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国学名著>千金要方>卷十五 脾脏方

《千金要方》卷十五 脾脏方·

<篇名>卷十五脾脏方

属性:(凡十类)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

<篇名>脾脏脉论第一

属性:(论一首)

论曰∶脾主意,脾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为谏论大夫,并四脏之所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者,脾之藏也。口唇者,脾之官,脾气通于口,口和则能别五谷味矣,故云口为戊,舌唇为己,循环中宫,上出颐颊,次候于唇,下回脾中。荣华于舌,外主肉,内主味,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神名俾俾主藏营,(一作意,)秩禄号为意脏,随节应会,故曰脾藏营,营舍意,在气为噫,在液为涎。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厥气客于脾则梦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凡脾脏象土,与胃合为腑,其经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其脉缓,相于夏,旺于季夏。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浓也。万物众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广也。万物悬根挂茎,其叶在巅, 蜚蠕动,kt 喘息,皆蒙土恩德则为缓,恩则为迟,故令太阴缓而迟。尺寸不同,酸咸苦辛,大妙而生,互行其时,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尽可常服。土寒则温土,热则凉土。有一子名曰金怀,挟抱之不离其身,金乃畏火,恐热来熏,遂弃其母,逃于水中,水为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此谓冬时土失其子,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浸渍其地,走击皮肤,面目浮肿,归于四肢。愚医见水直往下之,虚脾空胃,水遂居之,肺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没,下有荆棘,恐伤其身,避在一边,以为水流。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上医远(一作来)占,因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停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肝着其根,心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肾为安声,其味为咸,倚坐母败, 臭如腥。土得其子,即成为四时之序,逆顺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其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恶者,何如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名曰重强。脾脉来而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平。长夏以胃为本,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脾脉来坚锐如鸡之喙(鸡一作鸟),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散(一作数),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长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脾藏营,营舍意,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弗营则肌肉濡,肌肉濡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脾死脏浮之大缓(一作坚),按之中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六月季夏建末也,坤末之间土之位,脾旺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曰平,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眩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凌土为微邪,虽病即瘥。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苦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呕,刺足阳明治阳。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刺足太阴治阴。

脾脉长长而弱,来疏去 (一作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太阴脉也。

脾脉急甚为螈 ,微急为膈中满,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疾。大甚为击仆,微大为脾疝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 癃,微滑为虫毒蛔,肠鸣热涩,甚为肠 ,微涩为内溃,多下脓血。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扁鹊曰∶脾有病则色萎黄,实则舌本强直,虚则多癖善吞注利,其实若阳气壮,则梦饮食之类。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噫,在志为思,思伤脾。精气并于脾则饥。音主长夏,病变于音者,取之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则病精,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守失而阴虚,虚则无气,无气则死。

病先发于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一日之胃而腹胀,二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在脾,日 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素问》作日出甚。王冰云,日中持者,缪也)。假令脾病东行,若食雉兔肉及诸木果实,得之不者,当以春时发,得病以甲乙日也。

凡脾病之状,必身重善饥,足痿不收(《素问》作善肌肉痿足不收,《甲乙》作苦饥,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足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脉沉之而濡,浮之而虚,苦腹胀烦满,胃中有热,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难,四肢苦痹时不仁,得之房内,月使不来,来而频并。

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苦胀满,体重节痛,大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此为可治,宜服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附子汤。春当刺隐白,冬刺阴陵泉,皆泻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孙,秋刺商丘,皆补之。又当灸章门五十壮,背第十一椎百壮。

邪在脾胃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其三里。

有所击仆,若醉饱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脾伤则中气阴阳离别,阳不从阴,故以三分候死生。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 而短气也,脾中寒。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脾胀者善哕,四肢急(一作实),体重不能衣(一作收),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反不渴。

脾气弱,病利下白肠垢,大便坚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气弱,或五液注下青黄赤白黑。

寸口脉弦而滑,弦则为痛,滑则为实。痛即为急,实即为踊,痛踊相搏,胸胁抢急。趺阳脉浮而涩,浮即胃气微,涩即脾气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为脾家失度。

寸口脉双紧即为入,其气不出,无表有里,心下痞坚。

趺阳脉微而涩,微即无胃气,涩则伤脾。寒在于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谷气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虚下实,谷气不通,为闭塞之病。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为阳,卫气长,迟则为阴荣气促(一云不足)。荣卫俱和,刚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气必强。

趺阳脉滑而紧,滑即胃气实,紧即脾气伤,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能食而腹不满,此为胃气有余,腹满而不能食,心下如饥,此为胃气不行,心气虚也。得食而满者,此为脾家不治。

病患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发痈,微黑者有热,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脐反出者,此为脾先落(一云先终)。

凡人病脉已解,而反暮微烦者,人见病者瘥安而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 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色黄也。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如大盘,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黄瘅,食饮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适以冬旺,旺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因脾病,其色黄体青,失溲直视,唇反张,爪甲青,饮食吐逆,体重节痛,四肢不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而反青者,此是木之克土为逆,十死不治。

宫音人者,主脾声也。脾声歌,其音鼓,其志愁,其经足太阴,厥逆阳明则荣卫不通,阴阳翻祚。阳气内击,阴气外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举体消瘦,语音沉涩如破鼓之声,舌强不转而好咽唾,口噤唇黑,四肢不举,身重如山,便利无度,甚者不可治,根据源麻黄汤主之(方在别卷中)。又言声优惧,舌本卷缩,此是木克土。阳击阴,阴气伏,阳气起,起则实,实则热,热则闷乱,体重不能转侧,语声拖,声气深不转而心急,此为邪热伤脾,甚则不可治,若唇虽萎黄,语音若转可治。

脾病为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恒山丸主之(方见别卷中),若其人本来少于 怒而忽反常, 喜无度,正言而鼻笑不答于人,此脾病,声之候也。不盈旬月,祸必至矣。阴阳之疾,经络之源,究寻其病,取其所理,然后行治,万无遗一也。黄为脾,脾合肉,黄如 腹者吉,脾主口唇,唇是脾余,其人土形相比于上宫黄色,大头圆面美,肩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太阴敦敦,然脾应月,月有亏盈。脾小大随人唇大小,上唇浓,下唇薄,无 龈唇缺破,此人脾不正。揭耸唇者则脾高,高则实,实则热,热则季胁痛,满唇垂而大。不坚者则脾下,下则虚,虚则危,危则寒,寒则身重不能行步,唇坚者,则脾坚,坚则脏安,安则不病,唇上下好者,则脾端正,端正则脾胃和利,人无病。唇偏举者,则脾偏痛好胀。凡人分部中陷起者,必有病生。胃阳明为脾之部,而脏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表病外入,所部则起,起则前泻阳,后补阴,若里病内出,所部则陷,陷则前治阴后治阳,阳则实热,阴则虚寒。寒主外,热主内,凡人死生休否则脏神前,变形于外,人脾前病,唇则焦枯无润。若脾前死,唇则干,青白渐缩,急齿噤不开,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色浓薄,决判赊促,赊则不盈四百日内,促则旬朔之间。脾病少愈而猝死何以知之?曰青黑如拇指靥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其出时(一曰五日死,)面青目黄者五日死。病患着床,心痛气短,脾竭内伤,百日复愈,欲起傍徨。因坐于地,其亡倚床能治此者,可谓神良。又面黄目赤不死。黄如枳实死。吉凶之色,在于分部霏霏,而见黑黄,入唇必病,不出其年。(其穴在鼻上当两眼是其分部位也。)若年上不应,三年之内,祸必应也。

季夏土脾,脉色黄,主足太阴脉也,其脉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应在背俞与舌本。中封在内踝前一寸大筋里宛宛中,脉本从中封上四寸是也。其脉根于隐白,隐白在足大趾端内侧是也。其筋起于足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上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胁,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脉起于足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 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骨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合足阳明为表里,阳明之本在厉兑,足趺上大趾间上三寸骨解中也。同会于手太阴。

其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主脾生病,实则胃热,热则腹中切痛,痛则阳病,阳脉反大于寸口三倍,病则舌强筋转,卵缩牵阴股,引髀痛,腹胀身重,饮食不下,烦心,心下急注脾。脾病虚则胃寒,寒则腹中鼓胀,胀则阴病,阴脉反小于寸口一倍。病则泄水不能卧而烦,强立股膝内痛。苦筋折扭之,扭之者,脉时缀缀动也。发动甚者死不治。

四季之月各余十八日,此为四季之余日,主脾胃,黄肉随病也(一作内阳病)。其源从太阴阳明相格节气,相移三焦,寒湿不调,四时关格而起,则脏腑伤 ,随时受疠,阳气外泄,阴气内伏,其病相反。若腑虚则阴邪所加,头重颈直,皮肉强痹。若脏实则阳疫所伤,蕴而结核起于喉颈之侧,布毒热于皮肤分肉之中,上散入发际下,贯颞 ,隐隐而热,不相断离,故扁鹊曰∶灸肝脾二俞主治丹毒。四时随病当根据源补泻,虚实之病,皮肉随热则须镰破敷贴,方咒促治,疾无逃矣。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

<篇名>脾虚实第二

属性:(论一首 方二十三首 脉四首 灸法一首)

脾实热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者,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篇名>泻热汤

属性:治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方。

前胡 茯苓 龙胆 细辛 芒硝(各三两) 杏仁(四两) 元参 大青(各二两) 苦竹叶(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后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篇名>射干煎方

属性:主治同前。

射干(八两) 大青(三两) 石膏(十两,一作一升) 赤蜜(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热面黄目赤季胁痛满方

半夏 母姜(各八两) 枳实 栀子 茯苓 芒硝(各三两) 细辛(五两) 白术 杏仁(各四两) 生地黄 淡竹叶(切,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横方

若赤黑发如瓜大,煎羊脂摩之。

又方 赤小豆末和鸡子白敷之。

四肢寒热腰痛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灸第十一椎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处各七壮。

脾胃俱实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篇名>三黄泻热汤方

属性:大黄 麻黄 黄芩(各四两) 杏仁 赤茯苓 甘草 橘皮 芒硝 泽泻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纳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篇名>大黄泻热汤

属性:治脾脉厥逆大腹中热切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大黄(切,水一升半,渍一宿) 甘草(各三两) 泽泻 茯苓 黄芩 细辛 芒硝 橘皮(各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黄更煎二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热胁痛,热满不歇,目赤不止,口唇干裂方∶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黄汁 赤蜜(各一升) 竹叶(切、五升)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七升,去滓,澄清,下石膏,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细细服之。

治脾热偏一边痛,胸满胁偏胀方∶

茯苓 橘皮 泽泻(各三两) 芍药 白术(各四两) 桂心 人参(各三两) 石膏(八两) 半夏(六两) 生姜(切) 桑根白皮(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须利下,加芒硝二两佳。

脾虚冷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胆,心烦不得卧,肠鸣,名曰脾虚冷也。

治虚胀胁痛肩息有时发作悉补之方∶

五加根皮 丹参 橘皮(各一斤) 地骨皮 干姜 白术(各八两) 干地黄 芎 附子(各五两) 猪椒根皮(二斤) 桂心 桔梗(各四两) 甘草(三两) 大枣(五十枚)

上十四味 咀,以酒四斗渍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篇名>槟榔散

属性: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方。

槟榔(八枚,皮子并用) 人参 茯苓 陈曲 麦 浓朴 白术 吴茱萸(各二两)

上八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二方寸匕,日再服。(一方用橘皮一两半。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篇名>温脾丸

属性:治久病虚羸脾气弱,食不消喜噫方。

黄柏 大麦 吴茱萸 桂心 干姜 细辛 附子 当归 曲 大黄 黄连(各一两)

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篇名>麻豆散

属性:主脾气弱不下食饵,此以当食方。

大豆黄卷(二升) 大麻子(三升,熬令香)

上二味治,下筛,饮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意多少。

脾胃俱虚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虚也。

治腹胀善噫食则欲呕,泄 溏下,口干,四肢重,好怒不欲闻人声,忘误,喉痹,补之方∶黄连(一两) 禹余粮(二两) 白术 干姜(各三两) 大麻子(五两) 桑白皮(八两) 大枣(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次服。

治脾胃俱虚苦饥寒痛方∶

人参 当归 桂心 茯苓 桔梗 芎 (各五两) 浓朴 甘草 橘皮 吴茱萸(各二两)白术(五两) 麦 (一升)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篇名>白术散

属性:治脾胃俱虚冷方。

白术 浓朴 人参 吴茱萸 茯苓 麦 曲 芎 (各三两)

上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食后服,日三。(一方加大腹、橘皮)。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篇名>平胃丸

属性:凡身重不得食,食无味,心下虚满,时时欲下,喜卧者,皆针胃脘,太仓宜,服建中汤及此方。

杏仁(五十枚) 丹参(三两) 苦参 元参 葶苈(各二两) 芎 桂心(各一两)

上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以知为度。

又方 治丈夫小儿食实不消,胃气不调,或温壮热结,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露宿丸,热药后当进此丸调胃方,(露宿丸见后十六卷胃腑痼冷积热门)。

大黄(二两) 小草 甘草 芍药 芎 葶苈(各一两) 杏仁(五十枚)

上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服五丸,日三。一岁小儿二丸,渐加之。(《翼方》无杏仁,有菖蒲、当归、干姜、茯苓、麦门冬、细辛,为十三味)。

论曰∶凡病宿食在上脘,当吐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胃中有 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热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栗发热如疟状。宿食在小腹者,当暮发热,明旦复止。寸脉紧即头痛风寒,或腹中宿食不化。寸口脉紧者,如转索左右无常。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微而涩,故知宿食。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篇名>大曲丸

属性:主消谷断下温和又寒冷者,常服不患霍乱方。

大麦 曲(各一升) 附子 干姜 当归 人参(各三两) 赤石脂(一两) 桔梗 女萎(各二两) 吴茱萸 皂荚(各五两) 蜀椒(二两半) 乌梅(五十枚)

上十三味为末,蜜酢中半渍梅一宿,蒸三斗米下,去核捣如泥,和药蜜,和捣二千杵,服十丸,日三。下甚者,加龙骨、阿胶、艾各三两。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篇名>消食断下丸

属性:寒冷者常服之方。

曲 大麦 (各一升) 吴茱萸(四两)

上三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篇名>干姜散

属性:治不能食,心意冥然忘食方。

干姜 法曲 蜀椒 豉 大麦 (各一升)

上五味合治,下筛,食后服三方寸匕,日三,以能食为度。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篇名>消食丸

属性:治数年不能食方。

小麦 曲(各一升) 干姜 乌梅(各四两)

上四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篇名>曲丸

属性:主消谷能食,除肠中水气胪胀方。

法曲 麦 杏仁(各五两)

上三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一合,日三。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

<篇名>脾劳第三

属性:(论一首 方二首)

论曰∶凡脾劳病者,补肺气以益之,肺旺则感于脾。是以圣人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劳第三

<篇名>半夏汤

属性:治脾劳实四肢不用,五脏乖反胀满,肩息气急不安,承气泄实热方。

半夏 宿姜(各八两) 茯苓 白术 杏仁(各三两) 橘皮 芍药(各四两) 竹叶(切,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劳第三

<篇名>消食膏酒

属性:治脾虚寒劳损气胀噫满食不下通噫方。

猪膏(三升) 宿姜(汁,五升) 吴茱萸(一升) 白术(一斤)

上四味捣茱萸、白术等二味细细下筛为散,纳膏汁中煎取六升,温清酒一升,进方寸匕,日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

<篇名>肉极第四

属性:(论一首 方六首)

论曰∶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体痒淫淫如鼠走,其人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鼻端色黄是其相也。

凡风气藏于皮肤,肉色则败。以季夏戊己日伤于风为脾风。脾风之状,多汗阴动伤寒,寒则虚,虚则体重怠堕,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隐隐引肩背不可以动转,名曰厉风,里虚外实,若阳动伤热,热则实,实则人身上如鼠走,唇口坏,皮肤色变,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名曰恶风,而须决其纲纪,知其终始,阴阳动静,肉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能治其病者,风始入肉皮毛肌肤筋脉之间,即须决之。若入六腑五脏则半死矣。

扁鹊曰∶肉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肤不通外不得泄。凡肉应足太阴,太阴气绝则唇反气尽则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使良医妙药终不治也。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肉极第四

<篇名>解风痹汤

属性:治肉热极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为脾风。风气藏于皮肤,肉色败,鼻见黄色,麻黄止汗通肉方。

麻黄 防己(一作防风) 枳实 细辛 白术(各三两) 生姜 附子(各四两) 甘草桂心(各二两) 石膏(八两)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煎取三升,分三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肉极第四

<篇名>西州续命汤

属性:治肉极虚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开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方。

麻黄 生姜(各三两) 当归 石膏(各二两) 芎 桂心 甘草 黄芩 防风 芍药(各一两) 杏仁(四十枚)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日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肉极第四

<篇名>越婢汤

属性:治肉极热则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有方见七卷风)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肉极第四

<篇名>石南散

属性:治肉热极则体上如鼠走,或如风痹,唇口坏,皮肤色变,主诸风大病方。

石南(三十铢) 薯蓣 芍药(一作甘草) 天雄 桃花(一作桃仁) 甘菊花(各一两) 黄真珠(各十八铢) 山茱萸(一两十八铢) 石膏(二两) 升麻 葳蕤(各一两半)

上十二味治,下筛,酒下方寸匕,日再食后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肉极第四

<篇名>大黄酒

属性:治肉极虚寒为脾风阴动伤寒,体重怠堕,四肢不举,关节疼痛,不嗜饮食虚

黄 桂心 巴戟天 石斛 柏子仁 泽泻 茯苓 干姜 蜀椒(各三两) 防风 独活人参(各二两) 天雄 芍药 附子 乌头 茵芋 半夏 细辛 栝蒌根 白术 黄芩山茱萸(各一两)

上二十三味 咀,绢袋贮,以清酒三斗渍之,秋冬七日,春夏三日,初服三合,渐渐加,微微醉为度,日再。

治肉极虚寒猝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缓纵,偏挛急痛注,五脏恍惚,喜怒无常,手脚不随方∶

独活 茵芋 黄芩(各三两) 甘草 防风 芍药 芎 麻黄 葛根(各二两) 人参(一两) 乌头(三枚)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竹沥四升合煎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

<篇名>肉虚实第五

属性:(论一首 方二首)

论曰∶夫肉虚者,坐不安席,身危变动。肉实者,坐安不动,喘气。肉虚实之应主于脾。若其脏腑有病从肉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肉虚实第五

<篇名>五加酒

属性:治肉虚坐不安席好动,主脾病寒气所伤方。

五加皮 枸杞皮(各二升) 干地黄 丹参(各八两) 石膏(一作石床) 杜仲(各一斤)干姜(四两) 附子(二两)

上八味 咀,以清酒三斗渍三宿,一服七合,日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肉虚实第五

<篇名>半夏汤

属性:治肉实坐安席,不能动作喘气,主脾病热气所加关格除喘方。

半夏 宿姜(各八两) 杏仁(五两) 细辛 橘皮(各四两) 麻黄(一两) 石膏(七两)射干(二两)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须利下加芒硝三两。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

<篇名>秘涩第六

属性:(论一首 方四十四首 灸法十五首)

论曰∶有人因时疾,瘥后得闭涩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轻之,所以备述,虽非死病,凡人不明药饵者,拱手待毙,深可痛哉,单复诸方以虞仓猝耳。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腻之物及冷水以通之也。凡候面黄者,即知大便难。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

<篇名>麻子仁丸

属性: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也。

麻子仁(二升) 枳实 芍药(各八两) 杏仁(一升) 大黄(一斤) 浓朴(一尺)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五丸,日三,渐加至十丸,(《肘后》、《外台》无杏仁)。

治关格大便不通方∶

芒硝 乌梅 桑白皮(各五两) 芍药 杏仁(各四两) 麻仁(三两) 大黄(八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本无乌梅加枳实,干地黄各二两。

治大便闭涩不通神方∶

猪羊胆不拘,以筒灌三合许,令深入即出矣。不尽须臾更灌。

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亦妙。

又方 椒豉汤五升,加猪膏三合灌之佳。临时不下即用之。

又方 白蜜煎成如人指大,深纳谷道佳。又无灰浓酒半升,盐三钱匕,炼如上法。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

<篇名>三黄汤

属性:治下焦热结不得大便方。

大黄(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一两) 栀子(二十枚)

右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若大闭,加芒硝二两。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

<篇名>五柔丸

属性:治肠腑闭塞及虚损不足,饮食不生肌肤,三焦不调营卫不和方。

大黄(一升,蒸三斗米下) 前胡(三两) 半夏 肉苁蓉 芍药 茯苓 当归 葶苈 细辛(各一两)

上九味为末,蜜和合捣万杵,为丸如梧子大,食后服十五丸,后稍增之,日再。(崔氏云,令人喜饭消谷益气。有忧者,加松实, 闾子各半两,服之缓中不如意,便服之,又加黄芩一两)。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

<篇名>大五柔丸

属性:主脏气不调,大便难通,和营卫,利九窍消谷益气方

大黄 苁蓉 芍药 葶苈 枳实 甘草 黄芩 牛膝(各二两) 桃仁(一百枚) 杏仁(四十枚)

上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加至二十丸,酒下。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

<篇名>濡脏汤

属性:主大便不通六七日,腹中有燥屎,寒热烦迫,短气汗出胀满方。

生葛根 猪膏(各二升) 大黄(一两)

上三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纳膏,煎取三升,澄清。强人顿服,羸人再服。亦治大小便不通。

治大便不通方∶

大戟(一斤) 大豆(五升) 商陆 牛膝(各三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以大豆煎令汁尽,至豆干。初服三枚,以通为度。

又方 蜜和胡燕屎,纳大孔中即通。

又方 水四两,蜜一升,合煎熟,冷灌下部中,一饭顷即通。

又方 盐半合,蜜三合,合煎如饧,出之着冷水中,丸如槟榔,形如指许大,深纳下部中立通。

又方 治大便难方。

单用豉清酱,清羊酪、土瓜根汁灌之立通。

又方 以酱清渍乌梅灌下部中。

又方 桑根白皮 榆根白皮(各一把)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 水服桃花末方寸匕,无花时桃根白皮亦得。

又方 桃皮三升,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 羊蹄根一把约半斤,水二升,煮一升顿服之。

又方 常煮麻子取汁饮。

又方 常服蜜煎五合。

又方 猪脂和陈葵子末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通即止。

又方 常服车前子及叶并良。

又方 捣葵根汁生服。

又方 好胶(三寸),葱白(一把)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顿服之即下。

又方 葵子 牛酥(各一升,猪脂亦得)。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葵子取一升,纳酥煮一沸,待冷,分作二服。

又方 葵子汁和乳汁等分,服之立出。

又方 酱清(三升) 麻油(二升) 葱白(三寸)

上三味合煮令黑,去滓,待冷顿服之。(一方不用酱清。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

<篇名>芒硝丸

属性:治胀满不通方。

芒硝 芍药(各一两半) 杏仁 大黄(各三两) 黄芩(一两六铢)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取通利为度,日三。

又方 通草 朴硝(各四两) 郁李仁 黄芩 瞿麦(各三两) 车前子(五合,一云六两)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方用绢袋盛煮顿服二升。)

又方 独头蒜烧熟去皮,绵裹,纳下部,中气立通。

又方 削姜裹盐导之,及干姜食盐杏仁捣丸导之。

治胀满闭不下方∶

吴茱萸(一升) 干姜 大黄 当归 桂心 芍药 甘草 川芎(各二两) 人参 细辛(各一两) 桃白皮(一把) 真珠(半两) 雄黄(十八铢)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雄黄,真珠末酒一升,微火煮三沸,服一升,得下即止。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

<篇名>走马汤

属性:主一切猝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方。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

<篇名>巴豆丸

属性:主寒癖宿食,久饮饱不消,大便不通方。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胡豆,欲取吐下者,服二丸。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

<篇名>练中丸

属性:主宿食不消,大便难方,(《肘后》名承气丸)。

大黄(八两) 葶苈 杏仁(熬) 芒硝(各四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食后服七丸,日三,后稍加之。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

<篇名>灸法

属性:大便难,灸第七椎两旁各一寸,七壮。

又灸承筋二穴各三壮,在 中央陷内。

大便不通,灸挟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肠遗,随年壮。(一云二寸半)。又灸大敦四壮,在足大趾聚毛中。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灸石门百壮。后闭不通,灸足大都,随年壮。治老人小儿大便失禁,灸两脚大趾去甲一寸,三壮。又灸大趾歧间各三壮。

治大小便不通方∶

葵子(末,一升) 青竹叶(一把)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五沸,顿服。

又方 葵子(一升) 榆皮(切,一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葵子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猪脂一升,空心,分二服。

又方 甑带煮取汁,和蒲黄方寸匕,日二服。

又方 猪脂一斤,水二升煮三沸,饮汁立通。

治大小便不利方∶

葵子(一升),硝石(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治小儿大小便不通方∶

捣白花胡葵子末,煮汁服之。

又方 末鸡屎白服一钱匕。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

<篇名>灸法

属性: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营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腹热闭时大小便难,腰痛连胁,灸团冈百壮,穴在小肠俞下二寸横三间下,灸之。大小便不通,灸脐下一寸三壮。又灸横纹百壮。大小便不利,灸八 百壮,穴在腰眼下三寸挟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计八穴,故名八 )小儿大小便不通,灸口两吻各一壮。小便不利大便数注,灸屈骨端五十壮。又灸天枢百壮,穴在挟脐相去三寸。魂魄之舍不可针,大法在脐旁一寸,合脐相去可三寸也。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

<篇名>热痢第七

属性:(论一首 脉证二十四条)

(方二十六首 灸法十首)

论曰∶余立身以来,三遭热痢,一经冷痢,皆日夜百余行,乃至移床就厕,其困笃如此,但率意自治者,寻手皆愈。乃知此疾天下易治,但中性之徒率性骄倨,良药苦口不能克己早饵,朝遇暮过,望其自瘥,疾势日增,胃气渐弱,心力俱微,食饮与药皆不能进,既不时愈,便称痢病难治,斯皆自误也。学人须深达斯旨。然此病随宜服一物皆使得瘥,惟须力意苦己,服食以瘥为限,则无不愈也。又大须慎口味,重者瘥后百日,次者一月日。常哀骄恣者,不能自慎兴言于此,以为至概矣。古今痢方千万首,不可俱载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如陟厘丸、乌梅丸、松皮散等,暴痢服之,何有不瘥其温脾汤,健脾丸(方出下冷痢篇),久下得之,焉能不愈。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冷则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杂无复节度,多睡眼涩,蛊则纯痢瘀血。热则多益黄连,去其干姜。冷则加以热药。疳则以药吹灌下部。蛊毒则以蛊法治之药。既主对相当,痢者复自勉励服饵,焉有不愈者也。

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非其主对者,慎勿服也。

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猪鸡鱼油、乳酪酥干脯酱粉咸。所食诸食,皆须大熟烂为佳,亦不得伤饱,此将息之大经也。若将息失所,圣医不能救。

下痢脉滑而数,有宿食,当下之。

下痢脉迟而滑者,实也。利为末止,急下之。

下痢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

下痢不欲食者,有宿食,当下之。

下痢而腹痛满,为寒实,当下之。

下痢而谵语,腹内有燥屎,宜下之。

下痢腹中坚者,当下之。

下痢三部皆平(一作浮),按其心下坚者,急下之。

下痢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此为下不尽,更下之愈。风寒重者,不可下。下之后,心下坚痛,脉迟(一作浮),此为寒,但当温之。脉沉紧,下之亦然。脉浮大弦,下之当已。

下痢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者,因而肠鸣,当温之。

下痢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垢。

下痢身躯疼痛,急救里,诸温之属,可与理中、四逆、附子汤热药辈急投之美。

下痢大孔痛者,当温暖之。

下痢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下痢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痢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痢脉反浮数,尺中自涩,其人必清脓血。

下痢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有热故也。

下痢脉沉弦者下重,其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必不死。

下痢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痢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痢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痢脉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痢脉大浮弦,下当已。

下痢舌黄,燥而不渴,胸中实,下不止者死。

下痢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不还不温者死。生死之决,此之谓也。

下痢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

凡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细寻取之,万不失一,下病体略例如此耳。

《素问》曰∶春伤于风,夏为脓血。凡下多滞下也。夏伤于风,秋必洞泄,秋多下水也,患是冷也,夫积冷积热及水谷实而下者,以大黄汤下之,强人勿过两剂,皆消息五六日更进一剂,其补涩汤不效者,三两日可进一剂。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

<篇名>陟厘丸

属性:治百病下痢及伤寒身热,头痛目赤,四肢烦疼不解,协热下利∶或医已吐下之,腹内虚烦,欲得冷冻饮料,不能消,腹中急痛,温食则吐,乍热乍冷,状如温疟;或小便不利,气满呕逆,下痢不止方。

水中陟厘(五两) 紫石英(三两) 汉中木防己(六两) 陇西当归(四两) 浓朴(一两)黄连

上八味以苦酒二升渍防己极令润,出之切,以板瓦覆着炭火上,以浓纸藉瓦上令色槁燥有余,苦酒复渍之,更出熬尽苦酒止,勿令火猛,徐徐熬令极燥,各捣为末。又以余苦酒三升浸豉一宿,明旦以瓦盆盛,以一盆覆蒸五升,土下须二气通流,出之,研绞取浓汁,和药捣为丸如鸡头子大,悬令阴干,勿见风尘。此药以三丸为一剂。平旦服一剂,昼服一剂,暮服一剂,皆以水服之。若病重药力未行者,但益服之,日可四五剂。令腹中有药力,饮食消是其效也。新服药未安调,当稀糜助药力,心中了然,后可作羹 ,微冷食之。若有时不喜冷食,正是药力尽耳。若欲不复药者,但稍温食,药力自尽矣。服药不必强多饮水,禁热食生鱼猪肉蒜生菜酒及辛物肥腻。若有风病加防风一两,人虚羸加石斛一两。若宿有下痢,肠胃损弱者,加太一余粮二两半,取石中黄软香者。若妇人产后疾,加石硫黄一两,小便黄赤不利,加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

<篇名>乌梅丸

属性:下痢热诸治不瘥方。

乌梅(一升) 黄连(一斤,金色者)

上二味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夜二。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

<篇名>松皮散

属性:治积久二三十年常下痢神方。

赤松皮去上苍皮,切一斗为散,面粥和一升服之,日三服瘥。不过服一斗永瘥。三十年痢,服之百日瘥。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

<篇名>苦参橘皮丸

属性:治热毒痢方。

苦参 橘皮 黄连 黄柏 鬼臼(一作鬼箭羽) 蓝青 独活 阿胶 甘草

上九味等分为末,以蜜烊胶和,并手丸之如梧子,候干,饮服十丸,日三,后稍加猝下痢者大良。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

<篇名>三黄白头翁汤

属性:治诸热毒下黄汁,赤如烂血,滞如鱼脑,腹痛壮热方。

黄连(二两) 黄芩 黄柏 升麻 石榴皮(各六分) 艾叶(三分) 白头翁 桑寄生当归牡蛎 犀角 甘草(各一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

<篇名>龙骨丸

属性:治下血痢腹痛方。

龙骨 龙胆 羚羊角 当归 附子 干姜 黄连(各三十珠) 赤石脂 矾石(各一两半)犀角 甘草 熟艾(各十八铢)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先食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又方 龙骨 当归 干姜 熟艾 牛角 (各三两) 附子 黄柏 赤石脂 川芎 阿胶浓朴 甘草 橘皮 芍药 石榴皮(各二两) 蜀椒(一两) 升麻(一两半) 黄连(五合)大枣

上十九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纳牛角 末,阿胶烊化,绵绞去滓,分七

治血痢方∶

蒲黄(三合) 干地黄 桑耳 甘草 芒硝 茯苓 人参 柏叶 艾叶 阿胶 生姜(各二两)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五服。

治下杂血方∶

干蓝 犀角 地榆(各二两) 蜜(二合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下蜜煎取五合,分二服,治热毒蛊妙。

治热毒下黑血,五内绞切痛,日夜百行气绝欲死方∶

黄连(一升) 龙骨 白术(各二两) 阿胶 干姜 当归 赤石脂(各三两) 附子(一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五服。余以贞观三年(七月十二日),忽得此热毒痢,至十五日命将欲绝,处此方药,入口即定。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

<篇名>白头翁汤

属性:治赤滞下血连月不瘥方。

白头翁 浓朴 阿胶 黄连 秦皮 附子 黄柏 茯苓 芍药各二两) 干姜 当归赤石脂 甘草 龙骨(各三两) 大枣(三十枚) 粳米(一升)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纳药,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下血日夜七八十行方∶

黄连 黄柏(各四两)

上二味 咀,以醇醋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大热毒纯血痢不可瘥者方∶

黄连六两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夜露置星月下,旦起空腹顿服,卧将息即止。不瘥加黄芩二两,更作服之。仍不瘥者,以疳痢法治之。

治下赤连年方∶

地榆 鼠尾草(各一两)

上二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如不止,取屋尘水渍,去滓,一升分二服。(《古今录验》云服屋尘汁一小杯)。

又方 秦皮(如无以槲皮代之) 鼠尾草 蔷薇根

上三味等分 咀,以水淹、煎,去滓,铜器中重釜煎成丸如梧子大,服五六丸,日三。稍增瘥止。亦可浓汁服半升。

治下痢绞痛肠滑不可瘥方∶

黄连(六两) 阿胶 鼠尾草 当归 干姜(各三两)

上五味 咀,若大冷白多以清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热及不痛者,去干姜、当归以水煮之。

治热痢水谷方∶

黄连 阿胶(各二两) 黄柏(一两) 乌梅(四十枚) 栀子(三十枚)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亦治 神良。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

<篇名>茯苓汤

属性:治因下空竭欲死,滞下脓血,日数十行,羸笃垂死,老少并宜服之方。

茯苓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骨 人参 干姜 桂心 当归 芍药 甘草 栀子仁(各半两) 赤石脂(一两) 大枣(十二枚)

上十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瘥满三剂。此方主风虚冷痢最佳。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

<篇名>温脾汤

属性: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方。

大黄(四两) 人参 甘草 干姜(各二两) 附子(一枚,大者)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与后温脾汤小异,须大转泻者当用此方神效。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

<篇名>黄连汤

属性:治赤白痢方。

黄连 黄柏 干姜 石榴皮 阿胶(各三两) 当归(二两) 甘草(一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

<篇名>女萎丸

属性:治热病时气下赤白痢遂成 方。

女萎 藜芦(各三分) 乌头 桂心(各四分) 黄连 云实(各三分) 代赭(一分)

上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二丸。大下痢宿勿食,清旦以冷水服之。勿饮食。至日中过后乃饮食,若得药力,明旦更服如前。亦可长服。虚羸昼夜百行脓血亦瘥。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

<篇名>圣汤

属性:治下赤白痢,大孔虫生悉皆瘥方。

鼠尾草(二两) 豉(一升) 栀子仁 生姜(各六两) 桃皮(一握)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二升,分三服。

(一本单用桃皮,以酒煮服之。

治冷热不调或水或脓或五色血痢方∶

酸石榴五枚。合壳子捣绞,取汁二升,服五合,瘥止。

治赤白滞下方∶

乱发鸡子大,烧末水服,不过三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

<篇名>灸法

属性: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

泄注五痢便脓血重下腹痛,灸小肠俞百壮。

泄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数多尤佳。三宗骨是忌针。

泄痢不禁小腹绞痛,灸丹田百壮,三报穴在脐下二寸,针入五分。泄痢不嗜食,虽食不消,灸长谷五十壮,三报穴在挟脐相去五寸,一名循际。

泄痢赤白漏,灸足太阴五十壮,三报。

久泄痢百治不瘥,灸足阳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趾歧三寸,随年壮。

又屈竹量正当两胯脊上点讫,下量一寸点两旁各一寸,复下量一寸,当脊上合三处,一灸三十壮,灸百壮以上。

一切痢皆断,亦治湿 冷,脊上当胯点处不灸。

又灸脐中稍稍二三百壮。

又灸关元三百壮,十日灸,并治冷痢腹痛,在脐下三寸。

赤白下痢灸穷骨,以灸数多为佳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

<篇名>冷痢第八

属性:(论一首 方三十二首)

论曰∶旧治痢于贵胜用建脾丸,多效,今治积久冷痢,先以温脾汤下讫,后以建脾丸补之,未有不效者。贫家难以克办,亦无可将息也。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温脾汤

属性:治积久冷热赤白痢方。

大黄 桂心(各三两) 附子 干姜 人参(各一两)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与前温脾汤小异)。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建脾丸

属性:治虚劳羸瘦身体重,脾胃冷,饮食不消,雷鸣腹胀,泄痢不止方。

钟乳粉(三两) 赤石脂 好曲 大麦 当归 黄连 人参 细辛 龙骨 干姜 茯苓石斛 桂心(各二两) 附子(一两) 蜀椒(六两)

上十五味为末,白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弱者饮服此方,男女通治。(《集验》无细辛、龙骨)。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增损建脾丸

属性:治丈夫虚劳,五脏六腑伤败受冷,初作滞下,久则变五色赤黑如烂肠,

钟乳粉 赤石脂(各三两) 矾石 干姜 苁蓉 桂心 石斛 五味子 泽泻 远志 寄生柏子仁 人参 白头翁 天雄 当归 石榴皮 牡蛎 龙骨 甘草(各二两)

上二十味为末,蜜丸,酒服二十丸,日三,加至四十丸。此二方止痢神验。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驻车丸

属性:治大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度,腹痛不可忍者方。

黄连(六两) 干姜(二两) 当归 阿胶(各三两)

上四味为末,以大醋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如大豆,候干。大人饮服三十丸,小儿以意量减,日三。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大桃花汤

属性:治冷白滞痢腹痛方。

赤石脂 干姜 当归 龙骨 牡蛎(各三两) 附子(二两) 人参(一两半) 白术(一升)甘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术取九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脓者加浓朴三两,呕者加橘皮三两。

又方 龙骨六两) 浓朴 当归(各三两) 赤石脂(五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热加白头翁二两半,牡蛎三两。

桃花丸 治下冷脐下搅痛方。

干姜 赤石脂(各十两)

上二味为末,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仓米汤

属性:治小腹冷气积聚结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方。

仓粳米(半升 净淘干漉) 薤白(一握,去青细切) 羊脂(一升,熬) 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

上四味,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黄,并米纳豉汁中,煎取四升,旦空腹温服一升,如人行十里久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附子汤

属性:治暴下积日不住及久痢方。

附子(一枚) 石榴皮(一具) 阿胶(二两) 龙骨 甘草 芍药 干姜 黄连(各一两)黄芩(半两) 粳米(三合)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猝下痢汤方∶ 黄连(五两) 生姜(一斤)

上二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未止,更合服必效。

治久痢下纯白,由积卧冷处经久病发,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可忍。凡白痢属冷,赤痢属热方∶

好曲末五升,微熬令香,粥清醇酒令热,和曲末一升,空腹顿服,日三。若至食时,捣蒜饼,极烂煮之,干漉,热纳蒜 臼中相和,顿食之,少与余食,至饥时,仍准前食曲末酒,比至瘥来

治久冷或痢不痢但腰腹患苦冷方∶

新蜀椒三升,用醋渍一宿,以曲三升和椒一升紧拌,煮作粥,空腹顿服之,加葱、豉、盐任性调和,不瘥更作,以瘥为限,不过三升椒即愈。此方不但治冷,大治诸虚损冷极有所益,久当自知。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马蔺子丸

属性:治积冷痢下白脓方。

马蔺子(一升,熟熬) 附子(二两) 干姜 甘草(各二两半) 神曲 麦 阿胶(各五两)

上九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二,以知为度,或作散酒调服方寸匕亦佳。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浓朴汤

属性:治三十年久痢不止者。

浓朴 干姜 阿胶(各二两) 黄连(五两) 艾叶 石榴皮(各三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四续丸

属性:治三十年注痢骨立萎黄肠滑不瘥方。

云实(五合,熬香) 龙骨(三两) 附子 女萎(各二两) 白术(二两半)

上五味为末,以蜡煎烊以丸,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不过五六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椒艾丸

属性: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黄,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尽,两足

蜀椒(三百枚) 乌梅(一百枚) 熟艾(一升) 干姜(三两) 赤石脂(二两)

上五味,椒、姜艾下筛,梅着一斗米下蒸,令饭熟,去核,纳姜、椒末、合捣三千杵。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下痢丸

属性:治数十年痢,下气消谷,令人能食,夏月长将服之不霍乱方。

大麦 法曲(各一升) 乌梅(二升半) 附子 干姜 黄连 黄柏 桂心(各二两)蜀椒(半两) 吴茱萸(四两)

上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食后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亦可至四十丸。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麦丸

属性:治数十年下痢不止,消谷下气,补虚羸方。

大麦 好曲(各一升) 附子 当归 桂心(各二两) 蜀椒(一两) 吴茱萸 干姜黄连乌梅肉(各四两)

上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二十丸,日三。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乌梅丸

属性:治久痢诸药不瘥数十年者,消谷下气,补虚方。

乌梅肉 黄连 干姜 吴茱萸(各四两) 桂心(二两) 当归(三两) 蜀椒(一两半)

上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十丸,日三。

又方 治冷痢久下方。

乌梅(三百枚) 干姜 黄连(各十两) 当归 蜀椒(各四两) 细辛 附子 桂心 人参黄柏(各六两,一方用麦 )

上十味为末,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五升米下,别捣如泥,搅令相得,纳蜜和捣二千杵,丸如梧子,食前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七味散

属性:治痢下久不瘥神验方。

黄连(八分) 龙骨 赤石脂 浓朴 乌梅肉(各二分) 阿胶(三分) 甘草(一分)

上治,下筛,浆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儿一钱匕。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猪肝丸

属性:治下痢肠滑饮食及服药俱完出者方

猪肝(一斤,熬令干) 黄连 乌梅肉 阿胶(各二两) 胡粉(七棋子大)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亦可散服方寸匕。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羊脂煎

属性:治久痢不瘥者方。

羊脂(一棋子) 白蜡(二棋子) 黄连(一升),米醋(七合,煎取稠) 蜜(七合煎取五合)乌梅肉(二两) 乱发(灰汁洗去垢腻烧末,一升)

上七味纳铜器中,汤上煎之,搅可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三。

又方 羊脂 阿胶 蜡(各二两) 黍米(二升)

上四味合煮作粥,一服,食后即瘥。

治大下后腹中空竭、胸中虚满、不下食方∶芍药 半夏 甘草(各一两) 浓朴 当归桂心(各三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二三剂最佳。

治下痢心胸满不快,腹中雷鸣或呕吐方∶

黄连(五两) 橘皮 甘草(各二两) 龙骨 生姜 半夏(各三两) 人参(一两) 大枣(十五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水一大沸,乃纳药,煮取三升,分四服,妊妇服亦良。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断痢汤

属性:治心胸下伏水方。

半夏(一升) 生姜(五两) 茯苓 甘草 龙骨(各二两) 附子(一两) 人参 黄连(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泻心汤

属性:治猝大下痢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方。

人参 甘草 黄芩 栝蒌根 橘皮(各一两) 黄连(二两) 半夏(三两) 干姜(一两半)

上八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胡洽云治老小利)。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香苏汤

属性:治下后烦气暴上方。

生苏(一把,冬用苏子三两) 香豉(五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之。

治夏月暴冷忽壮热泄痢,引饮热汤,骤变通身浮肿,成冷下结,脉沉细小数方。

泽漆(一两半) 吴茱萸 茯苓 白术 当归 犀角 桔梗 青木香 海藻 芍药 大黄(各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下后,消息五六日许,可与女曲散。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冷痢第八

<篇名>女曲散

属性:治利后虚肿水肿者,服此药小便利得止,肿亦消。

女曲(一升) 干姜 细辛 椒目 附子 桂心(各一两)

上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不知加至二三匕,日三,产后虚满者大良。治猝暴冷下下部疼闷方∶ 烧砖令热,大醋沃之,三重布覆,坐上即瘥。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

<篇名>疳湿痢第九

属性:(论二首 方十首)

论曰∶凡疳湿之病,皆由暑月多食肥浓油腻,取冷眠睡之所得也。礼云∶君子盛暑之月,薄滋味、无食肥浓煮饼,此时不利人也。养生者宜深戒之,不尔,多患疳湿耳。

凡所患处,或着口断咽喉,下部疳与月蚀,并不痛,令人不觉。其治以五月五日虾蟆、角蒿、救月木、寒食泔淀,但得一事单用之,烧作灰,和腊月猪脂敷之,随手便瘥,极须慎口味。凡疳慎盐酱醋酥油枣等一切皆忌,惟白饭、豉、苜蓿、苦苣、芜青不在禁限。

凡吹药入下部,没中指许深即止。

治疳湿下黑,医不能治垂死者方∶

髑髅灰 熏黄 朱砂 青黛 石盐 矾石 丁香 麝香 莨菪子 栀子 铁衣 破故靴底灰 干姜 细辛 干虾蟆 菖蒲 葶苈 芥子 土瓜根 蜀椒(各等分)

上二十味治,下筛,以竹筒吹杏仁大、着大孔中,所有患疳疮上悉敷之,其丁香、麝香别捣,着药中合之。

一方有寒食泔淀,救月木、楸叶为二十三味,若病大者,用灌方如下∶

麝香 丁香 甘草 犀角(各三分)

上四味治,下筛,和以盐,蜀椒各三合,豉二合,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纳四味散合,分作二份,灌大孔,旦一灌,酉一灌之,凡久下一月不瘥。成疳候大孔必宽者,以此主之。

治疳湿久下痢赤白百疗不瘥者方∶

兔头骨 蛇头 菥 子 故绯(并作灰) 狸骨 蜣螂 百草(五月五日收者) 倒挂草青黛 晚蚕蛾 青矾 丁香 蝎虫屎 床中桄木 麝香 苦参 黄柏 干姜 角蒿 朱砂印成盐 救月木

上二十九味治,下筛,以筒子纳下部吹着。日一二度。

治疳湿不能食身重心热脚冷百节疼痛方∶

黄芩 芍药 苦参 甘草 当归 蜀椒 甘松(一作甘淀) 青黛 熏黄 豉(各二两)东引桃根 葱白(各一握) 盐(一合) 麝香(半两) 猪胆(二枚)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八升煮取四升,分为二份,一度灌一份,候汤温如人体,然后着麝香,猪胆即灌,灌了作葱豉粥食之,后日更将一份如前灌之,七日忌生冷毒物等,但是油腻酱乳醋忌三十日大佳。

治疳蚀人诸处,但是赤血痢久不瘥,立着即瘥秘方∶

干虾蟆(五月五日收者一枚 作灰末) 人屎灰(一作发灰) 金银土埚(各五两) 麝香(一分)

上五味治,下筛,敷疮上即瘥。三七日忌如前,痢者吹下部。

治疳痢不止方∶

苦参 甘草 熏黄(各二两) 豉(一升半) 葱白(五茎) 蜀椒(三十粒)

上六味,以苦参等三物各捣下筛,以水五升煮葱白、椒、豉取三升,以三指撮苦参末等各一撮纳汁中,候冷暖如人体,先饮少许豉汁,食一口饭,乃侧卧徐徐灌之讫,多时卧不出为佳。大急,乃出之于净地,当有疳湿虫如白马尾状,头黑是其效也。其重者,肛大难瘥。

当取桃枝绵裹头,以前件汁,适寒温烙之,须近脊一上三十度烙之乃瘥神验。

又方 崔氏曰∶晋代之地多五疳,蚀人五脏,通见脊骨下脓血,手足烦疼。四肢无力,夜卧烦躁不安,面失血色,肩胛疼,面与手足皆有浮气或下血,乃死治之之方。雄黄 青葙(各二两) 苦参(三两) 矾石 雌黄 铁衣 藜芦(各一两) 麝香(二分,另上八味治,下筛,以竹管纳大孔中酸枣许,吹纳下部中,日一,不过三度,小儿以大豆许,此方极救死。

又方 大麻子 胡麻(各一升半)

上二味并熬,令黄瓦瓶,泥表上,浓一寸,待泥干,纳大麻等令满,以四五枚苇管插口中,密泥之,掘地作灶,倒立灶口,底着瓦器承之,密填灶孔中,地平聚炭瓶四面,着墼垒之,日没放火烧至明旦开取,适寒温灌疳湿者下部中一合,寻觉咽中有药气为佳,亦不得过多,多则伤人,隔日一灌,重者再三灌之,从旦灌至日夕,极觉体中乏力,勿怪也。非但治疳湿,凡百异同疮疥癣并洗涂之。

论曰∶凡日月蚀时,忌食饮,腹中生 虫,及房室生子不具足,必患月蚀疮,亦不得与儿治月蚀恶疮息肉方∶

硫黄 茹 斑蝥(各等分)

上三味治,下筛,敷疮上,干者以猪脂和敷之,日三夜一。

又方 地榆根 蔷薇根 吴茱萸根(各三两)

上三味治,下筛,以盐汤洗疮敷之,日三。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疳湿痢第九

<篇名>八物茜根汤

属性:凡下血者是蛊也,以此治之(方见后二十六卷蛊毒门)。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

<篇名>小儿痢第十

属性:(方三十六首)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小儿痢第十

<篇名>温中汤

属性:治小儿夏月积冷,洗浴过度,及乳母亦将冷洗浴,以冷乳饮,儿儿壮热忽值豪雨凉加之儿,下如水,胃虚弱,则面青肉冷、目陷、干呕,宜先与此调其胃气下即止方。

干姜 浓朴(各一分) 当归 桂心 甘草(各三分) 人参 白术 茯苓 桔梗(各二分)

上九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余皆随儿大小。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小儿痢第十

<篇名>温中大黄汤

属性:治小儿暴冷,水谷下或乳冷下青结不消,或冷实吐下,干呕烦闷,及冷滞赤白下者,若已服诸利汤去实,胃中虚冷,下如水,干呕、目陷、烦扰不宜利者,可除大黄。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气未消,饮儿遂为霍乱,宜利者便用大黄,不须利宜温者除之方。

大黄(六分) 桂心 浓朴 甘草 干姜(各一分)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各二分)桔梗(三分)

上十味,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儿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者服三合。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小儿痢第十

<篇名>黄柏汤

属性:治小儿夏月伤暴寒,寒折大热,热入胃,下赤白滞如鱼脑,壮热头痛身热手足烦,此太阳之气外伤寒,使热气入胃,服此方良。误以利药下之,或以温脾汤下之,则热痢。以利药下之,便数去赤汁如烂肉者;或下之不瘥,复以涩热之药断之,下既不止,倍增壮热者服之即效。或者温病热盛,复遇暴寒折之,热入腹中,下血如鱼脑者,服之良方。

黄柏 黄连 黄芩 升麻 当归 白头翁(一作白蔹) 牡蛎 石榴皮 寄生 甘草(各二分) 犀角 艾叶(各一分)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儿至二百一日,一服三合。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小儿痢第十

<篇名>治中结阳丸

属性:断冷滞下,赤白青色如鱼脑,脱肛出,积日腹痛,经时不断者方。

赤石脂(五分) 吴茱萸(三分) 干姜 附子 当归 浓朴 白术 木兰皮 白头翁 黄连黄柏 石榴皮(各一分)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大豆,二岁以上服五丸,三岁以上服十丸,十岁以上服二十丸。暴下者服少许便瘥;积下者,尽一剂,更合。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小儿痢第十

<篇名>栀子丸

属性:治少小热痢不止方。

栀子(七枚) 黄柏(三分) 黄连(五分) 矾石(四分) 大枣(四枚,炙令黑)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小儿痢第十

<篇名>藜芦丸

属性:治少小泄清痢方。

藜芦(二分) 黄连(二分) 附子(一分)

上三味为末,蜜丸,如麻子,以粥饮服,二丸立验。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小儿痢第十

<篇名>四物粱米汤

属性:治少小泄注方。

粱米 黍米 稻米(各三升) 蜡(如弹子大)

上四味,以水五升东向灶煮粱米三沸,去滓。复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滓。复以汁煮黍米三沸,去滓。以蜡纳汁中和之,蜡消取饮之,数试有验。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小儿痢第十

<篇名>龙骨汤

属性:治少小壮热渴引饮下痢方。

龙骨 甘草 大黄 赤石脂 栝蒌根 石膏 寒水石 桂心(各二两)

上八味治,下筛,以酒、水各五合,煮散二合二沸,去滓,量儿大小服之。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小儿痢第十

<篇名>大黄汤

属性:治少小下痢苦热不食伤饱不乳方。

大黄 麦门冬 甘草(各一两)

上三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三岁儿分三四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小儿痢第十

<篇名>生金牛黄汤

属性:治小儿积下不止因发痫方。

生金(三铢,一方用六铢,无生金熟金亦得) 牛黄(三铢) 麻黄(三分) 黄连 干姜人参甘草(各一分) 细辛(半分)

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去滓,临服研牛黄以煮汤中,嫌儿热者用生姜代干姜。今世乏生金,但用成器金亦善,二三两皆得用之。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小儿痢第十

<篇名>泽漆茱萸汤

属性:治小儿夏月暴寒,寒入胃则暴下如水,四肢被寒所折则壮热,经日不除,经月许变,通身虚,满腹痛,其脉微细,服此汤一剂得效后渐安方。

泽漆 青木香 海藻(各二分) 吴茱萸 茯苓 白术 桔梗 芍药 当归(各五分) 大黄

上十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二百日至一岁儿,一服二合半,一岁以上至二岁一服四合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小儿痢第十

<篇名>枳实散

属性:治少小久痢淋沥,水谷不调,形羸不堪大汤药者宜此方。

枳实二两,治下筛,三岁以上服方寸匕。若儿小,以意斟酌,日三服。

治少小洞注下痢方∶

蒺藜子二升,捣汁,温服,以瘥为度。

又方 取木瓜汁饮之。

又方 酸石榴烧灰为末,服半钱匕,日三。

又方 捣榴汁服之。

又方 炒仓米为末饮服。

又方 狗头骨烧灰,水和服之。

又方 羊骨灰 鹿骨灰

上二味并水和服之,随得一事即用之。

又方 炒豉令焦,水淋汁服之、神验。冷则酒淋服。

又方 五月五日百草末吹下部。

治小儿赤白滞下方∶

薤白(一把) 豉(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柏叶 麻子末(各一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三沸,百日儿每服三合。

又方 牛角 灰,水和服三方寸匕,佳。

又方 烧蜂房灰水和服。

又方 乱发灰 鹿角灰

上二味等分,三岁儿以水和服三钱匕,日三。

治小儿赤白痢方∶

白 荷根汁 生地黄汁(各五合

上二味微火煎一沸,服之。

又方 五月五日虾蟆灰饮服半钱匕。

治小儿热痢方∶

煮木瓜叶饮之。

治小儿冷痢方∶

蓼菜捣汁,量儿大小与之。(一方作芥菜。

又方 捣蒜敷两足下。

治小儿暴痢方∶

小鲫鱼一头烧灰服之,亦治大人。

又方 烧鲤鱼骨末服之。(一方作龙骨。)

又方 赤小豆末酒和涂足下,日三度。油和亦得。

治小儿蛊毒痢方∶

蓝青汁一升二合,分为四服。

治小儿渴痢方∶捣冬瓜汁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