立郡县贞观五年复修旧宫以为避暑之所改名九成宫

永安宫在县西三十里贞观八年置

宝鸡县【次畿东北至府九十里】

本秦陈仓县秦文公所筑因山以为名属右扶风大业九年移于今理在渭水北乾元二年改为宝鸡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故名之

陈仓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即秦文公所筑魏畧云太和中将军郝昭筑陈仓城适讫会诸葛亮来攻亮本闻陈仓城恶及至怪其整顿闻知昭在其中大惊愕亮素闻昭在西有威名念攻之不易初太原靳详少与昭相亲后为蜀所得及亮围陈仓详为亮监军使于城外呼昭喻之昭于楼上应详曰魏家科法卿所练也我之为人卿所知也曩时髙刚守祁山坐不専意虽终得全于今诮议不止我必死耳卿还谢诸葛亮便可攻也详以告亮亮进兵云梯冲车昼夜距二十余日亮无利会费曜等救至亮乃引去按今城有上下二城相连上城是秦文公筑下城是郝昭筑

陈仓山在县南十里南接梁鳯二州界

散关在县西南五十二里蜀志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三交城在县西十六里司马宣王与诸葛亮相距所筑咸亨三年于县东南开渠引渭水入升原渠通船至京故城【即故长安城汉惠帝所筑城在今故大兴城之西北苑中】

虢县【次畿北至府三十里】

古虢国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后秦武公灭为县周改为洛邑县大业二年复为虢县贞观八年废天授二年再置

郿县【次畿西北至府一百里】

本秦县右辅都尉理所在今县东一十五里有故城今县周天和元年筑置云州建徳三年废武徳元年又于故城置郇州三年废州郿县属稷州七年属岐州白起即此县人也县在渭水南一里

终南山在县南三十里

太白山在县东南五十里

五丈原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初诸葛亮与司马宣王相持亮据渭水南原宣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诸君无事矣亮果屯此原耕者杂于渭滨居人安堵军无私焉

积石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魏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宣王屯渭南郭淮算亮必争北原遂先据之亮至不得上即此原也

县理城亦曰斜城城南当斜谷因以为名斜谷南口曰襃北口曰斜

董卓坞在县东北十六里卓封郿侯筑坞髙与长安埓号为万歳坞

成国渠在县东北九里受渭水以溉田

陇州【阳上】

【开元户六千八十五元和户七千八十四】

【案前华州同州鳯翔府户数下俱有乡数惟京兆府与此陇州无之殆由写遗缺今不可攷】

禹贡雍州之域秦文公所都汉为县属右扶风后魏置东秦州西魏文帝改名陇州因山为名大业二年省义宁二年又于县理置陇东郡武徳元年改为陇州州境【东西二百里南北四百九十五里】

八到【东至上都四百六十里东至东都一千三百二十里】

【东至鳯翔府一百五十里南至鳯州山路四百三十里】

【西至秦州三百四十里北至原州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榛实 龙须席五领赋 布 麻】

管县五

源 阳 呉山 华亭 南由

源县【上郭下】

本汉县地属右扶风在水之北后魏改为隂县隋改为源县

陇山在县西六十二里

岍山在县西六十里北与陇山接禹贡导岍及岐是也大震关在州西六十一里后周置汉武至此遇雷震因名

秦城在州东南二十五里秦非子养马渭之间有功周孝王命为大夫

阳县【上西至州八十里】

本汉隃麋县地因今县东八里隃麋泽为名周武帝置阳郡及县寻省郡以县属陇州

水在县南一里

呉山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隃麋县地后魏孝昌二年于长蛇川置长蛇县属东秦州开皇十八年改为呉山县

呉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秦都咸阳以为西岳今为国之西镇山国语谓之西呉

华亭县【下正南防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秦泾阳县地大业元年置华亭县以在华亭川口故名

小龙山在县西四十里

南由县【下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县地后魏孝明帝于县西南由谷口置县因谷为名开皇二年省长蛇县并入南山属岐州贞观四年割入陇州

安夷关在县西一百四十六里

长蛇川在县西一百步

渭水在县南四十里

元和郡县志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

唐 李吉甫 撰

关内道【三】

泾州【安定上】

【开元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二 乡五十五元和户一千九百九十 乡三十】今为泾原节度使理所【管泾州原州管县九】

【案前鳯翔节度使理所下有都管户数而此与后邠宁灵武诸节度使理所下无之皆由写遗缺】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秦至始皇分三十六郡属北地郡汉分北地郡置安定郡即此是也汉以六郡良家子补羽林郎按六郡安定即其一焉后汉安帝永初五年徙其人于美阳以避羌寇郡寄理美阳在今武功县界夷阳故城是也至顺帝移于今理后魏太武帝神防三年于此置泾州因水为名隋大业三年改为安定郡大业末金城贼帅薛举侵扰豳泾武徳元年太宗西讨会举死因平举子仁杲遂改安定郡为泾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二百八十六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八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三百四十里】

【东南至邠州一百八十里南至鳯州二百五十八里】

【西南至陇州私路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原州平凉县一百五十里】

【北至原州城三百三十里北至庆州三百二十三里】

【东北至宁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席赋 布 麻】

管县五

保定 灵台 临泾 良原 潘原

保定县【上郭下】

本汉安定县地今临泾县安定故城也后汉省后魏文帝大统元年自高平移城于今理属安定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泾州至徳二年改保定县

泾水在县东一里

折墌故城在县东十里西魏泾州刺史乙弗贵所筑隋末薛举屯据于此城举死仁杲复窃据武徳元年讨平之

万俟丑奴余迹在县东五里丑奴髙平人后魏建义元年僭号于此

灵台县【上西至州一百里】

本汉鹑觚县属北地郡周属赵平郡隋开皇三年属泾州天宝元年改为灵台县今县理西隂密故城东接县城即古密国之地是也诗云密人不共

临泾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旧县属安定郡隋大业元年于今县理置秋谷县取县内秋谷为名十二年复为临泾县皇朝因而不改按县在彭阳川内彭阳水上百步县界兼有汉安武安定彭阳抚夷四县之地也

良原县【上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三水县地属安定郡今安定县界三水故城是也隋大业元年分安定县之地置良原县县西南三十里有良原因以为名

汭水一名宜禄川西自陇州华亭县流入

石原在县西南即所谓良原也

潘原县【中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隂盘县属安定郡在今邠州宜禄县西二十三里隂盘故城是也地有隂盘

原州【平凉中都督府】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地属秦始皇时属北地郡汉为安定郡【案此下志文与户乡数及州境并写遗缺】

八到【东南至上都八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东南至泾州三百二十里东至秦州四百六十里】

【西至会州三百九十里正西防南至临洮军六百二十里】

【北至灵州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覆鞍毡赋 布 麻】

管县四

平高 平凉 百泉 萧关

平髙县【望郭下】

本汉髙平县属安定郡后魏太武帝太延二年于今县理置平髙县属平髙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原州大业三年以原州为平凉郡武徳元年重为原州县仍属

筓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县西一百里即黄帝谒广成子学道之处史记曰黄帝东至于海西至崆峒登筓头是也汉书曰筓头山在泾阳西禹贡泾水所出庄子云广成子学道崆峒之山又后汉书隗嚣使将王孟塞鸡头道即此也

木硖关在县西南四十里

萧关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汉书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杀北地都尉是也

瓦亭故关在县南七十里即陇山北垂隗嚣使牛邯军瓦亭即此是也

秦长城在县北十里

朝那湫郊祀志云湫泉祠那苏林云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冬夏不増减不生草木旱时即祀之以壶浥水置之于所在则雨雨不止反水于泉俗以为恒今周回七里盖近代减耗

监牧贞观中自京师东赤岸泽移马牧于秦渭二州之北会州之南兰州狄道县之西置监牧使以掌其事仍以原州刺史为都监牧使以管四使南使在原州西南一百八十里西使在临洮军西二百二十里北使寄理原州城内东宫使寄理原州城内天宝中诸使共有五十监【南使管十八监西使管十六监北使管七监东宫使管九监】

监牧地东西约六百里南北约四百里天宝十二年诸监见在马总三十一万九千三百八十七匹内一十三万三千五百九十八匹课马

平凉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泾阳县地今县西四十里泾阳故城是也后魏为长城郡长城县之地周武帝建徳元年割泾州平凉于今理置平凉县属长城郡隋开皇三年属原州皇朝因之开元五年移于泾水南贞元七年又移于旧县南坂上今县是也仍屯军其中

马屯山在县西【案此下似缺里数】十六国春秋云姚苌与苻登战于髙平登败奔于马屯山即此也其山南北二十里东西三十里

百泉县【上西至州九十里】

本汉朝那县地故城在今县理西四十五里后魏孝明帝于今县西南阳晋川置黄石县隋炀帝改为百泉县武徳八年移于今所

可蓝山一名都卢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十六国春秋曰赫连定据平凉登可蓝山望统万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业岂有今日

泾水源出县西南泾谷地理志云泾阳县筓头山泾水所出淮南子云筓头山一名薄落山故泾水亦曰薄落水又南流经都卢山山路之中常如弹筝之声故行旅因谓之弹筝峡

萧关县【中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隋他楼县大业元年置神龙三年废别立萧关县以去州阔逺御史中丞侯全徳奏于故白草军城置因取萧关为名

蔚茹水在县之西一名葫芦河源出原州西南頽沙山下

邠州【新平紧】

【开元户一万九千四百六十一 乡四十九元和户二千六百七十 乡四十九】今为邠宁节度使理所【管邠州宁州庆州 管县二十】

禹贡雍州之域周之先公刘所居之地诗大雅云笃公刘于豳斯馆是也周本纪曰后稷子不窋末年夏政衰奔戎翟之间至孙公刘修后稷之业乃国于豳徐广云新平漆县东北有豳亭是也按豳国城在今州理东北二十九里三水县界古豳城是也自周东迁其地属秦秦并天下分三十六郡属内史汉属右扶风今州理即汉右扶风之漆县也漆水在今县西九里西北流注于泾今鳯翔府麟游县东西亦有一漆水与此异也后汉于此置新平郡及姚苌之乱百姓夷灭此地郡县并无理所至后魏又置郡焉文帝大统十四年于今理置南豳州废帝除南字隋大业二年省入宁州义宁二年复为新平郡武徳元年复为豳州开元十三年以豳与幽字相涉诏曰鲁鱼变文荆并误听欲求辨惑必也正名改为邠字天宝元年改为新平郡乾元元年复为邠州州境【东西二百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三百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一百六十里】

【东至坊州三百一十里南至奉天县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泾州一百八十里北至宁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荜豆 白蜡赋 布 麻】

管县四

新平 三水 永寿 宜禄

新平县【望郭下】

本汉漆县也属右扶风建武八年隗嚣悉众攻略阳上至漆进止未定会马援夜至上喜问之援聚米以为山谷于上前指军所从入上笑曰虏在我目中遂进兵攷诸记注汉之漆县即今州理是也姚苌之乱郡县不立暨乎后魏于今县西南十里陈阳原上置白土县属新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移白土县于今州城中置豳州四年改白土县为新平县大业二年省豳州入宁州义宁二年复为新平郡武徳元年以新平郡又为豳州县属焉

五龙原在县东三里原侧有五泉水因名

泾水西北自宜禄县界流入

槖丘堡在县西十八里东西南三面石坡峭峻髙十丈北面筑城髙二丈武徳二年置贞观元年废

苻坚墓在县东南二里先有谣云河水清复清苻诏死新城坚闻恶之语军候曰地名新城避之至是为姚苌杀于新平城遂葬焉

三水县【紧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旧县有铁官属安定郡以县界有罗川谷三泉并流故以为名魏改三水县为西川县亦属安定后魏于今县理西二十八里重置三水县取汉旧名属新平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豳州皇朝因之

石门山在县东五十里峯岩相对望之似门

栒邑故城在县东二十五里即汉栒邑县属右扶风古郇国也左传云毕原丰郇文之昭也

古豳城在县西三十里公刘始都之处

永寿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

武德二年分新平县西界于今理北三十里永寿原西分置永寿县因原而名贞观二年移于州东南八十里兴元元年又移于顺义店即今理是也本汉漆县之南界也

髙泉山亦曰甘泉在县北二十五里

泾水自新平县界流入

醴泉苑在县东北十里并宫并周所立后废贞观四年置醴泉监兼置屯五所隷司农寺

宜禄县【中东至州八十一里】

本汉浅水县地属上郡后魏为东隂盘县地废帝以县南临宜禄州因改名隷泾州暨周隋又为白土县贞观二年分新平县又置宜禄县复魏旧名也

浅水原即今县理所初金城人薛举称兵攻破郡县武德元年举寇泾州屯兵于安定县之折墌城太宗亲征相守六十余日会举死其子仁杲统其众并羌胡十余万数来挑战上遣总管厐玉自此原南出贼之右因髙而陈上率大兵自原北出其不意斩首万余级贼大溃仁杲惧而请降俘其精兵万余人男女五万口故城犹在今县北五里

隂盘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昭仁寺在县西十步浅水原上王师讨平仁杲诏于此置寺碑谏议大夫朱子奢之词也

长武城在县西五十里隋开皇中筑在泾河南岸武徳元年废大厯初郭子仪置兵以备西戎

宁州【彭原望】

【开元户三万二百二十六 乡七十三元和户一千一百七 案乡数传写缺】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当夏之衰公刘邑焉周时为义渠戎国其后戎狄攻太王亶父避于岐山脚而作周按今州理城即公刘邑地也后西北伐犬戎武王都镐逐戎夷于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狄周道衰荒狄不至后幽王为犬戎所杀至秦缪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来至秦昭王杀义渠戎王并其地始皇分三十六郡此为北地郡即义渠旧地也汉氏因之后汉移北地郡居富平故城是也后魏延兴二年为三县镇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改置班州十四年改为邠州二十年改邠为豳取地名也废帝三年改豳州为宁州以抚宁戎狄为名后周改为北地郡隋又为宁州大业中又为郡武徳元年复为宁州贞观元年改为都督府四年又废府为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六里南北五百一十四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五十六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三百里】

【东至坊州三百二十里南至邠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泾州一百五十里北至庆州一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席赋 布 麻】

管县六

安定 真宁 襄乐 彭原 定平 丰义

安定县【望郭下】

本汉泥阳县在今县理东南十五里泥阳故城是也至后魏太武帝置安定县取定俗安人为义在今县理北西三里定安故关自隋开皇三年移县入废赵兴郡理仍属宁州皇朝因之

扶苏墓在县西北十八里始皇太子也监防恬筑长城始皇崩李斯矫诏赐死葬于此

真宁县【紧西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阳周县地属上郡汉书陈余与章邯书曰防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谓此县也后魏置泥阳惠涉二防军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复置阳周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罗川因县南罗水为名属宁州皇朝因之天宝元年改为真宁县

子午山亦曰桥山在县东八十里黄帝陵在山上即羣臣葬衣冠之处史记曰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于桥山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上仙羣臣葬其衣冠故有冢

襄乐县【紧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襄洛县属上郡后魏孝文帝改洛为乐属襄乐郡后周属北地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宁州皇朝因之秦故道在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向九原抵云阳即此道也

彭原县【紧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彭阳县地在今县理西南六十里临泾县界彭阳故城是也暨于后汉又为富平县之地后魏破赫连定后于此复置富平县废帝改为彭阳县属西北地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宁州十八年改为彭原县因彭池为名原南北八十一里东西六十里

定平县【上北至州七十里】

自汉至晋并泥阳县地后魏至周并为安定县地隋大业十年于此筑城置社驿武德二年于驿分安定县置定平县其驿移出城北

丰义县【上东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彭阳县地今县理西四十里彭阳故城是也后魏于县理置云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为防隋文帝废防名为丰义城武徳二年分彭原县置丰义县因旧城为名属彭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宁州

庆州【顺化都督府】

【开元户一万七千九百八十一 乡五十一案元和户乡数写缺】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周本纪曰夏氏政衰后稷子不窋奔戎狄之间今州理东南三里有不窋故城是也春秋及战国时为义渠戎国秦厉公伐义渠并之虏其王至始皇时属北地郡按今州理即汉郁郅城地理志属北地郡后汉郡境为虏所侵北地郡寄寓冯翊后魏文帝大统十一年置朔州周武帝保定元年废朔州为周武防隋文帝开皇三年改置合川镇十六年割宁州归德县置庆州立嘉名也义宁元年为化郡天宝元年改为安化郡至徳元年改为顺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庆州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三里南北四百七十二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五百七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三十里】

【东至鄜州三百九十里南至宁州一百二十七里】

【西至原州三百四十里西北至灵州六百二十里】

【北至盐州五百七十二里东北至延州四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牛苏 麝香赋 胡布】

管县十

顺化 乐蟠 马领 合水 华池 同川洛源 延庆 方渠 怀安

顺化县【中郭下】

本汉郁郅县后汉迄晋戎虏所侵不立州县后魏及周以为镇防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州城西南一里置合水县在马领白马二水口因以为名属庆州大业二年以庆州为化郡合水属焉至武德二年改合水为合川县取隋合川镇为名贞观元年改为化县天宝元年改为安化县至德元年改为顺化县

不窋墓在县东二里

乐蟠县【中北至州三十二里】

本汉畧畔道地今县理北五里略畔故城是也后汉及晋为虏所侵逼此地无复郡县后魏文帝于此置蔚州周武帝置北地郡隋开皇二年罢郡以彭阳襄乐二县属宁州义宁元年分合水县置乐蟠县属化郡取乐蟠城为名也百官表云县有蛮夷曰道按畧畔乐蟠皆指此城方言讹舛故不同耳

马领县【中东南至州六十七里】

本汉旧县属北地郡汉末为虏所侵至后魏为朔州之地隋大业元年分合水县于此置马领县复汉县之旧名也【案汉书地理志马领县顔师古注曰川形似马领因以为名领颈也据其説则隋唐二书作马岭似皆后人所改师古注汉书于贞观中是时县名必仍旧作马领】十三年陷贼县废二年于今县理北四十里百家堡置马领县属化郡以县西一里有马领坂因名

秦长城在县西北一百二十六里即防恬所筑也合水县【中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略畔道之地在今县西南三十八里故城是也自后汉至晋此地皆无郡县至后魏为襄乐县之地武德六年分合水县置蟠交县以城临大小乐蟠二水交口因以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合水县

华池县【下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归德县地也按汉归德县今洛源县是隋仁寿二年于今县东北二里库多汗故城置华池县因县西华池水为名属庆州皇朝因之

子午山旧名翟道山在县西四十五里

同川县【中下东至州八十里】

本汉郁郅县地隋义宁二年分宁州之彭原县西南十五里三泉故城置三泉县属化郡武德元年改为庆州县属焉仍改为同川因同川城为名

洛源县【中下东南至州二百七十五里】

本汉归徳县地属北地郡后汉更始二年封岑彭为归德候谓此地也后汉迄晋无复郡县后魏文帝大统元年复置归德县隋大业元年改为洛源县因洛水所出为名皇朝因之

洛水源出白于山一名女郎山在县北三十里

延庆县【中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郁郅县地后魏于今县理置朔州隋开皇中改置合水县武德六年移丰州户住此仍分合水县置白马县以西临白马川水为名天宝元年改名延庆县方渠县【中下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古庆匡州仓在马领川内因渠为名景龙元年置取汉县为名县西北马领山诸谷水东南流经县新置方渠堡因名之【案方渠本汉县旧名属北地郡后汉废隋为庆州马领县地唐景龙元年分置方渠县此云古庆匡州仓在马领川内因渠为名又云新置方渠堡因名之意义未明疑有脱讹】

怀安县【下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右居近党项藩落开元十年检逃户所置故以怀安为名

元和郡县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四

唐 李吉甫 撰

关内道

鄜州【洛交上】

【开元户三万一百八十五 乡五十一元和户七百五十 乡十二】

今为鄜坊观察使理所【管鄜州坊州丹州延州管县二十三 都管户四千三百四十七】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秦至始皇时地属上郡汉为上郡雕隂县之地按汉雕隂在今洛交县北三十里雕隂故城是也暨晋陷于戎羯不置州郡苻姚置杏城镇后魏孝文帝废镇改为东秦州孝明帝改为北华州废帝改为鄜州因秦文公梦黄蛇自天降属于地遂于鄜衍立鄜畤为名隋大业二年改为鄜城郡后改为上郡武徳元年复为鄜州贞观二年加为都督府十六年罢府州城旧名立交城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七十三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七十七里东南至东都九百五十九里】

【南至坊州一百二十五里西至庆州三百九十八里】

【北至丹州一百八十三里北至延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席赋 布 麻】

管县五

洛交 洛川 三川 直罗 甘泉

洛交县【】

本汉雕隂县地属上郡雕山在西南故曰雕隂魏省上郡晋为戎狄所居苻坚时为长城县后魏及周为三川县隋开皇十六年分三川洛川二县置洛交县属鄜州洛水之交故曰洛交皇朝因之

洛水在县南一里

秦长城在县东北三十里

伪夏太后城在县西三十六里赫连勃勃闻刘灭姚命其子义真等守长安大悦自将兵入长安留太后于此筑城以居

洛川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鄜县地后秦姚苌于此置洛川县以县界有洛川水为名后魏置敷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鄜州三川县【中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翟道县地古三水郡以华池水黑源水及洛水三川同会因为名苻坚时于长城原置长城县属长城郡后魏废帝改为三川属中部郡隋开皇三年属鄜州直罗县【中下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雕隂县地后魏因之魏省雕隂县晋时戎狄所居后魏置三川郡隋开皇三年使户部尚书崔仲方筑城以居之城枕罗原水其川平直故名直罗城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于此置县因城为名

大槃山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

罗川水在县南二里

甘泉县【中下南至州七十五里】

武德元年分洛交县于伏陆城置县取城为名天宝元年改为甘泉县本汉雕隂县城今在县南四十里伏陆山在县理东北有阿伏斤谷其水出又潜流伏川陆故号伏陆天宝元年改为甘川谷

坊州【中部下】

【开元户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五 乡四十四元和户一千八百四十三 乡十二】

禹贡雍州之域古之翟国秦属内史汉为左冯翊翟道县之地魏晋陷于夷狄不置郡县刘石苻姚时于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镇常以兵守之后魏孝文帝改镇为东秦州孝明帝改为北华州废帝改为鄜州元皇帝【髙祖之父】以周武帝时天和七年放牧于今州界置马坊结构之处尚存武德二年髙祖驾幸于此圣情永感因置坊州取马坊为名

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九里南北一百三十九里】

八到【东至上都三百五十里东至东都九百里】

【东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邠州三百一十里】

【东北至丹州二百六十里北至鄜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席 枲麻 弓麻案前同州载开元贡赋复载元和贡而他州无之当是同者不复载也此坊州与后灵会盐诸州并不载开元赋必由写遗缺】

管县四

中部 宜君 升平 鄜城

中部县【上】

本汉翟道县之地属左冯翊魏晋戎翟所居后秦姚兴于今县南置中部县后魏文帝移入杏城后周改为内郡属鄜州武德二年置坊州改为中部

杏城在县西南五里相云汉将韩胡伐杏木为栅以抗北狄因以为名

宜君县【上东北至州一百里】

前秦苻坚于祋祤县故城置宜君防军后魏太武帝改为宜君县文帝大统五年又移于今华原县北贞观十七年废县地入雍州二十年置玉华宫仍于宫所置宜君县属雍州永徽二年与宫同废龙朔三年坊州刺史窦师伦奏再置

玉华宫在县北四里贞观二十年奉敕营造其地本县人秦小龙宅太宗云小龙出大龙入当时以为清凉胜于九成宫永徽二年有诏废宫为寺便以玉华为名寺内有肃成殿永徽中奉敕令奘法师于此院译经毎言此寺即阎浄之兜率天也

升平县【上东至州九十里】

天宝十二年刺史罗希奭奏割宜君县西北三乡置去宜君县三十五里

鄜城县【上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鄜县地属左冯翊后汉省后魏于今县理置鄜城县属鄜城郡隋大业元年改属坊州

丹州【成平上】

【开元户一万二千四百二十二 乡三十五元和户八百十六 乡十二】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为白翟所居【隋图经云义川本春秋时白狄地今其俗云丹州白室胡头汉舌其状是胡其言习中夏白室白狄语讹耳近代号为步落稽胡自言白狄之后】秦置三十六郡属上郡汉因之魏文帝省上郡其地晋时戎狄居之苻姚时为三堡镇后魏文帝大统三年割鄜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镇废帝以河东汾州同名改为丹州因丹阳川为名领义川乐川县隋大业三年废丹州于义川县置延平县十三年为胡人刘步禄所据义宁元年于义川县置丹阳郡武德元年改为丹州九年置都督府贞观元年罢府为州永徽二年移于赤石川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九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九百二十里】

【东至同州三百五十里南至坊州二百六十里】

【西至鄜州一百八十里北至延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蜡烛 龙须席赋 布 麻】

管县四

义川 云岩 汾川 咸宁

义川县【上郭下】

本秦上郡之地二汉因之魏省上郡其地至晋为戎狄所居后魏文帝大统三年置义川县属义川郡因川为名隋大业三年废丹州义川属延州义宁元年于旧城复置丹阳郡县在城内永徽二年移于今理

云岩县【中东南至州七十三里】

武德元年分义川县置在库利川南有云岩山因以为名

库利川在县郭南昔有奴贼居此川内稽胡呼奴为库利因名之

汾川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秦上郡地二汉因之魏省上郡后魏孝文帝置安平县理薛川属乐川郡文帝改安平为汾川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丹州大业二年属延州武德元年复属丹州黄河在县东七里河岸顿狭状似槽形乡人呼为石槽盖禹治水凿石导河之处石槽长一千步阔三十步悬水奔流鼋鼍鱼鼈所不能游

咸宁县【中下西南至州四十五里】

本秦上郡之地后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于白水川置永宁县属义川郡在今县东二十里永宁故县是也文帝改为太平县移于今所隋开皇三年罢郡属丹州十八年改太平县为咸宁以界内有咸宁镇为名

延州【延安望中都督府】

【开元户一万六千三百四十五 乡六十元和户九百三十八 乡十八】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翟所居秦置三十六郡属上郡在汉为上郡髙奴县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髙奴县之城也项羽三分秦地以董翳为翟王都髙奴即其地也魏省上郡至晋陷为戎狄其后属赫连勃勃后魏灭赫连昌以属统万镇孝文帝置金明郡宣武帝置东夏州废帝改为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置总管管丹延绥三州隋开皇八年废总管但为延州炀帝以为延安郡隋氏丧乱陷于残寇武德元年百姓归化置总管府开元二年为都督府寻罢府为州

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九里南北三百五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六百七十四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一百里】

【东至隰州三百六十里西至鄜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庆州四百四十里北至夏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蜜蜡 麝香赋 布 麻】

管县十

肤施 延长 临真 金明 丰林 延川敷政 延昌 延水 门山

肤施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上郡赵武灵王灭齐中山迁其人于肤施汉书曰匈奴南侵至朝那肤施即其处也魏晋陷戎狄隋炀帝大业二年分丰林金明二县于此置肤施县复旧名也属延安郡皇朝因之

县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

清水俗名去斤水北自金明县界流入地理志谓之清水其肥可燃鲜卑谓清水为去斤水【斤一作筋】

延长县【中东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秦肤施县地后魏废帝元年于丘头原置广安县隋仁寿元年以广字犯皇太子名改为延安县大业末废贞观六年又置移于府北去斤川今县是也广德二年改为延长

临真县【中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髙奴县地后魏文成帝置临真县属偏城郡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叛攻破郡城遂移于今理隋开皇元年改为临真县属延安郡皇朝因之

金明县【中东南至州四十八里】

本汉髙奴县地后魏太武帝于此置广洛县属金明郡隋开皇四年属延州后仁寿元年以太子名广改为金明县大业十三年省入肤施县武德六年又分置金明县

丰林县【中下西至州三十里】

本汉髙奴县地后魏孝文帝置广武县属偏城郡在今理东四十里周宣帝改为丰林属延州皇朝因之瑠璃山在县北九十五里

延川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秦临河县地汉不改后汉省后魏分安人县于此地置文安县隋文帝改为延川取吐延川为名皇朝因之吐延水北自绥州绥德县流入

敷政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髙奴县地后魏太和初置因城县隋开皇六年于其中置金城镇武德二年移县就镇因改为金城县天宝元年改敷政

延昌县【中南至州一百七十六里】

本汉髙奴县地隋开皇三年于此置朔方镇十年以北有朔方镇遂废贞观九年置罢交镇十年又置罢交县属延州取城北罢交谷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延昌县塞门镇在县西北二十里镇本在夏州宁朔县界开元二年移就芦子关南金镇所安置

芦子关属夏州北去镇一十八里

延水县【中下西至州二百一十五里】

本秦临河县之地史记秦灭六国使防恬北击匈奴悉收河内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吏以戍之汉因之在今县理北十五里临河故城是也后魏于其中置安人县并安人镇属东夏州隋文帝废镇置安人戍武德二年重置安人县属延州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延水县取吐延水为名

黄河在县东八里

门山县【中西至州二百十五里】

本汉定阳县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云岩二县于今县南六里置北有山形似门因以为名武德八年于今县北五里宋斯堡置丹州广德二年割属延州黄河在县东三十五里

灵州【灵武大都督府】

【开元户九千六百六 乡二十七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今为灵武节度使理所【管灵州防州盐州 管县十】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属秦秦并天下为北地郡汉时为富平县之地后汉安帝永初五年西羌大扰诏令郡人移理池阳顺帝永建四年归旧土其城赫连勃勃所置果园今桃李千余株郁然犹在后魏太武帝平赫连昌置薄骨律镇后改置灵州以州在河渚之中水上下未尝陷没故号灵州周置总管府隋大业元年罢府为灵州三年又改为灵武郡武德元年又改为灵州仍置总管七年改为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于边境置节度使以遏四夷灵州常为朔方节度理所【朔方节度管兵六万四千七百八人马二万四千五百匹衣赐二百万疋段】统经畧军【灵武郡城内管兵二万七千人马三千匹】丰安军【灵武郡西黄河外一百八十余里万歳通天初置管兵八千人马一千三百匹】定逺东城【灵武郡东北二百里黄河外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三千匹】西城【九原郡北黄河外八十里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余里】安北都防府【亦曰中受降城景龙中韩公张仁愿于黄河北岸置管兵六千人马二千匹西南去理所一千三百里】东城【榆林郡东北二百里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六百余里】振武军【单于都防府城内天宝中王忠嗣置管兵九千人马一千六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七百里】天宝元年又改为灵武郡至德元年肃宗幸灵武即位陞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灵州

州境【东西五百八十里南北八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二百七十里】

【东南至盐州三百里东南至庆州六百二十里】

【西南至凉州九百里北至碛南弥娥川水一千里】

贡赋【开元贡 甘草 红花 青虫子 野马皮鹿皮 赤柽 鹿角胶 花苁蓉

乌翎 杂筋麝香 马鞭】

管县六

回乐 灵武 保静 怀逺 鸣沙 温池

回乐县【望郭下】

本汉富平县地属北地郡在今县理西南富平故城是也后汉置回乐县枕黄河后魏刁雍为薄骨律镇将上表请开富平西三十里艾山旧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万余顷人大获其利太平真君七年雍又上表论漕运奉诏平髙安定统万【平髙今属原州安定今泾州统万今夏州】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乗运谷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去沃野镇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今载谷二十五斛每至深沙必至滞陷又谷在河西转至沃野越渡大河计五千乗运十万斛百余日乃得一返大废生人耕垦之业车牛艰阻难可全至一歳不过二运五十万斛乃经三年臣闻郑白之渠逺引淮海之粟泝流数千里周年乃得一至犹称国有储粮人用安乐今求于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舫胜二千斛一舫十人计须千人臣镇内之兵卒皆习水一运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牵上十日还到计用人工轻于车运十倍有余不费牛力又不废田孝文帝善之下诏曰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温泉盐池在县南一百八十三里周回三十一里薄骨律渠在县南六十里溉田一千余顷

安乐川在灵州南稍东一百八十里

长乐山旧名达乐山亦曰铎落山以山下有铎落泉水故名旧吐浑部落所居今土蕃置兵守之

灵武县【上东南至州八十八里】

本汉富平县之地后魏破赫连昌收胡户徙之因号胡地城天和中于州东北置建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大润县仁寿元年改为灵武县移入胡地城安置黄河自回乐县界流入

千金陂在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里阔十里

汉渠在县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余里始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八渠溉田五百余顷

保静县【上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富平县地后魏立静镇徙关东汉人以充屯田俗谓之汉城隋改置静县神龙元年改为安静至德元年改为保静

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駮马北人呼駮为贺兰其山与河东望云山形势相接迤逦向北经灵武县又西北经保静西又北经怀逺县西又北经定逺城西又东北抵河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在黄河西从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约长五百余里真边城之钜防山之东河之西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灌溉如尽收地利足以赡给军储也

懐逺县【上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

在州东北隔河一百二十里本名饮汗城赫连勃勃以此为丽子园后魏给百姓立为懐逺县其城仪鳯二年为河水泛损三年于故城西更筑新城

县有盐池三所隋废红桃盐池盐色似桃花在县西三百二十里武平盐池在县西北一十二里河地盐池在县东北一百四十五里【案河地一作河池】

废灵武城在县东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防恬所筑古谓之浑怀障即浑懐所理道故谓之灵武

新堡在县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内安置防御军二千五百人粮五万石旧名千金堡今名新堡

鸣沙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富平县地属安定郡在今县理东二百里原州周保定二年于此置会州建德六年废郡立鸣沙镇隋开皇十九年置环州以大河环曲为名仍立鸣沙县属焉大业三年罢环州以县属灵武郡贞观六年复置环州九年州废以县属灵州神龙二年冬为黙啜所寇因而荒废遂移县于废丰安城即今县理是西枕黄河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于余沙故号鸣沙

温池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神龙五年置县侧有盐池

定逺废城在州东北二里即汉北地郡方渠县之地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辽阔丰安势孤中间千里无城烽候杳故置此城募有兵健五千五百人以镇之其后信安王祎更筑羊马城幅员一十四里

经畧军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天宝中王忠嗣奏于榆多勒城置军今属灵武节度本属夏州南去灵武六百五十余里元和九年于此城新置宥州

会州【会宁下府】

【开元户三千五百四十 乡六案元和户乡数写缺】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罄资飨六军太祖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改为会防隋开皇元年改防为镇武德二年讨平李轨置西会州贞观八年以此州仓储殷实改为粟州其年又为会州天宝元年改为会灵郡乾元元年复为会州

州境【东西五百一十里南北三百三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一百九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五百里】

【东南至原州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兰州三百八十里】

【西北至凉州五百四十里东北至灵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覆鞍毡】

管县二

会宁 乌兰

会宁县【上】

本汉鹑隂县地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隋大业二年改为凉川县武德二年又改为会宁

黄河堰开元七年河流渐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团练兵起作拔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淹没

会宁关东南去州一百八十里

河西地去州一百二十里其地春夏因雨水生盐雨多盐少雨少盐多逺望似河故名河地【案河地一作河池】

乌兰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祖厉县地属安定郡后汉属武威郡前凉张轨收其县人于凉州故武威县侧近别置祖厉县周武帝西巡于此置乌兰关又置县在会宁关东南四里旧城内沙石不堪久居天授二年移于东北七里平川置盐州【五原中府】

【开元户三千二十五 乡七案元和户乡数写缺】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为戎狄所居地史记梁山经漆之北有义渠朐衍谓此也及始皇并天下属梁州【案秦无梁州此有误一本改梁为凉亦非据通典盐州秦汉属北地郡】汉武帝元朔二年置五原郡地有原五所故号五原至晋地没赫连勃勃后魏平之改为西安州以其北有盐池又改为盐州隋大业三年为盐川郡贞观二年讨平梁师都置盐州天宝元年改为五原郡乾元元年复为盐州

州境【东西二百四十五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南至上都一千五十里东至东都一千七百三十里】

【南至庆州四百五十里西北至灵州三百里】

【西北取乌池黑浮图堡私路至灵州四百里东北至经畧军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盐】

管县二

五原 白池

五原县【上】

本汉马领县地贞观二年与州同置五原谓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也

盐池四所一乌池二白池三细顶池四瓦窑池乌白二池出盐今度支收粜瓦窑细顶并废

白池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

景龙三年敕置以地近白池因以为名

元和郡县志卷四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五

唐 李吉甫 撰

闗内道【五】

夏州【朔方中都督府】

【开元户六千一百三十二 乡二十元和户三千一百 乡八】

今为夏绥银节度使理所【管夏州绥州银州宥州 管县三十按此与后振武节度使丰州都防御使不载都管户数又银麟胜丰诸州不载元和户乡数俱由传写遗缺】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魏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属上郡汉武帝分置朔方郡后汉建武二十年罢二十七年复置灵帝末羗胡乱塞下皆空至晋末赫连勃勃于今州理僭称大夏勃勃字屈孑【一作屈丐】朔方匈奴人父卫辰符坚时为西单于遂有朔方之地辰后为后魏所杀勃勃杀髙平没奕干幷其众自称天王于朔水之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即今州理是也名曰统万城至子昌为后魏太武帝所灭置统万镇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隋大业元年以为朔方郡隋末为贼帅梁师都所据贞观二年讨平之改为夏州置都督府天寳元年改为朔方郡乾元元年复为夏州也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五里南北七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八百五十里】

【东至银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延州四百里】

【西南至盐州三百里西北至丰州七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角弓 毡 酥 苣 霜荠赋 布 麻】

管县四

朔方 徳静 宁朔 长泽

朔方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今县理北什贲故城是汉末荒废后魏更置岩緑县隋因之贞观二年改为朔方县

契吴山在县北七十里十六国春秋曰赫连勃勃北游契吴叹曰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领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

无定河一名朔水一名奢延水源出县南百步赫连勃勃于此水之北黑水之南改筑大城名统万城今按州南无奢延水惟无定河即奢延水也古今异名耳乌水出县黑涧东注奢延水本名黑水避周太祖讳改名乌水初统万城成勃勃下书曰今都城已建宜立美名朕方綂一天下君临万国宜以綂万为名其城土色白而牢固有九堞峻险非力可攻郦道元云綂万城蒸土加功雉堞虽久崇墉若新

什贲故城在县理北即汉朔方县之故城也诗所谓王命南仲城彼朔方是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収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公孙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上使朱买臣难发十策不得一由是卒城之亦谓此也自汉至今常为闗中根本什贲之号葢蕃语也城西南有二盐池大而青白青者名曰青盐一名戎盐入药分也

故白城一名契呉城在县北一百二十五里契吴山赫连中因山所筑勃勃常所叹美故其子昌因立此城以立勃勃之庙

勃勃墓在县西二十五里隋置白城镇后废

徳静县【中下西南至州八十里】

葢汉朔方县地周武帝于此置弥浑戍南有弥浑水因名隋改为德静镇寻废镇为县皇朝因之

无定河自朔方县界流入

秦长城在县西一里

宁朔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朔方地周于此置宁朔县属化政郡自隋罢郡以县属夏州皇朝因之

贺兰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秦长城在县北十里

长泽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三封县地属朔方郡今县北二十里三封故城是也后魏于此置长泽县属阐熙郡隋罢郡以县属夏州皇朝因之

阐熙故城在今县西南二十里

百井戌在县南八十里勃勃与秃发傉檀战处

胡洛盐池在县北五百里周回三十里亦谓之独乐池声相近也汉有盐官

绥州【上郡下】

【开元户八千七百五十 乡二十八元和户八百四十 卿一十二】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其地为白狄所居七国时属魏史记曰魏有西河上郡秦并天下始皇置三十六郡为上郡汉髙帝元年项羽立董翳为翟王后废复为上郡汉武帝徴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上郡即其一也按秦上郡城在今州理东南五十里上郡故城是也自后汉末以来荒废年久俗是稽胡及赫连勃勃都于綂万上郡之地又为赫连部落所居后魏明帝神元年东夏州刺史张邵于此置上郡废帝元年于郡内分置绥州隋炀帝又改为上州后又改为雕阴郡以雕山在西南故名隋乱防贼武徳三年百姓归化遂于延州丰林县置绥州总管贞观二年讨平梁师都废府移州于今理州境【按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

【东至石州二百七十里西至夏州三百六十里】

【西南至延州三百三十里西北至银州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太原五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赋 布 麻】

管县五

龙泉 延福 绥徳 城平 大斌

龙泉县【中下郭下】

本秦肤施县地二汉同后魏于此置上县取郡为名开皇三年上县属绥州大业二年改绥州为上郡又改为雕阴郡上县咸属焉皇朝因而不改天寳元年改为龙泉

疏属山亦名雕隂山即山海经云贰负之臣曰危与贰负杀防窳帝乃梏之疏属山即此也

无定河一名奢延水自银州抚宁县界流入

州城贞观元年筑实中四靣石崕东靣髙八十尺西面髙百四十尺南面髙四十尺北靣高百二十尺周廻四里二百步

上郡故城在县东南五十里始皇使太子扶苏监蒙恬于上郡即此处也

吴儿城在县西北四十里初赫连勃勃破刘子义真于长安遂肤其人筑此城以居之号吴儿城

延福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秦肤施县地后魏置延陵县理延陵村隋文帝改为延福皇朝因之

绥徳县【中下北至州一百里】

本秦上郡之地二汉不改魏省上郡后魏文帝分上郡南界丘尼谷置绥徳县隋不改皇朝因之武徳二年移于吐延水北即今理是也

城平县【中下东北至州二百里】

本秦肤施县二汉不改后魏孝明帝于今县理西三十里库仁川置城中县隋改为城平县自库仁川移子今理属上郡皇朝因之

大斌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秦肤施县之地后魏孝明帝神元年于今县东五里置大斌县属上郡周隋不改武徳七年于今城平县界魏平故城改置因隋旧名大斌者取稽胡怀化文武杂半之义

银州【银川下】

【按开元户六千一百二十 乡十九】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白狄地秦并天下始皇分三十六郡属上郡汉为河西郡圁隂县之地晋十六国时为戎狄所属符秦建元元年自骢马城巡抚戎狄其城即今州理城是也周武帝保定二年分置银州因谷为名旧有人牧骢马于此谷狄语骢马为乞银隋大业二年废银州县属雕阴郡隋末防于宼贼贞观二年梁师都都于此重置银州天寳元年为银州郡乾元元年复为银州

州境【东西二百七十一里南北三百二十八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

【东至石州界黄河一百六十里东南至绥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夏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麟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女稽布赋 布 麻 粟】

管县四

儒林 真乡 开光 抚宁

儒林县【中郭下】

本汉圁隂县地以其在圁水之阴故名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儒林县属银州大业二年废银州以县属雕阴郡贞观二年重置银州县又属焉

无定河自夏州界流入

真乡县【中下西至州一百里】

汉圁阴县地周武帝保定二年置今县属银州皇朝因之

茹芦水源出县理西北

开光县【中下西南至州二百里】

汉圁阴县地周武帝保定二年于今县理置开光郡宣帝大象二年废郡置开光县属抚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银州皇朝因之

抚宁县【中下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圁隂县地后魏废帝于县东抚宁故城置抚宁县属抚宁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移于今理属银州皇朝因之

无定河在县北二十里

废宥州【在盐州东北三百里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开元二十六年置寳应以后废事本末具新宥州

新宥州【上】

本在盐州北三百里初调露元年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处突厥降户时人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复置兰池都督府在盐州白池县北八十里仍分六州各为一县以隶之开元十一年康待宾叛乱克定后迁其人于河南江淮诸州二十六年还其余党遂于此置宥州以寛宥为名也后为宁朔郡领县三怀徳延恩归仁天寳中宥州寄理经略军寳应以后因循遂废由是昆夷党项屡来寇扰元和八年冬回鹘南过碛取西城栁谷路讨吐蕃西城防御使周怀义表至朝廷大恐以为回鹘声言讨吐蕃意是为冦惟中书侍郎平章亊李吉甫以为回鹘入寇且当断絶和事不应便来犯边今之多士居平则横生异议深沮边计及闻边警又承虚声以汹朝廷冀因几危揺动时事但当设备不足为虑因请自夏州至天徳军复置废馆一十一所以通急驿又请夏州骑士五百人营于经略故城应援驿使兼防党项部落上悉从之又上言曰国家旧置六胡州在灵州界内开元中废六州置宥州以领诸降户天寳末宥州寄理于经略军葢谓居中可以总綂蕃部北接天徳南据夏州今经略军逺碍灵武道路乖越又不置军镇非旧制也请置宥州理经略军至九年五月诏复于经略军城置宥州乃为上州于州郭下置延恩县为上县改隶夏绥银观察使取鄜城神策行营兵马使郑杲下兵士并家九千人以实经略军又置州之日版筑之下掘得釡二百五十四口悉堪烹餁识者以为暗合前贤之规模亦足以彰化之所感也其釡并散给诸营以资军用又顷年每有回鹘消息常须经太原取驿路至阙下及奏报到已失事宜今自新宥州北至天徳置新馆十一所从天徳取夏州乗传奏事四日余便至京师

州境【按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南取夏州路至上都一千三百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一百里】

【东南至夏州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废宥州三百里】

【东至麟州六百里西南至灵州六百五十里】

【北至天徳军六百里东北至中受降城五百六十里】

【南至盐州六百里】

管县一

延恩【按此县志文传写缺】

单于大都防府

今为振武节度使理所【管单于大都防府麟州胜州东受降城 管县六】

本汉定襄郡之盛乐县也后魏都盛乐亦谓此城武徳四年平突厥于此置云州贞观二十年改为云州都督府麟徳三年改为单于大都防府垂拱二年改为镇守使圣歴元年改置安化都防开元七年隶属东受降城八年复置单于大都防府

府境【按府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南取太原路至上都一千九百二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七百里】

【东南至河界静边军一百二十里南至朔州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东受降城一百二十里北至黑沙碛口七百里】

管县一

金河

金河县【中郭下】

天寳四年置初景龙二年张仁愿于今东受降城置振武军天寳四年节度使王忠嗣移于此城内置县曰金河即后魏什翼犍所都盛乐之地道武帝迁都平城则今云州所理是也

麟州【新秦下】

禹贡雍州之域秦汉为云中郡隋开皇二十年置榆林县改为胜州天寳元年王忠嗣奏割胜州连谷银城两县置麟州

州境【按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五百一十里】

【东至岚州一百八十里东至岚州界黄河一百二十里河上有合水闗东北至胜州四百里西南至银州三百里】

管县三

新秦 连谷 银城

新秦县【中郭下】

初汉武帝徙贫人于闗中以西及朔方以南谓之新秦天寳元年置以为县取汉旧名也

连谷县【中下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圁隂县地属西河郡在今银州儒林县界隋文帝于此置连谷镇炀帝改为连谷戌大业十三年废戌贞观八年于废戌置连谷县属胜州天寳元年割属麟州连谷镇县理城中贞观八年置

银城县【中下北至州四十里】

本汉圁阴县地属西河郡汉末大乱匈奴侵边云中西河之间其地遂空讫于魏晋不立郡县后魏时置石城县废帝改为银城关周武帝保定二年移于废石镇城即今县理是也贞观因之属胜州天寳元年属麟州胜州【榆林下府】

【按开元户四千九十五 乡十三】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为戎狄地战国时为晋赵地地理志云云中立五原本戎狄地赵有之始皇分三十六郡为云中郡汉因之不改按汉云中在今州理东北四十里榆林县界云中故城是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其城遂空晋末属赫连氏【赫连勃勃称夏都于綂万按綂万城今在州理西南八百里夏州是也】后魏太武帝平赫连昌之后讫于周代往往置镇不立郡县隋文帝开皇三年于此置榆林县七年又以榆林县属云州二十年割云州之榆林富昌金洞三县置胜州立嘉名也炀帝大业五年以胜州为榆林郡领榆林富昌金河三县十五年郡人郭子和以城入突厥武徳四年郭子和归国其地又防梁师都贞观二年平师都三年仍隋旧理置胜州时柴绍刘兰破灭匈奴夺得河南之地因置州以决胜为名

州境【按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五十三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九百四十里】

【西南至麟州四百里西南至夏州九百里】

【南至银州七百里北至丰州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 女稽布赋 布 麻】

管县二

榆林 河滨

榆林县【中下郭下】

本汉沙南县地属云中郡汉末北虏侵扰歴魏晋及周此地皆无县邑隋开皇七年置榆林县地北近榆林即汉之榆溪塞因名属云州二十年改属胜州皇朝因之黄河西南自夏州朔方界流入

大葭芦水县西二百二十里

小葭芦水县西二百四十里其间地甚良沃

平河水首受黄河隋文帝开之以通屯仓

金河泊在县东北二十里周回十里

云中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赵云巾城秦云中郡也史记曰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所置秦因之

隋榆林宫在州城内大业三年置因榆林郡为名其年焬帝北廵陈兵塞表以威北狄因幸此宫突厥唘人可汗献马及兵器新帐因赋诗云云

榆林关在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秦却匈奴之处隋开皇三年于此置榆林关

河滨县【中下】

本汉沙南县地属云中郡迄于魏晋此地不立县邑至后魏及周复为银城县地隋时复为榆林县地贞观三年于此置河滨县东临河岸因以为名改云州为威州立嘉名也八年废威州以县属胜州

黄河在县东一十五步阔一里不通船檝即河滨关渡河处名君子津

河滨关在县东北贞观七年置

东受降城本汉云中郡地在榆林县东北八里今属振八到【城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八里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一千八百二十里】

武节度【按北至单于都防府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朔州四百里】

【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北至碛口八百里】

武川城今名里城后魏六镇从西第三镇在军北三百里自北出石门障即光禄城右入匈奴大路

光禄城东北有怀朔古城其城即后魏六镇从西第二镇在今中城界向北化栅侧近也

丰州【九原下府】

【案开元户一千九百 乡五】

今置都防御使【管丰州天徳军西受降城中受降城 管县二】

其都防御使及天徳军使理在西城今移理旧天徳军城

禹贡雍州之域秦上郡之北境秦末没胡汉武帝元朔二年使卫青逐去匈奴开置朔方领县十理三封在今丰州西一百里后汉因之灵帝末羗胡扰乱城邑皆空永嘉后匈奴卫辰父子新居其地辰子赫连勃勃自称大单于綂万城地属勃勃后魏太武帝擒灭赫连昌置綂万镇孝文帝改置夏州其地又为夏州之北境周武帝于今永丰县置永丰镇隋文帝开皇三年于镇置丰州后废贞观四年突厥降附又权于此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惟领蕃戸以史大奈为都督十一年大奈死复废府以地属灵州二十二年又分置丰州永徽九年于州复重置永丰县四年于郭下又置九原县麟徳元年又置丰安县天寳元年改为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为丰州

州境【按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南至上都一千八百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一百九十里】

【东至胜州五百三十里西南至灵州九百里】

【东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河西城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野马皮赋 布 麻】

管县二

九原 永丰

九原县【中下郭下】

本汉之广牧旧地东部都尉所理其九原县永徽四年重置其城周隋间俗谓之甘草城

永丰县【中下州西一百十六里】

本汉临戎旧地后汉末废北人又谓之贺葛真城周武帝保定三年于此置永丰镇隋开皇五年废镇置永丰县武徳六年省永徽九年复置

废丰安县在州东南四十里隋开皇六年于县置丰安镇麟徳元年改为丰安县天寳末废

天徳军【旧理在西受降城权置军马于永清栅元和元年诏移理旧城】本安北都防贞观二十一年于今西受降城东北四十里置燕然都防以瀚海等六都督臯兰等七州并焉龙朔三年移于碛北回纥本部仍改名瀚海都防总章二年又改名安北都防寻移于甘平东北一千一十八里隋故大同城镇垂拱元年置同城镇其都防权移理删丹县西南九十九里西安城景龙二年又移理西受降城开元十年又移理中受降城天寳八年张齐丘又于可敦城置横塞军又自中受降城移理横塞军十二年安思顺奏废横塞军又于大同川西筑城置军宗赐名曰大安军十四年筑城功毕移大安军理焉乾元后改为天徳军縁居人稀少遂西南移三里权居永清栅其理所又移在西受降城自后频为河水所侵至元和八年春黄河泛溢城南面毁坏转都防御使周怀义上表请修筑约当钱二十一万贯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密陈便宜以西城费用至广又难施功请修天徳旧城以安军镇其大略曰伏以西城是开元十年张説所筑今河水来侵已毁其半臣量其事势不堪重修若别筑新城所费殊广计其人功粮食及改屋宇比及事毕不下三十万贯钱此但计费犹未知出入之处城南面即为水所坏其子城犹坚牢量留一千人足得住居天徳军士合抽居旧城岂可更劳版筑虚弃钱物若三城是国家盛制仁愿旧规亦须得天徳添兵然后有人修筑按天徳旧城在西城正东防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本是永清栅即隋氏大同城旧理去本城约三里以下城甚牢小今随事制宜仍存天徳军额北城周回一十二丈高四丈下阔一丈七尺天寳十二载安思顺所置其城居大同川中当北戎大路南接牟那山南又是麦泊其地良沃远近不殊天寳中安思顺郭子仪等本筑此城拟为朔方根本其意以中城东城连振武为左翼又以西城丰州连定远为右臂南制党项北制匈奴左右钩带居中处要诚良久之规也寻属禄山有事子仪留老弱于此城身率大众河北讨贼为贼将宋星星所破□火焚烧遂移天徳军永清栅别置理所于西城只縁添兵未得且因循并在一处力所不足实非远图臣久访略已计料约修此城不过二万贯钱今若于天徳旧城随事增饬因有移换仍取城隶于天徳军别置使名自为雄镇以张声势可詟殊邻诏从之于是复移天徳军理所于旧城焉先是縁边居人常苦室韦党项之所侵掠投窜山谷不知所从及新城施功之日遂有三万余家移止城内初议者又虑城大无人以实及是远近奔凑边军益壮人心遂安沃野故城在军城北六十里即是后魏时六镇从西第一镇也

八到【西取宁远镇故落盐池经夏州至上都一千八百里

西南渡河至丰州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横塞军城二百里】

【西至西受降城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新宥州六百里】

【东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

中受降城本汉九原郡地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开元十年于此城置安北大都护府后又移徙事具天徳军

八到【城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东至东受降城二百里西北至天徳军二百里】

【南至麟州四百里北至碛口五百里】

敬本故城在中城北四十里郑防军録曰时人以张仁愿河外筑二城自古未有今敬本城周一万八百七十二步壕堑深峻亦古之坚守贾耽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西受降城【旧天徳军理于此城元和九年移理天徳军城】在丰州西北八十里葢汉朔方郡地临河县故理处开元初为河水所坏至开元十年总管张説于故城东别置新城今城【一本云其后城】西南隅又为河水所坏本末具天徳军

八到【城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八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二千二百五十里】

【正东防南至天徳军一百八十里东南渡河至丰州八十里】

【西南至定远城七百里北至碛口三百里】

【碛口西至回鹘衙帐一千单五里】

右三受降城景云三年张仁愿所置也初突厥入宼朔方军总管沙咤忠义为贼所败诏仁愿代之先是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时突厥黙啜尽众西击突骑施婆葛仁愿奏请乗虚夺取汉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絶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所有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仁愿表留年满镇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余人逃归仁愿擒获尽斩之军中股栗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去各四百余里遥相应接北拓三百余里于牛头牟那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初三城不置壅门及却敌战具或问曰边城御贼之所不为守备何也仁愿曰寇若至此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其后常元楷为总管始筑壅门议者劣之

元和郡县志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六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一】

河南府【洛州东都】

【开元户一十二万七千四百四十 乡二百元和户一万八千七百九十九 乡八十】

禹贡豫州之域在天地之中故三代皆为都邑阳翟夏城禹都也偃师西亳汤都也周成王定鼎于郏鄏使召公先相宅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是为东都今苑内故王城是也又卜瀍水东召公往营之是为成周今河南府东故洛城是也至赧王献地于秦庄襄庄襄王立为三川郡【三川伊洛河也】汉改为河南郡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入洛阳遂定都焉及董卓逼迁献帝西都长安尽烧洛阳宫庙后又都焉魏文帝受禅亦都洛阳陈留王以司隶校尉所掌置司州领河南河东河内农平阳五郡晋武帝受禅司州不改永嘉初刘曜叛乱司州没胡后又没于石勒东晋穆帝永和元年桓温入洛阳置河南郡宋武帝北平关洛复置司州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六宫文武尽迁洛阳改为河南尹至周宣帝移相州六府于洛州以为东京隋文帝改六府为六尚书省又置河南道行台省仁寿四年焬帝诏杨素营东京大业元年新都成遂徙居今洛阳宫是也其宫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东去故城一十八里初焬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其宫室台殿皆宇文恺所创也恺巧思絶伦因此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又改洛州为豫州置牧三年罢州为河南郡置尹四年改东京为东都十四年复置洛州隋乱王世充僣号称郑改为司州武徳四年讨平充复为洛州仍置总管府其冬罢府置陜东道大行台太宗为大行台尚书令九年罢台置洛州都督府贞观十八年废府显庆二年置东都则天改为神都神龙元年复为东都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天寳元年改东都为东京至徳元年复为东都府境【东西六百二十一里按南北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至上都八百五十里东至郑州二百八十里】

【东北至怀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陜州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汝州一百七十里西南取崿岭路至阳翟县二百四十里从县至许州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绫 绢 白瓷器赋 绢 绵】

管县二十六

洛阳 河南 偃师 缑氏 巩 伊阙密 王屋 长水 伊阳 河阴 阳翟颍阳 告成 登封 福昌 寿安 渑池永宁 新安 陆浑 河阳 温 济源河清 泛水

洛阳县【赤郭下】

本秦旧县厯代相因贞观六年自金墉城移入郭内毓徳坊今理是也神龙初改为永昌寻复旧号

故洛阳城在县东二十里按华延防云洛阳城东西七里南北九里洛阳城内宫殿台观府藏寺舍凡有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九门自刘曜入洛元帝渡江官署里闾鞠为茂草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幸洛阳巡故宫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观石经仍定迁都而经始洛京十九年九月新都始立于是六宫文武尽迁洛阳洛水在县西南三里西自苑内上阳之南弥漫东流宇文恺筑斜堤束令东北流当水冲捺堰九折形如偃月谓之月坡今虽渐坏尚有存者

河南县【赤郭下】

本汉旧县后魏静帝改为宜迁县周宣帝复为河南隋仁寿四年迁都移县于东都城内寛政坊即今县是也永昌元年以明堂初成改为合宫县神龙初复旧二年复为合宫景云初复旧

洛水在县北四里伊水在县东南十八里

瀍水在县西北六十里禹贡曰伊洛瀍涧既入于河孔安国注曰出河南北山水经云源出河南谷城县北今验水西从新安县东入县界

天津桥在县北四里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用大船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然洛水溢浮桥辄坏贞观十四年更令石上累方石为脚尔雅斗牛之间为天汉之津故取名焉

中桥咸通三年造累石为脚如天津桥之制

通津渠在县南三里隋大业元年分洛水西北名千步碛渠又东北流入洛水谓之洛【按此下有缺文】

偃师县【畿西南至府七十里】

本汉旧县帝喾及汤盘庚并都之商有二亳成汤居西亳即此是也至盘庚又自河北徙理于亳商家从此而改号曰殷武王伐纣于此筑城息偃戎师因以名焉天寳七年四月河南尹韦济奏于偃师县东山下开驿路通孝义桥废北坡义堂路焉

北邙山在县北二里西自洛阳县界东入巩县界旧説云北邙山是陇山之尾乃众山总名连岭修亘四百余里

首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盟津在县西北三十一里

缑氏县【次赤西北至府六十三里】

本汉旧县古滑国也左传曰秦师灭滑其后属晋至秦汉为县因山为名隋大业十年移据公路涧西凭岸为城即今县是也

缑氏山在县东南二十九里王子晋得仙处

轘辕山在县东南四十六里左传栾盈过周王使出诸轘辕注曰缑氏县东南有轘辕关道路险隘凡十三曲将去复还故曰轘辕后汉河南尹何进所置八关此其一也

鄂领坂在县东南三十七里晋八王故事曰范阳王保于鄂坂后于其上置关

洛水自西洛阳县界流入

曹城在县东一里曹操与袁术相拒筑城于此

袁术固一名袁公坞在县西南十五里宋武北征记曰少室山西有袁术固可容十万众一夫守隘万人莫当公路垒在县南三里袁术与曹公相拒处

钩鏁故垒在县东北七里宋书司马休之从宋公西征营于柏谷坞西即此垒相连如鎻因以为名也

巩县【畿西至府一百四十里】

古巩伯之国也春秋晋师克巩战国时韩献于秦至汉以为县属河南郡隋大业十三年李密自颍川率羣盗十余万袭破洛口仓因据巩县仍筑城断洛川包南北山周回三十余里屯营其中后为王世充所破县本与成臯中分洛水西则巩东则成臯后魏并焉按尔雅巩固也四面有山河之固因以为名

天陵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黄河西自偃师县界流入河于此有五社渡又有五社津后汉朱鲔遣贾强从五社津渡是也

洛水东经洛汭北对琅邪渚入河谓之洛口亦名什谷张仪説秦王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即此也

伊阙县【畿北至府七十里】

古戎蛮子国汉为新城县属河南郡周武帝时属伊川郡隋开皇十八年罢郡改为伊阙县

伊阙山在县北四十五里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流其间故名

陆浑山俗名方山在县西五十五里

伊川西自陆浑县界流入左传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是也

伊阙故关在县北四十五里何进八关之一

密县【畿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古密国也春秋诸侯伐郑围新密汉属河南郡隋大业二年废十二年又置武徳三年于此置密州四年废州以县属郑州龙朔二年割属河南府尔雅曰山如堂者曰密因以为名

大騩山在县东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故亦谓之大隗山瀷水源出于此

马岭山在县南十五里洧水所出

王屋县【畿东南至府一百里】

本周时召康公之采邑汉为垣县地后魏献文帝分垣县置长平县周明帝改为王屋县因山为名仍于县置王屋郡天和元年又为西怀州隋开皇三年改为邵州大业三年废邵州以县属怀州显庆二年割属河南府齐之岭在县东十二里即宇文周与髙齐分据境之处也

黄河在县南五十里

王屋山在县北十五里周回一百三十里髙三十里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是也

析城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峯四面其形如城有南门焉故曰析城

长水县【畿东至府二百三十里】

本汉卢氏县地后汉晋宋不改后魏宣武帝分卢氏东境置南陜县属农郡西魏废帝改为长渊隋义宁元年以犯髙祖庙讳改为长水贞观八年自虢州割属谷州显庆二年属河南府【谷州今新安县所理是也】

伊阳县【畿北至府二百六十里】

本陆浑县南界之地先天元年割置伊阳县

伊水路在县西南出鸾掌山东流水经云出南阳鲁县蔓蕖山东北过陆浑县南又东北过伊阙中又东北入于洛多雨暴涨诸峡束水之处其髙或七八丈故伊阙石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水出髙四丈五尺

银窟在县南五里今每岁税银一千两

河阴县【望西南至府二百三十里】

本汉荥阳县地开元二十二年以地当汴河口分泛水荥泽武陟三县地于输场东置以便运漕即侍中裴耀卿所立初耀卿为宣州刺史开元十八年因朝集上便宜曰窃见江淮诸州所送租庸等本州正月二月上道至扬州入斗门即逢水浅停留一月以上四月以后始渡淮入汴多属干浅又搬运停留至六月七月方至河口即遇黄河涨溢不得入河又须停一两月待河水较小始得上河入洛即又漕洛干浅船艘不通计从江南至东都停滞日多得行日少艰辛欠折因此而生伏见国家旧法河口元置武牢仓江南船不入黄河即于仓内便贮也巩县置洛口仓从黄河不入漕洛即于仓内安置爰及河阳仓柏崖仓太原仓永丰仓渭南仓节级取便例皆如此水通利则随近运转不通利则且纳在仓不滞远船不生隠盗每年剰得一二百万石即数年之外仓廪转加至二十二年以耀卿为相兼转运都使于是遂分置河阴县及河阴仓又河清县置柏崖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三门北凿山十八里陆行以避湍险自江淮来者悉纳河阴仓自河阴水调浮漕送含嘉仓又取晓习河水者递送太原仓所谓北运也自太原仓浮渭以实关中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三十万贯及耀卿罢相后縁北路险澁颇为隐欺议者言其不便事又停

汴渠在县南二百五十步亦名莨荡渠禹塞荥泽开渠以通淮泗后汉初汴河决坏明帝永平中命王景修渠筑隄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注洄无复溃漏之患自宋武北征之后复皆堙塞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亦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之以栁炀帝巡幸乗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断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汴口堰在县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隋文帝开皇七年使梁睿增筑汉古堰过河入汴也

三皇山亦曰防高山上有三城即刘项相持处春秋左氏传曰晋师在敖鄗之间亦此也

阳翟县【畿西北至府二百四十里】

本夏禹所都春秋时郑之栎邑韩自宜阳移都于此秦为颍川郡楚汉之际韩公子成为韩王项羽杀成立郑昌汉元年又诛昌立横野君信六年徙信太原公复置颍川郡领县二十理阳翟【颍川属县】后魏复置阳翟郡隋开皇十六年废郡置嵩州以县属焉大业三年隶襄城郡武徳中又隶嵩州贞观元年废入许州建都后改属河南府

钧台在县南十五里左氏传曰夏唘有钧台之飨也颍阳县【畿西北至府九十里】

古纶氏县本夏之纶国也少康之邑在焉汉属颍川晋省后魏太和中于纶氏县城置颍阳县属河南郡又分颍阳置瑶阳县隋开皇六年改瑶阳为武林十八年又改为纶氏大业元年改为嵩阳载初元年又改为武林开元十五年改为颍阳

大石山一名万安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倚箔山望之如立箔山西北崖下有钟乳隋时充贡阳干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颍水一源出阳干山

大谷口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孙坚停兵大谷距洛阳九十里即此谷

大谷故关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何进八关之一也告成县【畿西北至府一百七十里】

本汉阳城县属颍川郡因阳城山为名后魏置阳城郡属司州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洛州十六年于此置嵩州仁寿四年省嵩州以县属河南郡万岁登封元年则天因封中岳改名告成

许由山在县西十三里

嵩高山在县西北二十三里

少室山在县西北五十里

阳城山在县东北三十八里

谷在县北五里即六国时谷先生所居也

测景台在县城内西北隅高一丈开元十年诏太史监南宫説立石表焉

登封县【畿西北至府一百三十五里】

本汉嵩髙县武帝元封元年置以奉太室后省入阳城累代因之髙宗将有事于中岳分阳城缑氏置嵩城县万岁登封元年则天因封岳改为登封

嵩髙山在县北八里亦名方外山又云东曰太室西曰少室嵩高总名即中岳也山高二十里周回一百三十里

少室山在县西十里高十六里周回三十里颍水源出焉【颍水有三源右水出阳干山之颍谷中水导源少室通阜左水出少室南溪东合颍水】

啓母祠县东北七里汉书武帝祀中岳见夏啓母石是也应劭云啓生而母化为石淮南子亦同嵩山记阳翟妇人今龛中凿石像其石汉安帝延光三年立

福昌县【畿东至府一百五十里】

古宜阳地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韩汉以为县属农郡后汉建武三年冯异破赤眉于崤底余众走向宜阳帝自征之赤眉君臣靣即此地也隋义宁二年于此置宜阳郡武徳元年改为谷州改宜阳县为福昌县取县西隋宫为名显庆二年废谷州以县属河南府今县城即魏一全坞城东南北三面天险峭絶后周置重兵于此以备高齐

女几山在县西南三十四里

寿安县【畿东北至府七十六里】

本汉宜阳县地后魏分新安置甘棠县隋开皇三年以县属熊州十六年改为谷州仁寿四年改名寿安县贞观七年改属河南府

石墨山在县西南三里山石如墨可以书

洛水西自福昌县界流入

少水今名慈涧水出县北

八关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后魏灵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将五营士屯都亭置函关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等八关都尉官理于此永济桥在县西十七里炀帝大业三年置架洛水隋乱毁废贞观八年修造舟为梁长四十丈三尺广二丈六尺

渑池县【畿东至府一百五十里】

本韩地哀侯东徙其地入秦汉以为县属农郡隋文帝时属熊州【今河南府福昌县是也】十六年改属谷州显庆二年废谷州县属河南府

广阳山亦名渑池山在县东北五十五里

谷水南去县二百歩东经秦赵二城俗谓之俱利城东城在县四十三里

西城在县西四十里昔秦赵防于渑池之处

大坞故城在县北十五里后魏武帝入关使行台杨腾出关安抚腾因旧城置大坞镇

永宁县【畿东至府二百里】

汉渑池县之西境后汉晋宋不改后魏文帝于今县东四十里置北宜阳县属宜阳郡废帝二年改为熊耳县义宁二年置永宁县属宜阳郡贞观元年改属河南府二崤山又名嵚崟山在县北二十八里春秋时秦将袭郑蹇叔哭送其子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其南陵夏后臯之墓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必死是间汉建安中曹公西讨巴汉恶其险更开北山道路多从之路侧有石铭曰晋太康三年农太守梁栁修复旧道西征记崤上不得鸣鼓角鸣则风雨总至自东崤至西崤三十五里东崤长坂数里峻阜絶涧车不得方轨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险絶不异东崤汉冯异破赤眉于崤底魏庞徳破张白骑于两崤间

熊耳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汉世祖破赤眉积甲宜阳县城西与此山齐按禹贡导洛自熊耳在商州上洛县界与此别也

谷阳山在县西北五十五里汉书地理志谷水出谷阳山

回谿俗名回坑在县东北三十六里冯异与赤眉战败于此玺书劳曰始垂翅于回溪终奋翼于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新安县【畿东至府七十里】

本汉旧县属农郡晋改属河南郡后魏属新安郡周武帝保定三年省新安郡又于今县理置中州建徳六年省中州又置新安郡隋开皇十六年改置谷州贞观元年新安属河南府

谷水在县南二里国语曰谷洛鬭坏王宫是也县城本名通洛城周武帝将东讨令陜州总管尉迟纲筑此城以临齐境

白超故城一名白超垒一名白超坞在县西北十五里垒当大道左右有山道从中出汉末黄巾贼起白超筑此垒以自固东魏修筑为城因名白超城

函谷故关在县东一里汉武帝元鼎三年为杨仆徙关于新安按秦函谷关在今陜州灵寳县西南十二里以其道险隘其形如函故曰函谷项羽坑秦降卒于新安即此地今县城之东有南北塞垣杨仆所筑

慈涧故镇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武帝保定六年置武徳三年讨王世充前军镇此太宗以轻骑击破之充拔镇归于东都

陆浑县【畿东北至府一百三十里】

本陆浑戎所居春秋时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至汉为陆浑县属农郡后属河南尹后魏改为伏流县隋大业元年省伏流县移陆浑县于今理

三涂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左传曰四岳三涂阳城大室九州之险

明臯山在县东北十五里

伊水在县西南自虢州卢氏县界流入

伏流城即今县理城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所筑以城北焦涧水伏流地下西有伏流坂因以为名

河阳县【望西南至府八十里】

自河阳以下五县今权隶三城节度

本周司寇苏忿生之邑后为晋邑在汉为河阳县属河内高齐省入温轵二县隋开皇十六年分温轵二县重置属怀州武徳四年平王世充后割属河南府

南城在县西四面临河即孟津之地亦谓之富平津后魏使髙永乐守河南以备西魏即此也周隋为宫贞观置镇

中潬城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筑之仍置河阳关天寳以前亦于其上置关县西南十三里古遮马堤即后魏尔朱荣杀朝士千三百余人于此谨按至徳中史思明之来寇也时李光弼已至东都闻思明将至乃移牒留守及河南尹并留司官坊市居人令悉出避寇空其城乃率麾下士马数万东守河阳三城拒逆贼党初谓光弼自洛而西及闻保河阳出其虑外疑惧久之不敢犯宫阙光弼训练招集威声大震贼虽入城惮光弼兵威南不出百里西不越畿内陜州得修戎备关隘无虞皆光弼保河阳之力故自乾元以后常置重兵贞元后加置节度为都城之巨防造浮桥架黄河为之以船为脚竹亘之晋阳秋云杜元恺造河桥于富平津即此是也船出洪州温县【望东南至府一百三十里】

本周畿内司寇苏公之邑春秋周襄王赐晋文公汉以为县属河内郡隋大业十三年自故温县移于今所皇朝建都割属河南府

济源县【望南至府一百二十里】

古轵邑属魏秦昭王时代魏取轵汉文帝时封薄昭为轵侯属河内郡隋开皇十六年分轵县置济源县属怀州以济水所出因名显庆二年割属河南府

济水在县西北三里平地而出有二源其东源周回七百歩深不测西源周回六百八十五歩深一丈皆缭之以周墙源出王屋山海经云王屋之山防水出焉郭璞注云防沇水之源尚书禹贡云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孔安国注云济水入河并流十数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里溢为荥泽汉书导沇水东流为泲入于河轶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防于汶又北东入于海顔师古云沇水流而为济截河又为荥泽陶丘在曹州定陶西南荷即菏泽过荷泽又与汶水防北折而东入于海也按沇水出今王屋县王屋山东流至济源县而名济水荥泽在今郑州荥泽县定陶今曹州济阴县也菏泽在今兖州鱼台县汶水出今兖州莱芜县然济水因王莽末旱渠涸不复截河南过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源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葢因旧名非本济水也而水经是和帝以后所撰乃言济水南过荥泽至于乗氏等县一依禹贡旧道斯不详之甚也郦道元又从而注之尤为纰缪矣

百尺沟在县东北六里引济水溉灌仁寿三年置初分功人穿十丈故名百尺沟

河清县【畿南至府六十里】

本汉轵县地县西有柏崖故城即东魏将侯景所筑武徳初于城东置大基县八年省咸亨四年重置先天元年以犯宗庙讳改名河清

汜水县【望西南至府一百八十里】

古东虢国郑之制邑汉之成臯县一名虎牢穆天子传曰天子猎于郑圃有兽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天子命畜之东虢因曰虎牢汉楚之际项羽使海春侯曹咎守此汉王破之咎自杀至宋武帝北平关洛置司州刺史理虎牢魏使奚斤攻宋司州刺史毛徳祖经二十日不克城中伤者无血知其乏水潜作地道其穴犹存隋开皇十八年改成臯为泛水县大业十三年陷于王世充武徳四年讨平充复于县理置郑州贞观七年移郑州于营城以县属焉显庆二年改属河南府垂拱四年改名广武县神龙元年复为泛水开元二十九年自虎牢城移于今理

黄河自巩县流入

泛水出县东南三十二里浮戏山经虎牢城东汉破曹咎于此

成臯故关在县东南二里

旋门关在县西南十里即八关之一

汴口去县五十里今属河阴

坂渚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初窦建徳众数十万自于坂渚结阵南属鹊山以临泛水太宗帅轻骑击之贼众大溃建徳窜于牛口渚将军白士让生获之先是童谣云豆入牛口势不得久果败于此牛口渚与坂渚逦迤相接

等慈寺在县东七里王师既破建徳诏于战所起寺立碑纪功焉令顔师古为碑文

元和郡县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七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二】

陜州【陜郡大都督府】

【开元户四万七千三百二十二 乡五十六元和户八千七百 乡六十六】今为陜虢观察使理所【管陜州虢州汝州 管县二十一 都管户一万一千九百四十七】

禹贡豫州之域周为二伯分陜之地公羊传曰自陜以东周公主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又为古之虢国今平陆县地是也战国时为魏地后属韩秦并天下属三川郡汉为农郡之陜县自汉至宋不改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置陜州以显祖孝文皇帝讳改为恒农郡十八年罢陜州孝武帝永熙中重置西魏文帝大统三年又罢周明帝复置屯兵于此以备齐隋大业二年复罢以其地属河南郡义寜元年改置农郡武徳元年改为陜州广徳元年改为大都督府谨按陜城蒲牢与彭城滑台夀阳悬瓠屡经攻守皆中夏之要云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二里南北隔河二百四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五百一十里东至东都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虢州一百三里北至绛州一百里】

【西至潼闗二百里西北至河中府二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柏子仁 瓜蒌赋 絁 绢 绵 丝 布】

管县八

陜 硖石 灵宝 夏 安邑 平陆芮城 垣

陜县【望郭下】

本汉县也厯代不改后魏改为陜中县西魏去中字周明帝于陜城内置崤郡以陜崤二县属焉隋开皇罢郡以县属陜州

陜原在西南二十五里

虢山在县西二里临黄河自灵寳界流入后汉献帝东归至陜议者欲令天子浮河东下太尉杨彪曰从此以东有三十六滩非万乘所当从也乃止

曹阳墟俗名七里涧在县西南七里献帝东迁李傕郭汜追战于农东涧天子遂露次于曹阳之墟谓此地也

州里城即古虢国城西征记曰陜县周召分职处南倚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临之者皆为悼栗

故焦城在县东北百步

太原仓在县西南四里隋开皇二年置以其北临焦水西俯大河地势髙平故谓之太原今仓实中周回六里太阳故闗在县西北四里后周大象元年置即茅津也春秋时秦伯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

徽伯故垒在县南二里髙欢使李徽伯戍陜州太祖攻之徽伯筑垒于此拒太祖

北利人渠隋开皇六年文帝遣邳国公苏威引橐水西北入城百姓赖其利故以为名

南利人渠东南自硖石界流入与北渠同时疏导太阳桥长七十六丈广二丈架黄河为之在县东北三里贞观十一年太宗东巡遣武侯将军丘行恭营造硖石县【望西至府五十里】

本汉陜县地属农郡自汉至宋不改后魏孝文帝分陜县东界置崤县明帝二年分陜崤二县置崤郡隋文帝罢郡以崤县属陜州大业二年废入陜县义寜元年重置理硖石坞贞观中改名硖石县

底柱山俗名三门山在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中禹贡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又东至于底柱河水分流包山山见水中若柱然也又以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破之以通河三穿既决河出其间有似于门故亦谓之三门汉成帝鸿嘉四年杨焉上言底柱之险可镌广之上乃令镌之才没水中不能复去而令湍流沸怒为害弥甚隋开皇三年遣仓部侍郎韦瓒自蒲陜以东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十石经砥柱之险达于常平者免其征戍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临幸于此令魏征勒铭

莘野在县西十五里春秋时有神降于此

黄河西自陜县界流入东经底柱水经注曰魏景初二年帝遣谏议大夫寇慈帅工五千人歳常修治以平河阻

魏长城在县北二十二里魏惠王十九年所筑东南起崤山西北至河三十七里

灵宝县【望东北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农县自汉至后魏不改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县置桃林县属陜州天宝元年于县南古函谷闗尹真人宅掘得天宝灵符遂改县为灵宝

稠桑宅在县西十里虢公败戎于桑田即此也

函谷故城在县南十里秦函谷闗城汉农县也西征记曰函谷闗城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以为名其中劣通东西十五里絶岸壁立崖上柏林防谷中殆不见日关去长安四百里日入则闭鸡鸣则开秦法也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曰天险所谓秦得百二也隗嚣将王元説嚣曰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闗即此也桃林塞自县以西至潼闗皆是也春秋时晋侯使詹嘉处瑕守桃林之塞三秦记曰桃林塞在长安东四百里若有军马经过好行则牧华山休息林下恶行则决河漫延人马不得过矣

浢津在县西北三里隋义寜元年置闗贞观元年废闗置津

曹阳亭在县东南十四里陈涉使周文西入秦秦使章邯击破之杀文于曹阳即此地也后曹公改为好阳夏县【望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安邑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别置安邑县十八年改为夏县因夏禹所都为名隋大业二年属河东郡武徳元年又属虞州【今陜州安邑县是也】贞观十七年隶绛州大定元年割属陜州寻属绛州乾元三年属陜州

涑川在县北四十里左传晋侯使吕相絶秦曰伐我涑川按川东西三十里南北七里

安邑故城在县东北一十五里夏禹所都也

安邑县【望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夏旧都汉以为县属河东郡隋开皇十六年属虞州贞观十七年属蒲州乾元三年割属陜州

雷首山一名中条山在县南二十里其山有银谷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隋及武徳初并置银冶监今废

髙堠原在县北三十里原南坂口即古鸣条陌也汤与桀战于此

盐池在县南五里即左传郇瑕氏之地沃饶近盬是也今按池东西四十里南北七里西入解县界

平陆县【望西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汉太阳县地属河东郡后汉于此置河北郡领河北县隋开皇十五年河北县改属蒲州贞观元年又属陜州天宝元年改为平陆县

黄河在县南二百步

呉山即吴坂也伯乐遇骐骥驾盐车之地其坂自上及下七山相重

傅岩在县【缺】七里即傅説版筑之处

闲原在县西六十五里即虞芮争田让为闲田之所颠軨坂今谓之軨桥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左传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軨是也

瑟瑟窟在县西北四十里

故虞城在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晋侯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即此城也

下阳故县在县东北二十里

芮城县【望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河北县地属河东郡自汉至后魏因之周明帝二年改名芮城属河北郡其年又于此置虞州武帝建徳二年于县置芮州贞观元年废芮州以县属陜州黄河在县南二十里

故魏城春秋晋灭之赐毕万是也在县北五里

故芮城在县西二十里古芮伯国也

垣县【上西南至州二百里】

本汉县属河东郡后魏献文帝皇兴四年置邵郡及白水县周明帝武成元年改白水为亳城县隋大业三年改亳城为垣县属绛郡武徳元年属邵州九年属绛州贞元三年割属陜县枕黄河

垣城在县西二十里

臯落城在县西北六十里左传曰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臯落氏是也

虢州【农望】

【开元户一万七千七百四十二 乡五十元和户五千二百三十六 乡三十六】

禹贡雍及豫二州之境周初为虢国虢有三北虢今陜州平陆县东虢今荥阳县西虢在今凤翔扶风县也鲁僖二年晋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虢亡仍为晋地其后三卿分晋属韩秦兼天下属三川郡至汉武帝元鼎四年置农郡后魏以献文帝讳改为恒农郡孝武帝永熙三年分为西恒农属陜州周明帝复为农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陜州大业二年又改属豫州三年又于农县置农郡义寜元年改为凤林郡其年于卢氏县置虢郡武徳元年改为虢州其年改凤林郡为鼎州因鼎湖以为名贞观八年废遂移虢州于今理所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百三十里东至东都四百五十三里】

【东至陜州一百三里西南至商州三百七里】

【西北至潼闗一百三十里自闗至华州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河中府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天门冬 地骨白皮 麝香赋 绢 絁 绵】

管县六

农 卢氏 阌乡 玉城 朱阳 湖城

农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隋大业二年省三年复于今湖城县西南一里置寻移就郡理其年移郡于鸿胪川县亦随徙即今县是也义宁元年属凤林郡武徳元年属鼎州贞观八年属虢州

方伯堆在县东南五里宋奋武将军鲁方平所筑鸿胪水过县北十五里入灵宝界溉田四百余顷卢氏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六里】

本汉旧县春秋时西虢之邑地有卢氏山或言卢敖得道于此山宜五谷可以避水灾隋开皇三年改为虢州大业三年废以卢氏属河南郡武徳元年又置虢州县依旧

熊耳山在县南五十里禹贡导洛于此

阌乡县【望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湖县地属京兆尹自汉至宋不改周明帝二年置阌乡郡按阌乡本湖县乡名阌古文闻字也説文从门受声隋开皇三年废阌乡郡十六年移湖城县于今所改名阌乡县属陜州贞观八年改属虢州

秦山一名秦岭在县南五十里南入商州西南入华州山髙二千丈周回三百余里

黄巷坂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即潼闗路也水经注曰河水自潼闗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厯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闗岸髙道陿车不得方轨魏武征韩遂马超连兵此地又潘岳西征赋曰遡黄巷以济潼亦谓此也

桃源在县东北十里古之桃林周武王放牛之地也黄河在县北三里

全鸠水一名全节水汉戾太子亡匿之处

思子宫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汉武帝为戻太子所筑也

曹公故垒在县西二十五里魏武征韩遂马超此地置垒又宋武之入长安檀道济王鎭恶滨带河险大小七营皆此处

赫连氏京观俗号平呉台在县西二十二里赫连勃勃使太原公昌攻刘裕将龄石于潼闗克之筑台以表武功

玉城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卢氏县地属农郡后魏正始二年分立石城县废帝改为玉城周武帝天和元年废隋义宁元年重置贞观八年移于今理

朱阳县【上东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卢氏县属农郡后魏太和十四年蛮人樊磨背梁归魏立朱阳郡并朱阳县令樊磨为太守大统三年分为朱阳郡属东义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又省郡宣帝大象元年割卢氏西界以益朱阳县隋开皇四年北属陜州大业三年改属虢州

湖城县【望东南至州五十二里】

本汉湖县属京兆尹即黄帝铸鼎之处后汉改属农郡至宋加城字为湖城县

荆山在县南即黄帝铸鼎之处

夸父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湖县故城在县西南二里

汝州【临汝望】

【开元户二万六千五十三 乡六十元和户一万三千七十九 乡三十七】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周王畿及郑楚之地后属于晋六国时复为韩魏之地秦属三川郡在汉为河南郡之梁县地也隋开皇四年自陆浑县界移伊州理于此大业二年改为汝州三年改为襄城郡隋乱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王世充复为伊州贞观八年改为汝州

州境【东西二百三里南北二百五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九百八十里西北至东都一百七十里】

【南至蔡州四百五十里西南至邓州四百七十五里】

【东至许州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细絁赋 絁 绵】

管县七

梁 临汝 鲁山 叶 襄城 郏城龙兴

梁县【望郭下】

汉旧县古蛮子邑战国时谓之南梁以别大梁少梁即左传云楚为一昔之期而袭梁及霍也

蛮中聚即戎蛮子国也在今郡西南俗谓之麻城又有阳人聚故城在今县西秦灭东周徙其君于阳人聚即此城也汉末孙坚大破董卓军于此髙齐于此置汝北郡以备周寇故城在今县南亦名王坞城隋炀帝改梁县为承休县属汝州贞观元年又改为梁县

汝水经县南三里

广成泽在县西四十里后汉安帝永初元年以广成游猎地假与贫人元初二年邓太后临朝邓骘兄弟辅政以为文徳可兴武功宜废请寝搜狩之礼于时马融以文武之道并用作广成賛以讽按此泽周回一百里隋炀帝大业元年置马牧于此

周承休城在县东北二十六里汉封周后于此

黄坡在县东二十五里南北七里东西十里隋朝修筑有溉灌之利隋末废壊干封初有诏增修百姓赖其利焉

临汝县【上东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梁县地先天二年置贞观七年刺史陆长源奏请割梁县西界二乡以益之乃自下县升为上县【案唐书董晋传陆长源为汝州刺史在贞元时此讹贞观七年旧唐书地理志亦云贞观八年以梁县西界二乡益之兼移县于石壕驿殆沿讹已久】

鲁山县【上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鲁阳县古鲁县也属南阳郡鲁阳公与韩战酣挥戈日为退三舍谓此地也后魏太和十一年孝文帝南巡置鲁阳镇十八年改镇为荆州二十二年罢荆州置鲁阳郡改鲁阳县为北山县周改为鲁山县武徳四年又于县置鲁州贞观元年州废以鲁山属伊州八年改伊州为汝州

鲁山在县东北十里

鱼齿山在县东六十里春秋楚师伐郑涉于鱼齿之下山有滍水故言涉也

汝水出县西一百五十里

人息山一名伏牛山

滍水出县西大陌山世祖破王寻于昆阳士卒赴水死者甚众滍水为之不流即此水也

温汤水在县西四十里状如沸汤可以熟米侧有石铭曰皇女汤可已万病

鲁阳闗水俗谓之三鵶水经县西七里其闗三鵶镇在县西南十九里后周置以御髙齐亦名平髙城

鲁城在县东北十七里髙齐置以御周

叶县【紧西北至州二百一十里】

本楚之叶县春秋楚人迁许于此其后楚使沈诸梁尹之僭号称公谓之叶公秦置郡县隶于南阳后汉书谓之小长安言地沃人丰也开元三年于县置仙州以汉时王乔于此得仙也二十六年废仙州属许州其年又割属于汝州

方城山在县西南十八里楚屈完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是也

黄城山一名苦菜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即长沮桀溺耦耕处

汝水西北流入去县二十三里

昆阳故城在县北二十五里后汉世祖破王寻之处烧车水在县南二十四里世祖破王寻烧其辎重于此水滨因名

襄城县【望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秦旧县汉因之属颍川郡春秋襄王避叔带之难出居郑地泛在今县南一里古泛城是盖以周襄王居此故名襄城晋及后魏属襄城郡隋开皇三年改郡为汝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废汝州以县属许州开元四年置仙州割襄城属焉二十六年废仙州复隶许州天宝七年又属汝州

汝水经县南去县一里县理废汝州城即古襄城楚灵所筑后汉冯异据之降世祖庄子曰黄帝游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遇牧马童子而问道焉亦此地也

郏城县【紧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春秋时郑地后属楚又入于晋七国时又属韩至汉以为县属颍川郡晋属襄城郡后魏属南阳郡髙齐省隋大业二年移父城县于今县西北五里属汝州四年改父城县为郏城县

汝水西去县七里

扈涧水出县北三十里

父城故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故殷时应国也左传楚大城父城使太子建居之

龙兴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郏城县地后魏太和十八年置汝南县髙齐天保七年废隋开皇十八年复置汝南隋末废则天证圣元年置武兴县神龙元年改为龙兴县县城本通鵶城即后汉贾复城也复南击郾所筑后魏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亲征马圈行至此城昬雾得三鵶引路遂过南山故号通鵶城

大龙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刘累学扰龙迁于鲁县因以名山

汝水在县北四十五里西南从梁县界流入

湛水在县东三十里春秋襄公十六年楚公子格帅师战于湛阪是也

滍阳城一名应城在县南二十五里后魏置滍阳县隋开皇十年改为湛水武徳四年又置滍阳县

元和郡县志卷七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八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三】

汴州【陈留雄】

【开元户八万二千一百九十 乡一百六十一元和户八千二百一十八 乡五十三】今为汴宋节度使理所【管汴州宋州亳州颍州管县二十八 都管户三万一千四百四十四】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郑地战国魏都史记魏惠王自安邑徙理大梁即今浚仪县秦为三川郡地汉陈留郡之浚仪县也郦生説汉髙曰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逹之郊汉文帝以皇子武为梁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湿东徙睢阳今宋州是也汉陈留郡即今陈留县东魏孝静帝于此置梁州周宣帝改为汴州【以城临汴水故也】隋大业二年州废以开封浚仪属郑州隋乱陷贼武徳四年平王世充复置汴州

州境【东西一百 十六里南北二百 十五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二百八十里西至东都四百二十里】

【南至宋州三百里东南至陈州三百一十里】

【北至滑州二百一十里东北至曹州二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绢二十疋赋 绵 绢】

管县六

开封 浚仪 陈留 雍丘 封丘 尉氏

开封县【望郭下理东界】

本汉旧县属河南郡魏为秦所败走保开封此城也晋属荥阳郡后魏天平元年于此置开封郡髙齐天保七年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开封县属汴州大业二年废汴州以县属郑州武徳四年重置汴州开封又属焉贞观元年废延和元年于城内别置开封县管东界

蓬泽在县东北十四里今号蓬池左氏所谓蓬泽也长垣故城一名仓垣城在县北二十里汉陈留太守所理

梁王吹台在县东南六里俗号繁台

沙海在县北二里战国策齐欲发卒取周九鼎顔率説曰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即谓此也隋文疏凿旧迹引汴水注之以习舟师以伐陈陈平之后立碑其侧以纪功焉今无水

蓼堤在县东北六里髙六丈广四丈梁孝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湿东徙睢阳乃筑此堤至宋州凡三百里浚仪县【望郭下理西界】

本汉旧县属陈留郡故大梁也魏惠王自安邑徙此因浚水为名后魏置梁州陈留郡周宣帝改为汴州县属之隋大业二年废汴州改属郑州武徳四年于此重置汴州以县属焉

夷门史记大梁城有十二门东门隠士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夷门监者魏公子无忌厚遗之不肯受遗

枯遮梁沟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引水灌大梁城于此沟

琵琶沟水西自中牟县界流入通济渠隋炀帝欲幸江都自大梁城西南凿渠引汴水即莨荡渠也

陈留县【望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陈留郡陈留县地武帝置陈留郡属兖州按留本郑邑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又按彭城亦有留此留属陈故称陈留晋为陈留国隋开皇三年分浚仪县置陈留县属汴州武徳四年属杞州今汴州雍丘县是也贞观元年废杞州属汴州

故莘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地也汤伐桀桀与韦顾之君拒汤于莘之墟遂战于鸣条之野

东昏故城本汉县县东北九十里即汤武之户牖乡陈平之故里也

雍丘县【望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亦古之雍国及杞国周武王克殷封禹后东楼公于杞后魏孝昌四年分东郡陈留置阳夏郡理雍丘城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汴州武徳四年于此置杞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汴州

雍丘故城今县城是也春秋时杞国城也杞为宋灭城北临汴河晋永嘉末镇西将军祖逖为豫州刺史理于此逖累破石勒军由是黄河以南皆为晋土人皆感悦逖卒百姓立祠

髙阳故城县西南二十九里颛顼髙阳氏佐少昊有功受封此邑髙祖攻昌邑西过髙阳又郦食其墓在此外黄故城县东六十里黄本属宋后属陈留郡以魏郡有内黄故此为外黄

封丘县【紧南至州五十里】

古之封国【左传鲁封父之繁弱是也】后属衞亦属魏汉髙祖与项羽战败于延乡有翟母者免其难故以延乡为封丘县以封翟母属陈留郡后魏并入酸枣宣武帝又置封丘县属陈留郡隋开皇三年置郡以县属汴州

黄池在县南七里鲁哀十三年晋侯与吴子争盟于此尉氏县【望北至州一百里】

汉旧县春秋时郑大夫尉氏之邑自汉厯后魏属陈留郡不改髙齐省以地入开封府隋开皇六年复置尉氏县属汴州武徳四年于此置洧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汴州

三亭冈在县西三十七里秦使谒者王稽使魏夜与范睢言曰待我于三亭之南即此冈之南也

故钟城在县西三十五里魏太尉钟繇故里

宋州【睢阳望】

【开元户十万三千 乡一百九十三元和户五千二百 乡八十三】

禹贡豫州之域即髙辛氏之子阏伯所居商丘今州理是也周为青州之域武王封微子于宋自微子至君偃三十三世为齐魏楚所灭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陈留齐得济阴东平楚得沛按梁即今州地秦并天下改为砀郡后改为梁国汉文帝封子武为梁王自汉至晋为梁国属豫州宋改为梁郡隋于睢阳置宋州大业三年又改为梁郡隋乱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王世充又为宋州天宝末禄山乱两河郡县多所陷没惟张巡许逺姚訚三人坚守睢阳贼将尹子奇并力攻围逾年不克城中孤危粮竭相食殆尽时贺兰进明许叔冀屯军临淮争权不协不发援师城竟为贼所陷巡逺等抗词不屈遂俱被害然使贼锋挫防不至江淮巡逺之力也

州境【东西三百五十九里南北二百一十八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八十里西至东都九百二十里】

【东南至泗州七百五十里西南至亳州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曹州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徐州三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二十疋赋 绵 绢】

管县十

宋城 砀山 虞城 楚丘 柘城 谷熟下邑 单父 襄邑 宁陵

宋城县【望郭下】

汉睢阳县属宋国后属梁国后魏属梁郡隋开皇三年罢梁郡以县属亳州十六年于此置宋州睢阳属焉十八年改为宋城

睢水西南至寜陵县界流入

涣水西南自寜陵县界流入

陨石水源出县北四十里春秋时陨石于宋其处为潭小防故城县北二十二里即庄周之故里

州城古阏伯之墟契孙相土亦都于此春秋为宋国都汉梁孝王广睢阳城七十里开汴河后汴水经州城南园县东南十里汉梁孝王园

清泠池在县东二里

砀山县【上西至州一百五十里】

汉砀县属梁国后汉不改晋以其地并入下邑宋复置砀县属梁郡后魏属砀郡髙齐文宣帝并废以安阳县属彭城郡隋开皇十八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大业二年改属宋州砀文石也以其山出文石故以名县虞城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虞国舜后所封之邑后汉及晋属梁国后魏延昌中于此置萧县理虞城属沛郡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分下邑置虞城县属宋州

孟诸泽在县西北十里周回五十里俗号盟诸泽故纶城县东南三十五里左传少康逃奔有虞虞妻以二姚而邑诸纶

平台县西四十里左传宋皇国父为宋平公所筑汉梁孝王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与邹枚相如之徒并游其上即此也

楚丘县【紧南至州七十里】

古戎州已氏之地汉为已氏县属梁国后汉属济隂郡北齐废隋开皇五年又置属曹州六年改为楚丘县武徳五年属戴州【今宋州单父县是也】贞观十七年废戴州隶宋州楚丘故城在县北三十里

柘城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陈之株邑诗陈风株林刺灵公是也至秦为柘城县续汉志属陈郡至晋太康中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贞观初废入谷熟寜陵二县后县人徭赋路逺陈诉积年至髙宗朝复置属宋州其罗城即古株邑故城是也涣水在县北二十九里

谷熟县【上西北至州五十七里】

本汉薄县地置于古谷城春秋时为谷丘亦殷之所都谓之南亳汉于此置薄县属山阳郡薄与亳义同字异后汉改置谷熟县属梁国隋开皇十六年属宋州隋末防乱县人刘继叔戮力固守免陷于贼武徳二年置南谷州以继叔为刺史四年罢以县属宋州

涣水在县南二十八里

髙辛故城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帝喾初封于此

下邑县【上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汉旧县按鲁为楚所灭顷公迁于下邑汉髙祖攻下邑拔之在汉属梁国后汉无下邑县魏复立焉晋宋属梁郡隋开皇三年改属亳州十六年改属宋州

故谯城县北三十一里祖逖屯淮隂进据太丘城遂克谯城而居之谓此也

单父县【紧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九里】

古鲁邑也汉以为县属山阳郡后汉以为侯国属济隂郡后魏置北济隂郡理单父城隋开皇三年废郡又置单父县属济隂郡十六年于县置戴州单父属焉大业二年废戴州以县属曹州武徳五年重置戴州县又属焉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县隶宋州【汉髙祖后吕氏单父人宓子贱巫马期皆宰单父】

襄邑县【紧东至州一百一十四里】

本汉旧县即春秋时宋襄牛地也秦始皇徙承筐县于襄陵改为襄邑县汉以县属梁后又属陈留宋属谯郡髙齐文宣帝省入雍丘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襄邑县属杞州大业三年割属梁郡武徳二年复置杞州以县属焉贞观元年州废县隶宋州

睢水西自雍丘县界流入

承筐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宋襄公墓在县城中东隅故号襄陵

宁陵县【紧东至州五十九里】

本汉旧县宁亦作甯七国时属魏魏安厘王以弟无忌为信陵君邑于此汉初以魏咎为甯陵君亦在此汉志寜陵属陈留郡后汉属梁国晋属宋郡改属谯郡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亳州十六年割属宋州

睢水西北自襄邑县界流入

涣水西自襄邑界流入

故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以不祀为汤所灭大棘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左传宋华元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又七国反先击梁棘即此城也

汋陵在县南二十五里春秋郑子罕伐宋宋将鉏乐惧败诸汋陵

故柘城在县南七十里陈之株邑

故鄢城在县南五十三里汉之鄢县郑伯克段于此已吾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后汉已吾县故城曹公初起兵于此

始基故城在县南九十里晋蔡州刺史祖逖督护衞策所筑初乞活魁遣陈川据陈留浚仪遣将魏硕于谷水南营逖遣策等追战大破之因即立戍留守策曰从祖公北伐数年功始基于此因以为名

仇留故城在县南六十五里初陈川自始基败后遣将仇留伐鄢以逼蔡州祖逖遣衞策进戍谷北髙丘以御仇留故呼为仇留城

亳州【望谯郡】

【开元户七万七百三十二 乡一百三十七元和户六千五百二 乡一百六十一】

禹贡豫州之域至周不改春秋时为陈国之焦邑六国时属楚在秦为砀郡地汉为谯县属沛郡初后汉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太史单飏以为其地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后如其言魏文帝即位黄初元年以先人旧郡又立为谯国与长安许昌邺洛阳号为五都后魏复置南兖州周武帝改为亳州隋乱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王世充复为亳州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七百二十里西至东都八百六十里】

【正南防东至颍州二百六十里西至陈州二百里】

【西北至宋州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徐州三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二十疋赋 绵 绢 黍 稷 麻 麦】

管县八

谯 临涣 酂 城父 鹿邑 防城永城 贞源

谯县【紧郭下】

汉旧县属沛郡晋属谯郡后魏无谯县有小黄县隋开皇三年以小黄县属亳州大业二年改小黄县为谯县三年以亳州为谯郡县仍属焉

涡水在县西四十八里魏黄初六年文帝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

魏文帝祠在县东五里初魏太祖以议郎告疾归乡里筑室于此读书秋冬弋猎以自娱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于此宅

故梅城在县南四十里古梅伯国

临涣县【紧西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铚县属沛郡后汉属沛国魏属谯郡梁武帝普通中克铚城置临涣郡以临涣水为名后魏改置涣北县北齐省临涣郡改涣北县为临涣县属谯郡隋开皇三年废郡留县改置谯州神尧尝为谯州刺史大业二年改属亳州武徳四年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废谯州县隶亳州

嵇山在县西三十里晋稽康家于铚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

酂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秦汉旧县属砀郡汉属沛郡萧何封酂侯此邑也魏酂县属谯国后魏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酂县属沛郡武徳四年改属亳州

城父县【上西北至州七十九里】

春秋时陈国之夷邑亦名城父汉为城父县属沛郡后汉属汝南郡晋属谯郡宋志阙而有浚仪县隋开皇十八年以重名复改为城父属亳州

涡水西北自谯县界流入

淝水东南至下蔡入淮

扶阳故城在县东北三十六里汉韦贤封邑

章华台县南九里

髙陂县南五十六里周回四十三里多鱼蚌菱芡之利鹿邑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七里】

本汉郸县地春秋时鸣鹿邑属陈国左传晋智武子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是也晋属陈留郡隋开皇三年改属亳州为鹿邑县

涡水西北自陈州太康县界流入

鹿邑故城县西十三里俗名防乡城【案防互古通王应麟谓即论语之互乡】春秋时鸣鹿邑也

武平故城县东北十八里建安元年汉献帝以曹公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以此城为封邑

防城县【上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汉山桑县属沛郡后汉改属汝南郡魏属谯郡后魏孝文帝于此置涡州理山桑城其地后入于梁梁于此置西徐州后复入魏改为谯州改谯县为涡阳县隋改涡阳为淝水县武徳四年重立山桑县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废谯州割属亳州天宝二年改为防城县

县城北临涡水后魏涡州城也东魏武定六年侯景叛行台慕容绍宗破景于此

檀公城本汉山桑县城宋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居此因名之

永城县【上西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因隋旧县本秦芒县地汉不改后为临睢县之境晋蕲县地隋大业六年于马甫城东北三里割彭城睢阳置县遂名永城属谯郡武徳五年移于马甫城属谯州即今理是也贞观十七年罢谯州以县属亳州

砀山县南五十里汉祖隠芒砀山泽间应劭注芒今在临睢即永城县是也砀属梁国今砀山县是二县之界有山泽之固可以隠也

故费城县南二十里

贞源县【望东至州五十九里】

本楚之苦县春秋时属陈后为楚所并汉属淮阳国后汉苦县属陈国晋属梁郡成帝更名谷阳髙齐省入武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县理苦城属亳州干封元年髙宗幸濑乡以元皇帝生于此县遂改为贞源县寜平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五里汉县也晋永嘉五年东海王越自阳城率甲士四万薨于项秘不发丧石勒兵追之及寜平城焚越尸于此数万众敛手受害尸积如山王夷甫亦遇害

元皇帝祠县东一十四里祠院中有九井隋季井皆竭自武徳以来清泉沁漏或云汲一井而八井水皆动李母祠在县东一十四里干封元年册号先天太后今谓之洞霄宫

颍州【汝隂上】

【开元户二万八千一百七十九 乡五十六元和户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九 乡六十一】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胡子国楚灭之秦并天下为颍川郡之地在汉则汝南郡之汝隂县也魏晋于此置汝隂郡司马宣王使邓艾于此置屯田后魏孝昌四年改置颍州髙齐罢州置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王世充于汝隂县西北十里置信州六年改为颍州移于今理州境【东西三百五十七里南北一百九十六里】

八到【西取陈州路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至东都九百六十里】

【东至夀州二百六十里南至淮约一百里】

【西至蔡州三百六十里西北至汴州七百里】

【西北至亳州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絁二十疋 绵二十七屯案开元赋写缺】

管县四

汝隂 沈丘 颍上 下蔡

汝隂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汝南郡魏文帝黄初三年属汝隂郡后魏孝昌三年于此置颍州北齐废以县属汝隂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颍州武徳初置信州六年复为颍州县皆属焉

淮水西南流入经县南去百里

颍水西北自陈州项城县界流入伏于城下

汝水西南自蔡州新蔡县界流入又东南入淮

寝丘故城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楚相孙叔敖将死戒其子请寝丘之地即此

古任城在县北一里陈将任蛮奴伐齐于颍水北岸筑城以围池隂

百尺堰在县西北一百里司马景王讨王凌至百尺堰即此

沈丘县【中东南至州一百二十六里】

本汉寝丘孙叔敖子之封一名沈丘汉为寝县属汝南郡后汉加丘字东魏于此置才州髙齐文宣废州改置襃信县隋不置县邑至神龙二年十道使唐俭奏请分汝隂置沈丘县

小汝水在县北

颍上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一十七里】

本汉慎县地属汝南郡自汉讫宋不改隋大业二年置颍上县属颍州三年以颍州为汝隂郡县仍属焉武徳四年移于今理

淮水西南自汝隂县界流入去县七十里又东北入下蔡县界

颍水西自汝隂县界流入又东流入淮

下蔡县【上西至州二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古蔡国又吴州来之邑也按蔡国本都上蔡又徙新蔡后又迁此故谓之下蔡汉以为县属沛郡后汉属汝南郡隋大业二年属颍州十二年移于今理武徳四年于此置涡州下蔡属焉八年州废县属颍州硖石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淮水经硖石中对岸山上筑二城以防津要今按淮水以中流分界在西岸者属下蔡在东岸者属夀阳

淮水西南自颍上县界流入

淝水经县理南去县一里入淮

硖石城魏诸葛诞反王昶据硖石以逼诞即此城又晋孝武帝太元八年闻苻坚入寇乃遣龙骧将军胡彬将水军五千援夀春既陷退保硖石亦此城也今之县城在旧城东北十余里

邓艾庙在县西一百二十步艾为魏将作陂营屯田后人赖其利因为立祠

元和郡县志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九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四】

滑州【灵昌望】

【开元户五万三千六百二十七 乡一百五元和户八千五十六 案乡数传写缺】今为郑滑节度使理所【管滑州郑州 管县十四都管户二万二千】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为衞国左传曰狄灭衞衞立戴公以庐于曹【今州城东北五里白马故城即衞之曹邑也】衞文公自曹邑迁于楚丘【今卫南县也】衞成公又迁于帝丘【今濮州濮阳县是也】战国时其地属魏始皇五年拔魏二十城初置东郡汉因之后汉末袁绍以曹公为东郡太守东晋时慕容徳自邺南徙滑台僣号南燕都于胙城至超徙都广固为宋所灭宋武帝既平慕容之后尽得河南之地于此置兖州仍置东郡宋之北境守在此其城在古滑台甚险固后魏宋文帝使王谟攻围二十日不能取隋开皇九年又于今州理置杞州十六年改杞州为滑州【取滑台为名】大业三年又改为东郡武徳元年罢郡置滑州二年陷寇四年讨平王世充依旧置滑州

州境【东西二百三十六里西北一百四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南至汴二州百一十里】

【东南至曹州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郑州三百里】

【正西防南至衞州一百一十五里北至相州一百三十里】

【东北至濮州二百一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方纹绫赋 绵 绢】

管县七

白马 韦城 衞南 胙城 灵昌 酸枣匡城

白马县【望郭下】

本衞之曹邑汉以为县属东郡【因白马津为名】隋开皇三年属汴州九年属杞州十六年改杞州为滑州县又属焉白马山在县东北三十四里开山图曰有白马羣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津与县盖取此山为名黄河去外城二十步

州城即古滑台城城有三重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云衞灵公所筑小城昔滑氏为垒后人増以为城甚髙峻坚险临河亦有台慕容时宋公遣征虏将军王仲徳攻破之即魏武破袁绍斩文丑于此岸者

鹿鸣故城县北三十里宋书宋将王谟据滑台宣令走鹿鸣城是也

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县北三十里鹿鸣城之西南隅郦食其説汉祖曰守白马之津塞飞之口以示诸侯则天下知所归矣谓此津也建安五年曹公征先主先主奔袁绍曹公擒闗羽拜为偏将军绍遣顔良攻刘延于白马曹公使羽击之羽刺杀良于万众之中遂解白马之围后慕容徳为魏军所逼率户四万余徙于鹿鸣达黎阳津昏而冰合是夜济河讫旦而魏师至冰亦寻泮徳悦以为神助因改黎阳津为天桥津

河侯祠在县南一里汉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浸瓠子隄尊临决河不去后人嘉尊壮节因为立祠

韦城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白马县地殷伯豕韦之国也左传范宣子曰昔我之祖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杜注东郡白马县东南有韦城是也隋开皇六年分白马县南境置韦城县属汴州九年属杞州十六年属滑州

京观在县北二百步王莽篡汉东郡太守翟义举兵莽遣将王邑等八将败义于此乃筑焉俗号髑骨台衞南县【上西南至州五十五里】

本汉濮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楚丘县属滑州后以曹州有楚丘县改今名

铁丘在县东南十里

故鉏城在县东十五里左传后羿自鉏迁于穷石是也胙城县【上北至州九十里】

本古之胙国左传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也又为古之燕国左传魏人燕师伐郑是也汉为南燕县其后慕容徳都之复号东燕县隋开皇三年废东郡以县属汴州十八年文帝因览奏状见东燕县名因曰今天下一统何东燕之有遂改为胙城属滑州武徳二年于此置胙州领胙城又置东燕县四年废州胙城属滑州石丘在县东北三十里俗传汉成帝时星陨之名也濮水县南二十里西南自酸枣县界流入

灵昌县【上东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南燕县地自汉至隋不改开皇十六年分东燕酸枣二县置灵昌县取灵昌津以为名属滑州

黄河在县北一十里

赤眉故城在县东二十四里汉末赤眉贼帅樊崇筑延津即灵昌津也在县东北二十二里初石勒伐刘曜至河渚不得渡时流澌下流因风结冰济讫泮勒自以为得天助故号灵昌津又左传郑太叔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又曹公北救刘延至延津皆此津也

酸枣县【望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秦旧县属陈留郡以地多酸枣其仁入药用故为名后魏并入小黄宣武帝复置改属东郡隋开皇三年属汴州九年属杞州十六年改属滑州

黄河在县北二十里

酸枣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六国时韩王所理处旧址犹存

金堤在县南二十三里汉文帝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即此堤也

匡城县【上西北至州一百里】

古衞之匡邑论语子畏于匡至汉为长垣县地自汉至后魏不改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匡城县属滑州故匡城在县西南十里

故蒲城在县北一十五里左传齐侯衞侯胥命于蒲子路为蒲宰皆此也

訾娄故城县西北十六里

故鹤城县西南十五里衞懿公养鹤于此

郑州【荥阳雄】

【开元户六万四千六百一十九 乡一百二十四元和户一万三千九百四十四 乡一十八】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为郑国本髙辛氏火正祝融之墟也周宣王母弟友为周司徒食采于郑是为郑桓公后幽王为犬戎所杀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平定虢郐之地故左传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是也自武公后二十二公至六国时郑为韩哀侯所灭哀侯二年韩自平阳徙都郑秦并天下属三川郡汉髙祖改三川为河南郡荥阳属焉晋武帝分河南置荥阳郡东魏孝静帝分荥阳置成臯郡髙齐文宣帝又改为荥阳郡周改为荥州隋开皇三年改荥州为郑州十六年分置管州大业二年废郑州改管州为郑州隋末陷贼武徳四年五月擒建徳王世充东都平其月置郑州理虎牢其年又于今郑州理置管州贞观元年废管州七年自虎牢移郑州于今理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二百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一百四十里西至东都二百八十里】

【东至汴州一百四十里南至许州一百八十六里】

【东北至滑州三百里北至黄河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麻黄赋 绵 绢】

管县七

管城 荥阳 荥泽 原武 阳武 新郑中牟

管城县【望郭下】

本周封管叔之国自汉至隋皆为中牟县开皇十六年于此置管城县属管州大业三年改管州为郑州县又属焉

梅山县西南三十里春秋时楚蒍子冯率师侵费滑右回梅山即此山也

圃田泽县东三里

故市城县西北三十里曹公击袁绍军于故市即此城也

武强城县东三十一里曹参击项羽还攻武强即此城也

祭城县东北十五里

邲城县东六里晋荀林父帅师与楚子战于邲即此城也

李氏陂县东四里后魏孝文帝以此陂赐仆射李冲故俗呼为仆射陂周回十八里

荥阳县【紧东至州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荥阳郡髙齐改郡名成臯以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郑州万歳通天元年改为武泰县仍隶河南府神龙初复为荥阳属郑州

京水出县南平地

索水出县南三十五里小陉山

古大索城今县理是也楚汉战于京索间汉书注京县有大索亭小索亭晋末荥阳人张卓董遇鸠集流散守固此城因名大栅坞今呼为大剌盖音之讹耳

小索城县北四里宋南平王铄遣王阳儿据小索破魏即此城也

京县故城县东南二十里即郑京城太叔之邑

荥泽县【望东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荥阳县地隋开皇四年分荥阳置广武县取山为名仁夀九年改为荥泽属郑州

广武山县西二十里一名三皇山

敖山县西十五里春秋时晋师救郑在敖鄗之间敖鄗二山名宋武北征记曰敖山秦时筑仓于山上汉髙祖亦因敖仓傍山筑甬道下汴水即此山也

黄河北去县十五里

荥泽县北四里禹贡济水溢为荥今济水亦不复入也东广武西广武二城各在一山头相去二百余步在县西二十里汉髙祖与项羽俱临广武而军今东城有髙坛即是项羽坐太公于上以示汉军处

践土台故王宫县西北十五里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秦所置仲丁迁于嚣此也诗搏兽于敖即此

金堤县西北二十二里汉文帝时河决酸枣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武帝时王尊为东郡守又加修筑至明帝永平十二年诏乐浪人王景筑堤起自荥阳东至千乗海口千余里十里立一水门更相回注无复溃漏之患此隄首也

原武县【紧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河南郡后魏属荥阳郡东魏改置广武县又属焉髙齐天保七年郡县并废隋重置原武县属郑州武徳四年属管州贞观元年复属郑州

黄河县北二十里

古阳池城竹书纪年曰惠王十五年遣将龙贾筑阳池以备秦即此也开皇六年于此置县今县理

阳武县【紧西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旧县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

黄河县北三十里

南棣城北棣城二故城在县北十里春秋楚伐陈诸侯会于北棣以救之此也

汴渠一名莨宕渠今名通济渠西南自荥泽管城二县界流入

博浪沙县东南五里张良为韩报仇击始皇处

新郑县【紧东北至州九十里】

本有熊氏之墟又为祝融之墟于周为郑武公之国都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秦并天下其地为颍川郡汉以为新郑县属河南郡晋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郑州

陉山县西南三十里史记魏败楚于陉山山上有子产墓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皆东向即杜元凯终制所言者

函陵县北十三里左传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此也

溱州府城即东魏河南道行台侯景营军之垒

溱水源出县西北三十里平地

郐城县东北三十二里

洧水县西北二十里灌颍渠首受洧水西魏遣王思政固守长社城东魏相髙澄遣将清河王髙岳攻之筑堰通洧水渠灌破长社城即此渠也

中牟县【紧西至州七十里】

本汉旧县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魏太武帝省并阳武东魏孝静帝分荥阳置广武郡隋氏避讳改为内牟属管州今县理是也开皇十八年改为圃田县大业十三年陷李密武徳三年李勣招抚东夏于此置牟州复改为中牟贞观元年属汴州龙朔二年复隶郑州县理即古中牟故城论语佛肸以中牟叛后汉鲁恭为县令有善政人为立祠

圃田泽一名原圃县西北七里其泽东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长城东极官渡上承郑州管城县界曹家陂又溢而北流为二十四陂小鹄大鹄小斩大斩小灰大灰之是也

官渡台俗号中牟台亦名曹公台在县北十二里曹公破袁绍于此

许州【颍川望】

【开元户五万九千七百一十七 乡一百十七元和户五千二百九十一 乡五十七】今为陈许节度使理所【管许州陈州 管县十三都管户九千三百二十九】

禹贡豫州之域周又为许国春秋定公六年郑灭许七年又封许自是附庸于郑周末为晋地三卿分晋其地属韩秦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理阳翟汉髙帝五年为韩国以韩信为王六年复为颍川郡后汉献帝初遭董卓之乱迁都长安卓死东归于洛魏太祖迎帝都许及魏受禅改许县为许昌县然魏虽都洛而宫室武库犹在许昌又析颍川增置襄城县晋咸和二年征西庾亮表成帝曰颍川襄城本是一郡戸口今少请还合颍川从之宋受禅后魏明帝使达奚斤伐宋长驱至虎牢颍川许并入于后魏后又陷于东魏髙澄就古颍隂城改置南郑州即今州城是也隋仁夀元年改南郑州为许州隋末陷王世充武徳四年世充平复为许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一百六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西北至东都三百四十里】

【东南至陈州二百六十里正南微东至蔡州三百里】

【北至郑州一百八十六里东北至汴州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蔗心席 干柿赋 绵 绢】

管县七

长社 长葛 许昌 鄢陵 临颍 舞阳扶沟

长社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属颍川郡春秋时郑长葛地其社中树暴长汉更名长社后汉属郡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汴州大业三年改为颍川县武徳四年复为长社改属许州

颍水西南自襄城县界流入

潩水俗名勑水经县西其源出密县大騩山

长葛县【紧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长社县地隋分置长葛县属许州取旧名

洧水自北流入去县十三里

长箱城东魏武定五年清河王髙岳率众围西魏将王思政于颍川因筑此城初以车箱为楼因名长箱城隋开皇六年又于此立县今县理是

长葛故城县北十三里

长社故城县西一里西魏大统十三年诏遣河南行台大都督王思政进据颍川东魏遣将清河王髙岳率众十万围颍川思政不与战岳造髙堰引洧水以灌城十五年颍川城陷水自东北入城思政为岳所执即此城也

东偏城县东北五里左传齐人郑人伐许许庄公奔衞郑伯使百里奉许叔居许东偏即此城也

许昌县【上西南至州五十五里】

本许国为楚所灭至汉为县属颍川郡后汉因之魏太祖迎献帝都许文帝受禅改为许昌宋志无许昌县天平元年复置今县理是也髙齐文帝省鄢陵入许昌隋文帝又于鄢陵县置洧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废洧州以县属许州初魏武既破黄巾经略四方而苦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只建置屯田于是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人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之间所在仓储盈积

洧水西北自长葛县流入去县三十里

故许昌城县南四十里即许国故城

许昌宫在许昌故城中杨修作许昌宫赋即此宫也鲁城县南四十里左氏郑伯请以太山之祊易许田而祀周公即此城

景福殿基址今在许昌故城内西南隅

鄢陵县【上西南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颍川郡春秋郑伯克段于鄢晋楚战于鄢陵并此地后魏颍川置许昌郡仍立鄢陵县以属焉髙齐文宣帝废鄢陵以其地入许昌县隋开皇三年复置属许州十六年又于县理置洧州县仍属焉大业二年废洧州以鄢陵属许州

洧水西北流入经县西十里

鄢陵故城县西北十五里

太丘城县西南二十里陈寔尝为此县长

故陶城县南五十里相传晋陶侃征杜□所筑

临颍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颍川郡厯代因之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许州大业四年自故城移于今理建中二年属溵州贞元二年州废依前属许州

临颍臯东西长五十里即龙脾冈也嵩髙山东南三百里有龙脾其地沃壤可居即此冈也今临颍县理在冈上

颍水西北自长社县界流入

繁昌故城县西北三十里魏文帝行至繁阳亭筑坛受禅因置繁昌县即此城也

舞阳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颍川郡在舞水之阳因名汉封樊哙魏封司马宣王并为舞阳侯皆此邑自汉至晋不改宋省开元四年重于故城内置

扶沟县【望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属淮阳国后汉属陈留郡魏属许昌郡髙齐文宣帝自今县北移于今理武徳四年置北陈州县隶焉其年废州以县属洧州九年洧州废又属许州洧水县西二十二里

陈州【淮阳上】

【开元户五万二千六百九十二 乡一百四元和户四千三十八 乡三十一】

禹贡豫州之域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妫满于陈春秋时楚灭之秦灭楚属颍川郡汉髙帝分颍川置淮阳国后汉章帝改为陈国献帝末陈王宠为袁绍所杀国除为陈郡曹魏复为陈国以东阿王植为陈王植子志徙封济北又为陈郡晋宋因之东魏孝静帝以淮南内附置北扬州理项城乃于项城侨立北丹阳郡及棱陵县髙齐文宣帝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改北扬州为信州周武帝改信州为陈州隋开皇二年改为沈州大业二年废沈州入陈州三年改为淮阳郡武徳元年复为陈州

州境【东西一百六十九里南北二百八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二十里北至东都六百六十里】

【东至亳州二百里东南至颍州三百里】

【北至许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汴州三百一十里】

【西南至蔡州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宋州二百二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绵 绢赋 粟 麦】

管县六

宛丘 太康 项城 南顿 溵水 西华

宛丘县【紧郭下】

本汉陈县春秋时楚灭陈县之秦汉仍为陈县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郡晋属梁国宋属陈郡髙齐文宣帝省陈郡仍移项县理于此隋文帝罢陈郡改项县为宛丘县

陈州州城枕蔡水周回三十里

宛丘县南三里尔雅陈有宛丘又丘上有丘为宛丘注四方髙中央下曰宛

固陵县西北四十三里项羽败南走固陵此也

洧水西自许州鄢陵县界流入

蔡州自西北流入经县理东一里

州理城楚襄王所筑即古陈国城也包羲氏神农氏并都于此及楚顷襄王为秦所伐失鄢郢徙都于陈卒为秦所灭

弩台在县理古陈城南八十步后汉陈敬王曾孙宠善弩射十发皆同处常于此台教弩黄巾贼起宠有强弩千张故惟陈国保全开元九年移孔子庙于台上东门池在州城东门内道南诗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即此池

八封台及坛县北一里古伏羲氏始画八卦于此太康县【紧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阳夏县地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后魏孝昌四年置阳夏郡以县属焉隋文帝改阳夏为大业县

蔡水西北自汴州尉氏界流入

涡水首受蔡水东流经县北

县理城即汉阳夏县城夏后太康所筑汉五年髙祖追击项羽至阳夏南羽败走固陵是也

项城县【上西北至州一百里】

汉项县古项子国春秋齐师灭项至楚襄王徙都陈以项为别都按此城即楚筑在汉属汝南郡晋属陈国隋文帝改项县加城字属陈州东晋孝武时秦将苻融攻陷夀春苻坚舍大军于项城轻骑八千兼道赴之时有谣曰坚不过项坚出令曰敢言吾在夀春者拔其舌众谏不从坚遂败

武邱县东南四十里本名邱头魏王凌密谋废立司马宣王将中军讨陵大军掩至百尺堰凌自知势穷军到邱头面缚水次因改邱头为武邱以旌其功即此也小汝水西南流入去县五十里

公路故城县东四里汉末袁术所筑

故诱城县北三十里魏毌丘险作乱西至项邓艾督军至乐嘉以诱之后人因谓之诱城

百尺堰县东北三十五里司马宣王讨王陵军至百尺堰即此地

南顿县【上北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古顿子国后逼于陈南徙故号南顿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后汉世祖父钦尝为此县令故号南顿君【光武生于此县中】宋为南顿郡东魏于此置和城县北齐废郡省县入和城隋复为南顿县属陈州武徳六年省入项城证圣元年以县有光武乡名符武氏遂于此置光武县中宗复为南顿

颍水县西北三十里

小汝水县西南四十里

髙阳邱县南四十里应玚南顿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髙阳氏才子故号髙阳邱

溵水县【上北至州八十四里】

本汉汝阳县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宋又属汝阳郡隋开皇三年属陈州十六年改汝阳为溵水县建中二年属溵州兴元二年溵州废改属陈州

溵水经县北去县三里

溉灌城县东北二十五里本魏将邓艾所筑艾为典农使行陈颍之间东至夀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尽地利遂开筑陂塘大兴溉灌军储丰足因名此城

干谿台在县北三里左传楚灵王有干谿之台即此也西华县【上东至州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后汉因之晋无西华县宋复置属陈郡髙齐省后魏太和中复置武城县神龙元年又为基城景云复为西华

颍水县南二十里

洧水县西二十里

集粮城在县西十里魏使邓艾营田筑之贮粮故名

元和郡县志卷九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五】

徐州【彭城上】

【开元户四万九千七百二 乡九十二元和户三千八百五十八 乡八十九】

今为徐泗节度使理所【管徐州宿州泗州濠州管县一十六 都管户三万七千二百五十二】

本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为宋滕薛小邾偪阳之地六国时属楚秦并天下为泗水郡楚汉之际楚怀王自盱眙徙都之后项羽迁怀王于郴自立为西楚霸王又都于此汉改泗水郡为沛郡又分沛郡立楚国按楚国即今州理是也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寻复为楚国自汉以来或理彭城理下邳晋氏南迁又于淮南侨立徐州安帝始分淮北为北徐州宋永初二年加淮南徐州曰南徐州而改北徐州曰徐州明帝时淮北入魏梁初蹔收太清之后寻复入魏徐州复理彭城仍立彭城郡高齐及后周不改隋开皇二年于此置总管罢郡其所领县并属徐州十四年废总管府为彭城郡隋乱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王世充改置徐州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贞观十七年罢都督初宋高祖经略中原以彭城险要置府于此至文帝时王谟又上表曰彭城南界大淮左右清汴城隍峻整襟衞周固自淮以西襄阳以北经涂三千达于齐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后魏大将军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藩南师来侵莫不用之以陵诸夏舆地志云郡城由来非攻所能拔按自隋氏凿汴以来彭城南控埇桥以扼汴路故其镇尤重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九里南北六百八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八十里西至东都一千二百二里】

【南取埇桥路至宣州五百里东南至泗州五百九十里】

【西南取萧县路至宋州三百十里西南至濠州三百九十里】

【西北至兖州三百四十里东北至沂州三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五色土各一斗 上细绢赋 绵 绢】

管县五

彭城 萧 丰 沛 滕

彭城县【望郭下】

古大彭氏国也汉为彭城县属楚国后汉属彭城国宋属彭城郡隋文帝罢郡为县属徐州

定国山在县东四里后魏武定五年慕容绍宗欲击梁贞阳侯萧明营于此山

泗水在县东去县十步

州理城贞观五年筑其外城即古大彭氏国汉髙祖定天下以为楚国封弟交为楚王东晋封刘裕为宋公至宋武帝以皇子义康为彭城王并都于此后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薛安都乃举城归魏

吕梁故城在县东五十七里春秋时宋之吕邑至汉以为吕县城临泗水髙百四十尺周回十七里此城东二里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中潭上一在水北并髙齐所筑立镇以防陈寇

曹公故城在县东南六十五里在吕梁东岸或言曹公筑此以守吕布西岸有城临水是布之所固也号曰吕布固

故垞城在县北二十六里或曰古崇侯国兖州人谓实中城曰垞

戱马台在县东南二里项羽所造戯马于此宋公九日登戯马台即此

寒山堰在县东南一十八里梁萧明伐魏堰清水以灌彭城

吕梁在县东南五十七里盖泗水至吕县积石为梁故号吕梁陈将吴明彻以舟师破下邳进屯吕梁堰泗水以灌徐州周将军乌丸轨达奚长儒率兵救援轨取车轮数百连锁贯之横断水路然后募壮士夜决堰至明陈人始觉溃乱争归至连锁之处生擒明彻

萧县【上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古之萧国春秋时宋邑汉萧县属沛郡北齐改为承髙县属彭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徐州改为龙城县寻复为萧县

丁公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丁公追汉髙帝处

绥舆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宋髙祖绥舆里人盖因里以名山也

眢井在县北二百步左传楚子伐萧还无社与司马言目于眢井而拯之即此也

丰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沛郡战国属梁后汉属沛国晋同宋改属北济隂郡北齐改为永昌以县属焉隋改属徐州丰西泽在县西十五里汉髙祖斩白蛇于此

沛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四十三里】

本秦旧县泗水郡理于此盖取沛泽为县名汉兴四年改名沛郡领三十七县理相城以此为小沛魏分立谯郡又以沛为王国晋不改宋为沛县改属徐州隋文帝罢郡县属仍旧

微山上有微子冢去县六十五里

泗水西北流入东去县五十步

泡水即丰水也西去县百五十步

县理城即秦沛县城也初陈涉起沛令欲以沛应之乃令樊哙召髙祖沛令后悔闭城拒守髙祖书帛射城上曰诸侯并起屠沛今其诛令则家室完父老乃杀沛令迎髙祖立为沛公十二年髙祖破黥布还过沛谓沛父老曰逰子悲故乡吾虽都闗中万歳后吾魂魄犹思乐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其以沛为朕汤沭邑

故留城在县东南五十五里髙祖令张良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扵下邳与陛下防留乃封良为留侯故沛宫在县东南一里髙祖过沛置酒歌大风即此宫也

泗水亭在县东一百步髙祖微时为亭长扵此

滕县【上南至州二百里】

本古滕国汉蕃县也属鲁国宋属彭城郡汉末太傅陈蕃子逸为鲁相改音皮后魏置蕃郡以县属焉北齐郡县并废隋于此置滕县属徐州按古滕国在县西南十四里滕城是也

奚公山在县东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车于此

公邱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夏侯婴初为滕令故号滕公按此时髙祖未立属县故滕为秦县至武帝改为公邱县属沛国

故薛城在县东南四十三里薛侯国也孟尝君时薛中六万家其中富厚天下无比此田文以抗御楚魏也合乡故城在县东二十三里即论语所谓互乡是也【案此以合乡为互乡则前卷亳州之鹿邑故城俗名防郷城者非即论语所谓互乡矣王应麟困学纪闻谓鹿邑之外有互乡城邑人相传谓互乡童子见孔子者此处也前代因立互乡县云云所据不一附识备攷】宿州【苻离上】

【元和户八千六百七十六 乡三十六案开元户乡数写缺】

本徐州苻离县也元和四年以其地南临汴河有埇桥为舳舻之防运漕所歴防虞是资又以鄿县北属徐州疆界阔逺有诏割苻离鄿县及泗州之虹县置宿州取古宿国为名也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

【东南至泗州四百二十里东南至淮百里与濠州分中流为界从界至濠州一百里西至宋州三百三十里】

【北至徐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案开元贡赋传写缺】

管县三

苻离 鄿 虹

苻离县【上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秦旧县汉属沛郡髙齐时属睢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徐州尔雅曰莞苻离也以地多此草故名睢水自县西北流入

故相城在县西北九十里盖相土旧都也

灵璧故城在县东北九十里汉二年汉王入彭城项羽以精兵三万人晨撃汉军于灵璧东睢水上大破之睢水为之不流

鄿县【上北至州二百三十二里】

本秦旧县汉属沛郡后汉属沛国有大泽乡陈涉起兵于此为狐鸣宋于此置谯郡齐以为北谯郡后魏改鄿县为鄿城县隋开皇三年去城字属仁州大业二年属徐州八年属谯州后复徐州

淮水西南流入经县南七十里

涣水西自临涣县界流入

涡水东去县一百里

鄿水北去县三十里

虹县【上西至州二百里】

本汉旧县属沛郡虹汉书作字梁武帝于此置贡城戍后魏复置虹县周大象中省以地属晋陵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晋陵为夏丘县武徳四年于今县南百里故虹城重叠置虹县属仁州贞观八年属泗州十三年移今县理临汴河

赤坎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九里梁天监八年置赤坎戍潼陂一名万安湖周回二十里在县北五里

垓下聚在县西南五十四里汉髙祖围项羽于垓下大破之即此地也按汉洨县属沛郡【洨音绞】垓下即洨县之聚落名也图经云项羽墓在县南六里按羽死后髙祖以鲁公礼葬羽扵谷城在今郓州东阿县界言在此俗说之谬也

广济渠按开元二十七年河南采访使齐澣以江淮运漕经淮水波涛有沈溺之忧遂开广济渠下流自虹县至楚州淮隂县北十八里合扵淮逾时毕功后以水流峻急行旅艰阻旋又停废却由旧河

泗州【临淮上】

【开元户三万三百五十 乡六十元和户四千一十五 乡五十】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属鲁又为徐子之国后为楚所灭秦为泗水郡地汉兴改泗水为沛郡武帝分置临淮郡后汉下邳太守理此自晋迄后魏并为宿豫县后魏扵此置东徐州周宣帝大象二年改为泗州隋大业三年改为下邳武徳四年复为泗州开元二十三年自宿迁县移扵今理

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五里南北三百七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三百二十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四百七十里】

【东南陆行至扬州二百七十三里东水路至楚州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濠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埇桥四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麻布 细赀布赋 绢 布】

管县五

临淮 宿迁 徐城 涟水 下邳

临淮县【郭下】

本汉徐县地长安四年分徐城南界两乡扵沙塾村置临淮县南临淮水西枕汴河开元二十三年自宿迁移扵今理

宿迁县【上南至州二百一十里】

春秋时宋人迁宿之地至汉为厹犹县属临淮郡晋安帝立宿豫县隋开皇三年属泗州寳应元年以犯代宗庙讳改为宿迁县

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县分中流为界

旧州城梁将张惠绍北伐军所次凭固斯城堑其罗城引水环之今城在泗水之中

下相故城在县西北七十里秦故县也项羽即下相人也应劭曰相水出沛国故曰下相

鲁肃庙在县东南一里肃临淮人后人为之立庙徐城县【中东至州五十里】

本徐子国也周穆王时徐君偃好行仁义视物如伤东夷归之者四十余国穆王闻徐君威徳日逺乘八骏之马使造父御之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原东山之下百姓归之号曰徐山按山今在下邳县界楚汉之际项羽置东阳郡汉诛英布置徐县属临淮郡后汉以临淮郡合扵东海明帝又分东海为下邳国理扵此晋太康三年复置徐县属临淮郡梁扵此置髙平郡及髙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徐城县属泗州理大徐城大业四年移扵今理

淮水西南自虹县界流入

永泰湖县南二里周回三百六十三里其中多鱼尤出朱衣鲋

大徐城在县北三十里

徐君墓在县北三十二里季札挂劔处

涟水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厹犹县之地后汉为徐县之地晋为宿迁县之境宋明帝扵此置东海郡又扵城北置襄贲县属焉后魏改为海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海州五年改襄贲为涟水县因县界有涟水故名武徳四年置涟州县属焉贞观元年废涟州县属泗州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四里

淮水西南自宿迁县界流入

沭水俗名涟水西南自海州沭阳县界流入

硕濩湖在县北百一十六里与海州朐山县中分为界下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

本夏时邳国后属薛左传薛之祖奚仲迁扵邳是也春秋并扵宋战国时属楚后属齐至秦曰下邳县汉属东海郡魏志曹公征吕布扵下邳生擒布令东中郎将镇下邳宋改为下邳县属东徐州周改东徐为邳州隋省邳州以县属泗州

峄阳山在县西六里

泗水西自彭城县界流入

淮水自县西流入去县六十里

沂水经县北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经城东屈曲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南人谓桥为圯故郯城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古郯子国城孔子问官扵郯子即此地也

县理城古邳国城也魏武征吕布扵下邳决泗水引沂水以灌其城即此处也按下邳城有三重大城周回十二里半中城周四里吕布所守也魏武擒布扵白门即大城之门也小城累塼坚峻周二里许西南又有一小城周三百七十步征虏将军石崇所筑也

石鼈屯晋穆帝升平初茍羡为北部都尉镇下邳起田扵东阳之石鼈【在县临津郡界】公私利之北齐废帝干明中尚书左丞苏珍之又议修石鼈等屯歳收数十万石自是淮南军防粮储充足

濠州【钟离上】

【开元户二万五百五十二 乡四十一元和户二万七百二 乡四十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钟离子之国后为吴楚所争之地左传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灭钟离又史记楚平王时钟离人与吴边邑卑梁小童争桑而二邑交相攻灭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置钟离县复九江郡晋立为钟离郡梁因之宋明帝失淮北地复立徐州扵此后废帝改号北徐州梁因之以昌义之为北徐州刺史镇钟离魏中山王元英将军杨大眼率众数十万来冦钟离城北阻淮水魏人扵州东邵阳洲作浮桥昼夜攻城分番相代义之善射每弯弓所向莫不应而倒一日战数十合魏军死者与城中平防髙祖遣曹景宗韦叡率众二十万来救魏军大败英与大眼脱身而走因轻骑追至洛口而还州后入髙齐文宣帝改为西楚州隋开皇三年改濠州因水为名大业三年改为钟离郡南北朝皆为重镇隋乱陷贼武徳五年杜伏威附改为濠州按濠州本属淮南与夀阳阻淮带山为淮南之险贞观元年窦参为相扵是据淮割地頴属徐州及徐州节度使张建封死子愔为本军所立常挫王师其时朝廷防失淮南之地盖参不学无术昧扵疆理之制所由致也自贞元以后州西涡口对岸置两城刺史常带两城使以守其要濠字中间误去水元和三年又加水焉州境【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八十一里】

八到【北取虹县路至上都二千三百七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五百一十里】

【东南至滁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庐州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夀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徐州四百五十里】

【东北至泗州三百二十里东北至楚州旴县二百二十里从县至楚州一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官絁赋 絁 绢 绵 布】

管县三

钟离 定逺 招义

钟离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九江郡至晋属淮南郡安帝时因东郡燕县流入钟离者扵此置燕县至髙齐复为钟离县涂山在县西九十五里

淮水西南自寿州界流入

西濠水出县西南莫邪山北入淮

东濠水出县南濠塘山东北入淮

当涂县故城本涂山氏国在县西南一百一十七里禹娶扵涂山即此也

荆山堰在郡城西一百二十二里梁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陈计扵武帝求堰淮水以灌寿阳

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泡为激沟并灌钜野泽帝遂徐阳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令太子右卫率康绚左卫将军昌义之防作令战士二十万人扵钟离城南起浮山堰北扺巉石至十四年四月堰将合淮水漂度輙复决溃或言江淮多蛟龙其性恶鐡扵是引东西二冶故鐡器大则釡鬲小则镢鉏数千万斤沈扵堰所犹不合縁淮百里内木石皆尽负者肩上皆穿士卒死者十七八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寿阳城戍移扵八公山淮水清人之坟墓皆歴歴见扵水底或谓绚曰四渎者天地所以节宣其气不宜久塞既而昬雾三日雾解而堰决杀数万人其声若雷闻扵三百里水中怪物随流而下或人头鱼身龙形马首殊诡怪不可胜言

荘周台在县西南七里濠水经其前荘子与惠子观鱼之所又曰观鱼台

定逺县【上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东城县地属九江郡梁武帝天监初置属定逺郡髙齐改为大安郡隋仁夀元年废郡改定逺县为临濠县属濠州国朝复为定逺县

洛水经县西四十里

隂陵县故城在县西北六十五里本汉县也项羽败扵垓下将麾下八百骑溃围南走灌婴追羽至隂陵羽迷失道问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故汉兵及之东城县故城在县东南五十里羽自隂陵至此尚有二十八骑南走至乌江灌婴等追羽杨喜斩羽扵东城即此地

招义县【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淮陵县属临淮郡后汉属下邳郡宋孝武帝自淮北徙睢陵县改为池南县陈为招义县隋大业元年为化明县属濠州武徳七年更名招义

淮水西自钟离县界流入

浮山堰在县西北六十里梁天监十三年与荆山堰同时修筑

蔡州【汝南】

【开元户五万一千二百一十 乡一百七元和户一万二百六十三 案乡数传写缺】今为蔡州节度使理所【管蔡州申州光州 管县十二 案都管户数传写缺】

古豫州之域春秋时蔡江黄道柏胡蓼沈项息房吕十三国之地七国时属魏秦兼天下为三川河东南阳頴川砀泗水薛七郡之地汉立汝南郡领二十七县理平舆宋元嘉中后魏太武帝率兵围汝南郡守陈宪守拒四十余日魏人积尸与城齐不拔而退宋文帝又扵悬瓠城置司州其后太武帝收河南地献文帝改司州为豫州周大象二年改为舒州隋文帝改为豫州移入悬瓠城今理是也仁寿四年改为溱州大业二年改蔡州三年罢州为汝南郡武徳四年复置豫州寳应元年以避代宗庙讳复改为蔡州

州境【东西四百一十七里南北五百一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六百二十里】

【东南至光州三百二十里西至唐州二百一十里】

【南至申州二百五十里北至颍州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陈州三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甲双鸂鷘四窠云等绫赋 绫 绵】

管县十一

汝阳 平舆 吴房 西平 朗山 新息真阳 上蔡 新蔡 襃信 郾城

汝阳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宋属汝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豫州仁寿四年改豫州为溱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又移扵今理属蔡州

汝水经县西南二里

州理城古悬瓠城也汝水屈曲形若垂瓠故城取名焉平舆故城汉县也古沈子国在县东北六十里

鸿郄陂在县东十里汉成帝时陂溢为害翟方进为丞相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隄防之费遂奏罢之王莽时尝枯旱郡人追怨方进童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羮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者云两黄鹄及建武中太守邓晨使许阳为都水掾令复鸿郄陂阳曰昔成帝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故坏我濯龙池扵是乃因髙下形势起塘四百余里数年乃立今废

平舆县【中西至州六十二里】

本汉平舆县地属汝南郡髙齐废隋大业二年重置十三年陷王世充置舆州管平舆一县武徳中属蔡州贞观元年废天授二年重置

汝水在县南四十二里

葛陂周回三十里在县东北四十里费长房投杖成龙处

吴房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后魏置襄城郡仍立遂宁县以属焉隋改为濯阳县大业二年改为吴房县

西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后魏置即春秋时柏国也古韩地之分苏秦说韩王曰韩有劔防出扵棠谿今此县西界有棠谿邨是也县又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劔自汉至后魏皆为西平县地隋末废天授三年复置

朗山县【上东北至州九十一里】

本汉安昌县地属汝南郡东汉省后魏太平真君二年扵朗陵故城复置隋开皇三年移扵今理属豫州十六年改为朗山县

朗陵山一名大朗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淮水经县理南去县一百二十里

道城古道国也在县东北二十里

朗陵故城汉县也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晋何曽所封之邑也

四望故城在县东南七十里后魏太和十一年豫州刺史王肃扵四望陂南筑之以御梁梁太清二年豫州刺史羊鵶仁以二魏交逼粮运悬断乃弃悬瓠归扵义阳上表曰臣輙率所领缩还旧镇仍留夏绍等停四望城防备即此城也

新息县【上西北至州二百里】

本息侯国为楚所灭汉以为新息县属汝南郡周武帝扵此置息州领此县隋大业二年州废改属豫州武徳四年扵此重置息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豫州

淮水自西流入经县南去县五里

汝水自西流入经县北去县八十里

王梁渠在县西北五十里隋仁寿中修筑开元中县令薛务更加疏导两岸通官陂一十六所利田三千余顷珉玉坑在古息城东南五步周回一百八十步深三尺其玉顔色洁白堪为器物隋朝官采用贞观中亦令采取其后为淮水所没开元中淮水东移珉坑重出其玉温润倍胜昔时蔡州至今以为厥贡之首

贾君祠在县北一里名彪字伟节后汉时为新息长时小民多不养子彪言其制所活数千佥曰贾父后为立祠

新息故城在县西南十里

真阳县【中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慎阳县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后魏改为真阳县髙齐改为保城县隋开皇十六年改置真邱县大业二年复为真阳县因慎水为名也

淮水经县南去县八十里

慎水出县西南二十里

上蔡县【上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旧县也古蔡国晋上蔡县属汝南国后魏神龟三年扵此置临蔡县髙齐废隋文开皇十二年移扵今理为上蔡县

蔡冈在县东十里周回五十里

汝水西去县十五里

新蔡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旧县古吕国也汉属汝南郡晋属汝隂郡宋属新蔡郡东魏孝静帝扵此置蔡州隋开皇十六年扵此置舒州领广宁县仁寿二年改县为汝北大业二年改为新蔡县属蔡州

汝水经县南去县二里

襃信县【中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郾县之地后汉分立襃信县属汝南郡晋属汝隂郡宋改为襃信县隋大业二年改襃信县属蔡州淮水经县南去县七十五里

汝水经县东北去县五十五里

白亭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左传楚白公胜所封之地郾城县【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县七国时魏之下邑史记楚昭阳伐魏取郾两汉以为县属颍川郡光武谓贾复曰郾最大宛次之复曰臣请撃郾帝执复手曰执金吾撃郾吾复何忧谓此城也宋元嘉二年将军刘缅说曰郾城有百年之福若北朝保之未可敌也遂遣将军殷祖焚其仓粮髙齐扵今县置临颍郡隋开皇三年废五年又扵废郡城中置郾城县属许州武徳四年扵此置道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豫州

汝水经县西北去县七十八里

大溵水上承汝水自襄城至岐额城分流南为汝水北为溵水

小溵水县西北六十里至县合为大溵水

邵陵故城在县东四十五里春秋齐桓公帅诸侯之师盟扵召陵即此处也汉置邵陵县属汝南郡隋废入郾城

征羌故城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本秦安陵县建武十二年来歙征西羌有功故改名以封之

申州【义阳申】

【开元户二万一千二十 乡四十二元和户六百一十四 乡二十一】

本属淮南道贞元以后隶蔡州节度使

禹贡荆州之域又古申国也郑武公娶扵申曰武姜在周为侯伯后为楚所灭秦并天下属南阳郡魏文帝分置义阳县自后省置不常宋元嘉末扵此立司州自后入后魏为郢州入梁为司州周武帝平齐改为申州大业二年改为义州武徳四年复置申州

州境【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七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一十里西北至东都九百四十二里】

【南至安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随州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唐州二百六十里北至蔡州二百八十里】

【东北至光州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葛十疋赋 布 纻 绵 绢】

管县三

义阳 钟山 罗山

义阳县【上郭下】

本汉平氏县义阳乡之地也魏文帝分平氏立义阳县江左省义阳县地入平春县晋孝武帝改平春曰平阳隋开皇三年改平阳为义阳县属申州大业二年改属义州皇朝复属申州

淮水西自唐州桐柏县界流入东北经县去县三十七里

故曹城在县东三十八里梁将曹景宗将兵侵魏所筑故平靖闗城在县南七十六里旧有此闗不知何代创立按义阳有三闗之塞此其一也武阳黄岘二闗在安州应山县界长老云此闗因山为障不营濠隍故名平靖

钟山县【上西至州四十里】

本汉鄳县也属江夏郡宋永初中属义阳郡髙齐扵此置齐安郡后改为万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为齐安县仍属申州四年以近钟山改齐安为钟山县

淮水经县北四十里

涩水出县南覇山去县七十五里山石之间波流寒涩因以为名

石城在县西南二十一里石城山上本晋义阳县所理罗山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鄳县地梁武帝置西汝南郡扵此隋开皇三年并入钟山十六年扵钟山析置罗山县属申州武徳四年置南罗州领罗山一县八年州废以县属申州

罗山在县西南九里

淮水经县北去县二十里

光州【弋阳中】

【开元户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五 乡六十一元和户一千九百九十 乡六十二】本属淮南道贞元以后隶蔡州节度使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子奔黄在秦属九江郡在汉为西阳属江夏晋安帝立光城县理扵此梁末扵县置光州隋大业二年罢州为弋阳郡武徳三年改为光州总管府贞观元年为光州都督府太极元年自光山县移今理

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三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九百二十里】

【西南至申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太别山三百里】

【西北至蔡州三百里东北至寿州四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葛十疋 生石斛六十斤赋 絁 绢】

管县五

定城 殷城 固始 光山 仙居

定城县【上郭下】

本汉弋阳县属汝南郡自汉至萧齐常为弋阳城武徳三年置州领定城一县贞观元年省定城属光州淮水去县六十七里

黄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春秋时黄国后为楚所灭殷城县【中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期思县地属汝南郡宋侨立苞信县扵此梁以苞信县属义州隋开皇四年改苞信县为殷城县属弋阳郡武徳三年重置义州以县属光州

浍水在县西五里

定城闗在县南四十里髙齐以南廹陈境因置此闗隋废

温汤在县南山中其汤緑色

固始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五里】

本汉封蓼侯之地春秋蓼国楚并之今县城是也自东晋以后蓼县省宋明帝失淮北地乃扵此侨立新蔡郡领固始一县隋开皇七年改属义州大业三年废义州属弋阳郡

淮水经县北八十里

茹陂在县东南四十八里建安中刘馥为扬州刺史兴筑以水溉田

孙叔敖祠在县西北隅七十五里

光山县【上北至州三十里】

本汉西阳县地属江夏郡魏属弋阳郡宋孝武帝大明初于此立光城县隋开皇三年废入乐安县十八年又置光山县

光山一名弋山在县西北八十里

淮水经县北七十里

水陵故关在县南一百三十二里齐陈二境齐置此闗以为禁防周因不改隋开皇九年平陈后废

仙居县【中束至州一百里】

本汉轪县春秋时国楚灭之汉以为县属江夏郡至宋分立乐安县天寳元年改为仙居县县西有仙居山因名

谷水在县北九里

轪县故城在县北四十里春秋时国之都也

仙堂六陂在县西南十一里梁武大同元年百姓堰谷水为六陂以溉稻田

元和郡县卷十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一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六】

郓州【东平大都督府】

【开元户三万三千三百八十九 乡六十二案元和户乡数写缺】今为淄青节度使理所【管郓州兖州青州齐州曹州濮州密州海州沂州莱州淄州登州 管县七十三案都管户数传写缺】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属宋即鲁附庸须句【音劬】国太昊之后风姓左传曰公伐邾取须句战国时其地属魏秦为薛郡地在汉为东平国属兖州后汉封皇子苍是为宪王宋及后魏并为东平郡周宣帝于此置鲁州寻废隋分兖州万安县置郓州大业三年罢州为东平郡隋乱陷贼武徳五年讨平徐圆朗于今郓城县置郓州为总管府本理郓城贞观八年以下湿移理须昌贞元三年为都督府

州境【东西一百八十七里南北二百六十四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东都九百六十五里】

【东南至兖州一百九十里西至曹州三百三十里】

【北渡河至博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齐州二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十五疋赋 绵 绢】

管县九

东平 须昌 阳谷 寿张 卢 东阿

郓城 钜野 平隂

东平县【望郭下】

古宿国左传曰公及宋人盟于宿是也两汉为无盐地后齐于此置须昌县属东平郡县理无盐城隋别置须昌县属郓州改须昌县为宿城县贞元三年移于州理改为东平县

须昌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属东郡故须句国按此前须昌县在今县东南三十二里须昌故城是也隋改须昌为宿城县更立须昌县于今理属郓州县在州南四十五里

济水南自郓城县界流入去县西二里

州理故须句城左传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也注曰须句虽列国而削弱不能自通鲁私属若颛臾之比也无盐故城在县东三十六里古宿国也列女传曰无盐有丑女名宿瘤齐宣王善之立为夫人即此县女也清水石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寿元年造石作华巧与赵州石桥相埓长四百五十丈

东平思王宇墓在县东四十九里汉东平思王宇宣帝子后薨葬于此其冡松柏皆西靡王奢侈生葬所爱幸者守冡者常闻号呼数年后乃不复闻声

阳谷县【上东南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须昌县地隋于此置阳谷县取东阿县界阳谷亭为名也属济州天宝十三年济州为河所陷没以县属郓州

黄河在县北十二里

故伏城在县东南二里盖伏生所居因名之

寿张县【紧东北至州四十五里】

本汉寿良县也属东郡后汉光武以叔父名良改曰寿张属东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济州十六年割属郓州武徳四年属寿州五年废寿州属郓州

梁山在县南三十五里汉书曰孝王北猎梁山是也寿州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隋末百姓筑以为堡武徳四年于此置寿州

吕母垞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后汉东海吕母合众于此兖州人谓城实中曰垞

卢县【紧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旧县也属泰山郡都尉理之济北王所都后汉卢县属济北国宋属济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济州大业三年复为济北郡武徳四年讨平王世充复为济州按济州理碻磝城【碻苦髙反磝音敖】本秦东郡之茌平县也其城西临黄河晋末为河水所毁移理河北博州界事具博州宋元嘉二十年宁朔将军王谟前锋入河平碻磝立戍守之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堪守召谟毁城而还后更城之后魏略得河南置镇守泰常八年于此置济州至天宝十三载州为河所陷废

碻磝津在县北一里后魏于此置闗名济州闗隋末废刘公桥架济水在县东二十七里宋武帝伐燕过此造桥故俗呼为刘公桥隋末废贞观元年重造长十二丈阔一丈二尺

东阿县【紧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旧县也春秋时齐之柯地左传曰公会齐侯于柯注曰此柯今济北东阿齐之柯邑犹祝阿也汉志东阿县属东郡都尉理晋属济北国隋开皇三年属济州天宝十三载济州废县属郓州

鱼山一名吾山在县东南二十里瓠子歌曰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怫郁兮迫冬日即此山也曹子建每登此山有终焉之志及亡葬于山下

谷城山在县东三十二里黄石公出一编书与张良曰后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是其处也

东阿故城在县西二十里汉东阿县城也晋太康后省魏志程昱谓范令靳允曰曹使君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戍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谓此城也水经注曰东阿大井巨若轮深七八丈每嵗取此水煮胶入贡本草所谓阿胶也

阳谷亭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左传齐桓公会诸侯于阳谷是也

项羽墓在县东二十七里初羽为鲁公羽死后鲁犹为楚守汉王示以羽首鲁乃降羽死乃以公礼葬于此郓城县【紧东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寿良县地左传曰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还待于郓按古郓城即今县是也汉魏皆为寿张县地隋开皇四年改为万安县十六年于此置郓城县贞观八年移郓州于须昌县郓城依旧

黎丘在县西四十五里春秋时黎侯寓于衞因以为名黎之臣子讽黎侯归国作诗曰胡为乎泥中葢恶其卑湿也

钜野县【望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山阳郡钜野泽在县东五里即鲁西狩获麟处武徳四年于此置麟州以是获麟之地故以为名五年废麟州以县属郓州

获麟堆在县东十二里春秋哀公十四年经曰西狩获麟

大野泽一名钜野在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尔雅十薮鲁有大野西狩获麟于此泽

蚩尤墓在县东北九里今山阳钜野县有蚩尤肩髀冢按黄帝杀蚩尤于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别葬焉平隂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肥城县地属泰山郡古肥子国隋开皇十四年于今县西北二十八里置榆山县大业二年移于今理仍改名平隂属济州天宝十三载州废县割隶郓州陶山在县东三十五里范蠡葬处

黄河去县十里

平隂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左传曰晋侯伐齐齐侯御诸平隂

故长城首起县北二十九里齐湣王所筑苏代谓燕王曰齐有长城巨防足以为塞是也

左丘明墓在县东南五十五里

兖州【鲁郡中都督府】

【开元户六万七千三百九十七 乡一百三十三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禹贡兖州之域兼得徐州之地春秋时为鲁国按武王即位封周公于少昊之墟曲阜之地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武王崩又相成王其子伯禽乃就封之鲁自伯禽至顷公三十四君为楚考烈王所灭六国时地属楚秦灭楚以鲁为薛郡汉髙后时更为鲁国后汉仍为鲁国兖州所理不恒献帝初平三年移兖州理济隂之鄄城以魏太祖曹操为兖州牧魏仍移兖州理东郡之廪丘晋不改永嘉之后陷于石勒北州流人南渡成帝立南兖州寄理京口宋武帝平河南又得其地置兖州后又属魏宋文帝元嘉八年理广陵二十八年理盱眙三十年复理广陵隋大业元年于兖州置都督府二年改为鲁州三年改为鲁郡十三年为贼徐圆朗所据武徳五年讨平圆朗改鲁郡置兖州贞观十四年改置都督府谨按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截河南渡东与菏泽汶水会又东北入于海兖州在济河之间因济水发源为名今郡理乃非其境至周置兖州始兼得今郡之地而济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于海则河南之地无济水矣自后所说皆习旧名

州境【东西二百三十一里南北三百五十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九十五里西南至东都九百八十里】

【东至沂州三百八十里东南至徐州四百里】

【西南至宋州四百里西至曹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郓州一百九十里正北防东至齐州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镜花绫 防风 紫石英赋 绫 绢 绵】

管县十一

瑕丘 金乡 鱼台 邹 龚丘 干封莱芜 曲阜 泗水 任城 中都

瑕丘县【上郭下】

本汉县属山阳郡即鲁之负瑕邑也左传曰季康子伐邾以邾子益来囚诸负瑕宋元嘉十三年立兖州理瑕丘城而瑕丘无县至隋文帝割邹县汶阳平原三县界立瑕丘县属兖州

洙水东去县二十三里

泗水东自曲阜县界流入与洙水合

淮安王神通营在瑕丘故城中武徳五年平贼徐圆朗屯兵之处也

又有管国公任瓌薛国公长孙顺徳原国公史万宝垒列营相次各周回五里

尧祠在县南七里洙水之西

金乡县【望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东缗县也属山阳郡即古之缗国城左传曰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陈留风俗传曰东缗县者故阳武户牖乡也汉丞相陈平即此乡人也后汉于今兖州任城县西南七十五里置金乡县盖因穿山得金故曰金乡属山阳武徳四年于此置金州五年废为戴州贞观中废戴州县属兖州

昌邑故城在县西北四十二里其中城周十余里外城周三十余里中有铁柱出地数尺汉景帝三年呉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七国俱反天子命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军击呉楚亚夫至淮阳问父客邓都尉策安出客曰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呉将军深沟髙垒使轻兵絶淮泗口塞呉饟道呉梁相弊乃以全制其极破呉必矣条侯从之呉楚以正月起三月皆破灭即此城也

鱼台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九十里】

本汉方与县属山阳郡髙齐文宣帝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方与县属戴州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县属兖州宝应元年改为鱼台县因县北有鲁君观鱼台故名县理城即汉方与城也

菏水即济水也一名五丈沟西自金乡县界流入去县十里又东南流合泗水泗水东北自任城县界流入经县东与菏水合又东流入徐州沛县界

观鱼台即武唐亭也在县北十三里春秋隠公五年公矢鱼于棠是也

太山府君祠在县西十二里

邹县【上】

本汉邹县地故邾国鲁之附庸鲁缪公改邾为邹因邹山以为名隋大业二年改兖州为鲁州三年罢鲁州为鲁郡县皆属焉武徳五年罢县属兖州按邾国之地陆终之子曹姓所封即今邹县是也今黄州亦为邾国之地陆终之后所封盖终有六子各为国也

峄山一名邹山在县南二十二里禹贡曰峄阳孤桐即此也秦始皇二十六年观礼于鲁刻石于峄山晋建武初兖州寄理山上洛阳倾覆郗鉴获归州乡人士并宗附之遂共推鉴为主与千余家避难于峄山中宗假鉴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后为石勒所侵逼鉴率文武自峄山奔下邳

凫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诗曰保有凫绎遂荒徐宅即此山也

龚丘县【中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宁阳县之地属泰山郡后汉改属东平国髙齐文宣帝移置平原县于汉宁阳县城北十七里今县理也隋以此县与徳州平原县同名以县东南二十里有龚丘城遂改为龚丘县属兖州

青石山在县西三十里后魏有青石山祠即谓此也其山都是一大石耳发地杰立髙四十余丈周回三里上有石池二所东西行列有人工冬夏澄清初无耗溢祈雨辄应故古今祀之

故汶阳城在县东北五十四里其城侧土田沃壤故鲁号汶阳之田成公二年齐归我汶阳之田即此

干封县【上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齐之博邑延陵季子适齐子死葬于嬴博之间至汉武帝封禅分嬴博二县立奉髙县以奉泰山之祀后魏改博县为博平隋开皇十七年改博平为博城县干封元年髙宗封岳析长安以置干封长安元年废乃于岱山下改博城县为干封县属兖州

泰山一曰岱宗在县西北三十里

社首山在县西北二十六里

髙理山亦曰蒿里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徂来山亦曰尤来山诗曰徂来之松后汉赤眉渠帅樊崇保守此山自号尤来山老

汶水源出县东北原山西南流经县理南去县三里又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浯汶述征记曰泰山郡水皆名汶按今县界凡有五汶皆源别而流同也

岳庙在县西北三十里泰山之南郡国志庙前有柏树汉武帝所种赤眉贼斫一树见血乃止有岳令掌之开元十三年冬宗登封泰山登封之夕凝氛昬晦迅风激烈皇帝出斋宫露立以请及明清霁旗旛不摇事毕至山下日又抱戴明曜五色千官称贺其日大赦以灵岳昭感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莱芜县【中西南至州二百六十里】

本汉县也故城在今淄州东南六十里齐灵公灭莱莱人流播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后汉范史云曾为此县长百姓歌其清俭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釡中生鱼范莱芜至晋废后魏移古嬴县于此贞观元年废入博城县至长安四年又于废嬴县置莱芜县取汉旧名也属兖州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山出铁汉置铁官至今鼓铸不絶

曲阜县【丄西北至州四十五里】

本汉鲁县即春秋时鲁国伯禽所都其地即古炎帝之墟也自后或为鲁国或为鲁郡而县属焉髙齐文宣帝省鲁郡仍于鲁城置任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仍移汶阳县理此属兖州十六年改汶阳县为曲阜县

防山在县东二十五里礼记曰孔子既得合葬于防即此是也

寿丘在县东北六里皇甫谧以为黄帝生于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

曲阜在县理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今按季子台及大庭氏库及县理城并在其上

洙泗二水东自泗水县界流入又西南流经县北分为二流水侧有一城为二水之分会也南为泗水北为洙水二水之间即夫子领徒之所居也

沂水亦名雩水源出县东南八里坰泽俗名连泉泽在县东南九里鲁僖公牧马之地诗曰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是也

阙里在县西南三里鲁城中北去洙水百余歩

两观在县东南五十歩定公二年雉门及两观灾即家语孔子戮少正卯之处

矍相圃在县西三里鲁城中

孔子墓在县西北三里鲁城之北

灵光殿鲁王所造在鲁城内按文选汉景帝子名余封为鲁王好理宫室而建此殿遭王莽乱宫室被焚建章皆隳壊而灵光殿岿然独存

泗水县【上西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卞县之地即春秋之灵□地隋分汶阳县于此城置泗水县属兖州

尼丘山在县南五十里叔梁纥祷尼丘山而生孔子梁父山在县北八十里西接徂来山封禅书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七十二家

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诗曰奄有防定公十一年左传曰齐人来归隂之田是也

泗水源出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四泉俱导因以为名盗泉源出县东北髙径山之隂淮南子曰孔子不饮盗泉之水

漏泽在县东七十里此泽漏穴有五皆方丈余深二丈以上其泽每夏积水秋冬漏竭将漏之时居人知之不过三日漏水都尽先以竹木作薄篱围之水族山积也菟裘故城在县北五十五里鲁隠公曰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任城县【紧东至州七十六里】

本汉旧县属东平国古任国太昊之后风姓也僖二十一年左传曰任宿须句皆风姓也注曰任今任城县也魏志曰文帝封鄢陵侯彰为任城王齐天保七年移髙平郡于此任城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髙平郡属兖州承注山在县东南七十六里云女娲生处按今山下有女娲庙

桓公沟源出县理西四十里萌山之下宋武北征记曰桓公宣武以太和四年率众平赵魏时遣冠军将军毛彪生凿此沟号曰桓公沟于今四十九年矣沟已填塞公遣宁朔将军朱超更凿石通之

女娲陵在县东南三十九里

魏王粲墓在县南五十二里

中都县【上西北至州一百里】

本鲁国邑也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礼记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由中都宰为司寇故城在今县西三十九里一名殷密城至汉以其地为东平陆县属东平国齐髙帝改平陆县为乐平县隋复改乐平为平陆县属兖州天宝元年改为中都割属郓州今却隶兖州

汶水北去县二十四里又北入西昌县界

桓水在县西八十里晋桓温进军北次金乡凿钜野三百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以是桓所凿故曰桓水亦曰桓河

青州【北海望】

【开元户五万五千一百三十二 乡一百二案元和户乡数写缺】

古少昊氏之墟禹贡青州之地舜时以青州越海辽逺分为营州禹复置九州武王克商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周成王少时命太公曰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穆陵山在今琅琊沂水县界无棣今景城郡属县也】五侯九伯实得征之至二十九代为田和所篡和子孙强盛与燕赵韩魏楚俱称王五世至建为秦所灭分齐地置齐琅琊二郡汉元年更为临淄项羽立田都为王都临淄其年四月田荣击都走楚荣自立为王十二月楚击荣荣走平原项羽立田假为王荣弟横击假假走楚楚立田广为王三年韩信杀广汉立韩信为齐王五年信徙王楚六年以胶东等七十余城封皇子肥为齐王传国至厉王昌国除武帝复封次子闳为齐王后国除遂以齐为郡领县十二理临淄后汉改齐郡为齐国曹魏明帝封子芳为齐王寻即帝位晋武帝以弟攸为王子冏嗣永嘉末陷于石勒其后南燕慕容徳建都于此至慕容超宋武帝伐克之以沈文秀为青州刺史守东阳城为魏将慕容白曜所陷遂入后魏隋大业三年罢州为北海郡领县十隋乱陷贼武徳二年海岱平定改为青州置总管府

州境【东西二百七十里南北三百四十四里】

八封【西南至上都二千四百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五百五十五里】

【东至密州三百三十里南至沂州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棣州三百二十三里东北至莱州三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防文绫  糖 海物赋 绵 绢】

管县七

益都 临淄 千乗 临朐 北海 寿光博昌

益都县【望郭下】

本汉广固县之地魏于今寿光县南十里益都城置益都县属齐国宋及后魏属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青州

淄水西去县五十五里

广固城在县西四里晋永嘉五年东莱牟平人曹嶷为刺史所筑有大涧甚广固故谓之广固初南燕慕容徳议所都尚书潘聪曰青齐沃壤号东秦土方二千里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阻峻足为帝王之都徳从之及义熙五年宋武征慕容超于广固也城侧有五龙口险阻难攻兵力疲弊河间人文说曰昔赵攻曹嶷望风者以为渑水带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当必陷石季龙从之嶷请降后五日大雨震雷复开徙舟峄阳冉闵之乱段龛据之慕容恪攻围数月不克又塞五龙口龛遂降后无几又震开之今旧基犹存宜试修塞从之超及城中男女皆患脚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为晋所擒

临淄县【紧南至州四十里】

古营丘之地吕望所封齐之都也太公后二十九代康公为田和所灭和立为齐侯后称王五代至王建为秦所灭秦立为县城临淄水故曰临淄自汉至后魏并属齐郡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移髙阳县理此改为临淄县以属青州焉

社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一名愚公山有愚公谷在山之隂

牛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昔齐景公游牛山北望而叹曰美哉国乎古而无死将何去此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太公丁公之乐也君何预于此哉

营丘在县北百步外城中尔雅曰水出其前经其左曰营丘今临淄城中百丘淄水出其前经其左故曰营丘葵丘在县西北二十里桓公会诸侯于此

县理即古临淄城也汉齐郡亦理于此苏秦说齐王曰临淄城中七万户户不下三人即二十一万人又燕王谓苏代曰吾闻齐地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巨防可以为塞汉书田肯曰夫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悬隔千里持防百万齐得十二焉此东秦也非子弟勿王汉六年封皇子肥为齐王尽得故齐地人能齐言者悉与之

齐雪宫故址在县东北六里晏子春秋所谓齐侯见晏子于雪宫也

天齐池在县东南十五里封禅书曰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池也

齐桓公墓在县东南二十三里鼎足山上贞观十一年诏致祭禁二十步内不令樵苏

管仲墓在县南二十三里

晏婴墓在县东北三里贞观十一年诏十五步并禁樵苏

千乗县【上东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千乘郡有盐官后汉和帝永元七年改千乗国为乐安郡千乗县仍属焉武徳二年于此置乗州八年废乗州千乗依旧属青州千乗者以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今县北有青丘县因以为名

淄水南去县二十八里

临朐县【上北至州四十里】

本汉县也属齐郡县东有朐山因以为名隋开皇六年改为逢山县属青州取县西逢山为名大业二年又改为临朐县

胊山在县东南二里

逢山在县西二十二里

破车岘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按岘髙七十丈周廻二十里道径险恶因名破车岘

北海县【紧西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平寿县也属北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下密县于废郡中属青州十六年又于此置潍州取界内潍水为名大业二年废潍州仍改下密县为北海县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禹贡曰海岱惟青州今按海东接莱州西接寿光县界

潍水南去县五十五里

胶水东去县八十五里与莱州胶水县中分为界公孙墓在县西

寿光县【紧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北海郡后汉改属乐安郡宋省寿光县隋开皇六年于县北一里博昌故城置寿光县属青州武徳二年属乗州八年废乗州还属青州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十里东接北海县界西接博昌县界

淄渑二水西自千乗县界流入去县四十里

博昌县【丄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属千乗郡昌水其势平博故曰博昌后汉以千乗郡为乐安郡博昌县仍属焉晋宋后魏并同髙齐省移乐陵县【今县东十二里乐陵故城】理此属乐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乐陵县属青州十六年改为博昌县

济水北去县百步又东北流入海

海浦在县东北二百八里即济水东流入海之处水口谓之海浦

薄姑故城在县东北六十里齐旧都也

齐州【齐郡上】

【开元户四万九千一百五十七案乡数及元和户乡数竝写缺】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齐国秦并天下为齐郡汉分齐郡立济南国今州即济南国之歴城县理也景帝三年为济南郡理东平陵属青州晋永嘉之后郡移理歴城即今州理是也后为石勒所据慕容氏亦有其地义熙五年刘平之宋元嘉九年分青州立冀州理歴城后魏将慕容白曜攻下歴城文帝改冀州为齐州与济南郡并理隋开皇十三年罢郡以所领县属齐州大业三年罢州为齐郡隋末陷于寇贼武徳元年海岱平定罢郡复州

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二里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一百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二百里】

【东至淄州一百九十里西渡河至博州二百九十里】

【正南防西至兖州三百三十里正北微西至徳州二百四十五里】

【东北渡河至棣州三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丝 葛赋 绵 绢】

管县九

歴城 全节 章丘 亭山 临邑 临济长清 丰齐 禹城

歴城县【上郭下】

古齐歴下城对歴山之下汉为歴城县属济南国晋属济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齐州

华不注山一名华山在县东北十五里齐晋战于鞍齐败绩晋逐之三周华不注

州理城古歴下城也左传晋平公伐齐战于歴汉书郦食其说齐王田广罢歴下军守备韩信度平原袭破歴下因入临淄述征记曰歴城到营城三十里自城以东水弥漫数十里南则迫山实为险固也

神通寺在县东七十里琨瑞山中苻秦时沙门竺僧朗隠居也朗少事佛图澄尤明气纬隠于此谷因谓之朗公谷

全节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春秋谭国之地齐灭之汉以为东平陵县属济南郡宋省东字后魏为东陵至周省其全节县本是隋末土人李满率乡人据堡赡以家财武徳二年归国于堡置谭州及平陵县以满为谭州总管贞观元年废谭州县属齐州十七年燕亮搆逆满及男君球固守贼平县废有诏重置县改名全节以旌其功焉

济水在县北四十里

巨合城在县东南二十三里耿弇讨张步守巨里即此城也

章丘县【上】

本汉阳丘县也属济南郡髙齐文宣帝天保七年自髙唐故城移髙唐县理于此隋开皇十八年以博州亦有髙唐县改为章丘县属齐州取县南章丘山为名也武徳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废谭州又属齐州

东陵山在县南二十八里庄子曰盗跖死于东陵之上龙盘山在县东二十五里上有神迹是姜嫄所履处长白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髙二千九百丈周回六十里齐记曰于陵城西三里有长白山即陈仲子夫妻所隠也

济水西去县十七里

县理城即黄巾城也在济水之南岸汉献帝建安中黄巾贼张角之所守也

亭山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平陵县地宋于此置卫国县属顿丘郡隋开皇六年改为亭山县属齐州县东南有亭山因以为名长白山在县东北六十里

百脉水出县东北平地水源方百余步百泉俱出合流故名之

临邑县【上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东郡至晋属济北国宋孝武帝孝建二年立东魏郡理台城以临邑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临邑县属齐州武徳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废谭州属齐州

黄河在县北七十里

济水西去县四十里

漯水北去县七里

鹿角闗在县西北七十里隋大业三年废

临济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菅县属济南郡隋开皇六年移朝阳县理于此属济州十六年改为临济县

黄河在县北八十里

济水在县南二十里

长清县【上东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卢县地隋开皇五年于此置镇十四年废镇置长清县属济州因清水为名贞观十七年废济州属齐州隔马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左传曰晋侯伐齐齐师遁夙沙卫斩马于隘以塞道后因为隔马山

黄河北去县五十五里

济水北去县十里

清水西南去县十里

淯沟泊在县西南五里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五里水族生焉数州取给

废四口闗在县西南五十里后魏置武徳九年废石窌故城在县东三十里

丰齐县【上东北至州四十里】

本汉荏县也取县东北荏山为名属泰山郡隋大业二年省入歴城县武徳元年重置天宝元年改为丰齐岐阳山在县东南五十里

济水西去县二十六里

祝阿故城在县东北二里礼记曰武王克殷封黄帝之后于祝即此

禹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祝阿县春秋时齐邑汉以为县属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济州天宝元年改名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禹息故城因名在州西北八十五里

元和郡县志卷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二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七】

曹州【济隂上】

【开元户七万三千一百六十一 乡一百四十九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禹贡豫州之域于周又为曹国之地后属于宋左传哀公八年宋景公灭曹按曹国在州东北三十七里济隂县界故定陶城是也七国时属齐宋为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齐得其济隂东平汉为济隂郡之地在济水之南故以为名汉景帝中六年别为济隂国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哀帝更为济隂郡属兖州后魏于定陶城置西兖州周武帝改西兖州为曹州取曹国为名也隋大业三年改为济隂郡隋乱陷贼武徳四年平孟海公复为曹州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九里南北二百五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二十五里西至东都六百六十五里】

【东至兖州三百七十里东南至宋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汴州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滑州二百里】

【东北至郓州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蛇牀子 葶苈赋 绵 绢】

管县六

济隂 冤句 乗氏 成武 南华 考城

济隂县【紧郭下】

本汉定陶县之地属济隂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济隂县属曹州皇朝因之

曹南山在县东二十里诗所谓荟兮蔚兮南山朝隮是也

泛水在县南昔汉髙祖既定天下即位于泛水之阳张晏曰泛水在济隂界取其泛受大而润下按今泛水县东亦有髙祖即位坛据叔孙通传云髙祖为皇帝通于定陶就其仪在济隂是也

菏泽在县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其地有菏山故名其泽为菏泽禹贡曰导菏泽被孟猪

州理中城盖古之陶丘也一名左城帝王世纪舜陶于河滨即禹贡之陶丘今济隂定陶西有陶丘是也尔雅曰再成为陶丘成犹重也

古曹国在县东北四十七里故定陶是也定陶故城尧所居也尧先居唐后居陶故曰陶唐氏史记曰曹叔振铎者周武王弟封于曹鲁哀公八年宋灭曹执曹伯阳自曹叔至伯阳凡十八叶又范蠡相越平呉后变姓名为朱公居于陶号陶朱公亦此地也

莘仲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盖古之莘国也伊尹耕于莘野汤闻其贤聘以为相即此地

三鬷亭古国也在县东北四十九里汤伐桀遂伐三鬷俘厥宝玉注曰三鬷国名今定陶是也

冤句县【紧东至州四十七里】

本汉旧县也汉初属梁国景帝时属济隂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曹州

煮枣故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汉书樊哙攻煮枣屠之是也

济阳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汉济阳县也光武以建平元年生于济阳县明照一室是嵗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因名秀光武皇考为济阳令

袁本初故城在县北七十里袁绍所筑

乘氏县【紧南至州五十四里】

本汉旧县也属济隂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曹州大业末年废武徳四年重置

孟海公南北二城在县东四十五里隋末贼帅孟海公所筑

成武县【紧西至州一百里】

本汉旧县也属山阳郡后汉改属济隂郡隋于此置戴州成武县属焉大业二年省戴州县移理州城中后属曹州武徳五年于金乡县重置戴州县又属焉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县又属曹州

故秺城在县西北二十九里昭帝封金日防为秺侯南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离狐县也属东郡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常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后汉属济隂郡魏志李典从太祖迁离狐太守然则魏时离狐郡也晋属济隂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曹州天宝元年改曰南华英公李勣左仆射彭城郡公刘晏皆此县人

濮水在县南五里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至投濮水而死谓此水也

考城县【紧东北至州九十五里】

古戴国也春秋隠公十年宋人蔡人卫人伐戴后属宋楚灭宋改名曰谷汉以为菑县国都城记曰【案国都城记见史记尧本纪注是徐才宗所撰而隋书经籍志但云二卷不着撰人姓名今附识于此】县西南有戴水今名戴陂周回可百余里盖本戴国取此陂水为名也汉之兴也其邑多菑年数不登故邑曰菑章帝柴于岱宗过菑县诏御史曰陈留菑县其称不令故髙祖鄙柏人之名武帝休闻喜而显获嘉其改菑县为考城县至晋属济隂郡髙齐天保七年省考城县移成安县理此隋开皇十六年仍改名考城县属宋州武徳五年改属曹州

葵丘在县东南一百五十步左传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是也

大剂陂即戴陂也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周回八十七里与宋州襄邑县中分为界

濮州【濮阳上】

【开元户四万六千九百二十一 乡九百十三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为卫国地左传齐桓公会诸侯于鄄注曰鄄卫地今东郡鄄城县也战国时属齐在汉为济隂郡之鄄城也后汉献帝于此置兖州晋置濮阳郡后改濮阳国封王子允为王后为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濮州大业三年废濮州入东平郡隋末陷于寇贼武徳四年讨平王世充于此重置濮州

州境【东西二百三十五里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西南至东都七百九十五里】

【西南至滑州二百一十五里南至曹州二百一十里】

【北至黄河二十里东北至郓州一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二十疋赋 绵 绢】

管县五

鄄城 雷泽 临濮 濮阳 范

郓城县【紧郭下】

本汉旧县属济隂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濮州鄄城县属焉大业三年废濮州县属东平郡武徳四年重置濮州鄄城县又隶焉

黄河北去县二十一里

州理城在故鄄城中魏文帝以临淄侯植为鄄城侯雷泽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郕阳县古郕伯国周武王封弟季戴于郕汉以为县属济隂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雷泽县因县北雷夏泽为名也属濮州

歴山在县西北十六里史记曰舜耕歴山耕者让畔灉水沮水二源俱出县西北平地去县十四里

雷夏泽在县北郭外灉沮二水会同此泽

姚墟在县东十三里舜生于姚墟

尧母庙在县西南四里

尧陵在县西三里自尧即位至永嘉三年凡二千七百二十一年记于碑贞观十一年有诏禁人刍牧春秋奠酹

临濮县【上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成阳县地属济隂郡隋开皇十六年分鄄城南界雷泽西界置临濮县属濮州南临濮水故以为名大业二年废武徳四年重置

清丘在县西三十五里

濮阳县【上东至州八十里】

本汉旧县也古昆吾国即帝丘颛顼之墟也昆吾即夏诸侯为五伯之首左传曰狄灭卫迁于帝丘卫侯自楚丘徙濮阳县秦置东郡理此汉仍为东郡及濮阳县也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濮州

黄河北去县十五里

瓠子河上承黄河汉书武帝时河决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堤复壤是时武安侯田蚡奉邑食鄃在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乃言江河之决乃天事也非易以人力塞之乃不复塞后二十余嵗嵗比不登梁楚尤甚上使汲人郭昌率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沈白马圭璧自将军以下皆负薪下淇园之竹以为楗上悼功之不成乃作歌于是卒塞瓠子筑宫于其上名曰宣房其后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尊躬率吏民沈白马祀水神亲执圭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水盛堤壊吏民皆奔走尊立不动而水渐退

范县【上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东郡春秋时晋大夫士会之邑也髙齐废隋开皇六年又置范县属济州十六年改属濮州故顾城在县东二十八里夏之顾国也诗曰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注曰三国党于桀皆为汤所诛

密州【髙密中】

禹贡青州之域兼得徐州之地今州界于春秋之时为莒鲁之地战国时属齐秦并天下属琅琊郡汉文帝十六年分齐立胶西国都髙密宣帝更名髙密国后魏永安二年分青州立胶州取胶水为名也隋开皇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取境之密水为名也隋乱陷贼武徳五年山东底定改置密州

州境【东西三百一十六里南北三百九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七百四十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八百八十五里】

【东至大海一百六十里南至海州三百八十四里】

【西南至沂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青州三百三十里】

【东北至莱州三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细布 牛黄 海蛤赋 絁布】

管县四

诸城 髙密 辅唐 莒

诸城县【上郭下】

本汉东武县也属琅琊郡乐府章所谓东武吟者也后汉属琅琊国晋属东莞郡后魏属髙密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东武为诸城县取县西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琅琊山在县东南百四十里史记曰始皇二十六年灭齐遂登琅琊作层台于山上谓之琅琊台周回二十里秦王乐之因留三月徙黔首二万户于山下后十二年刋石立碑纪秦功徳

海在县东一百五十里

卢水出县东南卢山水侧有胜火木野火烧死其炭不灰故东方朔有谓不灰之木者也

县理东南百三十里滨海有卤泽九所煮盐今古多收其利

潍水故堰在县东北四十六里蓄以为塘方二十余里漑水田万顷

髙密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也文帝十六年分齐立胶西国封齐悼惠王子印为胶西王都髙密世祖封邓禹为髙密侯髙齐文宣帝省髙密县隋开皇中复置属密州

海在县东南六十里

潍水在县西南自诸城县界流入去县四十里昔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而阵信为万余囊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击龙且阳不胜还走龙且追信信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遂斩龙且

胶水在县东三十里

夷安泽在县北二十里周回四十里多麋鹿蒲苇龙且城在县西南五十五里楚将龙且所筑也

郑墓在县西七十里

辅唐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安丘县也属北海郡后汉属北海国有渠丘亭故莒渠丘公所居也髙齐文宣帝天保七年省隋分昌安县置牟山县大业二年改牟山县为安丘县取汉书旧名也属密州乾元二年改为辅唐县

牟山在县西南十三里牟山县取名于此

浯水堰三齐记曰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数万顷今尚有余堰而稻田畦畛存焉

莒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九十里】

故莒子国也汉为莒县文帝二年封朱虚侯章为城阳王都莒后魏亦以莒县属东莞郡隋开皇三年废郡莒县属莒州大业三年罢莒州以莒县属琅琊郡武徳五年重置莒州县属焉贞观八年废莒州以县属密州潍山在县东北八十三里潍水所出也

县理在莒国故城中城三里竝皆崇峻惟南开一门子城方十二里郭周回四十里

故曹公城在县南七十二里昔魏太祖征陶谦拔五城略地东海于此筑城周回四里

汉海曲县在县东一百六十里属琅琊郡有盐官地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王莽末海曲县有吕母者其子为县令枉杀乃散财以招少年少年感母恩问母所欲具言之乃共起兵杀县令其后屯结至数万赤眉之兴由此始也今东海县有吕母国即旧集之所也

元和郡县志卷十二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三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八】

海州【东海上】

【开元户二万三千七百二十八 乡四十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鲁国之东鄙七国时属楚秦置三十六郡以鲁为薛郡后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为东海郡领三十七县理在郯县属徐州后汉以为东海国封皇子疆为王晋惠帝封髙密王子越为东海王梁武帝末年长江以北悉附后魏武定七年改青冀二州为海州髙齐文宣帝移海州理琅琊郡改琅琊郡为朐山郡隋末丧乱臧君相窃据之武徳四年君相以郡归顺改为海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八里案南北里数写缺】

八到【西至上都取沂兖路二千五百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六百四十里】

【东南至楚州四百一十里南至扬州七百里】

【东南至泗州连水县取官河水路三百四十里陆路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沂州三百三十里西至徐州取下邳路五百六十里】

【北至密州三百八十四里东至海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楚布赋 绵 绢】

管县四

胊山 东海 沭阳 懐仁

朐山县【上郭下】

本汉朐县也属东海郡后周武帝建徳六年改朐山县为朐山郡取界内朐山为名也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海州

羽山在县西北一百里书曰殛鲧于羽山即此也硕濩湖在县南一百四十二里

龙且故城在县南六十里

钟离昧故城在县南百里项羽将钟离昧所筑昧即此县人

东海县【上西至州水路九十里】

本汉赣榆县地俗谓之郁州亦谓之田横岛宋明帝失淮北地乃于郁州上侨立青州地后入魏魏改青州为海州又于此置临海镇髙齐废临海镇周武帝后置东海县后遂因之

小髙山在县北六十里田横弟避汉所居之山也其山三面絶壁皆百余仞惟东面一道劣容行人

大海在县东二十八里

赣榆故城在县北四十九里隋末土人臧君相筑田横国在县北五十七里齐王田广既死田横乃代立为王与灌婴战于嬴下横败走与其属五百人入居海岛即此也

沭阳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厚丘县地宋文帝元嘉四年于此置县属南彭城郡至太清二年地入魏孝静帝改为沭阳郡在沭水之阳故以为名仍于郡东置懐文县周武帝改懐文县为沭阳县

沭水西自下邳县界流入经县南十步

硕濩湖在县东八十里与朐山连水三分湖为界懐仁县【中东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赣榆县地梁于此置北海郡后魏改置义唐郡隋开皇初废郡移懐仁县理于此改属海州

赣榆故城一名盐仓城在县东北三十里汉旧县也属琅琊郡

沂州【琅琊中】

【开元户二万七千四百 乡五十五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为齐地秦并天下置琅琊郡因琅琊山以为名也汉因之髙后立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文帝元年徙泽为燕王以琅琊为郡晋武帝咸宁二年改封东海王睿为王王即帝位于江东是为东晋元帝元帝于郡城置发千戍以南军镇之自永嘉之后琅琊陷于胡寇成帝于丹阳江乗县界别立南琅琊郡至宋武得河南寻又没于后魏庄帝置北徐州琅琊郡属焉周武帝改北徐州置沂州以州城东临沂水因以名之隋大业十三年乱离郡为徐圆朗所破武徳四年讨平圆朗复置沂州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一里南北四百二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二百七十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四百一十五里】

【东南至海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兖州三百八十里】

【东南至泗州下邳县二百七十七里北至青州四百五十里】

【西至徐州三百五十里东至密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淄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紫石英 黄银赋 绵 绢】

管县五

临沂 沂水 费 承 新泰

临沂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东海郡东临沂水故名之后汉改属琅琊国晋属琅琊郡髙齐省隋开皇末复置属沂州羽山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与海州朐山县分界沂水东去县一里

王僧辩城在县东北五十里梁将王僧辩屯兵于此王导故宅在县东北四十八里

沂水县【上南至州二百里】

本汉东莞县即春秋莒鲁所争之郓邑也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即郓也俗变其字耳后魏孝文帝于此置新泰县隋开皇四年改为东安县十六年又于古葢城别置东安县而此改名沂水县

沂山在县北一百二十四里周礼青州其镇沂山穆陵山在县北一百九十里管仲曰赐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是也

大岘山在县北九十里宋髙祖北伐慕容超大将公孙五楼说超曰呉兵轻锐难与争锋宜断大岘使不得入上策也超曰引使过岘我以铁骑蹙之此成擒耳不从宋髙祖兵遂得入初是役也或曰彼若严守大岘军无所资何能自返髙祖曰鲜卑性贪且爱其谷必将引我兵一入大岘吾何患焉及师过大岘髙祖喜曰天赞我也遂大破之伍缉之从征记曰大岘去半城八十里直度山二十五里崖坂峭曲石径幽危四岳三涂不是过也

雹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出紫石英好者表里映彻形若雹状故名雹山今犹入贡

成平公营在县北百五十六里周武帝拔邺城齐王髙纬先送其母妻于青州是日纬率千骑走青州周遣大将军成平公尉迟勤率二千骑追之擒纬于青州南之双沟周因授以青州总管立碑纪功

费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

古费国也隠公元年传曰费伯帅师城郎后为鲁季氏之邑至汉为费县属东海郡自宋至隋皆属琅琊郡大业末为贼潘当所破武徳四年重置属沂州

防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楚老莱子所耕之处

东防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论语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防主

南城县城在县南九十里史记齐威王使檀子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是也

承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

本汉之承县春秋时鄫国也属东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承县属徐州大业十三年县为山贼左君衡所破武徳四年又于此置鄫州又改兰陵县为承县贞观八年废鄫州县属沂州县西北有承水因以名焉

抱犊山在县北六十里壁立千仞顶寛而有水此山去海三百余里天气澄明宛然在目昔有遁隠者抱一犊于其上垦种故以为名山髙九里周回四十五里兰陵县城在县东六十里史记曰荀卿以儒者适楚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焉

县界有陂十三所竝贞观元年以来修立以溉田焉新泰县【上东南至州二百六十三里】

春秋时鲁平阳邑也宣公八年城平阳晋武帝泰始中镇南将军羊祜此县人也表改为新泰县属泰山郡隋开皇四年属莒州大业二年废莒州以县属沂州防山在县东南八十八里书曰防羽其艺

障山在县东八十里出销石石脑炬火等石居人常采为货

莱州【东莱下】

【开元户二万三千一百五 乡四十三案元和戸乡数传写缺】

禹贡青州之域即古莱子国也齐灭之迁莱子于郳在齐国之东故曰东莱汉髙帝四年韩信虏齐王广分齐郡置东莱郡领县十七理掖县属青州后魏献文帝分青州置光州取界内光水为名隋开皇二年改光州为莱州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綦顺复为莱州

州境【东西四百二十八里南北二百四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七百六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九百里】

【东北至登州二百四十里正南微西至密州三百四十五里】

【北至大海五十里西南至青州三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黄银 文蛤 牛黄 滑石器赋 绢 绵 赀布】

管县四

掖 即墨 昌阳 胶水

掖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东莱郡按掖水出县南三十五里寒同山故县取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莱州

万里沙在县东北三十里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大旱祷万里沙

浮游岛在县西北四十里遥望岛在海中若浮游然故名

海水在县北五十二里

胶水西去县七十五里

海神祠在县西北十七里

即墨县【中西北至州二百六十三里】

本汉旧县属胶东国城临墨水故曰即墨髙齐文宣帝并入胶水县隋开皇末又于此置即墨县属莱州大劳山小劳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晏谟齐记曰太白自言髙不如东海劳昔郑康成领徒于此

壮武故城在县西六十里晋封张华为壮武侯

海在县东四十三里又在县南百里

昌阳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九十九里】

本汉旧县也属东莱郡置在昌水之阳故名昌阳有盐官隋开皇三年罢郡昌阳县属莱州

黄银坑在县东百四十里隋开皇十八年牟州刺史辛公义于此坑冶铸得黄银献之大业末贞观初更沙汰得之

奚养泽在县西北四十里周礼职方氏幽州其泽薮曰奚养

胶水县【中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胶东国之地后汉省胶东国为胶东县属北海国后魏属北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莱州仁寿元年改为胶水县

即墨故城在县东南六十里古东齐之地史记苏秦曰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此其处也齐湣王时燕将乐毅伐齐下七十余城惟莒即墨不下田单设竒防破燕军迎襄王于莒尽复齐地封单为安平君汉书曰汉元年项羽徙齐王田市于即墨为胶东王田荣怒杀市于即墨自立为王遂并三齐之地汉胶东郡领八县理即墨即此城也

平度故城在县西北六十七里城西北有土山古今煮盐处

淄州【淄川上】

【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四 乡七十一案元和户乡数写缺】

禹贡青州之域周之九州为幽州之境职方氏幽州其浸菑时州葢取淄水为名也春秋及战国时属齐秦为齐郡之地在汉为济隂郡之般阳县也隋开皇十六年于今理改置淄州隋乱陷贼武徳元年重置淄州州境【东西一百一十五里南北一百八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二百九十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三十五里】

【东至青州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兖州三百七十里】

【北渡河至棣州二百一十里东南至沂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防风 理石赋 绵 绢 米粟】

管县五

淄川 长山 邹平 济阳 髙苑

淄川县【上郭下】

本汉般阳县也属济南在般水之阳故名后汉属齐国晋省宋于此置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改贝丘为淄川县属淄州

淄水出县理东南原山去县六十里俗传禹治水功毕土石黒数里之中波流若漆故谓之淄水

长山县【上东南至州六十四里】

本汉于陵县地也宋武帝于此立武强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武强为长山县取长白山为名属淄州武徳元年置邹州县又属焉八年废邹州依旧属淄州

长白山在县西南四十里

济水西北去县三十五里

邹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济南郡隋开皇三年自梁邹城移平原县入邹平城属齐州今理是也十六年改属淄州十八年改平原县为邹平县复旧名也

黄河西北去县八十里

济水南去县三十五里

济阳县【上东南至州九十四里】

本汉梁邹县也属济南郡隋又于后汉梁邹城地置济南县大业二年省景龙元年于汉梁邹城置济阳县属淄州

八会津在县南一里相水陆所凑其路有八故名济水在县南又东北入髙苑县界

髙苑县【上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千乗国后汉属乐安国宋于此置长乐县属渤海郡十八年改为会城县隋大业三年改为髙苑县取县东南髙苑故城为名隋末陷贼武徳元年重置髙苑县属邹州八年废邹州县属淄州

济水北去县七十步

千乗故城在县北二十五里汉千乗国也

登州【东牟中府】

【开元戸二万八千五百三十三 乡三十六案元和戸乡数写缺】

禹贡青州之域古莱子之国春秋齐侯灭莱至汉为东莱郡之地后魏孝静帝分东莱于黄县东一百步中郎故城置东牟郡髙齐废隋开皇三年改置牟州大业三年废武徳初又置因文登县人不从贼党遂于县理置登州

州境【东西五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六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三千里西南至东都二千一百四十里】

【东至文登县界大海四百九十里东南至大海四百六十里】

【南至大海六十里南至莱州昌阳县二百里】

【西至海四里当中国往新罗渤海过大路北至海三里】

【正北微东至大海北岸都里镇五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牛黄 水葱席赋 布 麻】

管县四

蓬莱 牟平 文登 黄

蓬莱县【中郭下】

本汉黄县之地属东莱郡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为名在黄县东北五十里贞观八年于此置蓬莱镇神龙三年析黄县置蓬莱县在镇南一里即今登州所理是也

牟平县【中西至州二百里】

本汉县也属东莱郡有铁官盐官在牟山之阳其地夷坦故曰牟平汉书齐悼惠王子将闾为牟平侯后属莱州武徳四年于中郎城置牟州牟平县属焉贞观元年牟州及县俱废麟徳二年析文登县于此重置牟平县属登州

文登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

本汉牟平县也属东莱郡髙齐后帝分牟平置文登县属长广郡取县界文登山为名隋开皇三年废长广郡文登县属莱州武徳元年改属登州

之罘山在县西北一百九十里史记曰秦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刋石纪功封禅书曰齐有八祠之罘为阳主即此

成山在县东北百八十里史记曰始皇二十九年又东游登成山升之罘勒石纪功郊祀志曰齐有八祠成山为日主封禅书曰七曰日主祠成山

文登山在县西北九十里

海在县南六十里县东一百八十里三面俱至于海县东北海中有秦始皇石桥今海中时见有坚石似柱之状

东牟故城在县西北一百十里汉髙后二年封齐悼惠王子兴居为俟

不夜故城在县东北八十五里属东莱郡春秋时莱子所置初筑此城有日夜出故名之

黄县【中东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东莱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莱州武徳四年属牟州神龙三年置登州黄县割属焉汉书曰秦欲攻匈奴运粮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琊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面致一石【黄即今黄县腄即今文登县属东莱郡腄直瑞反北河朔方以北六斛四斗曰钟计道路所费凡百九十二斛乃致米一石】

莱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封禅书曰齐之八祠六曰月主祠之莱山

故黄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古莱子之国春秋传曰齐侯灭莱杜注曰今莱黄县是也

大人故城在县北二十里司马宣王伐辽东造此城运粮船从此入今新罗百济往还常由于此

蓬莱镇在县东北五十里

海渎祠在县北二十四里大人城上

元和郡县志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四

唐 李吉甫 撰

河东道【一】

河中府【河东赤】

【开元户七万二百七 案乡数写缺元和户一万九千六百 乡六十五】

今为河中节度使理所【管河中府绛州晋州慈州隰州 管县三十七 都管户四万一千三百六十五】

禹贡冀州之域按今州本帝舜所都蒲坂也春秋时为魏耿杨芮之地左传曰晋献公灭魏以赐毕万服防注曰魏在晋之蒲坂毕万之后十代至文公列为诸侯至惠王僣号称王至王假为秦所灭今州即秦河东郡地也汉元年项羽封魏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二年豹降从汉王在荣阳请归侍亲疾至则絶河津反为楚尽有太原上党地九月韩信虏豹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文帝时季布为河东守文帝谓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后魏太武帝于今州理置雍州延和元年改雍州为秦州周明帝改秦州为蒲州因蒲坂以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又置河东郡隋将屈突通守河东髙祖师次桑泉县通出守潼闗乃令鹰扬郎将尧君素王行本留镇郡城遂于今桑泉县置河东郡武徳元年罢郡置蒲州其年尧君素为贼人薛宋李楚客所杀王行本仍坚守不宾二年置蒲州总管三年行本归化自桑泉移蒲州于今理九年废总管置都督府复为州开元元年五月改为河中府仍置中都丽正殿学士韩覃上疏陈其不可至六月诏停复为州乾元三年又改为河中府大歴中元载为相又上建中都议曰自古建大功者未尝不用天因地故髙祖保闗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臣等攷天地之心本圣人之意验古往之事切当今之务则莫若建河中为中都隶陜虢晋绛汾潞仪石慈隰等十城为藩卫长安去中都三百里顺流而东邑居相望有羊肠底柱之险【羊肠在潞州壶闗县东南一百六里】浊河孟门之限【孟门在慈州文城县西南三十六里即龙门上口】以轘辕为襟带与闗中为表里刘敬所谓扼天下之吭而抚其背即此之谓推是而言则建中都将欲固长安非欲外之也将欲安成周非欲舍之也将欲制蛮夷非欲惧之也将欲定天下非欲弱之也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胜郁闗河之气色每嵗白露既降凉风已髙陛下处金城汤池内绥华夏登信臣骁将外驭戎狄出于仲秋还于农隙有漕浊泛舟之便无登髙履险之虞不伤财不害人得养威而时狩如此则国有保安之所家无系虏之忧矣疏奏不省初代宗自幸陜之后每嵗八九月间京师恟恟常惧犬戎复至将相之家皆装储糗为行李之备载知人情不安遂献此疏冀因制置窃有兵权议亦宏博尽当时利害然代宗探见载意议故不行或曰建中都江融设险图之首篇也融诛后书已不传不知斯言何自而得

府境【东西二百五里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三百二十里东至东都五百八十五里】

【东南至陜川二百四十五里东南至虢州一百八十三里】

【西至同州六十七里西南至华州一百四十七里】

【东北至绛州取桐郷路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麦□扇 竹扇 漆匣鳯栖梨 干 龙骨】

【赋 绵 绢 布 麻】

管县八

河东 河西 临晋 猗氏 虞乡 宝鼎解 永乐

河东县【次赤郭下】

本汉蒲坂县地也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仍属蒲州十六年移蒲坂县于城东仍于今理别置河东县大业二年省蒲坂县入河东县

雷首山一名中条山在县南十五里

风陵堆山在县南五十五里与潼闗相对

长原一名蒲坂在县东二里其原出龙骨

河水北自桑泉县界流入

妫汭水源出县南雷首山尚书曰厘降二女于妫汭州城即蒲坂城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故陶城在县北四十里尚书大传曰舜陶于河滨故尧城在县南二十八里

蒲坂闗一名蒲津闗在县西四里魏志曰太祖西征马超韩遂夜渡蒲津闗即谓此也今造舟为梁其制甚盛每嵗徴竹索价谓之桥脚钱数至二万亦闗河之巨防焉

风陵故闗一名风陵津在县南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韩遂自潼闗北渡即其处也

舜祠在州理舜城中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以时洒扫伯夷墓在县南三十五里雷首山南贞观十一年诏致祭禁樵苏

河西县【次赤郭下】

本朝邑县东地乾元三年因置河中府割朝邑县置临晋县【次畿西南至府七十四里】

本汉旧县地也后魏改为北解县隋开皇十六年分猗氏县于今理置桑泉县因县东桑泉故城以为名也天宝十二年改为临晋

河水经县西四十里

涑水在县东二十三里

故解城本春秋时解梁城又为汉解县城也在县东南十八里晋惠公许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内及解梁城是也

桑泉故城在县东十三里左传曰重耳围令狐入桑泉谓此也

故司空魏国公裴寂墓在县东北十七里

猗氏县【次畿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即猗顿之所居也东魏恭帝二年改猗氏为桑泉县周明帝复改桑泉为猗氏县属汾隂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蒲州

涑水经县南六里

故郇邑在县西南四里左传曰晋侯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遂迁新田即平阳绛邑县也

虞乡县【次畿西至府七十里】

本汉解县地也后魏孝文帝改置南解县属河东郡周明帝武成二年废南解县别置绥化县武帝改绥化为虞乡

檀道山一名百梯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山髙万仞跻攀者百梯方可升降故曰百梯山南有穴莫测深浅每有敕使投金龙于此兼醮焉

王官故城在县南二里左传曰秦伯涉河焚舟取王官【案后闻喜县王官故城在县南十五里以虞乡在闻喜西南言之王官故城当在虞乡县东此云在县南二里有误】

五老仙人祠在县西十里

宝鼎县【次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

本汉汾隂县也属河东郡刘元海时废汾隂县入蒲坂县后魏孝文帝复置汾隂县开元十一年改宝鼎县黄河在县北十一里赵简子沈佞臣栾激之所也【案栾激攷吕氏春秋及水经注竝作栾徼】

汾水北去县二十五里

后土祠在县西北一十一里

殷汤陵在县北四十三里

解县【次畿西北至府四十五里】

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隋大业二年省解县九年自绥化故城移虞乡县于废解县理即今县理是也武徳元年改虞乡县为解县属虞州因汉旧名也仍于蒲州界别置虞乡县贞观十七年废虞州解县属河中府中条山在县南二十里

盐池在县东十里

女盐池在县西北三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盐味少苦不及县东大池盐俗言此池亢旱盐即凝结如逢霖雨盐则不生今大池与安邑县池总谓之雨池官置使以领之每嵗收利纳一百六十万贯

熨斗陂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通路自县东南逾中条山出白陉趋陜州之道也山岭参天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白陉岭焉

永乐县【次畿北至府九十里】

本汉河北县地周明帝改河北县为永乐县武帝省永乐县以地属芮城县武徳二年分芮城于县东北二里永固堡重置永乐属苪州七年移于今理贞观八年改属河中府

中条山在县北三十里

河水经县南二里

永乐涧水源出中条山经县东二里又南入河

五老山在县东北十三里尧升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飞为流星上入昴因号其山为五老山

绛州【绛郡雄】

【开元户八万一千九百八十八 乡一百七十六元和戸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 案乡数写缺】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左传曰晋人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遂迁新田注曰新田今平阳绛邑县是也三卿灭晋其地属魏战国时亦为魏地秦为河东郡地今州即汉河东郡之临汾县地也魏止始八年分河东河北置平阳郡又为平阳郡地后魏太武帝于今理西南二十里正平县界柏壁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其地属焉孝文帝废东雍州东魏静帝复置周明帝武成二年改东雍州为绛州隋大业三年废州为绛郡初义师将西入闗大将军进次古堆去绛郡十余里通守陈叔达坚守不下髙祖命厨人曰明日早下绛城然后食乃引兵攻城自旦及辰破之仍置绛郡武徳元年罢郡置绛州总管三年复为绛州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五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九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垣县王屋路四百八十里】

【东至泽州四百四十里南至陜州二百里】

【西北至慈州二百四十里东北至晋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梨 蝎 防风赋 布 麻】

管县九

正平 太平 万泉 曲沃 翼城 闻喜绛 稷山 龙门

正平县【望郭下】

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绛州十八年改临汾县为正平县因正平故郡城为名也汾水东北自曲沃县界流入

浍水东自曲沃县流入

柏壁在县西南二十里后魏明帝元年于此置柏壁镇太武帝废镇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周武帝于此改置绛州建徳六年又自此移绛州于今稷山县西南二十里玉壁按柏壁髙二丈五尺周回八里

晋虒祁宫在县南六里左传曰石言于晋魏榆师旷曰石不能言或慿焉抑又闻之作事不时怨讟动于人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今按宫南有浍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宫西而合隋末依宫余址筑堡今名修义堡

晋灵公台在县西北三十一里左传曰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即此台也

武平故闗在县西三十里髙齐时置周平齐废

晋齐姜墓在县南九里申生之母也

骊姬墓在县南八里

太平县【紧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于今县东北二十七里太平故闗城置泰平县属平阳郡周改泰平为太平因闗名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年改属绛州

汾水在县东二十九里

太平故闗城在县东北二十七里

白波垒在县东南十二里后汉末黄巾贼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于此筑垒

子竒垒在县东三十里后秦王姚兴遣弟义阳公平字子奇与征虏将军狄伯支等步骑四万伐魏攻平阳陷之遂据柴壁魏军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败将麾下三十骑赴汾水而死狄伯支等十将四万人皆为魏所擒今按此垒西临汾水垒侧尚有柴村子奇投汾水即此处也

赵盾祠在县西南十八里

李牧祠在县东北十三里

晋公孙杵臼程婴墓并在县南二十一里赵盾墓茔中万泉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汾隂县地属河东郡又薛通城者后魏道武帝天赐元年赫连勃勃僭号夏侵河外于时有县人薛通率宗族千余家西去汉汾隂县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之武徳三年于薛通故城置万泉县属泰州县东谷中有井泉百余区因名万泉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属绛州

曲沃县【紧西至州五十里】

本晋旧都绛县地也汉以为绛县属河东郡后汉加邑字属郡不改晋改属平阳郡后魏孝文帝于今县东南十里置曲沃县属正平郡因晋曲沃为名隋开皇三年罢正平郡改属绛州

绛山在县南十三里出铜

汾水西南去县二十二里

浍水在县南二里

绛水在县东南三十里

汉绛县本春秋晋都新田也在县南二里周勃为绛侯即其地也今号绛邑故城

陉庭故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左传曰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是也

台骀神祠在县西三十六里左传曰晋侯有疾卜台骀为祟问于子产子产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冥师生允格台骀能业其官帝用嘉之封诸汾川今晋主汾而灭之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翼城县【望西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绛县地属河东郡后魏明帝置北绛县隋开皇末改为翼城县属绛州因县东古翼城为名也武徳元年于此置浍州二年废浍州县属绛州

浍髙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浍水出焉其山出铁隋于此置平泉冶

浍水今改名翼水

故翼城在县东南十五里晋故绛都也

故唐城在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也

闻喜县【望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左邑县之桐乡也武帝元鼎六年将幸缑氏至此闻南越破大喜因立闻喜县属河东郡后魏改属正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绛州

景山在县东南十八里

董泽一名董池陂在县东北十四里左传厨武子曰董泽之蒲可胜既乎

桐乡故城汉闻喜县也在县西南八里俗以此城为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之所孔注尚书曰桐汤葬地也按今地有放太甲处在偃师县界非此也又汉大司农朱邑属其子葬桐乡者又在今舒州界亦非此也

王官故城今名王城在县南十五里左传曰俘我王官【案此与虞乡县王官故城各引左传证之虽异文而实一王官据此在闻喜县南十五里则前所云在虞郷县南二里者其误益明】

祁奚墓在县东二十二里今太原祁县又有祁奚墓未详孰是

绛县【上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闻喜县地后魏孝文帝置南绛县其地属焉因县北绛山为名也属正平郡恭帝去南字直为绛县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绛州义宁元年属翼城郡武徳元年属浍州二年改属绛州

备穷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出防穴五所

绛水一名沸泉水在县北十四里出绛山东谷悬流奔壑一十许丈西北注于浍史记称智伯率韩魏引晋水灌晋阳不沈者三版智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晋阳晋文公墓在县东二十里左传曰文公卒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五十步禁樵苏稷山县【紧东至州四十九里】

本汉闻喜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于今县东南三十里置髙凉县属龙门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绛州十八年改为稷山县因县南稷山以为名也

稷山在县南五十五里左传曰晋侯理兵于稷以略狄土即此地也

汾水在县南五十里

玉壁故城在县南十二里后魏大统四年东道行台王思政表筑玉壁城因自镇之八年髙欢寇玉壁思政有备攻不克周初于此置玉壁总管武帝建徳六年废总管城周回八十里四面并临深谷

稷祠在县南五十里稷山上

羲和墓在县东北十七里

龙门县【望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古耿国殷王祖乙所都晋献公灭之以封赵夙秦置为皮氏县汉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改皮氏为龙门县因龙门山为名属北乡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绛州十六年割属蒲州武徳三年属泰州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隶绛州

汾水北去县五里汉武帝行幸河东作秋风词即此水也

故耿城在县南十二里古耿国也

伏龙原在县西南十八里

黄河北去县二十五里即龙门口也禹贡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注曰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大禹导河积石疏决龙门即斯处也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陆不通鱼鼈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曰曝鳃龙门水经注曰其鱼出巩县巩穴每三月则上渡龙门得则为龙否则额而还

蜚亷故城在县南七里

龙门闗在县西北二十二里

大禹祠在县西二十五里龙门山上隋末摧毁贞观九年奉敕更令修理

髙祖神尧皇帝庙在禹庙南絶顶之上画行幸仪衞之像葢义宁初义旗至此也

元和郡县志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五

唐 李吉甫 撰

河东道【二】

晋州【平阳望】

【开元户六万八百五十三 郷一百四十八元和户六千五百六十七 郷五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即尧舜禹所都平阳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韩后韩将冯亭以上党降赵又属赵在秦为河东郡地也今州即汉河东郡之平阳县也永嘉之乱刘元海僭号称汉建都于此前赵録曰太史令宣于修之言于元海曰蒲子﨑岖非可久安平阳唐尧昔都愿陛下都之于是迁都平阳后魏太武帝于此置东雍州孝明帝改为唐州寻又改为晋州因晋国以为名也髙齐武城帝于此置行台周武帝平齐置晋州总管义旗初建改为平阳郡武徳元年罢郡置晋州三年为总管府四年为都督府贞观六年废府复为晋州州境【东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二百五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七百三十里东南至东都六百二十四里】

【东至潞州三百九十里东南至泽州四百一十里】

【西至慈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隰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汾州三百六十里东北至沁州二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烛赋 布 麻】

管县九

临汾 襄陵 神山 岳阳 洪洞 霍邑赵城 汾西 冀氏

临汾县【望郭下】

本汉平阳县属河东郡在平水之阳故曰平阳魏置平阳郡平阳县属焉隋开皇元年改平阳县为平河县三年罢郡县属晋州其年又改平河县为临汾县

平山一名壶口山今名姑射山在县西八里平水出焉尚书曰壶口治梁及岐

潏水今名三交水东自襄陵县界流入

尧庙在县东八里汾水东

姑射神祠在县北十三里姑射山东武徳元年敕置龙子祠在姑射山东平水之源其地茂林蓊郁俯枕清流实晋之胜境也

刘和墓在县南三十五里和元海太子也

刘聪墓在县西南十一里聪元海第四子也

襄陵县【紧西北至州二十六里】

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髙齐省周平齐自临汾县移禽昌县于今理属晋州隋大业二年改禽昌为襄陵取汉旧名也县东南有晋襄公陵因以为名先是以禽昌名者后魏禽赫连昌以置县故也

浮山在县东南七里

潏水在县北十五里

黒水经县北二十五里

晋贾充墓在县西南十里

神山县【中西至州七十八里】

本汉襄陵县地也武徳二年仆射裴寂奏分襄陵县置浮山县属晋州因山为名至三年因羊角山神人见又改为神山县焉

黒山今名乌头山在县东四十四里黒水出焉

羊角山在县东南三十一里

老君祠在县东南二十里武徳三年见神于羊角山下语曲沃县人吉善行曰报大唐天子得圣理一千年其年敕遣通事舎人柳宪立祠因改县为神山

岳阳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谷逺县地后魏孝庄帝置安泽县属义宁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沁州大业二年改为岳阳县因山为名义旗初建属平阳郡武徳元年罢郡改属晋州

乌岭山在县东三十里

千亩原在县北九十里周回四十里

东池堡在县南三十三里今堡中见贮义仓北面絶崖三面各二丈五尺周回二里

洪洞县【望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杨县即春秋时杨侯国也晋灭之以赐大夫羊舌肸汉以为县属河东郡魏置平阳郡杨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义旗初建改为洪洞县因县北故洪洞镇为名也

霍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事具霍邑县

汾水自赵城县东流入

洪洞故城在县北六里后魏镇城也姚最序行记曰周建徳五年从行讨齐师次洪洞百雉相临四周重复控据要险城主张元静率其所部肉袒军门即此也禽昌故县在县东南二十四里后魏太武帝禽赫连昌置因以名焉

师旷祠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霍邑县【上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彘县也属河东郡因彘水为名即周厉王所奔之邑后汉顺帝改为永安县属郡不改后魏初省及宣武正始二年又置永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霍邑县属晋州因霍山为名隋末丧乱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于此义师之至也老生陈兵据险师不得进忽有白衣老父诣军门曰霍山神遣语大唐皇帝若向霍邑当东南傍山取路我当助帝破之遣人视之果有微道髙祖笑曰此神不欺赵襄子岂当负我耶于是进师去城十余里老生战败刘基斩之遂平霍邑置霍山郡武徳元年废郡复置吕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县又隶晋州

霍山一名太岳在县东三十里禹贡曰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郑注曰今河东彘县霍太山是也

吕坂在县西南十里有吕乡晋大夫吕甥之邑也吕州取名于此

汾水经县西二里

彘水出霍山经县南一里

普济寺贞观八年奉诏以破宋老生于此置寺

周厉王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赵城县【上南至州九十五里】

本汉彘县地即造父之邑也自汉迄晋不改【案后汾西县志云后汉改彘县为永安县此云自汉迄晋不改有脱误】后魏太武帝废赵城县义旗之初分霍邑县置属霍山郡因故赵城为名武徳元年废郡置吕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县属晋州汾水出县西四里

霍山庙在县东南三十里霍山上甚有灵验贞观五年敕令修理

汾西县【中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彘县地属河东郡后汉改彘县为永安县髙齐又于此置临汾郡及临汾县隋开皇三年改临汾县为汾西县十六年改属汾州十八年改属吕州大业二年改属晋州义旗初属霍山郡武徳元年又属吕州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又属晋州

汾水在县东三十五里

冀氏县【中西至州一百九十二里】

本汉猗氏县地也属上党郡【猗音居义反】至晋省后魏庄帝于猗氏城南置冀氏县属晋州

乌岭山在县西三十里

沁水在县东一里

慈州【文城下】

【开元户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五 乡三十元和户一千八百七十七 案乡数传写缺】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晋之屈邑献公夷吾所居也左传曰骊姬赂外嬖梁五与东闗嬖五使言于公曰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无主乃使重耳居蒲夷吾居屈注曰二屈今平阳郡北屈县也左传屈产之乗亦此地秦兼天下县属河东郡汉北屈县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于北屈县南二十一里置定阳郡即今州理是也隋开皇元年改定阳郡为文城郡贞观八年改为慈州州内有慈乌戍因以为名

州境【东西五百五十一里南北二百一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六百八十五里东南至东都七百二十五里】

【东南至绛州太平县一百九十里东南至晋州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绛州二百四十里西至龙门县一百八十里】

【正西至黄河六十五里西北至丹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隰州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 蜡 白密赋 布 麻】

管县五

吉昌 文城 昌宁 仵城 吕香

吉昌县【中郭下】

本汉北屈县地也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于今州置定阳郡并置定阳县会有河西定阳胡人渡河居于此因以为名隋开皇十八年改定阳县为吉昌县贞观八年改置慈州县依旧属焉

壶口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风山在县北三十里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未尝暂止当其冲略不生草故以风为名

黄河北去县六十里

姚襄城在县西五十二里本姚襄所筑其城西临黄河控带龙门孟门之险周齐交争之地齐后主武平二年遣右丞相斛律明月左丞相平原王段孝先破周兵于此城遂立碑以表其功其碑见存齐氏又于此城置镇隋开皇废武徳二年又置镇九年废城髙二丈周回五里

文城县【中东南至州六十五里】

本汉北屈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于此置斤城县属定阳郡隋开皇十六年改斤城县为文城县

孟门山俗名石槽在县西南三十六里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水经注曰风山西四十里河水南出孟门与龙门相对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黄河之巨扼今按河中有山凿中如槽东流悬注七十余尺

文城故城在县北三十里故老曰此城晋文公为公子时避骊姬之难从蒲奔狄因筑此城人遂呼为文城昌宁县【中西北至州五十里】

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分临汾县置太平县孝文帝又分太平县置昌宁县属定阳郡隋开皇元年改属耿州十八年又属汾州大业二年改汾州为文城郡县仍隶焉贞观八年改为慈州县又属焉两乳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有两岫望如乳形因以为名

黄河北去县七十九里

倚梯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累石为之东北两面据岭临谷西南两面俯眺黄河悬崖絶壁百余尺其西南角即龙门之上口也以城在髙岭非倚梯不得上因以为名城中有禹庙后魏孝文帝西廵至此立碑碑今见在

禹庙在县西南一百五里龙门东岸上其碑是后魏孝文帝所立

晋荀息墓在县东北六十里

仵城县【中下西南至州五十八里】

本汉北屈县地属河东郡后魏于此置仵城郡领京军县孝文帝改京军县为仵城县隋开皇三年废仵城郡改属文城郡皇朝改属慈州

石门山在县北六十里

拓定故城在县西一里周保定四年置以髙齐境因以为名隋废

吕香县【中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临汾县地也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于此置邢军县属仵城郡孝文帝改为平昌县隋开皇十六年省平昌入仵城县义宁元年于此置平昌县贞观元年改为吕香县因旧吕香镇为名属慈州

马头山在县南六十里其山峭嶷形如马首因以为名横岭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隰州【大宁下】

【开元户一万八千五百八十三 乡四十八元和户二万三千三百四十九 乡二十四】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为晋地七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在汉为蒲子县属河东郡后魏初属仵城郡孝文改蒲子为长寿县太和十二年于此置汾州周宣帝大象元年于今州东百步置龙泉郡隋开皇五年改为隰州大业三年又改为龙泉郡武徳元年又为隰州尔雅曰下湿曰隰以州带泉泊下湿故以隰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南取慈州路至上都八百八十五里东南至东都八百八十里】

【东南至晋州汾西县一百六十里东南至河中府六百里】

【南至河一百四十里西至延州三百六十里】

【北至石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汾州二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 白蜜 麝香 胡女布赋 布 麻】

管县六

隰川 蒲 大宁 温泉 永和 石楼

隰川县【中郭下】

本汉蒲子县地也属河东郡魏少帝分河东置平阳郡蒲子县属焉刘元海僭号称汉初理于蒲子后徙平阳又于此置大昌郡以蒲子属焉周宣帝改置长寿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隰川县南有龙泉下湿因以为名属隰州

蒲水源出县东北石楼山

黄栌水出县东北黄栌谷

故横城在县南三十五里隋仁寿四年杨谅作逆遣伪将呉子通屯兵筑城于此横絶蒲州道因以为名蒲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蒲子县地后魏于此置石城县后废周宣帝于石城故城置蒲子县因汉蒲子县为名也属定阳郡隋开皇五年改属隰州大业二年改为蒲县

五秃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少草木故名五秃周回七十七里

常安原在县西南四十里东西广四十里南北长二十里

仵城故城在县西南六十三里后魏仵城郡也

大宁县【中东北至州八十六里】

本汉北屈县地也属河东郡后魏于此置仵城县寻废周武帝又于废县西三里置大宁县属南汾州隋大业二年省武徳二年于此置中州复置大宁县以属焉贞观元年废中州以县属隰州

孔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上有穴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去名二丈其深不测因以名

黄河北去县六十八里

蒲水一名斤水去县六十步

浮图镇齐河清四年筑隋移大宁县理此即今县理是也

温泉县【中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土军县地也后魏于土军故县东七十里置新城县属吐京郡太武改为岭东县孝文帝改为新城县武徳三年于县东南四十里置北温州及温泉县因县南温泉为名贞观元年省北温州及新城县以温泉县属隰州

逺望山一名可寒堆在县西七十里髙五里周回七十五里

西阳泉源出县东北去县十里

永和县【中下东至州八十里】

本汉狐讘【之涉反】县属河东郡后汉省魏初复置狐讘县属河东郡魏废髙齐后主于其城置永和镇周宣帝废镇置临河郡及临河县属汾州隋开皇五年改属隰州十八年改临河为永和县以县西永和闗为名也楼山在县西南二十二里

黄河东去县六十里

狐讘故县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石楼县【中下东至州九十里】

本汉土军县也属西河郡晋省后魏孝文帝于此城置吐京郡即汉土军县葢胡俗音讹以军为京也隋开皇五年又以吐京属隰州十八年改吐京为石楼县因县东石楼山为名也

石楼山在县东南六十里水经注曰蒲水出石楼山黄河东去县九十九里

龙泉水出县东南去县十里山下牧马多产名驹故得龙泉之号

县理城汉土军城也其城圆而不方故谓之团城

元和郡县志卷十五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六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三】

太原府【并州】

【开元户十二万六千八百四十 乡二百四十五元和户十二万四千 乡二百四十九】今为河东节度使理所【管太原府汾州沁州仪州岚州石州忻州代州蔚州朔州云州 管县四十七 都管户十五万一千六百八十三】

禹贡冀州之域禹贡曰既修太原注曰髙平曰原今以为郡名舜典曰肇十有二州王肃注曰舜为冀州之北太广分置并州至夏复为九州省并州合于冀州周之九州复置并州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沤夷浸曰涞易释名曰并兼也言其州或并或设因以为名春秋晋荀吴败狄于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按晋太原大卤大夏夏墟平阳晋阳六名其实一也太康地记曰并州不以衞水为号又不以恒山为名而言并者盖以其在两谷之间乎按今州本髙辛氏之子实沈又金天氏之子台骀之所居也左传曰昔髙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大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后帝不臧迁实沈于大夏主参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冥师生允格台骀以处太原晋阳县也太原台骀之所居按今州又为唐国帝尧为唐侯所封又为夏禹之所都也帝王世纪曰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州晋阳即今太原也又曰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为晋侯史记曰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曰以是封汝周公请封之于唐成王曰吾戏耳周公曰天子无戏言遂以封之今州春秋时为晋国战国时为赵地左传曰晋赵鞅入晋阳以叛颍容曰【案颍容着春秋左氏条例见后汉书儒林传旧讹写颍客今改正】赵简子居晋阳至成公居邯郸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襄子奔保晋阳晋为韩魏赵所灭故其地属赵地理志曰赵西有太原秦本纪曰庄襄王二年防骜攻赵定太原四年初置太原郡始皇置三十六郡仍为太原郡汉二年魏豹反为楚尽有太原上党之地九月韩信虏魏豹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六年以太原二十一县为韩国徙封韩王信都太原七年信反走入匈奴十一年封皇子为代王都晋阳文帝元年立皇子参为太原王都晋阳地理志云太原郡领二十一县属并州后汉末省并州入冀州魏文帝黄初元年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初曹公围袁尚于邺时袁绍外甥髙干为并州刺史沮授説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宜速迎尚并力观变干不能用故败晋惠帝时并州之地尽为刘元海所有其后刘曜徙都长安自平阳以东尽入石勒至苻坚姚兴赫连勃勃并于河东郡置并州后苻丕为慕容垂所迫奔于晋阳称帝一年为慕容永所灭后魏复为太原郡周武帝建徳六年平齐置六府于并州后省六府置并州总管隋开皇二年废总管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今州理是也九年废行台复置并州总管大业元年废总管三年罢州为太原郡隋季陵迟寇盗充斥炀帝以髙祖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太原郡留守仍遣武贲郎将王威髙君雅为副时贼帅厯山飞众号十万来寇郡境刘武周又杀太守王仁恭举兵马邑俄又攻破汾阳宫监裴寂晋阳令刘文静劝髙祖举兵旬日间众至数万威君雅有疑心髙祖斩之以徇时大业十三年也其年入闗克定京邑髙祖辅政义寜元年太原郡仍旧不改武徳元年罢郡为并州总管三年废总管四年又置其年又改为上总管五年又改为大总管七年又改为大都督天授元年罢都督府置北都神龙元年依旧为并州大都督府开元十一年宗行幸至此州以王业所兴又建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立起义堂碑以纪其事二十一年分天下州郡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检察非法太原为河东道又于边境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河东最为天下雄镇【河东节度理太原府管兵五万五千人马一万四千匹衣赐一百二十六万匹段军粮五十万石】掎角朔方天兵军【太原府城内圣厯二年置管兵二万人马九千五百匹】云中郡守捉【东南去单于府二百七十里调露中裴行俭破突厥置管兵七千七百人马一千二百匹东南去理所八百余里】大同军【雁门郡北三百里调露中突厥南侵裴行俭开置管兵九千五百人马五千五百匹东南去理所八百余里雁门今代州也】横野军【安边郡东北百四十里开元中河东公张嘉贞移置管兵七千八百人马千八百匹西南去理所九百余里安边郡今蔚州】定襄郡【去理所百八十里管兵三千人定襄郡今忻州】雁门郡【去理所五百里管兵四千人】楼烦郡【东南去理所二百五十里管兵三千人楼烦郡今岚州】岢岚军【楼烦郡北百里长安中李迥秀置管兵千人东南去理所三百五十里岢音哿】天宝元年改北都为北京今太原有三城府及晋阳县在西城太原县在东城汾水贯中城南流

府境【案府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南至东都八百九十里】

【东至赵州五百六十里东南至仪州三百四十五里】

【正南微东至潞州四百五十里西南至沁州三百四十里】

【北至忻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恒州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甘草 龙骨 特生草 铜镜黄石 人参 柏子仁 蒲萄

赋 布 麻】

管县十三

太原 晋阳 榆次 清源 夀阳 太谷祁 文水 交城 广阳 阳曲 盂

乐平

太原县【赤郭下】

【开元户二万一千六百五十六 乡四十案前各府州有户乡数而各县皆无自此以下各县有开元户乡而不及元和后仍有并开元不载者决非斯志原本参差盖皆由写遗缺】

本汉晋阳县地髙齐河清四年自今州城中移晋阳县于汾水东隋文帝开皇十年移晋阳县于州城中仍于其处置太原县属并州大业三年罢州置太原郡县仍属焉隋末移入州城贞观十二年还迁于旧理在州东二里百六十步

牢山一名看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魏书曰刘聪遣子粲袭晋阳猗卢救之遂猎牢山陈阅皮肉山为之赤其山出金

潜丘在县南三里尔雅曰晋有潜丘隋开皇二年于其上置大兴国观

洞过水东自榆次县界流入西去县三十里入晋阳县界

阳曲故城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阳直故城在县东北二十里隋开皇十六年改阳曲县理此

晋渠在县西一里西自晋阳县界流入汾东地多盐卤井不堪食贞观十三年长史英国公李勣乃于汾河之上引决晋渠厯县经鄽又西流入汾水

晋阳县【赤郭下】

【开元户一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乡二十五】

本汉旧县也属太原郡至后魏并不改按此前晋阳县理州城中髙齐武成帝河清四年移晋阳县于汾水东今太原县理是也武平六年于今理置龙山县属太原郡因县西龙山以为名也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并州十年废龙山县移晋阳县理之十六年又置清源县大业三年省入罢州为太原郡县仍属焉皇朝因之在州南二里悬瓮山一名龙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其上多玉其下多铜

防山在县西北十里十六国春秋曰前赵刘聪征刘琨不克略晋阳之人逾防山而归即谓此也今山上有杨忠碑为周将讨齐战胜隋开皇二年追纪功烈始建此碑忠即文帝之考諡曰武元皇帝

汾水北自阳曲县界流入经县东二里又西南入清源县界

晋水源出县西南悬瓮山水经注曰晋水出悬瓮山东过其县南昔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城不没者三版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水分为二派其北渎即智氏故渠也其渎乗髙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灌溉东南出城注于汾水其南渎于石塘下伏流东南出晋阳城南又东南入于汾今按晋水初泉出处砌石为塘自塘东分为三派其北一派名智伯渠东北流入州城中出城入汾水其次派东流经晋泽南又东流入汾水此二派即郦道元所言分为二派者也其南派隋开皇四年开东南流入汾水

洞过水东自太原县界流入西入于汾晋水下口也水经注曰刘琨之为并州也刘元海引兵邀击之合战于洞过即是水也今按此水出沾县北山沾即今乐平县也水经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汾水

晋泽在县西南六里隋开皇六年引晋水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

府城故老传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今按城髙四丈周回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晋阳城也左传言董安于所筑史记云智伯攻襄子于晋阳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春秋后语云智伯攻晋阳决晋水灌之城中悬釜而炊今按城东有汾水南流城西又有晋水入城而史记云引汾水后语云决晋水二家不同未详孰是【案史记赵世家作引汾水韩世家亦作决晋水】髙齐后帝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姚最序行记曰晋阳宫西南有小城内有殿号大明宫即此也城髙四丈周回四里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东魏孝静帝于此置晋阳宫隋文帝更名新城炀帝更置晋阳宫城髙四丈周回七里又一城东面连新城西面北面因州城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髙四丈周回八里故唐城在县北二里尧所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都之所也

三角城在县西北十九里一名徒人城

捍胡城一名看胡城在县北二十三里

受瑞坛在州理仓城中义旗初髙祖神尧皇帝受瑞石于此坛文曰李理万吉

晋阳故宫一名大明宫在州城内今名大明城是也昔智伯攻赵襄子襄子谓张孟谈曰无箭奈何对曰臣闻董安于简主之才臣也理晋阳公宫之垣皆以艺蒿楛墙之蒿至于丈于是发而试之其坚则菌簵之劲不能过也公曰矢足矣吾铜少对曰臣闻董安于之理晋阳公宫之室皆以链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髙齐文宣帝又于城中置大明宫

竹马府在州城中

汾桥架汾水在县东一里即豫让欲刺赵襄子伏于桥下襄子解衣之处桥长七十五歩广六丈四尺

晋祠一名王祠周唐叔虞祠也在县西南十二里水经注曰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防后人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序行记曰髙洋天保中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自洋以下皆游集焉至今为北都之胜介之推祠在县东五十里

唐叔虞墓在县西南十六里

髙齐相国咸阳王斛律金墓在县西南十七里

晋祠碑在干阳门街贞观二十二年太宗幸并州所置御制并书

起义堂碑在干阳门街开元十一年宗幸太原所立御制并书

讲武台在县西北十五里显庆五年置

榆次县【畿西去府五十六里】

【开元户一万五千四百三十七 乡三十】

本汉旧县即春秋时晋魏榆地左传曰石言于晋魏榆注曰魏晋邑榆即州理名也史记曰庄襄王二年使防骜攻赵魏榆汉以为县属太原郡后魏太武帝并入晋阳县宣武帝复置榆次县髙齐文宣帝省自今县东十里移中都县理之属太原郡十年改中都县又为榆次县三年罢州为郡县仍属焉皇朝因之

麓台山俗名凿台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洞过水东自夀阳县界流入经县南四里又西南入太原县界

中都故城县东十里髙齐移于废榆次城即今县理是也

凿台在县南四里水经注曰洞过水西过榆次县南水侧有凿台智伯瑶刳腹絶肠折颈折颐之处史记曰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韩魏杀之于凿台之下説苑曰智氏见伐赵之利不知榆次之祸皆谓此也今按其台为洞过水所侵无复遗迹

原过祠俗名原公祠在县东九里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原过从后至于王泽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与原过竹三节莫通曰为我遗赵毋卹原过既至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赵毋卹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百邑襄子再拜受三神之令既灭智氏遂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

麓台山祠俗名智伯祠在麓台山上

清源县【畿东北至府三十九里】

【开元户八千五百四十一 乡十七】

本汉榆次县地理志曰榆次有梗阳乡魏戊邑按梗阳在今县南百二十步梗阳故城是也自汉晋皆为榆次县地后魏省榆次县地属晋阳隋开皇十六年于梗阳故城置清源县属并州因县西清源水为名大业二年省又为晋阳县地武徳元年重置

汾水经县东去县九里又东南入汾水县界

梗阳故县城春秋晋大夫祁氏邑也在县南百二十步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魏戊为梗阳大夫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其城内置清源县

鹅城在县东南二十二里晋阳春秋曰永嘉元年洛阳步广里地陷有二鹅色黄苍者飞冲天白者不能飞苍杂色故夷之象刘曜以为已瑞筑此城以应之

阎没墓在县西南三里左传曰梗阳人有狱魏戊不能断以狱上其大宗赂以女乐魏子将受之魏戊谓阎没必谏许诺退朝待于庭馈入召之比置三叹魏子问之对曰或赐小人酒不夕食馈始至恐不足中置自咎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及馈之毕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魏子辞梗阳人

夀阳县【畿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

【开元户五千一百六十七 乡十】

本汉榆次县地西晋于此置受阳县属乐平郡永嘉后省晋末山戎内侵后魏太武帝迁戎外出徙受阳之户于太陵城南置受阳县属太原郡受阳县即今文水县是也隋开皇十年改受阳为文水县又于受阳故城别置受阳县属并州即今县是也大业三年罢州为太原郡县仍属焉武徳三年置受州县改属焉贞观八年废受州县属并州十一年更名夀阳

方山在县北四十里

洞过水东自乐平县界流入在县南五十里又西南入榆次县界

马首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左传曰晋分祁氏之田为七县韩固为马首大夫即其地也

神武故城后魏神武郡也在县北三十里周废

太谷县【畿西北至府七十五里】

【开元户一万五百九十 乡二十】

本汉阳邑县地属太原郡今县东十五里阳邑故城是也后汉明帝以冯鲂为阳邑侯后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复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即今县是也髙齐及周同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幷州十八年改阳邑为太谷县因县西太谷为名大业三年罢州为太原郡县仍属焉武徳三年分并州之太谷祁二县于此置泰州六年省泰州复以太谷祁县属并州

白壁岭在县北七十五里

蒋谷水今名象谷水源出县东南象谷经县北四里北入清源县界

阳邑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

咸阳故城在县西南十里秦伐赵筑之以咸阳兵戍之因名

萝藦亭俗名落漠城在县西北十九里

祁县【畿北至府一百里】

【开元户一万五千七百八十二 乡三十】

本汉旧县即春秋时晋大夫祁奚之邑也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贾辛为祁大夫注曰太原祁县也按汉祁县在东南五里故祁城是也后汉迄后魏并不改髙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年重置属并州武徳二年改属泰州六年省泰州还属并州

帻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胡甲水一名太谷水东南自潞州武乡县界流入又南入汾州平遥县界

故祁城汉祁县城也在县东南五里晋大夫贾辛邑水经注曰贾辛以貎丑妻不为言与之如臯射雉中之妻乃笑按左传魏献子谓贾辛曰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三年不言御以如臯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注曰贾国之大夫以此而言则辛非射雉者郦道元所引为谬赵襄子城在县西六里

云州故城后魏云州城也在县西二十里孝武帝永熙中寄理并州界谓此也

祁奚墓在县东南七里

后汉温序墓在县西北十四里序本祁人死洛阳其子梦序云久客思故乡乃反葬焉

后汉周党墓在县东南十四里党广武人世祖引见伏而不谒

髙齐唐邕墓在县东南七十里碑云齐尚书令晋昌王文水县【畿东北至府一百一十里】

【开元户一万二千六百六 乡二十三】

本汉大陵县地属太原郡今县东北十三里大陵故城是也后魏省仍于今理置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改受阳县为文水县因县西文谷水为名皇朝因之天授元年改为武兴县神龙元年复为文水县城甚寛大约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

汾水东北自清凉县界流入经县东十五里又西南入汾州隰城县界

文水西北自交城县界流入经县西又南入隰城县界大陵城汉大陵县也在县东北十里史记曰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异日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进孟姚焉

平陶城汉平陶县城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属太原郡后魏改为平遥县后西胡内侵迁居京陵塞在今汾州界

大于城在县西南十一里本刘元海筑令兄延年镇之胡语长兄为大于因以为名

交城县【畿东北至府八十里】

【开元户五千四百十三 乡十二】

本汉晋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分晋阳县置交城县取古交城为名属并州皇朝因之天授二年长史王及善自山北故交城县移就却波村置

少阳山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髙二百丈周回二十里

羊肠山在县东南五十三里石磴萦委若羊肠后魏于此立仓今岭上有故石墟俗云太武帝避暑之所地理志上党壶闗亦有羊肠陂在今潞州界不谓此也狐突山县西南五十里出铁

汾水西北自岚州静乐县界流入

文谷水出县西南文谷水经曰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按大陵县在今文水县北十三里大陵故城是也文水发源此城西北东南流入文水县行八十里

广阳县【畿西至府二百六十里】

【开元户二千六百七十三 乡五】

本汉上艾县也属太原郡后汉属常山国晋属乐平郡后魏改石艾县属乐平郡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辽州大业三年省辽州后属并州武徳三年又属辽州辽州今太原府乐平县理是也六年改属受州贞观八年废受州后属并州天宝元年改为广阳县因县西南八十里广阳故城为名也

浮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泽发水一名阜浆水亦名妬女泉源出县东北董卓垒东今其泉初出大如车轮水色青碧泉傍有祠土人祀之妇人袨服靓妆必兴雷电故曰妬女故老传此泉中有神似鼈昼伏夜游神出水随神而涌其水东北流入井陉县界

废受州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旧名塞鱼城武徳八年因故迹筑移受州理此贞观八年废

井陉故闗在县东八十里史记曰汉二年韩信与张耳欲东下井陉击赵王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説成安君曰井陉道狭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假臣奇兵三万从间道絶其辎重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余不从故败今按井陉亦名土门盘石故关在县东北七十里

苇泽故闗在县东北八十里

董卓垒在县东北八十里水经注曰泽发水出董卓垒东

妒女祠在县东北九十里泽发水源

阳曲县【畿南至府七十里】

【开元户八千一百二十二 乡十六】

本汉旧县也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曲当其阳故曰阳曲按此前阳曲县今忻州定襄县是也后汉末移太原县北四十五里阳曲故城是也后魏又移于今县南四里阳直故城隋开皇三年改为阳直县十年又移于今县东北四十里汾阳故县十六年改阳直县为汾阳县因汉旧名也炀帝又改为阳直县移理木井城即今县理是也武徳三年又移于今县西十五里分置汾阳县属幷州七年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因汉旧县也

方山在县东六十里

汾水西自交城县流入经县西南去县三十里又东南入太原县界

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甃因名之

狼孟故城在县东北三十六里史记曰始皇十五年大兴兵至太原取狼孟是也汉以为县属太原郡晋末省按城左右狭涧幽深南面大壑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今余壁犹存

故盂城汉盂县也本春秋时晋大夫祁氏邑在县东北十里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盂景为盂大夫汉以为县

石岭镇在县东北七十里

盂县【畿西南至府二百二十里】

【开元户五千二百七十六 乡十】

本汉旧县属太原郡后汉及晋不改按此前盂县在今县西南阳曲县东北八十里故盂县城是也后魏省地属石艾县隋开皇十六年分石艾县置原仇县属辽州因原仇故城为名即今县是也大业二年改原仇为盂县因汉旧名属并州皇朝因之武徳三年割并州之盂夀阳二县于此置受州贞观八年省受州盂县复属并州

白马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山海经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玉石其隂多铁及赤铜木马之水出焉山上有白马闗后魏所置

原仇山在县北三十里出人参铁县取此山为名滹沱水西自代州五台县界流入南去县百里

县城本名原仇城亦名仇由城按韩子曰智伯欲伐仇由国道难不通铸大钟遗之仇由大悦除涂将内之赤章曼支谏不听断毂而驰仇由以亡盖其地也

乐平县【畿西南至府三百里】

【开元户二千六百八十九 乡五】

本汉沾县属上党郡【沾音丁念反】晋于此置乐平郡沾县属焉又别置乐平县后魏太武帝省乐平郡及县孝明帝于今仪州和顺县重置乐平郡及县髙齐移理沾城即今县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辽州县属焉大业二年省辽州以乐平属并州皇朝因之武徳六年属受州贞观八年省受州县改属并州

少山一名河逢山在县西南三十里福地记曰河逢山在乐平沾县髙八百丈可避兵水此即恒山之佐命也沾岭在县西三十里

清漳水出县西南少山山海经曰少山清漳水出焉今按清漳出乐平浊漳出潞州长子县界

县城即汉沾县城也隋文帝更加修筑

昔阳故城一名夕阳城在县东五十里左传曰晋荀吴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灭肥子绵臯归七国时赵戍于此

元和郡县志卷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七

唐 李吉甫 撰

河东道【四】

汾州【西河望】

【开元户五万三千七十六 乡一百一十四元和户八千三百四 乡一百一十八】

禹贡冀州之域其在虞舜十二州及周皆属并州春秋时为晋地后属魏谓之西河子夏居西河呉起为西河守皆谓此也秦属太原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领县三十六理富昌县是也后汉徙理离石即今石州离石县也献帝末荒废魏黄初二年乃于汉兹氏县置西河郡即今州理是也晋惠帝时为刘元海所攻破郡遂废后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复于兹氏旧城置西河郡属吐京镇按吐京镇今隰州西北九十里石楼县是也十二年改吐京镇为汾州西河郡仍属焉明帝时为胡贼所破因北移西河郡理平阳界髙齐又于此城置南朔州周武帝废南朔州宣帝于此置汾州隋大业三年废汾州还于隰城县置西河郡皇朝初改为浩州武徳三年又改浩州为汾州

州境【东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二百八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十里东南至东都九百三十里】

【东南至潞州四百四十里东南至沁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隰州二百七十里西北至石州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太原府一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蓆 石膏赋 布 麻 菽 粟】

管县五

西河 孝义 介休 灵石 平遥

西河县【望郭下】

【开元户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五 乡二十五案自此以后各县及灵州并缺元和户乡数】

本汉兹氏县也曹魏于此置西河郡晋改为国仍改兹氏县为隰城县上元元年改为西河县今城内有晋西河王斌碑文字残缺

谒泉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一名隠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余丈顶上平地可十顷相以为子夏石室比干山在县北一百一十里

文湖一名西河泊在县东十里多蒲鱼之利

八门城在县北十五里刘元海遣将乔嵩攻西河筑营自固营有八门因名

卜商祠在县北四十里

孝义县【紧西北至州三十五里】

【开元户一万六百八十五 案乡数写缺】

本汉兹氏县地曹魏移西河郡中阳县于今理永嘉后省入隰城后魏又分隰城于今灵石县东三十里置永安县贞观元年以县名与涪州县名同改为孝义县因县人郭兴有孝义故以名焉

胜水在县南一里

团城在县西北十八里后魏筑以防稽胡其城纡曲故名团城

魏文侯坟在县西五里

段干木墓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介休县【望西北至州六十五里】

【开元户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三 乡二十二】

本秦汉之旧邑在介山西因名之后魏明帝时为胡兵所破至孝静帝更修筑迁朔州军人镇之因立为南朔州但领军人不领郡县其介休县仍属汾州髙齐省介休入永安县周武帝省南朔州复置介休县宣帝改介休为平昌县隋开皇末又改平昌为介休县义寜元年于县置介休郡武徳元年改郡为介州贞观元年废介州以县属汾州

介山在县西南二十里

雀鼠谷在县西十二里

汾水在县北十二里

邬城泊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周礼并州之薮曰昭余祁即邬城泊是也

郭林宗坟在县东三里周武帝时除天下碑惟林宗碑诏特留

灵石县【上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开元户三千七百三十一 乡八】

本汉介休县地隋开皇十年因巡幸开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县因名灵石皇朝因之

介山在县东四十二里

汾河在县北十步深一丈阔三丈

贾胡堡在县南三十五里义寜元年义师次于霍邑隋将宋金刚拒不得进屯军此堡有霍山神见灵事已具于霍邑县叙事

平遥县【望西北至州八十里】

【开元户一万八千九百七 乡三十八】

本汉平陶县地属太原郡后魏隷西河郡魏以太武帝名焘改平陶为平遥隋属西河郡义寜元年于介休县置介休郡以平遥县属焉武徳元年于此置介州县属不改贞观元年省州县属汾州

麓台在县东南五十二里

京陵故县在县东七里汉京陵县晋九原地也礼记注曰九原晋卿大夫之墓地也

中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属太原郡汉文帝为代王都于此

沁州【阳城中下】

【开元户六千五百八十 乡一十三元和户二千二百二十 乡一十三】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属韩在秦为上党郡地今州即汉上党郡之谷逺县地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沁州因州东沁水为名大业二年省沁州武徳元年重置

州境【东西一百五十里南北二百六十四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十里东南至东都六百三十里】

【西南至晋州二百九十里西至晋州霍邑县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汾州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太原府三百四十里】

【东南至潞州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蓆赋 布 麻】

管县三

沁源 和川 绵上

沁源县【中郭下】

【开元户二千二百五十四 乡五】

本汉谷逺县地旧在今县南百五十里孤逺故城是也语音讹转故以谷为孤耳后魏庄帝于今理置沁源县因沁水为名也属义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县属晋州十六年置沁州县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