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四明志》第2部分宋 · 方万里
江炳 翁升 俞夔
丰安常 【稷子】 陈撝 【(言宗)族贯开封】 王瓘 【该子】
元丰八年焦蹈牓
楼异 【常子】
元佑三年李常宁牓
吴正平 姚希 陈摅 【撝弟】
张宏 【举经明行修】 王光祖 【异之孙贯齐州】
元佑六年马涓牓
童(韦毕) 袁灼 【毂子贯开封】 刘渭
元佑九年毕渐牓
俞袤 【伟子】 胡斡化
绍圣四年何昌言牓
蒋璇 冯泾 【贯开封】 童韫 【(韦毕)堂兄】
茹开 【贯开封】
元符三年李釜牓
陈禾 【谧子】 陈(打去丁改升) 【撝弟】 郭慎实 【暨子】
冯轸 【景侄孙】 楼弁 【常子】 汪洙
崇宁二年霍端友牓
周铢 【师厚子贯湖州】 王次翁 【异孙贯齐州】
崇宁五年蔡薿牓
冯滋 【泾弟】 蒋珫 【璇弟】 冯子济 【泾堂弟】
夏承 汪思齐 【洙子】 曹贯 顾文 【上舍魁】
大观三年贾安宅牓
王珩 【该侄】 胡旦 吴升 【矜从弟】
蒋安义
政和二年莫俦牓
汪思温 【洙子】 王庭秀 【发子】 张邦彦 【宏侄】
林保 林(上雨下注) 【保堂弟】
政和五年何(上□下木)牓
楼航
政和八年嘉王牓
林孝雍 陈时举 陈秉 【谧子举八行】
姚持 【阜侄贯开封】 桂舟 陈宗翰 【诜孙】
吴秉义 【升子】 汪廷彦 史才
薛朋龟 王勋 【珩侄】
宣和元年上舍释褐
楼玮 【航子】
宣和三年何涣牓
王琥 何泾 杨正权
吴秉信 【升子】
宣和六年沈晦牓
王璧 【庭秀子又于绍兴五年魁博学宏词科】 曹粹中 【贯侄】
林孝友 【孝雍弟】
建炎二年李易牓
张嗣良 于闶
绍兴元年上舍释褐
高闶
绍兴二年张九成牓
王玮 【琥弟】 于庭式 【锐孙】 王伯庠 【次翁子贯济南】
薛靖 【朋龟族】 史纯臣 【贯湖州】 周广誉
绍兴五年汪应辰牓
王伯序 【次翁子贯济南】 石师能 【贯绍兴】 史师雄 【纯臣从叔】
郑若谷 赵敦临 高安世 【闶兄】
刘涛
绍兴八年黄公度牓 【省试 天子以德为车赋 谈笑却秦军诗 六艺折中夫子论】
吴邦杰 【贯绍兴】 蒋楰 【璇从侄】 陈曦 【禾子】
余遇 蔡毅
绍兴十二年陈诚之牓
魏杞 【贯开封】 丰至 【稷从孙】 姚孚 【希从侄】
俞观能 【夔子】 姜涛 【贯开封】 楮棣
绍兴十五年刘章牓
汪大猷 【思温子】 史浩 【才侄】 张济 【嗣良从兄】
周维 莫冠卿 王瀹 【夬孙贯和州】
林大节 【孝雍侄】 高誾 【安世弟】
绍兴十八年王佐牓
沈中立 童大定
绍兴二十一年赵逵牓
方天保 陈居仁 【贯兴化】 裴定
吴化鹏 张逊 任三杰
绍兴二十七年王十朋牓
方南强 【天保弟】 赵彦弼 赵公迁
绍兴三十年梁克家牓
楼锷 【异孙】 楼鋐 【异孙】 卞圜 【贯泰州】
高文虎 【安世侄】 叶时 王明发
赵彦逾 赵师岘 赵师章 【师岘兄】
郑锷 【贯福州】 刘俣 沈元宪
莫堂 【冠卿子】
隆兴元年木待问牓 【圣人作而万物睹赋 人鉴诗 一正君而国定论】
李唐卿 【贯绍兴】 李霖 郑若容 【若谷弟】
赵善待 楼钥 【异孙】 张良臣 【贯拱州】
林圭 冯伟文 【泾孙】 汪大辩 【思温侄】
林颐 张孝伯 【贯和州】
干道二年萧国梁牓
赵师正 【改名师津】 施纯仁 杨王休
俞茂系 【观能子】
干道五年郑侨牓
杨简 王时会 沈焕
袁章 【灼孙】 史弥大 【浩子】 赵善纁
王时叙 【时会兄】 戴樟
干道八年黄定牓
范矩 卢子才 王辉
陈纪 韩永德 【贯开封】 舒璘
赵伯省 舒烈 【亶曾侄孙】
淳熙二年詹骙牓
赵彦通 【彦逾从兄】 赵渭夫 赵师信 【改名师浔师正之弟】
赵彦远 【彦逾弟】
淳熙五年姚颖牓
姚颖 【孚孙】 黄豹 王镐 【璧侄】
苏养直 【贯泉州】 郑瓒 【锷弟】
淳熙八年黄由牓
袁燮 【灼曾孙】 赵汝胜 赵师晨
淳熙十一年卫泾牓
高文善 【安世侄】 高似孙 【文虎子】 赵汝逵 【善待子】
赵汝述 【善待子】 赵善赞 【善纁弟】
淳熙十四年王容牓
史弥远 【浩子】 赵师晃 【师晨弟】 姚师皋
袁韶 史弥忠 【浩侄】 罗仲舒
赵希言 赵汝遇 【善待子】 赵师(仃去丁改甫) 【师晃从兄】
赵希(王笔) 李震 【唐卿侄孙】 吴振
史弥悆 【弥忠弟】
□□元年余复牓
边恢 【友闻侄】 叶澄 赵(王常)夫
丰有俊 【稷四世孙】 诸葛安节 【贯绍兴】 赵崇衡 【崇复从兄】
林维孝 【嵩孙】 刘致一 陈卓 【居仁子贯兴化】
林珪 周焯 【锷曾孙】 赵崇复
绍熙四年陈亮牓
杨琛 楼昉 楼镛 【异孙】
赵师(左上民下日右页) 赵崇德 应傃
姜光 【涛侄孙贯开封】 赵筠夫 【彦逾子改名(上竹下政)夫】
厉思明 陈从 【贯福州】 姜柄 【涛侄贯开封】
臧植 蒋经 【贯镇江】 刘垕
庆元二年邹应龙牓 【天子大采朝日赋 玉烛阳明诗 高祖宽明而仁恕论】
张虙 【嗣良侄孙】 史弥逊 【才孙】 赵汝笈
赵汝适 赵善湘 姚师虎 【师皋弟】
张珩 叶子高 赵时穆
楼汶 【异曾孙】 董仁泽 郑褒之 【若谷侄】
章禹圭 孙逢吉 赵师(仃去丁改光) 【师(仃去丁改甫) 弟】
赵师宜 【希言叔】 赵汝法 赵师适 【师(仃去丁改甫)弟】
赵彦枢 桂万荣 袁洽 【毂四世孙】
冯理 屠明发 王休
蒋岘 【珫曾孙】 冯自强
武举 【周虎榜○[按曰]此及下嘉定四年榜首原本皆脱今据咸淳临安志补】
锺元达 潘伯恭 卢元吉
庆元五年曾从龙牓
袁肃 【燮子】 史弥谨 【浩侄】 刘叔向
臧格 【植弟】 皇甫晔 王暨 【辉侄贯开封】
汪文中 【大猷侄】 姜燧 【光弟贯开封】 赵善潼 【善湘弟】
王大醇 【上舍琥侄孙】 赵崇衎 赵汝稠
赵崇(仃去丁改召) 王(王延) 【伯庠孙】 陈概 【禾曾孙】
嘉泰二年傅行简牓 【圣人成天下之大顺赋 春旗簇仗齐诗 汉御外理内之术论】
傅行简 缪师皋 【次年试中教官】 林维忠 【上舍维孝兄】
施琮 杨琮 【琛从兄】 胡鉴
嘉泰二年武学释褐
范良辅
嘉泰三年两优释褐
宣缯
开禧元年毛自知牓
汪之疆 【大猷侄孙】 赵彦彬 郭九思
李以制 袁汝宽 徐愿
赵与龙 赵希扬 林宗一 【维忠子贯湖州】
嘉定元年郑自诚牓
王宗道 【时会侄】 郭德畅 【九思从叔】 王埜 【明发孙】
赵汝惮 范楷 【矩弟】 薛师点 【朋龟曾孙】
张起岩 胡刚中 刘厚南 【叔向侄】
董仁声 【仁泽从弟】 陈公益 李诜伯 【以制伯】
吴晞甫 【化鹏侄】
武举周师锐牓
童蒙正
林(山票)牓 【[按曰]据中兴右科进士表林(山票)榜在淳熙十一年陈良彪榜在庆元五年今并附嘉定元年之后何耶延佑志所载全与此同莫明其旨不敢更正】
胡光
陈良彪牓
胡应时 【光子为第二名以绝伦特与第一名恩例】
嘉定四年赵建大牓
任龠 【谦子】 俞畴 【充曾侄孙贯湖州】
赵时慥 赵希舍 【师(仃去丁改甫)子】 楼淮 【异曾孙】
冯宋兴 【轸侄孙】 陈谊 黄定 【上舍】
赵希(王勒) 赵希瑑 汪了翁
程士龙
武举 【林汝浃榜】
王国定 杜霆 林拱
嘉定七年袁甫牓
袁甫 【燮子】 赵师籛 【伯省侄】 余元廙
戴杰 【上舍贯福州】 丰翔 【至曾侄孙】 史弥应 【弥忠弟】
史弥忞 【弥忠弟】 范光 【楷子贯太平】 叶英
赵时恪 【时慥兄】 赵唯夫 【公迁孙】 赵(汀去丁改柔)夫 【渭夫弟】
赵汶夫 汪立中 【大猷子】 赵时择 【渭夫子】
孙枝 赵时益 【玮夫侄】 李森 【上舍】
叶奭 【上舍】 赵希(檄去木改王) 【希(王勒)兄】 赵与欢 【希言子】
赵与昭 孙起子 【枝子】
嘉定十年吴潜牓
方季仁 李元白 【以制父】 李以称 【元白子】
刘着 郑清之 赵汝杆 【汝柄弟】
陈埙 【省元】 高奎 林挺 【拱弟】
赵汝(木熏) 【善湘子】 史弥巩 【弥忠弟】 庄镇
任灼然 楼采 【汶侄】 郑次申
赵莅夫 赵师籀 赵(王基)夫 【公迁孙】
赵师箎 赵汝柄 【善赞侄】 赵汝(木宰) 【善湘子】
赵希畣 【师(仃去丁改甫)子】 史岩之 【弥忠子】 赵希敞 【与昭叔】
赵(王肃)夫 【公迁孙】 赵时(汀去丁改荣) 【(王常)夫侄】 汪之秀 【之强弟】
陈伯鼎 翁逢龙 葛 逢
武举朱嗣宗牓
陈寅
嘉定十三年刘渭牓
诸葛十朋 【安节侄】 赵希镒 【师晨子忠翊郎】 赵时墂 【省魁】
庄同孙 赵侵夫 赵希洽 【希言弟】
赵与仕 【师岘孙】 赵希逾 沈中文 【焕侄】
史嵩之 【弥忠子】 罗叔韶 蒋兴孝 【经侄】
陈自 赵希羊 宋炳
徐敏功 董子焱 【仁声从弟】 王之经 陈协
嘉定十四年两优释褐
何大圭
嘉定十五年国学以庆宝恩上舍释褐
汪之道 【思温元孙】
嘉定十六年蒋重珍牓
丰(艼去丁改巳) 【稷五世孙】 臧元圭 【植格从侄】 李诲伯 【元白侄】
应(彳繇) 【傃侄】 臧元增 【植子】 贝自成
袁商 【燮子】 王撝 余天锡
潘景华 【伯恭子】 舒泳之 杨梦龙 【正权侄】
楼(金广) 【郁五世孙】 史佺之 【弥忠侄】 赵师简 【师籛弟】
赵逢龙 楼(日丙) 【昉从兄】
武举杜幼节牓
臧元庆 【植格从侄】 王甲 【镐侄】
嘉定十七年上舍释褐
邵明仲 庄端孙 【同孙兄】 任褒然 【灼然弟】
陈(上竹下辂) 【纪子】
宝庆二年王会龙牓
孙因 【梦观堂兄】 孙梦观 【因从弟】 赵希洺 【师葑侄】
赵希(汀去丁改靓) 赵师葑 赵汝桂 【汝柄弟汝杆兄】
赵时范 王希声 【内舍明发之孙埜之兄】
刘栋 【垕侄】 赵希逸 【希逾弟】 □士祯 【清之侄】
赵汝(上与下廾) 赵崇侜 臧元坚 【植从子】
楼浟 【淮弟】 舒瀛 【黻曾孙】 王文贯
袁衡 【燮孙】 刘炳 【遵孙俣子】 陈篚 【纪侄】
赵汝(木某) 【善湘子汝(木熏)汝(木宰)弟】 赵崇佾
赵希埵 赵汝期 【汝(上与下廾)汝岌堂弟】 赵希绹
赵淢夫 【彦通侄】 赵希驭 【希璱堂弟】 赵希璱 【希(王柔)兄】
赵希伺 赵汉夫 赵希(王柔) 【希(檄去木改王)兄】
赵希(□褭) 【希伺兄】 赵汝(木秉) 赵远夫
赵与焰 【与龙弟】 萧垚 冯基
刘希辰 【着子】 夏元吉 蒋规 【珫曾孙】
赵若搢 王梦次 黄桂 【豹之子】
王兴叔 沈晟
武举杨必高牓
何武伯 【冲之侄】
绍定二年黄朴牓 【[按曰]自此至开庆元年皆后人续增】
张霆振 赵希(上合下曰) 【师(仃去丁改甫)子】 丰茞 【(艼去丁改巳)弟元名芸】
史望之 【弥忞子】 王龙荣 【时会孙】 杨埴
林溥 【大节孙】 赵汝湒 【上舍】 姚元哲
冯履道 【基兄】 赵希鐩 【师晨子希镒兄】 赵崇侪 【崇侇弟】
赵崇(日□) 【内舍】 史及之 臧元士 【植子上舍】
赵崇侇 【崇佾从弟】 李词伯 杨(王玉)
何宗(王火) 徐灼 周时举
陈(上竹下虡) 【纪侄篚兄】 董亨复 王 棠
陈笥 【纪侄篚兄】 董淮 刘圭 【友德子】
沈叔简 王与直 【时叙孙】 边之裕 【友闻孙恢侄】
汪辉 【廷衡曾孙】 陈宗仁
武举焦焕炎牓
张时举 【逊之侄孙】 何浚 【内舍】
绍定四年庆寿上舍释褐
严畏 【仲熊孙】 叶成子 【澄侄】 沈辉
绍定五年徐元杰牓
何德新 【冲从侄武伯从弟】 陆(睿圣)
高指 【开曾孙】 曹巽 赵汝榗 【善湘子汝(木熏)汝(木宰)汝(木某)弟今为善潼子】
陈埜 【南侄孙】 任严
桂去疾 桂锡孙 【万荣侄】 王得一
孙愿质 【枝子起子弟】 赵希羔 【希羊从弟】 赵时晤
边之基 【友闻侄孙恢之侄】 董仁森 【子焱从弟】
吴颙 王侣道 宋自强
赵汝岿 【汝惮从弟】 戴埙 【机孙】 陈大方 【曦曾孙概从侄】
汪之埜 【立中侄】 宋拱之 韩应祥
林一之 【嵩曾孙】 张(王寿) 【珩从弟】 楼(木莘) 【异元孙】
宋洎 【炳弟】 潘景孟 刘燧 【遵孙】
林虙 王与义 叶龙友 【奭兄】
冯容 【轸侄孙】 楼(汀去丁改卉) 【鍭子】 徐应和
楼濂 【钥从子】 臧梦祥 【植格从侄元圭兄】
楼瀚 【异曾孙】 顾铨 黄锷
楼(汀去丁改翚) 【鍭子】 边之问 【友闻从孙恢侄】 薛师傅
顾槱
武举林梦新牓
臧元龟 【植格从侄元庆弟】 鲁英
楼(艼去丁改木) 【采弟】
端平二年吴叔告牓
汪之林 【之埜兄上舍】 史越翁 【师雄从侄孙】 赵崇(目爱) 【汝柄侄】
夏(上一吉下二吉) 张自明 【虙从子上舍】 高衡孙 【文善子】
周福孙 汪汲 【镇五世孙辉从侄】
高深 【文举孙】 赵希囿 【希羊弟】 袁铉
陈梦举 楼昭 【昉弟】 汪龙友 【了翁叔】
楼(汀去丁改) 【汶弟】 余柟 张盘 【虙从子】
王奎 【明发从孙】 王子槐 沈一举
方肃 【季仁侄孙】 陈(上竹下涵) 【纪子】 刘辉
臧棐 【格从弟】 楼梲 【异元孙】 吴惟助
邬文伯 楼(木皋) 【常六世孙】
武举朱熠牓
王大用 徐用之 何自明 【浚弟】
嘉熙二年周坦牓
戴埴 【上舍】 章士元 【上舍】 应文炳
魏峻 【通直郎】 陈大震 【大方弟】 赵崇滁
赵崇儋 黄演 【镗侄千之弟】 史本之
刘照 【遵孙俣侄炳弟】 林爽邦 【维孝从弟】 张(王已) 【内舍】
汪之邵 【立中侄】 林宗称 【嵩曾孙间礼子】 刘(土廷)
刘(火喜) 【遵孙俣侄炳弟】 林公玉 赵希釜 【师晨子希鐩希镒弟】
赵若灊 贝良金 楼条 【异五世孙】
黄应春 李淦 贝斗南
楼滓 【钥从子】 陈策 黄千之 【镗侄演兄】
陈了翁 陆爚 【佃元孙游侄孙】 林震
陆点 【佃元孙】 陆熊 【佃元孙】 陆采 【佃孙之瑞弟】
陆晢甫 【佃元孙坚从叔】 楼侃 【异五世孙】 陆埏 【之瑞孙】
楼柎
武举刘必成牓
蒋崌
淳佑元年徐俨夫牓
王汉英 王应麟 【撝子】 陆合 【佃七世孙】
潘泉 史能之 【弥巩子出继】 王真锡 【上舍明发从孙】
蒋兴永 【内舍绰子】 赵汝檀 史冑之 【弥巩子】
方震龙 孙洙 戴进之 【集子埙埴从叔】
赵琩夫 王轰 【勋曾孙】 王履正 【上舍】
赵汝(木隶) 【汝檀弟】 赵若(王匆) 【时益侄时融子】 汪元春
蒋觐 【璇曾孙绅子】 罗明复 周梦李 【常曾孙】
杨宗卿 【琛侄】 邱达可 【之才孙复侄】 罗叔晟
方端 【季仁侄】 贝斗山 【自成侄孙良金侄斗南之弟】
张自强 【虙从子自明弟】 张庆祖 【珩侄】 何日新 【冲侄武伯弟德新兄】
任节 张自东 【济侄孙】 刘拭 【涛侄孙致一侄】
淳佑四年留梦炎牓
余东 【元廙侄孙】 戴鑫 孙梦发 【洙侄】
卢垚 黄应春 【戊戌特科甲辰正奏】
安刘 赵希愃 赵汝栋
李以益 【元白子以称以制弟】 袁燅
陈肖孙 萧文会 【垚弟】 孙豹 俞舜申 张正国 张钦
淳佑七年张渊微牓
王霆瑞 赵崇(寿□) 【原名崇辛】 王珪
何垓 【冲侄孙日新侄】 张自期 【虙侄自明从弟】 楼洌 【肖五世孙(金广)之从子】
赵孟墅 【师岘曾孙与仕续训与桸亲侄】 赵崇骕
袁采 黄知崇 【千之子演侄】 蒋晓 【珫元孙岘犹子】
吴龙朋 【正平元孙】 楼(汀去丁改彪) 【异元孙】 张槱之 【珩侄】
郑士冑 【敕授将仕郎清之从子】 朱佑之
邬秀实 【文伯□】 楼滮 【钥从子滓□】 蒋觌 【珫曾孙规亲兄】
贝良臣 周岳 王应龙
应逢子 袁符 【章孙】 楼椲
舒济世 【琮孙】 缪应符 张堂
胡时中 徐曰宣 姜辉 【燧从弟】
楼枝 翁归仁 赵希墫 【希埵弟】
吴尚深
武举章梦飞牓
汤大全 戴元质
淳佑十年方逢辰牓
沈发 史俊卿 林潜 【上舍问礼孙宗称子】
周坦 【上舍锷四世孙烨焯之嫡侄】 陈若水 【协弟】
朱端方 【定国曾侄孙】 林禹玉 【公玉兄】 胡发 【鉴子】
赵与臻 【希镒子】 赵与(土逮 )【希驭子元名与恩省魁】
杨景山 赵若愚 【渭夫孙时择子】 高桂
袁垚 虞逢午 戴杰
王耒 林煟 【惟孝侄宗一弟】 沈士龙 【镗孙中文弟】
洪翌 洪翚 杨垕 【简从孙】
蒋梦符 杨兴伯 桂本
宝佑元年姚勉牓
陆逵 【佃五世孙】 舒梦庚 孙獬孙
胡咸中 【刚中时中弟】 黄翔龙 马元演
李应龙 史有之 【上舍弥巩子】 赵时□
戴得之 【权子上舍】 臧元孙 单德旗
贾万金 孙震孙 钱保
舒渚 王安道 【文贯弟】 王自然
林霆 陈翥 杨壁
林峻 陈谏 王良 【休子】
汪奎 汪翔龙 袁士复
蒋峒 施泰孙 【琮侄】 舒漳 【琥孙】
虞逢酉 【敏求侄逢午兄】 林灼
宝佑四年文天祥牓
王应凤 【撝子应麟弟】 赵若棋 罗雷发
黄震 刘应老 赵崇回
赵必聪 陈着 章霆瑞
卓云 舒杭 杜梦冠
杨应霆 【琛侄宗卿兄】 夏已震 【(上一吉下二吉)之子】 史即之
李国宝 余梅叟 郑士洪
张(上虍下耎) 应埜 楼世仁
陈鼎 【翥弟了翁兄】 李以秉 李(王肃) 【己未再对二等】
林一枝 徐汝周 刘南强
史常之 冯懋 杨垧 【(王火)兄简侄孙】
开庆元年周震炎牓
王复 【子槐子】 蒋世杰 张兴祖
胡从义 张源 【霆振侄霆龙子】 孙真孙
赵与(日夫) 赵必衢 【崇侇子】 张应龙
张霆龙 【霆振弟】 章介甫 俞道明
萧楠 卢天佑 史介之
李以兴 楼极 胡机
楼森圭 张虡 罗季禹
李以圭 于巽 【闶曾孙】 王宝之
蒋演 王桂发 郑大津
桂壮孙
博学宏词
王璧
经明行修
张宏
八行
陈秉 史诏
教官
楼钥 缪师皋 范光
童子
桂锡孙 王人英
应翔孙 【傃孙(彳繇)侄嘉熙元年试中○[按曰]此系后人续增】
遗逸
陈之翰 于定 【并大观二年举】
特旨
沈省曾
衣冠盛事 【[按曰]此门多后人羼续即如四世宰执条当绍定元年嵩之未相原本盖作三世又是时弥远亦未封卫王也】
四世宰执
史才 【枢密】 侄浩 【丞相越王】
子弥远 【丞相卫王】 从侄嵩之 【丞相永国公】
父子宰相
史浩 子弥远
父子御史
王次翁 【御史中丞】 子伯庠 【侍御史】
父子侍从
杨王休 子烨
袁燮 子甫
魏豹文 子峻
父子西掖
陈居仁 子卓
父子殿帅
冯湛 子榯
父子同牓
孙枝 【袁甫牓】 子起子
李元白 【吴潜牓】 子以称
祖孙侍从
林保 孙祖洽
祖孙甲科
王异 【吕溱牓第一甲第五人】 孙伯序 【汪应辰牓第一甲第五人】
兄弟侍从
史弥大 弟弥坚
史宅之 弟宇之
兄弟同牓
王时会 【郑侨牓】 弟时叙
赵汝述 【卫泾牓】 弟汝逵
史弥忠 【王容牓】 弟弥悆
赵师适 【邹应龙牓】 弟师(仃去丁改甫)
史弥应 【袁甫牓】 弟弥忞
赵汝(木熏) 【吴潜牓】 弟汝(木宰)
赵(王基)夫 【吴潜牓】 弟(王肃)夫
赵崇侇 【黄朴牓】 弟崇侪
舅甥三学士
汪大猷 甥陈居仁 楼钥
典乡郡
黄晟 【鄞人唐末守郡二十年】
孙沔 【远祖合奉化人净惠院即其故宅后徙会稽而别业犹在鄞皇佑三年守郡晚年又有新治甬上居之句】
王周 【鄞人庆历中以司封郎中守郡】
楼(上巳下廾) 【其先奉化人后徙城中政和中守郡五年所居号昼锦坊南门内有锦照桥与正堂相直宅之后有锦照堂宅之左有堂曰继绣以继王之后也】
赵彦逾 【鄞人嘉泰四年四月以资政殿大学士太中大夫知庆元府兼(汀去丁改公)海制置使所居号锦里】
赵善湘 【鄞人嘉熙二年三月十三日准入内内侍省递到御前金字牌奉御笔依旧资政殿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除沿海制置使兼知庆元府有旨名其所居之坊曰锦勋】
余天锡 【鄞人嘉熙四年六月内奉御笔除资政殿大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有旨名其所居之坊曰锦乐】
建乡节
郑清之 【鄞人淳佑五年以少师越国公醴泉观使兼侍读领奉国军节度使】
省元
傅行简 陈埙
状元
姚颖 傅行简 袁甫
释褐状元
宣缯 何大圭
武举状元
胡应时 【以绝伦升第一名】
四明志卷第十一
宋元四明六志弟二十三
宋罗浚 等 撰
郡志卷第十一
叙祠
圣人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后世俗或因其所畏慕释老氏各奉其所祖祠宇繁矣推建置之义而反其忠信诚悫之心其可乎
神庙
灵应庙
即鲍郎祠也旧曰永泰王庙北距子城二里半按舆地志云鲍郎名盖后汉鄮邑人为县吏县尝俾捧牒入京留家酣饮踰月不行县方诘责己而得报章果上达既死葬三十年忽梦谓妻曰吾当更生盍开吾冢妻疑不信再梦如初乃发棺其尸俨然如生第无气息耳冥器完洁若日用者棺之四旁灯然不灭膏亦不销郡人聚观咸怪神之为立祠宇梁大通闲奴贼名益诞倡诱群盗有众三千号奴抄兵寇会稽永嘉临海海盐并海郡邑咸被其害官军累邀击不胜贼势益张定襄侯萧祇为刺史神忽见形因巫语祇愿助讨贼祇乃设帷帐迎神置于谯门形虽隐而言与人接越三日去去语祇曰当以八月十三日破贼奴抄果以是日至余姚舟胶于江众陷于淖愦愦如醉官军悉絷缚之若拾遗者祇奏其异武帝遣增大祠宇日以益盛唐圣历二年县令柳惠古徙祠于县会昌中刺史张次宗记其事皇朝崇宁二年尚书丰稷奏明州鲍君永泰王庙额犯哲宗皇帝陵名乞改为灵应敕如请政和八年守楼异以雨旸时若有祷辄应奏请王爵加惠济王宣和四年守李友闻因睦寇窃发惊扰邻邑境内安全繄王之功奏请加封于是加威烈二字六年侍郎路允迪使高丽蹈海无虞奏请再加忠嘉二字建炎四年车驾巡幸敕加广灵二字今称忠嘉威烈惠济广灵王
纯德庙
东汉孝子董君祠也西北距子城五十五步唐大历十二年立刺史崔殷记徐浩书君名黯其孝行已见叙人今祠宇即其故宅先是其母塑像在南郭外草堂中康宪钱公亿因访问而知之乃迎归孝子庙且具其事请于朝敕赐纯德征君之庙徐浩所书碑石不存今碑签判韩(上一吉下二吉)所重刻也
五龙堂
唐刺史李伉以天寿院天井岁旱祷雨必应有金线蜥蜴出而赴感乃即开元宫建五龙堂俾郡人咸便香火且为记以着灵异其略曰在天莫如龙龙之德佐天地养万物百谷赖以生四海所共尊者也社祭土稷祈谷国之重典也既立坛以享其神矣则龙之灵翔风洒雨泽枯槁滋稼穑可不严奠酹之所哉余受命牧明人四月戾止六月大旱俾吏具香酒敬祈于五龙之神有蜥蜴状者跃入杯中饮酒复出缘器上顾吏久之跳踯而去吏未返雨已大注由是生植茂遂阖邑丰衍思所以崇祀事答神休者乃建宇爽垲依方塑像以时荐享谓之五龙祠堂云时咸通六年季秋之末也皇朝干道四年守张津以旧宇庳隘乃移创于报恩光孝观之申地即开元宫也
佽飞庙
子城北一里二百步盐仓之西昔有碑今亡故神之姓氏邑里无传焉淮南子云荆有佽非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渡江中流暴风扬波两蛟夹绕其舟佽非谓枻船者曰尝有如此者而得活乎曰未尝见也于是佽非瞋目勃然攘臂拔剑曰武士可以仁义说也不可劫而夺之此江中之腐肉朽骨弃剑而已余又奚爱焉赴江刺蛟遂断其头舟中人尽活荆爵为执圭孔子闻之曰夫善战腐肉朽骨弃剑者佽非之谓乎按皇朝建隆中鄞令金翊纂异记谓唐武德时以此郡为鄞州至开元中改鄞为明郡名奉化城号甬东地名句章军号佽飞考此则佽飞庙者盖出于当时之军号而军必有以将之者往往有功于人故人为之祠云大观之初本州岛所编九域志乃引淮南子所谓荆有佽飞不知淮南子之非实非是之非非飞走之飞今庙新榜遂称荆佽飞侯岂非好事者附会其说而增以荆字欤
【旧志所辨佽非之说如此今存之然军号佽飞未必不取义于荆佽非之勇古字转用甚多何必于非飞二字疑之或云旁有蛟池蛟自江来窟于此人患之故镇以庙池今为民居所侵堙塞无几又或云唐末刺史黄晟初以佽飞都副兵马使防遏寇盗保护乡井没而人祠之不曰刺史而曰佽飞盖自领兵时人倚为重故习称其旧号云】
大人堂
子城内府治北射圃中俗呼神曰阚相公事之甚谨大读如(马犬)大人者尊称之词也然莫知本始吴越王时有近臣曰阚燔谪守于此初甚怏怏既至则悦谓居内不如守郡之乐未几诛死未知所祀即其神否又有阚泽三国时为吴太子太傅今慈溪普济寺乃其故宅鄞与慈溪接土人祀之亦未可知高闶撰记直指为节度使钱亿特意之尔至循旧经之说谓郡治鄮县宝应后乃移治鄞尤为无据
东岳行宫
在报恩光孝观东皇朝绍兴十年仇悆建知观事宗元大师袁志贤募缘所成也有圣母池人或窃同居之物讳而不承则相与诣圣母前焚香已各投楮镪于池浮者心负以此人敬畏之
张帝庙
旧附灵济院佛殿之右隘陋卑湿淳佑六年夏制帅集撰颜公颐仲卜院之南偏鼎新建刱 【[按曰]此条后守续增】
白龙庙
延庆寺之东嘉定十三年火十五年见象于其地人异之庙复立
宫观
天庆观
子城东南一里唐天宝二年诏天下皆置紫极宫以祠老子梁开平二年易为真圣观皇朝大中祥符二年诏赐今名且命立圣祖殿扁以金字牌天禧二年守臣刘绰奏自今请令郡官到任得替洎朔望并齐洁朝拜奏辞从之当时有旨住观满三年无旷失听度系帐道童一人大观元年二月十八日御宝批改岁度道士一名政和四年正月二十一日仍被旨每年特赐紫袍一道绍定元年正月居民失火延燎及观守臣胡矩重建圣祖殿改扁金字牌又翼以双庑护以屏墙朝拜如初棂星门亦复其旧
报恩光孝观
子城东南八十步本唐开元二十六年所置开元宫也后尝改为崇寿宫皇朝崇宁二年有旨改崇宁万寿政和元年改天宁万寿绍兴十三年二月改今额
寺院
禅院三
万寿院
子城东南一里在唐为慧灯院咸通十三年史君周景遇舍廨宇以建仍舍田以充常住闻诸朝而赐额皇朝开宝八年重建太平兴国七年改崇寿政和八年四月改广慧专充启建祝圣道场建炎四年火于兵重建嘉定十三年再火又重建或谓慧字从彗从心于星皆火谶也为寺额不利郡为闻于朝绍定元年正月十三日有旨赐今额是日东北厢火环寺皆延燎而寺独存人咸异之本寺常住田一千四百五亩山一百一十亩
报恩光孝寺
子城西百步在唐为国宁寺大中五年置皇朝崇宁二年诏改崇宁万寿禅寺遇天宁节赐紫衣度牒各一道政和元年八月七日敕改天宁万寿绍兴七年改报恩广孝禅寺是年又改今额专一充追崇徽宗皇帝道场有铁塔建隆闲康宪钱公亿所建又有深沙神初自奉化之岳林寺编舟载至太平兴国寺继徙本寺之西廊盖工人黄百艺极雕刻之巧而为之者常见光明雀鼠俱莫敢近建炎闲寺毁于兵而深沙神之屋岿然独存瞻奉者愈加敬也常住田二千一百五十九亩山二百六十亩
吉祥院
鄞县东南一百步晋天福五年建六年以释天院为名皇朝太平兴国八年改赐今额嘉定十三年火重建常住见置
教院四
延庆寺
子城南三里周广顺三年建曰报恩院皇朝至道中僧知礼行学俱高真宗皇帝遣使加礼大中祥符三年改院名延庆天禧元年赐礼紫衣寻又赐法智大师内翰杨亿及都尉李遵勖称论之力也太守李夷庚尤推重之礼尝结十僧为忏悔佛事约三年共焚身以诸公言止住持四十余年乃逝曾会守郡时礼夜梦神谕之曰翌日丞相来已而会之子公亮至礼以告洎公亮大拜请于朝置田辟舍大启法席僧图其像祠焉元丰中礼曾孙中立世其教比邱介然来依道场修净土之法募缘结屋六十余闲中建宝阁立丈六弥陀之身夹以观音势至环为十有六室室各两闲外列三圣之像内为禅观之所初然手二指誓以必成元符三年落成寻又然三指以增净誓忠肃陈公瓘记之绍兴十四年有旨赐教额寺之大悲阁有辟支佛舌舍利并普贤菩萨像皆礼所立嘉定十三年僧以像小欲修之剖其脏书云动此者水火为灾未几寺火像灭今丞相鲁国公重建常住田二千二百一十亩山无
宝云院
子城西南二里旧号传教院皇朝开宝元年建太平兴国七年改赐今额先是有僧义通自三韩来振誉中国漕使顾承徽舍宅为义通传道所乞额宝云昭其祥也继为史越王府功德寺嘉定十三年火重建常住田五百三十一亩山无
白衣广仁寺
子城西旧号净居报仁院唐长兴元年七月建清泰二年十月为净居院续因祈祷灵应复加报仁二字皇朝治平元年十一月十二日赐今额初节度使钱公亿廨宇之梁见白光纹脉有观音相乃代以它木而以梁木刻观音寘于寺故俗号白衣观音院有青莲阁守周邦彦捐金命住持僧子元建也建炎四年毁于兵火寺重建而阁亡周守记刻亦不存矣常住田五十亩山无
兴圣院
子城西四里旧号墙西院唐咸通十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八年赐今额本尼院也经建炎兵火未能复其旧今为僧房屋十余闲常住无
十方律院六
广福水陆院
子城西南三里半旧号水陆冥道院俗谓之湖心寺皇朝治平中建熙宁改寿圣院绍兴三十二年以犯太上皇帝尊号改赐今额系十方传律讲法处被旨充祝圣寿为放生池道场干道初守赵伯圭建广生堂待制朱翌记之常住田三百五十二亩山无
开元寺
鄞县南二里唐开元二十八年建以纪年名会昌五年毁佛祠此寺例废大中初刺史李敬方有请于朝复开元寺乃即国宁寺旧址建焉寺西南高原有棠阴亭郡守殷僧辩废亭以其材增建千佛殿寺之三门亮阇黎建亮号月山能文善谈论道行高洁邦人敬之日阅藏经积施利以成此殿有维摩问疾相东庑有梵王帝释四天门王行道变相天神天男天女歌乐形相皆协音律以画艺极精妙吴越画中宝也其乐盖霓裳羽衣曲调云尝有广利大师辩光者住此寺工草书及画词辩过人昭宗闻其名召至阙讲论俾之画龙面赐紫衣尝画墨龙于寺之壁亦奇观也寺旧有二碑其一李苹文其一陶祥校书文韩择木书又有不肯去观音先是大中十三年日本国僧惠谔诣五台山敬礼至中台精舍见观音貌像端雅喜生颜色乃就恳求愿迎归其国寺众从之谔即肩舁至此以之登舟而像重不可举率同行贾客尽力舁之乃克胜及过昌国之梅岑山涛怒风飞舟人惧甚谔夜梦一胡僧谓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谔泣而告众以梦咸惊异相与诛茆缚室敬置其像而去因呼为不肯去观音其后开元僧道载复梦观音欲归此寺乃刱建殿宇迎而奉之邦人祈祷辄应亦号瑞应观音唐长史韦绚尝记其事皇朝太平兴国中重饰旧殿目曰五台观音院以其来自五台故也骆登吴矜皆有记寺之天王堂前有乔桧尤奇怪康宪钱公亿为之赋诗寺又有子院六曰经院曰白莲院曰法华院曰戒坛院曰三学院曰摩诃院嘉定十三年火废为民居惟五台戒坛重建常住田二百五十亩山无
太平兴国寺
鄞县西南一里半在唐为太平兴庆寺开元二十八年建皇朝太平兴国八年改赐今额寺有子院三曰浴院曰经藏院曰教院惟浴院为十方山主余皆甲乙住持先是福明桥侧水中有泗洲像时见光景好事者没水求之长尺许因加严饰崇奉于寺嘉定十三年火民多占居教院重建今为十方住持常住田五十亩山无
经藏院
即太平兴国子院嘉定十三年火徙建于旧寺之东偏本甲乙住持今为十方常住田一百八十亩山无
景福寺
子城南二里半旧号水陆莲花院皇朝建隆二年建大中祥符三年改赐今额常住田五十亩山无
能仁罗汉院
鄞县西半里在唐为干符寺寻废咸通八年复建名药师院后又为承天寺皇朝政和七年六月五日御笔赐今额寺有子院二曰法华教院曰罗汉律院今能仁法华废为民居惟罗汉院在常住田五十亩山无
甲乙律院六
圣功院
子城西南四里半本崇教院也周显德元年建真宗皇帝诏内侍裴愈访名山圣迹寺院恭藏太宗皇帝石刻御书于是本院奉赐五十卷轴明年因愈奏改赐今额常住田二十五亩山无
广福院
子城西南一里半旧号罗汉院汉干佑二年建皇朝太平兴国九年赐今额嘉定十三年火重建常住田二百八十亩山无
东寿昌院
子城东南一里唐清泰二年僧子麟禅师往高丽日本百济诸国传持天台教法高丽国王遣使李仁旭辈送还明州钱氏因赎徐蕴卿园地建院以安其众晋天福七年吴越国王命以为保安院皇朝治平元年赐永安院大观二年八月以犯宣祖陵名赐今额嘉定十三年火重建绍定元年再火常生田一十六亩山无
崇教院
子城西南二里半唐干符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常住田二十二亩山无
兴法院
子城东南二里旧号境清院唐咸通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嘉定十三年火半为民居常住田二百六十亩山无
保安院
绍兴闲有僧师韵卓庵修道于此继或讦其私置庵毁地夺于有力者淳熙中史忠定王请东湖上水废寺额畀之韵之弟侄曰师灿清俊募缘赎地重建常住无
废院六
景德寺
子城东南二里号鄞江院唐清泰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寺有教院在西偏嘉定十三年火废为民居
西寿昌院
子城南一里半东寿昌之下院也嘉定十三年火废为民居
天封院
鄞县南一里半旧号天封塔院汉干佑五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改赐今额寺有僧伽塔建炎闲毁于兵绍兴十四年太守莫将重建盖僧德华募缘而成之也嘉定十三年火废为民居
大中祥符寺
子城南一里半旧号崇福寺周广顺元年建皇朝端拱中僧从信以精琴闻既至京师太宗皇帝召见赐食赉金帛锡号三惠大师信奉藏所得御书御批于寺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寺有教院轮藏嘉定十三年火废为民居
能仁观音院
县西南二里半旧号报慈院院濒西湖本节度使钱公亿舍宅为之成于皇朝太平兴国年中院记谓面枕平湖门临绿埜为四明望蓝也观音圣像以诸香众宝庄严瑞应甚众初赐承天院额宣和时改能仁院建炎兵火之变观音先期托梦僧人亟移郊外净严院仅免回禄后复迎归凡有恳求无不感格嘉定中有旨以其地赐今丞相史鲁公移其额于大慈山
药师院
在太平兴国寺之右嘉定十三年火废为民居
尼院五
戒香十方寺
子城西南二里半旧号白檀寺唐大中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嘉定十三年火重建
普照院
子城西南二里半旧号福明院唐咸通三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嘉定十三年火重建
兴教院
子城东南二里旧号新居禅院梁正明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嘉定十三年火重建
奉圣院
子城东南二里旧号净居禅院唐天佑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嘉定十三年火重建
普宁院
旧为庵舍嘉定十三年赐额
叙遗
一郡之事胪列区分欲举其凡知其目也目所不该纪载所不及其可遗乎掇拾而次第之故曰叙遗
车驾巡幸
建炎三年十一月乙巳朔二十五日己巳车驾发越州次钱清堰吕颐浩奏虏人以骑兵取胜今若车驾乘海舟以避狄虏骑必不能袭江浙地热虏亦不能久留俟其退去复还二浙彼入我出彼出我入此兵家之奇也上沈吟久之曰此事可行卿等熟议来日召侍从台谏至都堂参议可否庚午颐浩晚朝奏事上曰航海之事朕昨日熟思之断在必行卿等速寻船遂决策趋四明十二月己卯车驾幸明州驻跸州治提领海船张公裕奏已得千舟上甚喜壬午定议航海执政请每舟载六十卫士人不得过两口卫士皆曰我有父母有妻子不知两者如何去留诉于主管禁卫生入内内侍省都知陈宥宥不能决宰相吕颐浩入朝卫士张宝等百余人遮道问以欲乘海舟何往因出言不逊颐浩诘之曰班直平日教阅何尝有两箭上贴今日之事谁为国家死战者众欲杀颐浩参知政事范宗尹曰此岂可以口舌争引其裾入殿门门闭众不得入上以御笔抚谕人情稍定遂山呼于殿门外上密谕宰执曰此辈欲沮大事朕今夕伏中军甲士五百人于后苑卿等翌日率中军入捕为首者诛之颐浩退密谕中军统制辛企宗及亲军将姚端令阴为之备癸未执政早朝命御营使司参议官刘洪道部兵在宫门防变而中军及姚端已整搠于行军门外二府引中军入遇直宿兵卫皆擒之其徒惊溃或升屋或踰墙遁走上自便殿御介冑引伏兵出弯弓手发二矢中二人坠于屋下其众骇惧悉就擒上命吕颐浩至都堂诘为首者以奏其余皆囚之甲申诛张宝等十七人于明州市陈宥谪汝州团练副使潭州安置除行门外其众降隶诸军戊子以朝奉郎知明州张汝舟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宜州观察使张思正为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屯明州徽猷阁待制御营使司参议官刘洪道知明州己丑夜谍报虏逼临安知越州李邺奏至旦大雨群臣入朝至殿门有旨放朝惟执政入对上于袍袖中出邺奏示之既退上自明州治乘马出东渡门登楼船宰执皆从诏止亲兵三千人自随百官有司随便寓浙东诸郡时上既废诸班直独神武中军辛永宗有众数千而御营使吕颐浩之亲兵将姚端众最盛上皆优遇之晚朝二府登舟奏事参知政事范宗尹曰虏骑虽百万必不能追袭可以免祸矣上曰惟断乃成此事是也庚寅从官以次行吏部侍郎郑望之以疾辞不至给事中兼权直学士院汪藻以不便海舶请陆行以从许之于是扈从泛海者宰执外惟御史中丞赵鼎右谏议大夫富直柔权户部侍郎叶份中书舍人李正民綦崇礼太常少卿陈戬六人而昕夕密卫于舟中者御营都统辛企宗兄弟而已留者有兵火之虞去者有风涛之患皆面无人色辛卯御舟次定海县有传虏使至者上不欲令朝行在即遣参知政事范宗尹还明州俟之留御史中丞赵鼎给事中兼直学士汪藻参议军事且令范宗尹尽护诸将壬辰宗尹等至明州乃卢伸等自和州来所携国书语极不逊宗尹遂不奏癸巳御舟次昌国县范宗尹闻临安陷复还见上于舟中丙申浙东制置使张俊自越州引兵至明州已无舟可载奏乞海舟上赐俊手书许以捍贼成功当封王爵俊纳侠士刘相如之策遂留揭榜通衢劝谕迎敌士皆思奋俊军士颇事虏掠城中居民少遂出城以清野为名环城三十里皆遭焚劫戊戌金人陷越州己亥奏至行在乃议移舟之温台以避之庚子御舟发昌国县先是虏分兵犯余姚知县事李颖士募乡兵数千列旗帜以捍贼把隘官陈彦助之虏既不知地势又不测兵之多寡为旁皇不敢进者一昼夜繇是上得以登舟航海辛丑御舟舣白峰寺癸卯张俊与金人战败之先是虏遣兵追袭乘舆至城下俊遣统制官刘宝与战兵少却其将党用邱横死之统制官杨沂中田师中统领官赵密皆殊死战主管殿前司公事李质率所部以舟师来助知州事刘洪道率州兵射其旁大破之杀四千人四年正月甲辰朔大风御舟碇海中乙巳御舟次台州港口是日午西风忽起虏乘之犯明州张俊与刘洪道坐城楼上遣兵掩击杀伤大当虏奔走坠田闲或坠水俊急令收兵夜虏拔寨去屯余姚且请济师于完颜宗弼丙午御舟次章安镇张俊令明州西城外民居尽爇之其意欲赴行在也庚戌虏酋兀朮引众再犯明州张俊御之于高桥战数合虑其济师遂托以上旨扈从辛亥尽将其众入台州城中居民去者十七八有士人率众扣刘洪道马首愿留以御贼洪道曰予数克敌若等毋虑丙辰夜洪道悉府实微服而遁与副总管张思正引所部奔天童山所过尽撤其桥民不得济死者数千人哀号震天城中惟崇节马军与恶少仅千人以酒官李木将之己未金人破明州先是虏益兵而来驻广德湖旧寨前遣老弱妇女运瓦砾填堑次夕植炮架十余对西门是日以数炮碎城楼守者奔散而出城遂陷虏引兵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建隆观郑亿年避寇山闲为所执甲子御舟次温州港口丙寅移次馆头先是金人自明州引兵攻定海县破之遂以舟师绝洋犯昌国县欲袭御舟至碕头风雨大作和州防御使枢密院提领海舟张公裕引大舶击散之虏乃去上引舟而南与虏人纔隔一日辛未汪藻言金人为患今已五年陛下以万乘之尊而伥然未知税驾之所者由将帅无人而御之未得其术也如刘光世韩世忠张俊王(王燮)之徒身为大将论其官则兼两镇之重视执政之班有韩琦文彦博所不敢当者论其家则金帛充盈锦衣肉食舆台厮养皆得以功赏补官平时飞扬跋扈不循朝廷法度所至驱虏甚于夷狄陛下不得而问正以防秋之时责其死力尔张俊明州仅能小抗柰何敌未退而数里闲引兵先遁是杀明州一城生灵而陛下再有馆头之行者张俊使之也云云二月乙亥车驾幸温州江心寺驻跸丙子虏自明州引兵还临安初虏既破明州遣人听命于完颜宗弼且云搜山检海已毕宗弼曰如扬州例虏遂焚其城惟东南角数佛寺与僻巷居民偶有存者城之始破也守者奔凑东南缒城而出或浮木渡江生死相半而逃村落者与贼遇由是遍州之境深山穷谷平时人迹不到处皆为虏人搜剔杀掠不可胜数既去以修职郎蒋安义知明州进武校尉张大任同知明州事安义本越州剡县人大观三年冒明州贯登第以赃败虏酋至辄投拜尽籍土著寄居姓名以告故虏酋喜之且授以两浙转运司印一纽甲申慈溪县令林叔豹引乡兵入明州执蒋安义夺其印虏人十余在开元寺皆病不能前者叔豹并诛之丙戌刘洪道自台州还屯奉化县其麾下精卒暴横市肆邑人蒋琏夜集数千人之岳林寺围洪道将杀之县丞白彦奎劝洪道流其殴人之卒众乃定洪道复入城斸民家窖藏之物得四万缗以献州人怨之是日金人自临安退兵庚寅车驾幸温州驻跸州治三月辛酉车驾发温州辛未御舟次定海县县为金虏所焚上恻然曰朕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如此四月知明州刘洪道罢贬秩二等依旧充御营使司参赞军事以降授宣教郎直秘阁向子忞知明州甲戌御舟至明州之城外乙亥发明州癸未车驾驻跸越州戊戌出米七千斛赐明州民居为虏所焚者五月癸卯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张汝舟特迁一官初上过明州汝舟应奉简俭粗能给足至台州而守臣晁汝为储峙丰备论者以为扰民上曰第以简俭□汝舟则好恶自明故有是命
乡人义田
太师史忠定王镇会稽日捐公帑之金市田数百亩名曰义田凡仕族有亲丧之不能举与孤女之不能嫁者以其租入差给之既闲居里闬端宪沈公焕请曰吾乡义风素着相赒相恤不待甚富者能之而求者日众后难继也举会稽近比行于此其可乎王韪其言乃与沈及少师汪公暨其子尚书大猷合辞以倡好义者于是或捐已产或输财以广费积田渐多郡太守相继辍在官之田若钱今丞相史鲁公又捐楮券附益之岁得谷斛六百米半之买地作屋十五楹于郡之望京门里扁曰义田庄俾乡之贤有力者掌焉仕族亲丧之不能举者给三十缗孤女之不能嫁者给五十缗其亲属若邻里以闻于郡郡核实俾主者行之非二者弗与先后缓急闲从权宜而郡守与主者皆不得私焉 【提刑程覃摄守日许人径投状于主者】 始自绍兴初元于今四十载义田之增置未已也忠定王之言曰是田之设非止济人之急抑以崇廉耻之风将使从官者清白自持为士者专意学业人人知身后有所恃不汨丧素节斯其惠大矣参政楼公钥记之乡人且绘王及少师汪公端宪沈公之像于庄所祠焉其田亩之数分给之规有文籍在
纪异
金庭客咸通中自剡溪金庭路由林岭闲将抵明州行二三十里忽迷失旧路匆匆而行日已将暮莫知栖息之所因遇一道士荷锄问津焉道士曰此去人家稍远无寓宿之所不嫌弊陋宿于吾庐可也引及其家则林径幽邃山谷冲寂既憩庑下久之烹埜蔬苗食之顷有叩其门者童子报云隐云观请来日斋洎晓道士去约童子曰善祗奉客客因问隐云观置来几年去此观远近答曰自古有此观置来去此五百里常隐云中世人不见故以为名客惊曰五百里甚远尊师何时当还答曰尊师往来亦顷刻耳俄而道士复归欲留客久住客方有乡关之念恳辞而出乃遣童子示其旧路行三二里失向来所在及问岁月已三四年矣寻即复往再访其踪无能知其处所 【出云笈七签】
孔佑隐四明山尝见山谷中有数百斛钱视如瓦石采
樵者竞取入手即成砂砾 【出南史杜京产传】
泮水池清澜池春蛙皆不鸣俗云守李夷庚以术禁之
泮水蛙鸣境内必出抡魁
四明四绝景绝而诗亦绝也
它山堰诗唐亮阇黎作
截断寒流迭石基海潮从此作回期行人自老青山路涧急水声无绝时
定海正觉寺清风轩诗王(桓去木)作或云王旦
海风拍枕灯初暗山雨打窗人正寒料得此轩秋更好怒涛推月上阑干
慈溪龙虎轩诗盛次仲作
一松偃蹇苍龙蟠一石巉岩怒虎踞漫来题作龙虎轩便恐风云卷将去
奉化宝化院石岩花凤诗樊主簿作
山僧取巧结真丛九苞占尽千葩红倚阑精采欲飞动百鸟不敢啼春风
存古
文宣王庙记文宣王册请立文宣王册牒皆唐碑在府学移城记唐推官韩杍材撰在签厅
李斯小篆二一在设厅一在鄮山堂
裴刺史德政碑李阳冰篆在设厅
王刺史德政碑李舟撰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董孝子碑徐浩书今皆亡矣
刊误
【[神庙]】 [五龙堂] 即开元宫也 【即上卢本有观字】
[东岳行宫] 圣母前 【前上卢有座字】 [白龙庙] 【龙下脱王字】
【[寺院]】 [吉祥院] 东南一百步 【卢本东南下有一里二字按图天庆观离县近尚云东南一里此院较远宜不止百步也】
[开元寺] 以其来自五台 【台下卢本有山字延佑志亦有】
【[叙遗]】 目所不该 【目上卢有凡字】
[纪异] 视如瓦石 【石下卢有不异二字】
四明志卷第十二
宋元四明六志弟二十四
宋罗浚 等 撰
鄞县志卷第一
叙县
沿革论
鄞县古越地之东境国语曰吴更封越东至于鄞吴越春秋谓越有赤堇山故加邑为鄞秦置会稽郡鄞与句章鄮均为属县汉成帝阳朔元年徙东部都尉治鄞 【初武帝平东粤以其地立东部都尉治后徙章安今台州临海县是也成帝徙治此事见三国志虞翻传】 或有寇害复徙句章新莽改鄞曰谨后汉复旧名今奉化县东五十里有广福院旧名鄞城院初鄞县治也慈溪县南十五里句余山之东有城山初句章县治也鄞县东三十里阿育王山之西鄮山之东有古鄮城初鄮县治也隋开皇九年并鄞鄮入句章县唐武德四年废句章县析置鄞州八年废鄞州为鄮县隶越州小江湖在南二里 【今城南日湖即是又曰细湖头其地为小江里】 广德湖在西十二里仲夏堰在西南四十里当时县治乃今州治非古鄮治矣 【县南有鲍郎庙记云唐圣历二年县令柳惠古徙祠于县是知初置鄞州已治此继废州为鄮县不复在鄮山之东也】 开元二十六年即鄮县置明州鄮为附郭县长庆元年刺史韩察请于朝以县治为州治而于旧州城近南高处置县 【详见郡沿革论】 元和中定为上县五代时更县名鄞皇朝为望县凡十八乡淳化元年分万龄为二乡曰老界曰手界熙宁中割灵岩太邱海晏富都安期蓬莱六乡隶定海昌国今十三乡其封域乃古鄮及句章之东南区而古鄞境则为奉化象山县地矣
境土
东西六十五里南北五十七里
东至县界三十五里以阳堂乡育王寺山陇东河头铺为界自界首至定海县三十五里
西至县界三十里以桃源乡潘岙岭为界自界首至慈溪县三十里
南至县界五十一里以鄞塘乡傅霸河为界自界首至奉化县三十五里
北至县界一十五里以老界乡陈渡铺桥为界自界首至定海县五十里
东南到县界九十里以丰乐乡金峨山岭为界自界首至奉化县六十里
西南到县界一百七十四里以通远乡海山岭为界自界首至绍兴府余姚县一百二十里
东北到县界四十一里以老界乡褚浦堰为界自界首至定海县三十五里
西北到县界三十五里以清道乡西渡江心为界自界首至慈溪县一十五里
县令
题名毁于金寇续刻自建炎四年始先是莫得而详举所可考者书之
王修 【后汉顺帝汉安二年鄞县见会稽典录】
王君照 【唐贞观十年鄮令修小江湖见旧志】
柳惠古 【唐圣历二年鄮令徙鲍郎祠于县见本庙旧载】
王叔通 【唐开元二十六年鄮令见会要】
陆南金 【唐天宝二年鄮令开广西湖即今之东钱湖也见唐书地理志今立祠湖旁】
储仙舟 【唐大历八年鄮令见曾巩广德湖记】
王元暐 【唐太和七年朝议郎行鄮县令上柱国筑它山堰浚小江湖灌溉甚博民德之立祠堰旁爵曰侯谥曰善政皇朝咸平四年苏为记之不言何代所封干道四年七月八日有旨赐遗德庙额宝庆三年诏封善政侯府学有请立文宣王册文牒碑具载岁月姓名唐书地理志云开元中令误也】
金翊 【皇朝建隆中鄞令有纂异记】
王□□ 【咸平四年修善政侯庙苏为记不着其名】
王安石 【庆历七年在任好读书为文章二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熙宁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率本于此而不知非其人不能行易其地执其法亦不可行也今县之经纶阁及广利寺崇法寺皆有祠堂】
张峋 【熙宁元年浚广德湖见曾巩记】
黄颂 【熙宁四年见隐学山复放生池碑】
虞大宁 【熙宁八年即北渡之西曰风棚积石为(石契)以郄暴流纳淡潮又自州之西隅距北津疏淀淤之旧增卑培薄以实故堤而作闸于其南拒所谓咸水以便往来之舟而东西管数乡之堰(石契)随以缮葺者凡六所用工一万一千有奇溉田五千五百余顷郡人舒亶记之】
李延世 【通直郎兼监市舶司武骑尉赐绯鱼袋元佑二年在任见袁毂多福院记】
段藻 【元佑中修广德湖堤见舒亶记】
曹骘 【绍圣中修荻埭堰】
龚行修 【崇宁元年修它山堰见杨蒙记】
王勋 【左朝奉郎建炎四年正月到任】
徐注 【左宣教郎建炎四年十一月到任绍兴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满替】
张汝说 【右文林郎绍兴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到任六年十二月十八日满】
顾汝美 【左承议郎绍兴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到任九年六月十七日满】
梅执仁 【右宣教郎绍兴九年六月十八日到任十二年七月二十日满】
张庭 【右奉议郎绍兴十二年七月二十一日到任】
高尧明 【右朝散大夫绍兴十四年五月初五日到任十七年七月初十日满】
张颖 【左奉议郎绍兴十七年七月十三日到任】
程纬 【右通直郎绍兴二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到任】
王烨 【右奉议郎绍兴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到任二十五年十二月除监行在诸司审计院】
周升亨 【右朝奉郎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到任二十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满】
宋应 【右奉议郎绍兴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到任三十一年十一月内用酬赏转朝奉郎三十二年四月十四日满】
周额 【左奉议郎绍兴三十二年四月十四日到任在任用磨勘及酬赏转右朝散郎干道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满】
李柄 【右通直郎干道元年六月初一日到任磨勘转右承事郎三年七月初一日满】
杨布 【右通直郎干道三年七月初一日到任磨勘转右奉议郎六年九月二十三日满】
吴子康 【右奉议郎干道六年九月二十三日到任磨勘转右承议郎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满】
赵彦弼 【承议郎干道九年九月二十八日到任淳熙二年六月初九日丁母忧】
姚(木台) 【宣教郎淳熙二年九月初九日到任磨勘转通直郎因浚东钱湖减二年磨勘以职事修举特转奉议郎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满】
周价 【宣教郎淳熙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到任用磨勘转通直郎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满】
汪柔 【承议郎淳熙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到任】
孙介宗 【宣教郎淳熙七年十月初五日到任用磨勘转通直郎十年十二月满】
石昼问 【宣教郎淳熙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到任用磨勘恩赏转奉议郎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被旨召赴都堂审察六月初五日交替】
姚愈 【承议即淳熙十四年六月初五日到任用恩赏磨勘及覃恩转至朝请郎绍熙元年八月二十六日交替】
赵善(王巳) 【宣教郎绍熙元年八月二十六日到任十二月八日被旨与祠】
吴泰初 【承务郎绍熙二年八月初三日到任磨勘及覃恩转承事郎五年闰十月二日交替】
王子(汀去丁改凤) 【通直郎绍熙五年闰十月初二日到任庆元三年十一月□日过满交替】
傅公弼 【通直郎庆元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磨勘转奉议郎至六年十二月初八日交替】
锺元鼎 【奉议郎庆元六年十二月初八日到任磨勘转承议郎嘉泰四年正月二十八日交替】
徐抚辰 【宣教郎嘉泰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到任磨勘转通直郎开禧二年二月初八日丁母忧】
周之瑞 【宣教郎开禧二年四月十七日到任磨勘转奉议郎】
蒋谊 【奉议郎嘉定二年四月十九日到任五月初五日丁母忧】
赵师雍 【承议郎嘉定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到任磨勘转朝奉郎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满】
钱显祖 【通直郎嘉定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满】
李寿朋 【通直郎嘉定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任十年十二月磨勘转奉议郎】
李约 【寄理宣教郎嘉定十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到任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磨勘转奉议郎十四年六月二十一日满】
颜耆仲 【宣教郎嘉定十四年八月初一日到任十一月二十日丁母忧】
张公弼 【宣教郎嘉定十四年闰十二月初七日到任至十五年庆宝恩转通直郎】
赵崇嵒 【奉议郎嘉定十七年九月□日到任覃恩转承议郎宝庆三年十月十九日过满】
薛师武 【通直郎宝庆三年十月十九日到任在任转授奉议郎绍定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过满】
赵与(上下心) 【宣教郎绍定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到任绍定四年该庆寿恩转通直郎五年七月磨勘转奉议郎六年十二月□日过满○[按曰]自此以下十人皆系续增】
钱木之 【奉议郎绍定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任端平三年三月二十六日避王大卿亲离任】
赵时诂 【通直郎端平三年七月十三日到任嘉熙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改差提辖杂买场】
谢琳 【宣教郎嘉熙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到任淳佑三年正月二十日满替】
徐献子 【宣教郎淳佑三年正月二十日到任】
赵与谏 【通直郎淳佑三年六月二十一日到任】
陈元桂 【通直郎淳佑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到任】
赵希茞 【通直郎淳佑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到任九年四月十五日过满得替磨勘拟转奉议郎】
朱浦 【承事郎淳佑九年四月十五日到任十年八月二十一日磨勘转宣教郎十一年九月三十日致仕】
薛(山寘) 【通直郎淳佑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到任宝佑二年闰六月磨勘转奉议郎当年十二月初二日过满得替】
社稷
坛壝县南二里
城隍
邑附府故行礼亦附于府城隍
学校
唐元和九年学建于县之东皇朝崇宁二年移县西南成于大观三年建炎四年毁于兵嘉定十三年邑簿吕康年有请今丞相史鲁公念县学久废非宜命守俞建相地择所以旧址隘且不利闻于上以宝云寺西不隶将威果指挥废营更之地凡一十五亩二角四十五步郡及常平使者喻珪各给楮券千缗里之士大夫助四千一百缗俾郡人如皋簿王机董役于是先圣始有殿越数年未竣事宝庆二年尚书胡矩守郡捐缗钱七百八十六有奇楮券一千八百贰车蔡范辍市舶之赢千缗里士之助又五百缗乃克有成直殿后为讲堂从祀分列于殿之前斋舍门庑庖湢各有攸处明年仲秋释奠礼行扁其堂曰养正四斋在东序曰观善曰辨志在西序曰习说曰敬业学租素寡学废以隶郡庠既建学复归于县士率喜充郡弟子员入县学必求列职尚书谓无生员而有职掌非朝廷养士意也且郡既有学则县宜为小学故以此意名斋堂选里之未成童父兄贫而不能教者十三岁以上为一等十二岁以下为一等岁养二十员命郡学职二员各以所业训之增给月俸废学基建官舍三 【司法监仓制置司准备差遣】 余悉为民居厘正其疆界月收钱十缗有奇绍定元年尚书复拨所籍慈溪县沈时举水田八十一亩二十七步地九亩一十步半以益其租
御书
宝庆训敕士风诏书二轴 【一轴漕司颁降一轴本府颁降】
钱粮
田六百三十四亩二角三十五步 【沈时举田在内】
租 【原米二百五十四石三斗七升一合九勺增米三十二石三斗五升又钱六百二十七文】
城郭
旧经云县在府子城之东二百八十步城周回四百四十步其实非有城郭特县治之基周回若此尔
坊巷
见郡志
仓库务场等
仓库 【附郭故不特置】
小溪酒务 【句章乡去县四十里唐谓之光溪镇本人户买扑皇朝元丰元年复置监官趁酒税课额】
下庄酒务 【阳堂乡去县三十里】
林村酒务 【桃源乡去县三十里】
黄姑林酒务 【亦在桃源乡今总谓之林村】
小溪税场 【与酒务同置】
石(石契)税场 【阳堂乡去县三十里】
宝幢税场 【阳堂乡去县三十里】
大嵩盐场 【阳堂乡】
公宇
敕书楼 【其下为门揭县名其上入门列东西两廊建炎四年毁于兵绍兴二十五年令王烨重建朝奉郎新差通判福州军州事何泾记县名南昌周渤书绍熙五年令吴泰初重修敷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致仕汪大猷记绍定元年火令薛师武重建两廊】
宣诏亭 【楼门外之左绍定元年火】
颁春亭 【楼门外之右绍定元年火】
厅堂 【端拱元年建建炎四年毁于兵绍兴八年令顾汝美重建江都李璜记嘉定十年令李寿朋重修且记之】
狱 【听事西南偏令顾汝美建绍定元年火令薛师武重建牢户六以简孚阅实审克编之】
昼帘堂 【听事之东面南绍兴三十一年令宋应建鲒埼赵省记】
宽赋堂 【宅堂之左面东绍兴二十六年令周升亨重建取梅宛陵愿言宽赋刑越俗久罢惫之句摘字名之桐乡朱翌记】
清心堂 【宅堂东北园中西南瞰莲池旁面丞厅二松绍兴二十五年令王烨建久而(土已)绍熙五年令吴泰初重建王子(汀去丁改凤)成之】
经纶阁 【旧在听事之西偏元佑中宰邑者以前宰王安石登相位而建立祠于阁之下建炎四年毁于兵绍兴二十五年令王烨重建左朝散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维扬徐度记干道四年令扬布移王荆公祠于阁之上后与阁俱废淳熙四年令姚(木台)徙建于宅堂之北绍熙五年令吴泰初重建嘉定十七年令张公弼又重建荆公祠移于阁北之西偏阁之旧扁不存宝庆三年令薛师武立】
读书堂 【久废绍定元年令薛师武扁于经纶阁下存旧名也】
退轩 【宅堂之后令李寿朋建今废】
琴堂 【宽赋堂之北令王烨建今废】
鱼熙亭 【宽赋堂之前今废】
仰高亭 【令王烨建今废】
西亭 【令吴泰初有诗云王荆公旧读书处也今废】
官僚
丞 【听事县门内之东皇朝政和元年建绍兴八年重建有不俗堂干道元年丞张康建涉笔斋不负丞轩俨翠亭丞向士伟建绍定元年火】
主簿 【听事县门内之西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建绍兴八年重建绍定元年火】
尉 【听事州城外二里甬东厢皇朝雍熙三年建绍兴八年重建】
大嵩寨巡检一员
大嵩盐场监官一员
下庄酒务监官一员 【以上并阳堂乡】
林村黄姑林酒务监官二员 【桃源乡】
石(石契)宝幢二税务监官共一员
小溪酒税监官共一员 【句章乡】
驿铺
西路
驿 【附郭故不专置】
城西铺 【望京门外至景安铺一十里】
景安铺 【清道乡至慈溪西渡铺连江一十五里】
南路
栎社铺 【甬水门外光同乡至奉化北渡铺连江一十二里】
北路
桃花铺 【东渡门外江之东老界乡地名桃花渡北至定海清水铺三十五里】
叙山
山
四明山县西南六十里并跨慈溪奉化之境已载郡志大雷山之西曰孔岙属县境有所谓三十六河虽名河而无水俯而听之则水声潺潺人谓四明山之伏流也
金峨山县南八十里州之案山也
太白山县东六十里视诸山为最高其巅有龙池云气蓊勃生于水面不绝若丽日晴霄澄澈如镜或风振林木落叶纷纷过之无堕池中者每风雨时雷电多从山顶出天童山有支径可登此峰顶邦人旱暵必祷焉每有灵物变见雨随以至或曰山以太白星得名又曰近有小白岭故此为大白非太白也
天童山县东六十里晋永康中僧义兴结庐山闲有童子来给薪水久乃辞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遣侍左右言讫不见太白天童之名昉于此山前有玲珑岩石多嵌虚支径透其绝顶景象尤胜
贸山县东三十里高二百八十丈按十道四蕃志云以海人持货贸易于此故名县居贸山之阴乃加邑为鄮
阿育王山在贸山之东高数百仞阿育王见灵建寺其下因以名山 【详见本寺文】 寺有径路可上山腰有佛左足迹入石二寸余峰顶有极目亭望海中山如邱垤然
玉几山阿育王山之前自寺视之横陈如几
大梅山县东南七十里盖梅子真旧隐也 【按福本传王莽专政福一朝弃妻子去其后人有见于会稽者汉时鄞属会稽而子真所隐亦不止此一山】 山中有石洞仙井药炉丹灶遗迹犹存山顶有大梅木其上则伐为会稽禹祠之梁其下则为它山堰之梁张僧繇图龙于其上夜或风雨飞入镜湖与龙斗后人见梁上水淋漓而萍藻满焉始骇异之乃用铁索锁于柱它山堰之梁长三丈许去岸数丈岁久不朽大水不漂或有刀坠而误伤者血出不已
灌顶山县西南七十里通远乡其山直上二十里方至绝顶有普净禅院岁纳学租近年有欲采铁于此者朝旨禁之札子附于下方 【宝庆二年二月十八日省札从政郎充庆元府府学教授方万里札子窃惟鄞鄮诸山天造地设峻秀拱揖如伏万犀而四明一山峰峦峭拔延袤最广仙池石窗尤为胜绝故孙绰陆龟蒙诸公迭见赋咏至今郡以为称则是一郡之望山又非其它诸山比也国朝自天禧二年拨隶府学养士其来久矣系灌顶山普净寺租佃岁入钱三百贯灌顶即四明之子山也嘉定十七年冬忽有豪民唐执中者以四明山有铁(金广)发见密于主管司冒佃鼓铸焚毁林木掘凿坑堑不惟一方骚动而破坏风水关系非轻亟具公文申主管司以为此山自隶本学已二百余年其闲岂无铁(金广)发见之时然前此未尝掘凿以求鼓铸之利者必有谓也昔胡文恭公宿在庆历闲以登莱诸山在京师东隅民多取金其中以致地震请禁民凿山以宁地道况今行都去四明无五百里而会稽山陵无三百里千岩万壑气脉相接岂容以邻郡望山纵令豪民焚毁林木掘凿鼓铸臣子之义窃有未安至于孕灵毓秀锺为一郡人物则当今名公巨卿大儒硕望布满中外不应规此小利毁坏风水况在常平法诸坑冶兴发而在寺观祠庙公宇民居坟地及近坟园林者不许人告官司亦不得受理今山既隶府学普净寺又已管佃而一郡士大夫坟墓之在其上者不知其几岂不违背法意继蒙主管司实时禁止方幸平息书判见在今岁正月闲复有丁思忠者隐下唐执中元断事节径就坑冶司陈状行下告示本学(划去戈改戋)佃普净寺所管四明山即欲掘凿鼓铸盖此山在本学初无利害不过岁得钱三百缗纵为鼓铸亦不失此万里蕞尔冷官窃廪乡校亦不过三载何敢固执不可以拒泉司之命实以丁思忠冒佃此山岁认铁(金广)五千其直不满二百然在泉司十路坑冶之权初不欠此而一郡望山轻于毁凿委有关系却恐今日黾勉徇从异时合郡归咎必曰使豪民凿四明山自万里始职守所系不敢自默除已力陈利害具申泉司外窃恐豪民规图未已倘蒙轸念衮乡望山所在乞赐札下庆元府主管司以凭遵守不许人冒佃鼓铸仍将唐执中丁思忠略加惩治以为后来豪民违法规利者之戒伏候指挥右已札下坑冶铸钱司庆元府主管司各从所申事理施行外今札付庆元府证应准此】
它山即善政侯为堰之地水南沿流皆山至是始有一山在水北因两山相对堰得以成以其无山相接故谓之它山
天井山在通远乡神龙所居有三井焉一岩突然而出者下瞰百仞之渊地仅容侧足缘萝可行如此者数十步至下井井之旁石皆光洁如龙物常行久而熟之之状又行三里至中井益险又三里至上井则难矣旱暵祈请得蜥蜴或蛇蟹之类自山下望之弈弈有光雨辄应每欲雨则云雾先兴于此山山有龙王堂张良臣记
响岩县西南五十五里句章乡岩石壁立下浸江水水北作声则岩中答之故曰响岩有影如佛像故又名佛影岩天寒有鸬鹚数百为群集于岩上故又名鸬鹚岩
北岩县南五十里句章乡岩中可容百人暑月清凉有频伽鸟巢其中
凤山县西南七十里通远乡
石臼山县西南五十里光同乡山坡有石圆而匾阔可二丈中有穴似臼世传葛仙翁炼丹之所旁有二足迹世谓之仙迹山下溪潭深迥杳不知其底有鱼如舟或见则必作阴雨或有见龙首枕于山麓潭上者仙隐山与此山相连魏文节公杞作碧溪庵于其上
芝山县南五十里光同乡
西石山县南六十里通远乡出石
东石山一名稽山县东三十里出石
姜山县南三十里平原中崛起有石洞三其一最大曰后岩中可坐数十人洞后又有一小洞上有小穴形圆如月仰可窥天里人像神祠于岩中后分其祀于山前岩下号前岩庙
茅山县南五十里与姜山对峙
厉山县东三十五里
阳堂山俗曰青山县东四十九里舆地志云此山四面悬绝下有鲍郎庙即鲍君生所居也
银山县西南四十五里地名小溪尝产银故名
锡山县西南五十里尝产锡故名
大含山县东南三十里
白鹤山望春山皆在广德湖
陶公山在东钱湖山下多朱姓居之世传陶朱公尝隐于此有钓鱼矶在焉宝庆三年守胡矩建烟波馆天镜亭于其上 【详见叙水东钱湖内】
隐学山在东钱湖其下有栖真寺放生池
二灵山在东钱湖有张王行祠
梨花山月波山百步尖皆在东钱湖
大慈山在东钱湖下水岙今丞相史鲁公葬母夫人之地以此著名
圣女山管公山皆在县西
珠山跘跨山 【有瀑布】 佛陇山阮山朱长山皆在县东
东山黄山金文山五峰山皆在县东南
建岙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旧志载亶洲山在县东四十五里按十道四蕃志云亶洲有虞喜冢晋屡召不至死葬于此东方朔十洲记云山有不死之草赤茎绿叶人死三日以草覆之即活按吴志黄龙二年春正月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汉武洞穴记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至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飘至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故卫温等但得夷洲数千人还今谓亶洲山去县四十五里实无此山世传今日本国即此洲然未知是否也又载鸡鸣山云山有石井上有铜瓶着石有大石鸡云从浮梁上飞来今犹鸣应扶桑晓太平寰宇记载动石山云有坚石高五六丈下有小石支之暴风雨则其石自动山行者闻隆隆之声又载灵山云山有石鼓临涧若鸣则埜雉翔鸣故曰灵山今境内皆无之
叙水〔渠堰(石契)闸桥梁津渡附〕
水
奉化江南来(桓去木)其东慈溪江西来(桓去木)其北会而入海率随潮上下 【详见郡志】
广德湖县西十二里旧名(婴去女改鸟)脰湖唐大历八年县令储仙舟加修治之功而更以今名贞元元年刺史任侗浚而广之灌溉甚博皇朝屡濒于废不果政和七年卒废为田检正王庭秀着水利说大卿王正已着废湖辨利害颠末甚详附见于下 【[水利说曰]鄞县东西凡十三乡东乡之田取足于东湖今俗所谓钱湖是也西南诸乡之田所恃者广德一湖湖环百里周以堤塘植榆柳以为固四面为斗门(石契)闸方春山之水泛涨时皆聚于此溢则泄之江夏秋之交民或以旱告则令佐躬亲相视开斗门而注之湖高田下势如建瓴阅日可浃虽甚旱亢决不过一二而稻已成熟矣唐贞元中民有请湖为田者诣阙投匦以闻朝廷重其事为出御史按利否御史李后素衔命咨询本末利害之实锢献利者置之法湖得不废后素与刺史及其僚一二公唱和长篇记其事而刻之石诗语记湖之始兴于时已三百年当在魏晋也国初民或因浅淀盗耕有司正其经界禁其侵占太平兴国中桀黠之民窥其利而欲私之复进状请废湖朝下其事于州州遣从事郎张大有验视力言其不可废且摘唐御史之诗叙致详致记于石刻熙宁二年知县事张峋令民浚湖筑堤工役甚备曾子固为作记历道湖之为民利本末曲折以戒后人不轻于改废也元佑中议者复倡废湖之说直龙图阁舒亶信道闲居乡里痛诘折之记其事于林村资寿院绿云亭壁闲谓其利有四不可废今舒公集中载焉于是妄者无敢鼓动久之有俞襄复陈废湖之议守叶棣深罪襄襄不得骋遂走都省献其策蔡京见而恶之拘送本贯襄惧道逸政宣闲淫侈之用日广茶盐之课不能给宦官用事务兴利以中主欲一时佻躁趋竞者争献议括天下遗利以资经费率皆以无为有县官刮民膏血以应租数大概每一事必有一大奄领之时楼异试可丁忧服除到阙蔡京不喜楼而郑居中喜之始至除知兴仁府已奏可而蔡为改知辽州月余改随州不满意也异时高丽入贡绝洋泊四明易舟至京师将迎馆劳之费不赀崇宁加礼与辽使等置来远局于明中人邓忠仁领之忠仁实在京师事皆关决楼欲舍随而得明会辞行上殿于是献言明之广德湖可为田以其岁入储以待丽人往来之用有余且欲造画舫百柁专备丽使作涉海二巨航如元丰所造以须朝廷遣使皆忠仁之谋也既对上说即改知明州下车兴工造舟而经理湖为田八百顷募民佃租岁入米近二万石佃户所得数倍于是西七乡之田无岁不旱异时膏腴今为下地废湖之害也靖康初颇有意于复民利予时为御史属尝以唐诸公诗与曾子固张大有记文示同列欲上章未果而虏骑围城自是国家多故日寻干戈用度不给岂暇捐二万石米以利一州之民则湖之复兴殆未可期建炎甲戌虏陷明州尽焚州治自唐至今石刻皆毁折剥落无遗迹子恐后人有欲兴复是湖无所考据故详录之以俟讨求○[废湖辨曰]广德湖兴废利害南丰之记备矣东南(禾亢)稻以水为命陂泽所以浸灌无陂泽是无(禾亢)稻而曰废之非愚则陋此古今之所甚重是宜南丰之所特书虽然未可以一概论也易曰变而通之以尽利夫变则易通则难知变而不能通何利之有今谓湖无所利则兴筑之功岂为徒劳历代以来七乡所仰不可诬也谓湖为有所利则废罢之后未尝病旱数十年内万目所视不可诬也盖鄞之西南其镇四明重山复岭旁连会稽深阻数百里万壑之流来为大溪而中贯之下连鄞江倾人巨海沛然莫之能御故民田不蒙其利而并海斥卤五日不雨则病此湖之所以与七乡(禾亢)稻以为命者也自唐大和中县令王元暐为它山石堰横截大江抑朝宗奔猛之势溪江遂分上下之流悬绝数丈水始回环汇于七乡以及于城郭江沱海浦昔时潮汐之所往来皆澄泓清甘分支别派触冈阜则止然后民田厌于水矣故自大中以后始有废湖之议知其有以易之也不然一方之人岂其轻举如是历代建请不可悉数至政和卒成之迨今逾五十年亢阳大旱不为少矣公私无粒米之耗常与东乡承湖之田同为丰凶相等贵贱非若他所岁以旱诉蠲租减赋与夫民田所耗得不偿失者等也其故何耶是则石堤之利有以易之此变而通之之利其理明甚人第弗察耳不然虽时月不可支安能及数十年无所害耶夫利害至于数十年不变天理人事既已大定议者犹欲追咎过矣湖之为田七百顷有奇岁益谷无虑数十万斛输于官者什二三斗大之州所利如此讵可轻议哉士大夫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且未尝身历亲见徒习饭豆羹芋之谣与夫南丰之文焜耀辨论震荡心目其亦不思甚矣故余作废湖辨○浚谨按二者各有说惟是今岁夏初秧插未毕愆阳再句东乡惟恃钱湖以不恐西乡渠流已竭舟胶不行人情皇皇不可一朝居幸而祷雨随应钱湖之闸未开而泽已浃设更数日不雨钱湖犹可资灌溉而它山堰水决无可救旱之理惟湖已变为田田必不可复为湖已事不必论若它山仲夏堰之水岁浚渠而深蓄之其庶几乎】
东钱湖县东三十五里一名万金湖以其为利重也在唐曰西湖盖鄮县未徙时湖在县治之西也天宝三年县令陆南金开广之皇朝屡浚治周回八十里受七十二溪之流四岸凡七堰曰钱堰曰大堰曰莫枝堰曰高湫堰曰栗木堰曰平湖堰曰梅湖堰水入则蓄雨不时则启闸而放之鄞定海七乡之田资其灌溉茭葑(艼去丁改纯)蒲荷芡滋蔓不除湖辄湮淳熙四年皇子魏王镇州请于朝大浚之 【二月七日敕中书门下省尚书省送到皇子雄武保宁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判明州军州事提举学事兼沿海制置使魏王状奏臣淳熙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准尚书省札子为臣奏照对明州被山带海山高于田田高于海水有所泄每岁不苦水而苦旱前古因山形有不合处筑为长短塘受涧谷之水七十有二号东钱湖亦号万金湖唐天宝中鄞县宰陆南金益浚而广之其长八十里灌田一百万余顷至本朝天禧中守臣李夷庚因旧废址增筑坚固自此七乡之民虽甚旱而无凶年忧庆历八年县令王安石重浚湖界嘉佑中始置(石契)闸至治平元年复修六堤立陆南金李夷庚之祠于堤旁岁久废坏至绍兴十六年邑民怀思旧德复修祠宇塑神像皆有遗迹及碑刻可考惟是自治平元年至今百有余年湖寖湮废茭葑生之至二万余亩潴水不多旧年于湖内取水灌注田亩一岁凡三次今止放得一次不能遍及郡人病之干道五年守臣张津具奏乞开茭葑得旨依奏赵伯圭踵其后遣知县事杨布量步亩计徒庸当用钱一十六万五千八百八十八贯米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八石工役至大费用不赀以故中辍皆有案牍可考自臣到任恭承前后所降诏书指挥兴修水利今年四月据知鄞县事姚(木台)乞开东湖委长史莫济司马陈延年相视基址询访湖边父老以及士大夫皆以为当开遂委官量步亩实数具奏以闻在法农田水利并以食利众户共力修治合是民闲出财陛下圣慈爱念黎庶为之出内帑会子五万贯义仓米一万石臣仰体圣意凡用竹木支犒赏搬运茭葑并用本州岛钱以佐其费绿是地界阔远分作四隅差官董役复选择土人有心力者相与办集令莫济陈延年往来监视计开葑二万一千二百一十三亩三角一十六步至十月三十日已遂毕事但搬运已开茭葑增广塘岸或积在山坳更须月余方得净尽民闲见百余年积弊一日扫除无不引手加额称颂圣德臣亦欣快忭蹈良自庆幸臣本州岛官吏除长史莫济司马陈延年已蒙圣恩除职外其余提督官以下委有劳效欲乞睿旨许臣开具保奏推赏庶几为民兴利之官有所激劝奏闻事十二月十三日三省同奉圣旨依奏臣今开具下项保明是实伏候敕旨二月七日三省同奉圣旨姚(木台)减三年磨勘陈公亮潘渭卿钱蔤林泌司公望顾仁升顾仁俊并减一年磨勘许常和顾仁智顾仁兴陈观礼令明州于今年各人户下合纳官物内量与减免张允迪周徽许贤于本州岛钱内犒设一次】 然当时所除3t葑未出湖堤既复填淤嘉定七年提刑程覃摄守捐缗钱置田收租欲岁给浚治之费朝廷许其尽复旧址 【札子窃见庆元为郡濒海近江并无陂塘全仗东钱湖及广德湖它山水灌溉田亩广德湖久已成田饷水军不敢复议它山之水涨则踰堰入江余悉分入支港通舟荫田每岁四季须当淘沙开淤始能无碍所用和雇人夫一岁当一百贯文本府见行用钱一千二百余贯置田四十亩委乡官收掌县丞提督递年充雇夫之用更不扰民惟有东钱湖为民利甚博湖面阔约十万亩灌田一百万余顷尔后茭葑湮塞向者郡守控告朝廷陈乞钱一十六万有余贯米一万七千有余石雇役民夫开浚茭葑未蒙允可魏王判庆元日复行申奏蒙圣旨出内帑五万缗义仓米一万石本府均官民户有田之家出人夫器具又差拨水军同共搬葑积于湖中候有水方行搬载暨有水之时欺罔官司将葑复行平摊在湖徒费钱米无补纤毫其时茭葑尚少今乃不然民闲因茭葑之涨塞并皆托嘱请佃或恃强侵占为己业种荷裹田今则湖中之水通舟如线夏初缺雨尽开湖闸灌田无多幸而朝廷祈祷即应遂得一熟士庶陈述利害覃同通判亲往相视委实湮塞若欲科率民户有田之家亩头出钱则骚扰尤甚复差水军非徒无补水利且妨教阅覃区区管见不可求速效当磨以岁月合置田一千亩每亩常熟价直三十二贯官会计钱三万二千贯每岁得谷二千四百余石如义仓例轮委近乡等户物力最高者掌管分在近湖寺院安顿每岁农隙之时许民闲割取淤葑计船之小大论取葑遥近里数葑之多寡立为定则酬以谷子一年会计可以运二万余船若能去二万余船葑则可潴二万余船水年年开浚水利日广十数年之后必可复见旧湖基址诸乡之田虽旱无忧若或坐视不早为之计它时庆元之田既无水利可恃则与仰天山田等耳利害晓然不敢繁述覃备员摄郡撙节浮用径备上项三万二千缗责付等户一面置田条画规式置立板榜但其闲除月波寺隐学寺嘉泽庙钱堰四处旧有荷池许留栽种见委县丞县尉置桩钉立界至存留外余外盗种强占或有已裹成田并合开掘如仍前盗种强占不以官民户定行追治监责覃窃虑所立规模今年置田来年收谷农隙兴工后年田家方得其利如是则来年阙雨农家岂不利害覃今再备钱三千余缗籴谷二千余石一面收买淤葑庶几向后可以仿此施行事大体重若非朝廷力赐主盟它日必有复萌侵占者妄行陈乞更改伏望特赐敷奏行下本府常切遵守不许妄将上件谷子别有移用如违许民赴诉照常平条法施行伏候指挥九月十九日奉圣旨依所申事理施行其月波寺隐学寺嘉泽庙钱堰四处荷池亦仰一体尽行开掘仍出榜禁戢今后不许复有侵占如或违戾仰本府追人根勘具情犯申尚书省内命官取旨镌责其官民户定重作施行】 而后来有司奉行不虔田租浸移用湖益湮宝庆二年时尚书胡矩守郡请于朝得度牒6妏D米一万五千石又浚之 【札子窃见本府负郭膏腴连(桓去木)阡陌劭农之政莫急水利鄞县七乡岁不告旱所资以为灌溉之利者惟东钱湖湖面阔十万亩周回八十里受七十二溪之冰所归水盛可潴旱干则放凡湖下之田受灌溉者百万余顷年来茭葑障塞官司失于开淘以致水面日狭积水浸少今年春夏之交偶阙雨泽委鄞县丞常从事前去开闸放水下田据称止放一二版而湖水所存已无几若因循度日不行经理深虑浸致湮淤坐失水利委涉未便契勘昨来提刑程覃来摄府事尝刱立开湖一局拨府钱三万二千缗欲买田一千亩岁收租谷二千四百余石募民岁取茭葑二万船可添潴水二万船迟以十数年东湖之葑可以尽去然自置局之后有司坐视不曾举行已买之田岁收租谷未免将作应副修路之用未买之钱见桩留于库不曾买田今湖面茭葑日生月长无有穷已根株滋蔓日吞水利昨因士民有请矩即躬亲前往相视继委通判蔡奉议重行检踏据蔡奉议申五月二十六日躬亲前去是日自钱堰拏舟先登二灵山一览尽见积葑充塞殆十之八九惟上水下水与梅湖三节粗存水面既已得其大略乃亟易舟前迈令舟人以竿刺水步步考验根株之下虚实相半最深渺处不过数尺惟是葑积岁久势虽浮上根实附下其闲又杂茭苇彼此丽属重以荷荇(艼去丁改纯)蒲之类生生无穷异类同党其近山岸处积湮更甚亦有因而为塍渐成畎亩者及询问父老审订事宜皆云东湖自魏王临镇之时申请浚治一次今踰四十年有司未尝过而问焉失今不治加以数年茭葑根盘水不可入虽重施人力亦终无补会稽之鉴湖盖可监也倘蒙有司申请开浚则湖下两县田业可以岁享灌溉之泽湖上四望渔户可以日获锱铢之利号令一出其谁不然且魏王开湖之始役兼资于兵民功具举于表里故事立就其后有司非不念此而或废于卤莽或牵于事力或坐视不治或粗举无益因循积累至于今极矣至于所用日时必须于农事之隙八九月之交水势稍退兴工并手则民有余力官无峻期或伸或缩惟吾所命实为至便今条具到用功次第下项 一今开浚东湖以兴水利势须先去茭葑并其根株然后放干湖水以去淤泥庶几开浚既深可潴水泽但功役颇大未易轻举今当以序而为之然役水军则用生券或募民夫则用雇值契勘昨来魏王开浚因钱米不给颇有扰民今要当斟酌使公私俱便乃为至计拟于八九月之闲先用水军人船以去茭葑然后于十月内募湖下有田之室出工夫人力以助有司庶事可以办集 一契勘昨来魏王开湖规画未遂尽善颇有遗恨所开茭葑积于湖旁候有水用船运去洎至水生用人船搬运乃多为欺罔将茭葑平摊湖中复至湮塞水面徒费钱米无补纤毫今者用工不可又蹈前辙然湖际四山少有可积葑去处若即用船搬运尤为重费众议今当聚茭葑淤泥筑为一堤可以尽除茭葑之根株可以便民旅之往来但昨者众议欲自月波寺筑至二灵山横绝渡河延袤入百余丈工役尤大不可轻为今者之议欲自邵家山头筑至杨家山头纔三四百丈工役减半可以举行 一东湖植荷民徼微利所在皆是未免妨水或者乃持荷可养水之说而不受淤泥曾不知水浅则荷盛水深则荷衰理之必然所易晓者昨程提刑尝申请不许民户种荷已蒙朝廷行下尽令屏除今未十年荷荡已占三之一茭葑因占三之二今若浚湖势须尽行屏去自后不许种植荷莲仍乞朝廷检会已降指挥施行如或违犯许人陈首追人根勘具情犯申尚书省内命官取旨重作施行 一今浚湖必当放水先须修整诸处(石契)闸放运河之水以入于江然后放东湖之水以入于河河水潴蓄稍多庶几湖田之民来春不失灌溉之利右件开湖事条列在前本府除已置开湖局委通判蔡奉议范充提督官外望朝廷给降度牒一百道支拨常平义仓米二万石下本府添贴开浚东湖支费东湖画图内已贴说筑堤之路与前此不同并于风水无妨谨具申尚书省伏候指挥九月二十一日奉圣旨并依所申令浙东提举司于常平义仓米内支拨一万五千石及令封桩库支拨度牒一百道付本府每道作八百贯文变卖并充开湖使用务要如法开浚经久流通无致积泥再有湮塞仍仰本府常切觉察严立赏榜今后如有官民户寺观复行侵占并种植荷莲违戾之人许人陈首即仰将犯人送狱根勘具情节申尚书省命官取指挥重行镌黜余人定行决配仍具已开掘次第及用工役钱米帐状申并下提领封桩库所浙东提举司各证应施行】 十月命水军番上迭休且募七乡之食水利者助役各给券食祈寒辍工明年春夏之交役再举农不使妨耕兵不使妨阅募渔户徐毕之十月七日告成诏劳功有差 【提督官通判蔡范特与升擢差遣一次总管韩宗元特令再任路分吕纯仁特减三年磨勘鄞县丞常(打去丁改秉)特循两资水军正将王选倪珍各特减二年磨勘准备将孙茂王戬各特转一资白身王茂特与补守阙进勇副尉绍定元年正月十八日省札】 尚书犹惧其无以继也奏以赢钱二万八千三百四十七缗有奇增置田亩合旧谷食俾赢三千令翔凤乡长顾泳之主之分渔户五百人为四隅人岁给谷六石随茭葑之生则绝其种立管隅一人管队二十人以辖之府县丞以时督察有旨悉如请仍命提举常平司董其事即陶公山立烟波馆天镜亭郡人宝文阁学士史弥坚记
自此不薙葑者十六年几无湖矣淳佑壬寅冬制守陈垲因岁稔农隙命制干林元晋佥判石孝广行买葑之策不差兵不调夫随舟大小葑多寡听其求售交葑给钱各有司存初至数百人己而棹舟裹粮至者日千余可见远近乐趋向也淘湖所收率以佐郡家支遣至此方全为淘湖之用 【[按曰]自此不薙葑者以下皆后守续增】
渠堰(石契)闸
它山堰县西南五十里先是四明山水注于江与海潮接咸不可食不可溉田唐大和中鄮令王公元暐始迭石为堰于两山闲阔四十二丈级三十有六冶铁灌之渠与江截为二 【唐亮阇黎有诗云截断寒流迭石基海潮从此作回期行人自老青山路涧急水声无绝时】 渠流入城市缭乡村以漕以灌其利甚溥故堤防浚导岁以为常提刑程覃摄守买田收租以给经费详载郡志
仲夏堰县西南四十里唐大和元年刺史于季友于四明山下开凿河渠引山水流入诸港置堰蓄之溉田数千顷
西渡堰县西二十里
北渡堰县南二十五里
北清堰县西北二里
长塘堰县南二十五里江河夹岸为塘延袤百余丈俗呼为百丈堰当风潮之冲御河流之洄以故累筑累败役户坐是荡产者什七八里士黄堂相地埶谓河洄本为溉塘下之田然不可与水争地乃以田易邓桥广福院田凿为渠环之以接旧河之洄使仍可溉塘下之田于河洄邻江之地各捐半里许于其外为堰二以杀水势旧塘遂坚壮民病始苏至今赖之
上河堰下河堰县南三十里乃鄞塘乡姜山之前上下河之堤也上河则白杜横溪山源注之与东钱湖水通下河则铜盆浦有堰常浦进林有(石契)(石契)通奉化江潮雨涝则江潮接之二河涨水相迎故堰善败行者居者皆谓二堰各迁入十余丈则依山之麓易于堤防且得白杜横溪之源回环旧河中 【旧河今为下河徙堰则为上河矣】 可溉田五六百亩而得常稔亦无妨他乡水利居人欲徙未能也
炉头堰县南二十五里
铜盆浦堰县南一十五里
郑家堰县南城外半里
道士堰县东城外半里
林家堰县东五里
倪家堰县东半里
邵家堰县西北十五里
兰浦堰县南五十里
浑水闸县西二十里西门外花园侧甬东林家道头钱家道头皆有闸今多湮塞
行春(石契)光同乡四十三甲俗名南石(石契)
积渎(石契)光同乡四十一甲又名下水(石契)
乌金(石契)句章乡镇甲又名上水(石契)嘉定辛巳泉使魏岘申朝省降度牒再修
回江东西两(石契)阳堂乡六甲
萧皋(石契)手界乡二十甲
贝则(石契)手界乡二十二甲
欤(石契)丰乐乡二十三甲
东周(石契)丰乐乡二十五甲
古塘(石契)丰乐乡二十五甲
樟木(石契)鄞塘乡二十八甲
练木(石契)鄞塘乡三十甲
史家(石契)鄞塘乡三十三甲
鹊巢(石契)手界乡镇甲今废为田
茅针(石契)鄞塘乡
荻埭(石契)手界乡二十一甲邑簿黄宁刱于熙宁右堰(石契)举其潴水之大者其余不及尽记沿江皆堰一坏则渠水泄而海潮入皆所当谨也
江东(石契)闸县东城外半里淳佑二年秘阁修撰陈垲守郡日据士民白札子本府江东米行河旧有(石契)闸随时启闭内通东湖水脉外障大江潮汛沿河两岸各有古来石磡四五十年以来两岸居民节次跨河造棚污秽窒塞如沟渠然水无所泄气息蒸熏过者掩鼻数内余家桥夹家桥低塌河面舟不可通不惟有妨民旅运载兼父老流传谓此河通塞于四明风水最有关系乞行开浚复还古迹仍乞增高两桥以通舟楫本府遂具申沿海制置使司差委路分权帐前水军统领傅端倘修武本府司法冯喜孙迪功同共相视告示侵占古河起造浮棚之家日下自行除拆斟酌多寡关支官钱俵散寻据所委官申并已拆除浮棚取见元来石磡讫本司遂差拨水军开浚河道搬去瓦砾彻障蔽以见天日之清明荡污秽以通江湖之脉络邦人无不称快于是重修浦口疏水二闸改造浦东桥 【原名余家桥】 澄波桥 【原名夹家桥】 各增高二尺于浦口桥北刱置淘河闸官舍三小闲差不厘务使臣一员专一监临启闭每月添给官会一十贯文江东寨拨水军二名役使每月各添支官会三贯文又置钩锄锹镢之属具载板榜再差官打量自浦口桥河道南北两岸阔狭丈尺从制置使司置立石碑闸官舍内久远参照开具下项
浦口桥下 【阔一丈一尺】
浦口闸外 【阔一丈一尺】
浦东桥下 【西阔一丈二尺五寸东阔一丈三尺六寸】
澄波桥下 【西阔二丈三寸东阔一丈六尺】
米行桥下 【西阔一丈三尺八寸东阔一丈四尺○[按曰]原本脱米行桥下条而以米行桥下丈尺误作澄波桥下丈尺今据嘉靖志及敬止录所引补正】
疏水闸里 【阔一丈四尺】
胡家桥下 【阔一丈五尺五寸】
真君庙桥下 【阔二丈六尺七寸】
真君庙桥东至栖心寺桥一带并系大河
以上自浦口桥打量至真君庙桥河道东西通长二百丈三尺七寸并系浙尺
保丰(石契)县北城外半里西管支港受它山林村两路之水满则泄之江若行春积渎乌金石塘诸(石契)皆所以泄西管水也行春积渎乌金相距不过数里惟石塘(石契)回环而北三十里闲无一(石契)可以泄水每遇霖潦往往汇于城下反藉城中三喉传送三喉穴城为水道仅通一线所泄能几此保丰(石契)之不可不复也先是淳佑辛丑余参政天锡典乡郡已有意经营不便者怵以风水之说明年郡守陈垲讲究水利邦人具言保丰兴废关乡里丰歉即拉西倅尤煓南倅赵体要路分傅端倘佥判石孝广知县谢琳亲至地所相攸乃知故基为(石契)旁居民李沈二家冒占为屋为蔬畦下其事于都厅索两家契据原无所凭但云祖父以来相承有此具伏侵冒于是亲督壕寨引绳度地(石契)所不用者捐以予之且厚所犒然此地本楼店务所有原非二家之物询之父老俗讹为宝峰意当时藉此(石契)之利则丰年可保第图志不载不知废在何时今始正名已申朝省照会为闸两闲立石柱三造板桥于浦口以便行往是役也物听匠石承揽先给本钱工以水军别廪生券民不知而事已集标识岁月见于双柱石扁
大石桥(石契)县东城外一里童育两山之水本自此入江岁久湮塞亦图志之所不载淳佑二年郡守陈垲亲访古迹得断石沙碛中此地良是遂即桥下作平水石堰而于浦口置闸立桥内可以泄水外可以捍潮
(石契)闸之设必启闭得宜则涝有所泄旱有所潴水常为吾之利其或当启而闭当闭而启则害亦如之四明前此水患甚至民居沈灶禾稼生耳者无他惜水太过诸(石契)不尽放故也淳佑二年夏淫雨不止两月余人人皆忧无可救疗一饱坏于垂成矣郡守陈垲谓旱涝丰歉在天者固不可必若人事所当修岂容不尽其力遂置平水尺朝夕度水增减以为启闭地形高下不等而水之浅深亦然大概郡城河滨之水常以三尺为平余可类推过平以上则当泄中闲数夕暴雨水骤长至四尺有奇守夜听雨声日视水则时当启闸率分遣官吏四出斟酌尺寸为放水分数亦或尽板一决城中三喉昼夜使之通流是年虽积潦谷粟蔬果一无所伤岁以稔告所以然者常年放水田氓告之都保都保告之县县告之郡往复行移动是旬日水之溢者己壑稻之浸者己芽今州郡一闻雨骤水泛不待都保县道申到放闸之人已遣行矣防患未然所宜书以示后 【丞相郑申公手书附见于此○清之投闲忧国惟切年丰之愿况乡邦乎日者未秋而潦每见贤邦伯开水利于先疏水患于后皇皇汲汲如救头然人始疑其迂而终服其制独拙者之见以为人力足以夺天造然不期应响之速如此昨出郊见获稻之田坼无涂足之累晚稻之田鱼游无涸辙之虞村舂(田每)馌手额叹咏为之寝饭俱适兹蒙宠示鄞志纪载风檐快读喜见须眉矧(石契)闸之名虽生长是邦者犹不能悉今名称处所及蓄泄启闭一览可周既收目前之效复垂后日之规词简事备利害并列可谓深切着明矣近世官治所尚凡有施置必为丰碑羡语采图华编以诳耀耳目今以事实系之郡谱使来者有考焉非心诚求之不及此尤用钦服云云】
回沙闸初刱于淳佑二年秋其地则它山堰之吴家桥也庆元三面皆江潮汐上下一郡七乡以饮以溉者它山之水而已其源自越之姚虞剡历分水岭石坛龚村大小皎至它山号大溪自堰而下为江堰之上旁为小溪分注七乡入于城今日月湖运河阃治池沼渟涵如璧萦纡如带者皆是水也大小溪而上夹岸皆沙雨则与水俱下江以堰限沙不能越故并聚于小溪水为不流井泉斥卤农田失溉民甚苦之岁至三四淘费缗钱数万已复壅塞如初脱遇暴涨沙自西岸入其壅尤甚堰上下级皆三十六其上沙没尽下不没者五六知府制置秘撰少卿陈公垲来访民瘼知沙为害一日率僚属亲往以求其策顾谓制幕林君元晋曰西岸广袤虽未易图由小溪而入者尚可施人力与其淘于既积不若遏于未至水轻清居上沙重浊居下将建闸于小溪之冲水溢则闭平则启沙溢于外去之差易未几溪上寓公新庐陵魏守岘书来述乡氓意与公合稽于众卜于善政侯又合议乃决因属魏侯总其事新进士安君刘佐之文移书拟属之林君秋毫无扰庀役六十日无日不晴讫役始雨溪谷之民观者如堵闸三闲版皆七中闲常留一版俾上可通舟水涸则去东西闸常留两版余分置看守人许亚一等家水泛则不拘早夜集众力急下版相水高下版随以增减常令水自上入溪沙隔于外水平去版通舟如故闸外沙积稍多即仰措置水利刘湜等申府切待支钱米差官吏前去雇人监淘旧有淘沙田岁收六十余石寄桩常平仓董工使臣刘湜家小溪素管它山水利今责以措置除制司月支十七界官会十五千外更月给米一斗许亚一等兄弟子侄八人居闸旁应募司启闭月共给米一斛如有更替则改畀承替人已约束守闸人不许启闭时邀求舟人钱物除水溢下版外平时不许多留闸版故妨船筏往来安顿闸版之家不许作践移用损失再照它山堰昔为乡民势家船筏自堰下江致损堰石最为利害自秘阁陈公下车立赏五百千禁戢无敢犯者已再申严有违此令许诸色人陈告即先支上项赏钱仍许执留船筏就行给付凡前项各约束之事并载石碑植于闸所闸记林君所撰云 【[按曰]自江东(石契)闸条至此悉皆后守续增】
桥梁
东津浮桥 【灵桥门外唐长庆三年刺史应彪置凡十六舟(桓去木)板其上长五十五丈阔一丈四尺初置于东渡门外江阔水驶不克成乃徙今地方经始时云中有形如虹映其上众咸异之初名桥曰灵现又曰灵建以此也太和三年刺史李公文孺僖昭闲刺史黄公晟皇朝开宝中守钱公亿干道中守张公津庆元中守林公大中嘉泰元年守陈公杞嘉定四年守程公准六年提刑程公覃摄守十六年守赵公师嵒皆乘其(土已)而新之宝庆二年守胡公矩谓民已病涉凡负桥之舟(桓去木)舟之板维舟之缆系缆之柱皆一新之凡修置皆有记今逸其碑惟曾公从龙史公弥坚二记在焉】
【淳佑二年壬寅秋七月圯于飓风制守陈公垲又新之盖自长庆迄于今凡几建鸠工辑材取办属邑桥成贯以巨缆(石丁)于深渊风涛乘之脱落无策听其自坏新造则经年不可办公喟然顾僚属曰以经营之不易听蜚廉之肆暴可乎吾昔游淮汉闲有并五六十舟而可收于指顾之顷者盍思其计往往一岁飓作有时由六月既望迄九月既望闲一见之闲暇则联络通往来此时则卷而藏之取水军脚船四济行者庶乎可久众欢然曰令简而易行桥可寿矣命干幕林元晋路分傅端倘董其概无事文移听民就役厥材孔良阅四月事就揭其约于灵济庵俾后来有考焉○[按曰]淳佑二年以下后守续增】
庆丰桥 【旧名望云在望京门外绍圣四年建干道四年守张津重建】
新石桥 【南门外宝庆三年守胡矩建】 澄波桥 【灵桥门外】
浦东桥 【灵桥门外】 张斌桥 【县东五里元丰五年建】
白鹘桥 【县东七里绍圣二年建】 七里店桥 【县东七里绍圣元年建】
盛店桥 【县东十里元符元年建】 回纤桥 【县东二十五里绍圣三年建】
回江□石桥 【县东二十五里熙宁元年建】
张村石桥 【县东三十里元佑元年建】 颜桥 【县东南三十里绍圣元年建】
翻石桥 【县东南三十里熙宁元年建】 邓桥 【县东南五里天禧二年建】
马湖桥 【县西南五十里元佑三年建】 高桥 【县西南五十里元符元年建】
小溪江桥 【县南五十里元丰元年建长二十有八丈阔二丈四尺而为屋于其上绍兴十五年邑人朱世弥世则重建唐昌言为之记】
仲夏桥 【古有大桥径趋小溪宣和中断之以防寇一方病涉商旅以绝绍兴八年通判舒国佐率乡豪重建定其址而未遂镇官游彦忠成之庄汉英张允明庄椿输财鸠工柱板皆以石纵一百六十尺衡十有二尺费缗钱二千有奇经始于十四年之八月落成于次年之仲夏吴秉彝记】
北渡桥 【县南三十里熙宁元年建】 赵家桥 【县南二里元符元年建】
林村市盘桥 【县西五十里熙宁初建干道六年监务范淮率乡人易木以石】
流花桥 【旧桥圯于水干道六年监务范淮率乡人迭石为之开封姜模记名以抑洪】
洞桥 【二桥在林村】 沈店桥 【县南七里元符三年建】
望春桥 【县西十里元符元年建绍兴中重建今改庆宝桥】
高桥 【县西二十里绍兴中重建】 夏家桥 【县南五里元符三年建】
周卖鱼桥 卖席桥
大河桥 拗水桥 【四桥皆在县东】
宋招桥 【县东十里】 朱家桥 【县东十二里隶手界乡】
横石桥 【县东十二里隶手界乡】 鄮山桥 【县东二十五里】
河渡
桃花渡 【即东渡】 西江渡 【即西渡】
铜盆番石渡
周苏渡 俞公李家渡 【以上各以人户买扑】
叙产 【已见郡志】
新校
【[山]】 [大梅山] 张僧繇图龙 【张上脱禹祠之梁四字】
【[水]】 [东钱湖] 田租浸移用 【移下脱他字】
【[(石契)闸]】 [浑水闸] 县西二十里 【十字衍】
四明志卷第十三
宋元四明六志弟二十五
宋罗浚 等 撰
鄞县志卷第二
叙赋
乡村
武康乡在府城下管小江里
东安乡在府城下管白坛里
清道乡在县西管里一村二
横山里
高桥村 沈店村
万龄老界乡在县东管里一村二
赤城里
盛店村 尚书村
万龄手界乡在县东南管里一村二
赤城里
张村 邓桥村
光同乡在县南管里一村二
清林里
北渡村 栎社村
桃源乡在县西管里一村二
石马里
黄姑林村 林村
鄞塘乡在县南管里一村二
姜山里
姜山村 铜盆浦村
阳堂乡在县东管里一村二
太白里
宝幢村 东吴村
翔凤乡在县东南管里一村一
沧门里
隐学村
丰乐乡在县东南管里一村二
石柱里
干坑村 故干村
通远乡在县西南管里一村一
李洪里
环村 【村名旧犯钦宗庙讳故改】
句章乡在县南管里一村二
夕阳里
高桥村 市中村
镇市
小溪镇 【句章乡唐曰光溪镇】 横溪市 【丰乐乡】
林村市 【桃源乡】 甬东市 【万龄乡】
下庄市 东吴市
小白市 【并阳堂乡】 韩岭市
下水市 【并翔凤乡】
田亩
田七十四万六千二十九亩二角二十九步
地一十四万九千五亩五十七步
山九十万二千六十四亩三角四十七步
户口
户四万一千六百一十七口六万五千六百
坊郭两乡户五千三百二十一口九千二百八十三
外一十一乡户三万六千二百九十六口五万六千四百一十一
夏税
绢二万四百四十二匹一丈九尺一寸七分
正税一万六百二十五匹一丈九尺一寸七分
和买九千八百一十七匹
紬六千二百八十六匹一丈三尺七寸一分
正税二千七百六十三匹一丈三尺七寸一分
和买三千五百二十三匹
绵四万九千八百一十两一钱二分七厘
折变
折帛钱
绢四千一百七十七匹计钱二万七千七百六十六贯五百文
正税一千二百三十二匹计钱八千六百二十四贯文
和买二千九百四十五匹计钱一万九千一百四十二贯五百文
紬三千九百六十匹计钱二万六千三百一十贯五百文
正税一千一百四十一匹计钱七千九百八十七贯文
和买二千八百一十九匹计钱一万八千三百二十三贯五百文
绵二万五百五十五两计钱八千二百二十二贯文
折麦
绢二百六十匹一丈三尺
紬七十六匹二丈四尺五寸
绵一千三百八十四两一钱九分
通科麦一千四百八十六石七斗七升八合八勺一抄
正一千三百五十一石六斗一升七合一勺
义仓一百三十五石一斗六升一合七勺一抄
亭户折盐
绢二十二匹
紬二尺八寸八分
实催本色
绢一万五千九百九十二匹二丈三尺五寸七分 【比元额增九匹一丈七尺四寸系人户增产及填所亏紬数】
紬二千二百四十九匹二丈四尺五寸 【亏六丈一尺八寸三分入绢内填纳】
绵二万七千九百一十两四分四厘 【比元额增三十九两一钱七厘系人户增产添纳】
秋税
苗米四万三千一百二十一石八升二合八勺
折变
糯米四千六百四十一石九斗七升折苗米四千七百二十一石九斗五升四合
亭户折盐五十八石九斗四升一合
实催本色三万八千三百四十石一斗八升七合八勺
酒 【以宝庆三年为准】
小溪务系省场
本柄钱三千六百一十一贯六百八十文
糯米五百五十石每石三贯九百九十文计二千一百九十四贯五百文
曲麦一百三十石三斗九升六合五勺每石三贯六百文计四百六十九贯四百二十七文
夫食物料钱九百四十七贯七百五十三文
造曲三十七贯六百六文
造生煮酒四百七贯七百九十文
袋紬七匹九丈七尺九寸每匹四贯文计三十一贯九百一十五文
箍缸打灶一百五十一贯二百二十六文
官吏巡脚夫食糜费轻空渗漏三百一十九贯二百一十六文
收息钱四千二百四十七贯一百七十文
诸司四千一百八贯三百三十八文
经总制司二千六百四十三贯一百八十八文
籴本司九百三十五贯四百七十四文
移用司五百二十九贯六百七十六文
本府一百三十八贯八百三十二文
糟钱一百一十一贯八百八十八文
诸司三十六贯七百九十六文
经总制司二十四贯八百九十八文
移用司一十一贯八百九十八文
本府七十五贯九十二文 【[按曰]诸本俱脱据敬止录补】
林村务系籴买场 【[按曰]诸本俱脱林村务本柄钱据敬止录补而录中但开本柄总数其糯米(麦曲)麦夫食物料三项未经开列今以郡志总数除下庄象山二务外余剩皆系林村务应得之数分项核计旁行补入惟糯米升斗袋紬匹数郡志本来错误不能核补耳】
本柄钱八千一百三十四贯八十五文
糯米钱五千九十九贯二百二十文
曲麦二百九十八石一斗五升六合六勺每石三贯六百文计一千七十三贯三百六十四文夫食物料钱一千九百六十一贯五百一文
造曲七十九贯七百六十九文
造生煮熟酒八百七十二贯七百二十一文
袋紬六十六贯四百九十九文
箍缸打灶一百五十五贯六百八十九文
官吏巡脚夫食糜费轻空渗漏七百八十六贯八百二十二文
收息钱五千三百九十三贯五百文
诸司三千四百四十二贯二百九十一文
经总制七百二十贯
移用九十贯四百六十六文
正名宽剩一千五百一十一贯八百七十七文
五分净利七百七十贯四百六十文
籴本三百四十九贯四百八十八文
本府一千九百五十一贯二百九文
糟钱二百八十三贯九百四十文纳本府
下庄务系籴买场
本柄钱五千一百八十五贯七百六十三文
糯米七百七十一石五斗八升一合八勺每石三贯九百九十文计三千七十八贯六百一十二文
曲麦一百八十一石八斗六升四合二勺每石三贯六百文计六百五十四贯七百一十一文
夫食物料钱一千四百五十二贯四百四十一文
造曲四十八贯六百五十三文
造生煮酒五百三十八贯八百七十五文
袋紬九匹五丈六尺二寸四分每匹四贯文计三十八贯二百四十九文
箍缸打灶一百五十一贯六百四十文
官吏巡脚夫食糜费轻空渗漏六百七十五贯二十四文
收息钱三千二十三贯九百九十一文
诸司一千七百一十三贯三十八文
经总制四百五十五贯七百文
移用三十三贯四百六十二文
正名宽剩七百二十九贯三百五十四文
五分净利三百三十九贯二百四十文
籴本一百五十五贯二百八十二文
本府一千三百一十贯九百五十三文
糟钱一百六十四贯六百二十文纳本府
人户买扑坊场二十九处
韩岙坊 天童坊
东吴坊 下水坊
屯埭坊 大嵩坊
富浦坊 【以上并阳堂乡】 盐场坊
管江坊 上水坊
韩岭坊 隐学坊
单步坊 平水坊 【以上并翔凤乡】
青山坊 张村坊
邓桥坊 郑湾坊 【以上并手界乡】
道陈坊 横溪坊
张濠坊 板弄坊 【以上并丰乐乡】
甲村坊 鄞塘坊
石支坊 善训坊
新塘坊 大狄坊
茆山坊 【以上并鄞塘乡】 岁额净息钱四千七百一十七贯四百九十七文
常平司三千六百二十一贯三百八十一文
本府一千九十六贯一百一十六文 【外有北渡店元系小溪子店岁纳本府钱一百三十六贯文不在此数】
商税 【以宝庆元年为准】
小溪场 【旧有管建岙子铺庆元元年别解发本府钱三百六十贯文不理本场课额后因民讼漕台行下罢去】
岁额钱一千三百贯文
诸司六百六十九贯九百九十五文
经总制三百九贯九百九十七文
籴本三百五十九贯九百九十八文
本府六百三十贯五文内除诸司合得头子钱三十三贯四百九文实收五百九十六贯五百九十六文
石(石契)场
岁额钱三千八百贯文
诸司一千九百五十八贯四百四十四文
经总制九百六贯一百四十六文
籴本一千五十二贯二百九十八文
本府一千八百四十一贯五百五十六文内除诸司合得头子钱九十六贯九百五十文实收一千七百四十四贯六百六文
宝幢场
岁额钱一千八百贯文
诣司九百二十七贯六百八十五文
经总制四百二十九贯二百三十文
籴本四百九十八贯四百五十五文
本府八百七十二贯三百一十五文内除诸司合得头子钱四十六贯二百四十文实收八百二十六贯七十五文
横溪大嵩二税场庆元四年守郑兴裔奏罢详见郡志
杂赋
免役钱两料共二万四千八百二十五贯八百三十文县吏支六千四百五十贯九百三十八文
本府四千八百八十四贯文 【解发减省人吏钱在京官员雇钱及支府吏钱并在内】
经总制司一万二千四百九十贯七百六十四文
官户不减半一千贯一百二十八文
茶租钱二百三十九贯八十五文
水脚钱一千五百五十七贯四百七十五文
河涂钱一千一百一十四贯八百四十八文
租堰钱六百八十七贯一百八十文
房廊钱二十一贯四十八文
河渡钱四百六十七贯一十三文 【常平司】
盐
大嵩场额二千六百八十袋五石六斗四合
叙兵
弓手
尉司八十五人
土军
大嵩寨二百人
叙人 【见郡志】
叙祠
神庙
东岳行宫
县东三十二里阿育王山相近
忠嘉威烈惠济广灵王行庙
城外甬东厢即鲍郎庙也又有显迹庙在县东南三十里青山下乃鲍王冢墓之所
鬼谷先生祠
在县之东六十里太白山南沧岙水帘洞幽深阒寂人迹罕到夏侯曾先地志云鬼谷子庙三面连山前有清溪之水泉源不竭山崖重迭云雾蔽亏晋郭璞曾到有游山诗曰清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闲风吹窗牖里借问此阿谁云是鬼谷子即此祠也 【或云此峡州清溪鬼谷祠诗】 又有一祠在县东三十里
渊灵庙
阿育王山广利寺环庙有圣井七自东晋时已着灵异中井有二鳗其一金线自脑达于尾其一每见光耀折花引之则双红蟹或二虾前导而后出焉钱武肃王以岁旱命九华长老十善大德与国中所谓五叔太尉者同迎置钱塘之南塔寺山闲凿石为井立亭其上以效圣井而鄮山井中二鳗游泳自若井前有亭榜曰应现康宪钱公尝为旱用紫罗帕布井中蟹先入灵鳗后随以银缸贮沙泉养之置道场中复有天花散漫之瑞僧统赞宁尝着护塔灵鳗菩萨传邦人祷雨必即之皇朝元佑元年赐额干道二年守赵伯圭祷雨有应知鄞县事李柄记于石或云又有二井在山绝顶险峻不可至
灵波庙
县西广德湖望春山即白龙祠也
白龙王庙
县西二十里灵波之别庙也
石岙庙
县西四十里岙有灵鳗能兴云雨
力施庙
县西南四十里
秋浦庙
县西南四十里
殷浦庙
县西南三十五里
遗德庙
县西南四十里它山堰旁唐大和中鄮令王元暐筑堰捍水入小江湖灌溉甚溥 【详见郡志叙水】 民德而祠之封善政侯皇朝咸平四年庙重修苏为记之干道四年七月八日赐额县宰杨布书守张津所立也
嘉泽庙
东钱湖青山下唐天宝中令陆南金皇朝天禧中守李夷庚皆浚湖兴利民德之故合祠焉水潦旱蝗有祷必应嘉定二年有旨赐庙额李侯又有祠堂在天童山景德禅寺千佛阁之东
丰惠庙
广德湖之望春山政和七年楼异守乡郡垦湖为田人为立祠其孙钥参知政事追封太师嘉定二年府以士民之请上于朝十一月二十一日有旨赐庙额札送参政府
宫观
蓬莱观
县西广德湖之望春山先是白龙祠之侧有道堂立郡守楼异生祠有道士奉香火绍兴十三年请象山废观为额
寿圣观
阿育王山前大观闲道士梁守清始建东岳行宫嘉泰元年道士胡抱一请绍兴府余姚县广福废观改今额
云涛观
它山堰旁嘉定十二年赐额
显忠旌德观
清修悟真观太清悟真成道宫并在大慈山今丞相史鲁公母齐越国夫人葬于山中有旨赐额刱建为功德所
寺院
禅院二十二
阿育王山广利寺
县东三十里晋义熙元年建梁武帝赐阿育王额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名广利大觉禅师怀琏居之法席鼎盛名闻天下皇佑二年怀琏入居东京净因禅院仁宗皇帝召对化成殿因赐食禁中授以御制释典颂十四篇并提纲语句治平三年英宗皇帝内降札子许归本寺熙宁三年乃建宸奎阁奉藏所赐御书轴五十有五扇三且被旨岁度僧一人知杭州苏轼撰阁记谓古之人君号知佛者必曰汉明梁武其徒常以借口然汉明以察为明梁武以弱为仁皆缘名失实去佛甚远仁宗皇帝未尝广度僧尼崇侈寺院干戈斧质未尝有所私贷而天下归仁焉此所谓得佛心法者古今一人而已高宗皇帝访求祖宗宸翰僧净昙以所藏来上上赏其卷轴之丰护持有道深嘉苏轼之记念宸奎之阁且虚复以赐之命置田一千二百五十亩食其徒时绍兴三年也僧德光旧居灵隐孝宗皇帝尝召对洎来尸院事以所赐金成高宗皇帝圣意岁收新谷五千石淳熙七年十一月三日复被旨召对便殿问佛法大意御书圣语及御制颂及妙圣之殿四大字以赐之锡号佛照禅师放还山九年复召对绍熙庚戌癸丑两召对重华宫宁宗皇帝又御书孤云及六殊胜地与佛照庵字赐僧道权于是宸奎所藏益富矣寺有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塔内有一角金钟舍利在焉高宗皇帝御书赐号曰佛顶光明之塔淳熙二年尝宣取至禁庭至今岁为礼塔会遐迩毕集寺东北半山闲有佛左足迹入石内二寸余距寺一二里传者谓迦叶佛之迹循佛迹而上有东塔院即刘萨诃所礼舍利塔涌出之处西塔院去寺五十步其塔唐明皇时建也 【道宣感通传云晋太康二年并州离石人刘萨诃生业弋猎因病死而复苏云在冥中见一梵僧语之曰汝罪深重应堕恶道今洛下齐城丹阳会稽并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可勤求礼忏当免斯苦萨诃更生乃祝发为僧更名惠达东诣鄮县入乌石岙结茅以寓遍访海涘名山忽一夜闻土下钟声即标识其处越三日见梵僧七人行道空中地形如涌为方坛状神光照映因斲土求之得一石函中有舍利宝塔六僧腾空而去一僧化为乌石因以名岙焉又按会稽记云晋相王导初渡江有道人神采不凡自言来从海上告导曰昔与阿育王同游鄮县安真身舍利塔阿育王与真人捧塔飞行虚空入海诸弟子攀引不及一时俱堕化为乌石如人形名僧传云昔有神人捧塔飞行海上弟子中有未得道者堕地化为乌石犹作人形上有袈裟文至今村名塔屿岙名乌石今乌石在寺前数里属鄞县塔屿村相去又十五六里属定海谓东塔院为舍利涌出之处其说不同皆卮言也姑两存之】 寺东二里有无相庵本大慧禅师宗杲退归之地隆兴二年僧宗靖舍貂珰而披田相衣奏请得庵额皇子恭王为之书本寺常住田三千八百九十五亩山一万二千五十亩
天童山景德寺
县东六十里晋永康中僧义兴诛茆缚屋山闲有童子来给薪水后既有众遂辞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以师笃道行遗侍左右语讫不见故称义兴者曰太白禅师寺经兵火唐开元二十年僧法璇按图记披榛莽得故迹建精舍于山麓之东秘书省正字万齐融造多宝塔于西南隅峭拔数仞 【旧志云法璇居此日诵莲经感天童蹑云升降捧天食来供师夜遶塔行道人遥见师身与塔之相轮等白衣范的备述其事所谓太白禅师者也今考此寺碑无此说】 至德中僧宗弼徙寺于太白峰下干元初相国第五琦奏以天童玲珑岩为寺名继而僧清闲创建食堂咸通十年更寺名曰天寿皇朝景德四年赐今额绍兴初宏智禅师正觉撤寺而新之层楼杰阁倍蓰于前淳熙五年孝宗皇帝亲洒宸翰书太白名山赐僧了朴十六年僧怀敞来主寺欲建千佛阁摹画甚广先是日本国僧荣西从敞游辄辞归致百围之木泛鲸波以至经始于绍熙四年之季秋历三载始就梵宇宏丽遂甲东南寺之侧有虎跑泉相传谓旧苦无水虎蹴地而泉乃涌出寺之前古松夹道二十里大中祥符闲僧子凝所植也 【旧志云唐僧昙德清闲所植考寺之植松记殊不然而松亦非唐松】 本寺常住田三千二百八十四亩山一万八千九百五十亩
大梅山护圣院
县东南七十里唐贞元中法常禅师始诛茅结庵开成元年建寺名曰上禅定会昌闲废大中闲复建名观音禅院柳公权书其额至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干兴元年僧道宁重建院大梅山汉梅子真旧隐也法常禅师者襄阳人姓郑氏幼从师于荆州玉泉寺初参大寂禅师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法常即大悟去而结庵此山适盐官会下有一僧人入山采拄杖迷路至庵所问曰和尚在此山多少时法常曰只见四山青又黄又问出山路向什么处去法常曰随流去僧归告盐官盐官令僧邀之法常作偈曰摧残枯本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大寂闻法常住山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法常云马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目佛法又别法常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法常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法常又有诗云一池荷叶衣无尽几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更移茅舍入深居今寺中有梅熟堂有荷衣沼见存 【传灯录所载如此旧志云法常禅师初领千众住持每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惟啮白墡饼子不同众僧之餐山闲患无水乃感象眠为池虎跑为泉今象齿犹存据此说则寺乃法常所建也与传灯录所谓入山惟恐不深者不同且旧志云开成元年建寺上距诛茆结庵之时已三十余载矣岂法常初虽避人而来者日众乃建寺以容之遂至满千乎姑两存之以俟知者】 常住田一百七十二亩山二万五千四十亩
大梅山保福院
县东南七十里唐贞元十二年建号北兰院大中元年改报国仙居院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与护圣禅院同踞一山也淳熙十六年僧行源重建适斋汪大猷记常住田七百二十五亩山二万五千四十二亩
仗锡山延圣院
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唐龙纪元年建皇朝宝元二年赐额常住田五百五十六亩山二万二千亩
金峨山真相院
县东南八十里旧号罗汉院唐大历元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常住田三百三十二亩山四千二百二十亩
金文山惠照院
县东南七十里旧号金文忏院唐干宁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常住田二百七十亩山二千三百三十亩
五峰山崇福院
县东南五十里旧号五峰院晋天福六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赐额常住田二百七十亩山六百八十亩
东山福昌院
县东南四十里旧号东山安或王院唐大顺二年建皇朝政和元年赐今额常住田四百三十五亩山一千一百二十亩
跘跨山 【跘音辨跨音科】 崇果院
县东五十五里晋开运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赐今额常住田一百八十六亩山一千一百二十亩
普净院
县西南七十里旧号顶峰庵皇朝建隆二年建大中祥符三年赐今额常住田二百九亩山二千四百一十亩
四明院
县南二十五里旧号鄞水院唐天复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常住田二百八十九亩山无
白云延祥院
县东南八十里皇朝干德五年建大中祥符三年赐额常住田六十亩山四千四百四亩
法忍院
县西南六十里旧号定光院唐咸通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赐今额常住田二百亩山二千一百亩
西延庆院
县南四十里旧号永福院唐中和六年建常住田一百一十亩山无
接待彰圣院
常住无
翠岩山移忠资福寺
县西南七十里旧号翠岩境明院唐干宁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名宝积禅院嘉泰四年张参政府请院为功德寺赐今额常住田一千一百二十九亩山二千二百九十六亩
报忠福善院
县西南七十里旧号峒山院唐光启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名彰圣本甲乙徒弟院干道四年改充十方禅院踞峒山东南支众峰环合状若芙蓉嘉定二年楼参政府请为功德院赐今额常住田三百四十二亩山九千八百亩
佛陇山积庆显亲院
县东六十里唐咸通十三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赐名保安庆元六年充恭淑皇后宅齐王府功德院常住田二百八十亩山一千二十七亩
报国院
常住田二十亩山无
教忠报国寺
大慈山史丞相府功德寺
妙智院
大慈山史丞相府功德院
教院二十四
资教院
县西四十里旧号广德院周显德元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常住田三百五十五亩山九百十六亩
悟真院
县东南五十里汉干佑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赐额常住田二百二十二亩山四百四亩
栖真寺
县南六十里隐学山唐建中二年建号隐学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寺有放生池见碑记田二百一亩山六百八十一亩
惠光院
县西南四十里唐咸通八年建名小江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赐今额院尝有妖僧塑神像纳老乌于其腹以术咒之使为祸福于人而邀利民之有灾患不祷其神则不宁干道中守张津知之追妖僧至庭下具得奸状遣吏剖其像果有死乌杖其僧而逐之民以安息常住田一百三十亩山无
治平院
县南三十里后唐清泰二年建名保丰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常住田二百九十亩山无
广寿寺
县东五里周广顺元年建号崇庆院皇朝庆历七年赐今额常住田八十七亩山无
广严院
县东四里旧号华严院晋开运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赐今额常住田一百二十亩山无
布金院
县西南三十里皇朝宝元二年建治平二年赐今额常住田一百七十三亩山无
海惠院
县南三十里旧号广利以院之祖师广利大师得名皇朝治平二年赐今额常住田一百五十六亩山无
兴教院
县南五十里旧号小溪兴福院唐咸通八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常住田六十六亩山无
普和院
县西南五十五里汉干佑二年建名灵影皇朝庆历七年赐今额常住田九十九亩山无
圆通院
县南三十五里唐天佑十年建名东林皇朝治平二年赐今额田一百八十三亩山无
邓桥广福院
县东南二十里皇朝天圣四年建赐名寿圣绍兴三十二年改赐今额田一百一亩山无
普安院
县南五十里梁干化二年建名茆山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田一百九亩山无
明心院
县南三十五里晋天福五年建名厉山皇朝治平二年赐今额常住田一百一十亩山无
慧灯院
县东南二十五里旧号朱村皇朝建隆二年建治平二年改赐今额常住田一百一十三亩山无
福圣院
县东南四十里旧号东山塔院皇朝干德四年建治平元年改赐今额常住田七十九亩山二百三十四亩
清修院
县西南八十里旧号清凉院皇朝干德二年建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常住田八十三亩山二千亩
普照院
县南七里旧号明福院皇朝干德二年建治平二年改赐今额常住田八十七亩山无
辩利寺
皇朝端拱中建今为史丞相府功德寺常住田八十亩山三百五亩
慈悲普济寺
东钱湖月波山下淳熙五年史越王请额建置常住田一百亩山二十亩
普光院
常住田二十亩山一百五亩
教忠报国院
常住田五十亩山一百亩
宝华寺
大慈山史丞相府功德寺
十方律院八
宝严院
县西南五十五里旧号孝义院唐元和十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六年赐今额常住田二百二十亩山八百亩
广修院
县东六十五里晋天福五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额常住田一百三十亩山一千二百亩
菩提广福院
县东南八十五里唐干符六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赐额常住田四十六亩山三千亩
禅岩院
县西南八十里唐贞元元年建常住田五十四亩山无
慈云院
县南三十里汉干佑二年建名李浦皇朝治平二年赐今额常住田六十六亩山无
法云院
县东七里皇朝干德六年建号甬东浴院治平二年赐今额常住田一百八十亩山无
多福院
县东五里皇朝干德三年建治平元年赐今额常住田三十二亩山无
悟空院
大慈山史丞相府功德院
甲乙律院三十六
崇寿寺
县东五里旧号东津禅院唐大中十二年分宁令任景求舍宅建请心镜大师居之师姓朱既居于此会剡寇裘甫转掠四明有众数万纵兵入寺师燕坐禅定神色不动贼众愕眙悔过作礼倒戈而退咸通二年寇平郡奏其事请以栖心名寺旌师之德宰相裴休卷帛书扁七年师化谓其弟子曰后三年当焚我窆于天童山忽一日异香发闻弟子相谓曰师有遗言今三载矣异香其启我乎乃发龛荼毗之俨然如生获舍利数千颗丹翠交辉敕谥心镜塔名寿相天童亦有舍利塔焉刺史崔琪状其行于碑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寺额政和八年四月七日御笔以有常住庄产寺院改建神霄玉清万寿宫州以寺充焉久之复旧田一百七十亩山无
延福院
县东南二十里唐大中十三年建名天王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院有天王像堂之前有灵鳗并遇岁旱祈雨辄应常住田三百八十三亩山无
资圣院
县东北一里半旧号渔浦门外院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建天禧四年赐今额常住田五十亩山无
宝林院
县南三十五里旧号报国西林院晋开运三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常住田八十八亩山无
延寿王广福院
县东南六十里旧号延寿王院晋天福二年建皇朝熙宁元年增寿圣二字绍兴三十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二百六十二亩山三千一百二十一亩
禅寂院
县东南三十五里皇朝雍熙二年建治平元年赐额常住田一百九十九亩山三百二十亩
尊教院
县东南四十里晋天福三年建名慧日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常住田八十八亩山三百八亩
能仁院
县西南十里皇朝干德中建号东安院咸平六年改承天院政和七年五月御笔改今额俗呼为南承天常住田二百六十七亩山无
圣寿寺
县西南六十里唐咸通五年建皇朝太平兴国三年赐今额常住田三百六十七亩山无
法慈院
县西南七十里旧号凤山院唐咸通七年建皇朝治平三年赐今额常住田八十亩山无
崇法院
县南五里旧号焚化院皇朝干德五年建大中祥符三年赐今额常住田一百二十九亩山无
大悲院
县东十五里旧为金莲庵上桥林氏所建存留院也院有千手眼大悲观音像常住田六十七亩山无
天寿院
县西南六十里旧号天井院皇朝建隆元年建治平元年改赐今额按周铢天寿院记云四明山西南诸峰惟灌顶定光为最高旁有瀑布泻于两山万迭之闲其下有三井泓然澄深清澈见底是为天井岁旱祷于井随求而应有金线蜥蜴之状出而赴感兴云雷霈甘泽为一方千里之惠而年谷用登初僧有道凝者来自福唐建屋百楹于井上乡人遂以天井院名之乞于朝而得赐额也常住田二百三十亩山一千亩
惠安院
县东四十里晋天福三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赐额常住田三百九十八亩山一千七百亩
普宁院
县西南五十里旧号天王院唐咸通十三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赐今额常住田一百亩山无
空相院
县西南七十里旧号四明保安院晋开运二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赐今额常住田七十亩山无
方广院
县西南五十里旧号泗州院唐咸通十一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赐今额常住田一百七亩山无
国宁寺
县西十五里皇朝大观二年建赐额常住田四十亩山无
妙智院
县西南七十里旧号观音庵汉干佑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常住田一百亩山无
慈福院
县东三十里旧号盛店保安院周显德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常住田一百一十亩山无 【院旧有全师者年六十余日诵妙法莲华经三十余年如一日以部计之万五千矣世目之为全法华净照禅师臻公既诗之士大夫从而和者甚众最后黄山谷一诗有云摄意持经尽劫灰人闲处处妙莲开他时诵满三万部却觅曹溪一句来其徒梵容以告大理寺簿徐耘将尽刻诸石耘因言朝廷名卿馆阁英俊下至布衣之士有以好学称天下号为博极群书未有精专如全者也今之名进士业经而登科者视经犹祭后刍狗往往堆积架上拨弃案边泯然不复经目矣或曰吾经已明不必读或实不明不能读或酣声利不暇读此三读者岂不愧全哉】
慈恩院
县西南九十里旧号小溪松岩院晋天福九年建皇朝治平二年十月赐今额常住田一十四亩山七十亩
翠岩山宝积院
县西南七十里皇朝干道三年重建赐额常住田九十九亩山无
明觉院
县东六十里旧号明堂院唐宝历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寺有住在堂直龙图阁舒亶记常住田九十四亩山九百八十亩
普光院
县东四十五里旧号光化院晋开运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常住田二百二十亩山二百九十六亩
净众院
县东二十里旧号斋堂院皇朝开宝二年建治平二年改赐今额常住田六十二亩山无
珠山净土院
县东六十五里晋天福元年建号珠山院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常住田一百二十亩山二千八百亩
阮山广福院
县东九十里汉干佑二年建号阮庵皇朝熙宁二年正月赐寿圣院额绍兴三十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七十亩山二千亩
多宝院
县东南八十里旧号管江院皇朝开宝元年建治平二年改赐今额僧则交慈溪方氏子也始生遇相者曰此儿出家则成道长入多宝院师若(左上民下日右页)大智照公照公讲于钱塘祥符东院师与其徒六人服勤左右学益通号六罗汉凡有咨承大智可之遂传其要归住多宝训讲如大智告学者戒以不犯为本律以持守为功念念常存净土立至忠肃陈公瓘与相好超然心契晚辟谷不食趺坐而逝天大暑数日不掩龛色不变也建塔院于西山敷文阁待制龙舒朱翌为铭常住田八十五亩山六十八亩
法庆院
县东南八十里旧号宝庆院唐干宁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常住田三百五十亩山三千八亩
云龙院
常住田一十亩山无
保安院
常住无
教慈资福院
县西南六十里唐光化四年建名广学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名资寿后为宣参政府功德寺赐今额常住田三百一十亩山无
雷峰院
宣参政府功德院常住田一百五十亩山一千亩
胜像院
史越王府功德院
大中祥符寺
县东五十里晋天福三年建名西溪皇朝治平三年赐名法宝嘉定中史尚书请为功德寺十七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七十亩山三百亩
天福院
县西南八十里皇朝治平中建
叙遗
存古
古鄮县在县东三十里鄮山之东太平寰宇记云汉光武为贼所败有耕奴于田而藏之获免后议赏光武问奴欲何官奴云欲得鄮县令故俗号鄮县为官奴县又十道四蕃志云宋武微时避吏于此与人奴善奴名桂藏匿既久为吏所逼逐适值桂在田以土覆之获免后立官奴城以报之掘土筑城之地名官奴池太平寰宇记以为光武于史无所据今按宋书孙恩破上虞时刘裕尝戍句章疑其为宋武也
(山垂)亭自剡至此溪滩碛高险行客往来皆此装束齐仆射张稷曾生子于此乃名(山垂) 【出太平寰宇记】
东海海上有埜人名庚定子旧说云昔从徐福入海亡匿姓名自号庚定子土人谓之白水郎脂泽悉用鱼膏衣服兼资绢布音讹亦谓之卢定子也 【见太平寰宇记】
管公明先生墓在县西四十里圣女山盖父老相传云然无碑碣可考
唐刺史黄晟墓与其母高阳郡太君齐氏其妻颍川县君锺氏墓俱在隐学山
梁山伯祝英台墓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以同学而同葬见十道四蕃志所载旧志称曰义妇冢然英台女而非妇也
陈国冢郡国志鄮山有陈国冢一名雁栖墓者国为日南太守死有双鴈随柩而归栖墓上三年然后去 【出太平寰宇记】
鄞女墓城南崇法院之西北王荆公安石宰鄞时生女周晬而没葬于此将行别以诗云年登三十已衰翁满眼离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诀汝此生踪迹各西东
四明志卷十四
宋元四明六志弟二十六
宋罗浚 等 撰
奉化县志卷第一
叙县
沿革论
奉化县本秦会稽郡鄞县地汉志谓鄞有镇亭鲒埼亭皆在焉今县东五十里有鄞城山下有广福院旧曰鄞城院即古鄞县治所也隋废鄞鄮二县入句章唐初析句章置鄞州寻废为鄮县隶越州古鄞地乃并属于鄮开元二十六年析鄞县置奉化隶明州是时州曰明郡曰奉化 【详见郡志】 又以郡名名县贞元闲为上县凡十九乡皇朝景德三年始并为八乡九域志为望县
境土
东西一百七十里南北一百五里
东至鄞县界七十里以藤岭并道陈岭为界自界首至鄞县五十里
西至绍兴府嵊县界一百里以陆照岭为界自界首至嵊县一百四十里
南至台州府宁海县界六十里以栅墟岭为界自界首至宁海县六十里
北至鄞县界四十五里以北渡大江为界自界首至鄞县三十五里
东南到象山县界以鄞港中流白石山南港为界陆路并折海计五百七十里自界首至象山县二百四十五里
西南到台州府宁海县界五十里以杉木岭为界自界首至宁海县七十里
东北到鄞县界六十里以金峨岭为界自界首至鄞县八十四里
西北到绍兴府嵊县界一百二十里以箬坑岭为界自界首至嵊县一百三十里
风俗
右山左海土狭人稠日以开辟为事凡山巅水湄有可耕者累石堑土高寻丈而延袤数百尺不以为劳仰事俯畜仅仅无余人窘于财亦惮于为非富家大族皆训子弟以诗书故其俗以儒素相先不务骄奢士之贫者虽储无担石而衣冠楚楚亦不至于垢弊大抵受性刚直任气尚义吏胥则转为顽悍甚于他邑濒海小民业网罟舟楫之利出没波涛闲变化如神习使然也
县令
赵察 【唐元和十二年凿县北河邑人德之因名赵河十四年开白杜河凡溉民田一千二百余顷】
李宗申 【唐咸通六年建城隍庙】
于房 【皇朝景佑中废石夫人之庙以增学宫】
王泌 【皇佑四年建北渡桥】
裴士尧 【治平三年徙学】
盛穆仲 【元丰五年尝纪石夫人之灵于碑阴】
秦辨之 【元佑六年徙社】
周池 【绍圣三年作劝学文刻于石】
周因 【宣和元年徙学】
荣彝 【左承议郎绍兴九年□月到任十一年□月满】
张汝楫 【左奉议郎绍兴十二年□月到任十四年满】
刘清臣 【右承议郎绍兴十五年□月到任十七年满】
陈泰初 【右朝散大夫赐紫金鱼袋绍兴十七年□月到任十八年十二月宫观】
汤穆 【左朝请郎绍兴十九年三月到任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故】
黄韶中 【左承议郎绍兴二十二年八月到任二十五年八月满】
向士俊 【右宣教郎绍兴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到任二十八年八月满】
刘士宠 【左奉议郎绍兴二十八年八月到任三十一年八月满】
朱□ 【右奉议郎绍兴三十一年十月到任隆兴元年满】
李邦宪 【右奉议郎隆兴元年八月二十八日到任干道二年二月故】
向士迈 【右通直郎干道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三年十二月故】
郭忠顺 【右通直郎干道四年七月初九日到任七年十二月十五日满】
谢峻 【右承议郎干道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到任八年十一月宫祠】
魏庭珙 【右奉议郎干道八年十二月三十日到任九年宫祠】
蔡揆 【右通直郎淳熙元年四月十八日到任十一月二十一日宫祠】
赵希仁 【宣教郎淳熙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到任四年四月召赴都堂审察】
叶仲翱 【奉议郎淳熙四年七月二十八日到任七年九月十一日满】
苏祁 【通直郎淳熙七年九月十一日到任九年四月十二日避亲罢】
郭德邻 【通直郎淳熙九年六月二十九日到任十二年八月七日满九月召赴都堂审察】
张燧 【宣教郎淳熙十二年八月七日到任十三年四月内转通直郎十五年七月内转奉议郎十月十二日满】
傅伯益 【宣教郎淳熙十五年十月十二日到任】
胡恭
宋晋之
蔡几 【庆元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到任五年三月二十二日通理前任三考得替】
赵汝杰 【通直郎庆元五年四月初四日到任嘉泰元年五月宫祠】
钱光祖 【奉议郎嘉泰元年九月初四日到任】
赵彦绾 【奉议郎嘉泰四年十月初六日到任开禧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满】
陈梅(□又) 【宣教郎开禧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
冯多福 【奉议郎嘉定四年三月十二日到任五年十二月转承议郎七年六月十五日满】
孙显懿 【宣教郎嘉定七年六月十五日到任十年三月转奉议郎七月十六日满】
黄庑 【宣教郎嘉定十年七月十六日到任十二年三月转通直郎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满】
赵希观 【通直郎嘉定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到任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磨勘转奉议郎七月十八日该遇庆宝恩转承议郎十六年六月十三日满】
赵约 【奉议郎嘉定十六年十月十三日到任】
陈元晋 【宣教郎宝庆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到任】
娄绍聃 【宣义郎宝庆二年十一月初一日到任五月闲磨勘转宣教郎】
社稷
坛旧在县南皇朝元佑六年令秦辨之徙置县西南二百余步
城隍
庙在县西五十步唐咸通六年令李宗申建
学校
唐建夫子庙于县东北三百步皇朝景佑中令于房废石夫人庙以增学宫治平三年令裴士尧迁于县东五十步久而圯令周因重建相阴阳之宜去旧址二十步而少西王礼记之乃宣和初元也未几舍法罢学浸弛建炎闲毁于兵绍兴九年令荣彝重建久复圯庆元二年永嘉宋晋之为令欲改刱力未给邑士汪伋与其弟份奉令意撤大成殿及门庑而新之益宏且坚更立先圣先师十哲之像从祀分列两庑于是乡之好义者相继效力直殿之后作堂日彝训东西四斋曰养正曰达材曰成德曰升秀东斋之侧有堂主文衡者居之西斋之侧有舍司学职者居之又西为射圃三门之左为咏归亭右则廪廥在焉墨池直门之外汪氏兄弟浚而广之方正清深黉宇辉映始壮旧观嘉定七年令冯多福又筑尚炎亭于射圃之后每辍俸以养士且劝率乡之贤有力者出产为永业今此产遂供偕计续食之费而士之德冯令不忘也邑之先进楼公郁王公说士皆师之故并冯令祠焉学之更新攻媿楼钥记之尚炎堂成丞周勉记之
祭器
二百三十六件
祭服
三副
御书
宝庆训敕士风御笔二轴 【一轴漕司颁下一轴本府颁下】
钱粮
米二十七石二斗七升三合
谷二百六十石三斗七升四合
租钱七十六贯八百二十四文
义廪 【供偕计续食之费】
谷六百八石九斗八升五合
麦五石三斗七升
租钱七十六贯七百四十文
城郭
县城周环六百四十八丈
坊巷
双桂坊 【干道五年为王时会与弟时叙联名登第立】
状元坊 【嘉定十四年为何大圭两优释褐立】
仓库务场等
仓 【城内县厅之西南】
库 【县廊】
酒税务 【县东北四里六中祥符六年建】
教场 【县尉厅前】
居养院 【县东北元符二年六月建】
安济坊 【县东北五里崇宁二年九月建】
漏泽园 【县西北十里崇宁四年六月建】
公宇
县楼门 【令娄绍聃重建】
县厅 【建炎四年毁于乱兵绍兴十三年令荣彝重建】
仁平斋 【听事之东令荣彝建】
龙溪道院 【仁平斋之南令荣彝建旧曰道爱堂后更名】
恕堂 【听事之西狱之侧令荣彝建听政折狱之便坐也嘉泰闲赵彦绾为令邑人吴懋为县家葺理狱室又以其余材重建此堂】
镇东楼 【县东北四里市之心先是惠政桥成壮丽为一邑冠阴阳家云无以厌之恐有郁攸之变未几果验嘉定中令冯多福乃建此楼】
官僚
丞 【听事县治之东南十步】
主簿 【听事县治之西有堂曰栖鸾西北有山亭今废】
尉 【听事县治南】
监酒及税共一员 【听事镇东楼之北】
公塘巡检 【听事县西北三十里公塘市中旧地名高公塘唐文德元年置镇民户买扑名课管纳官钱皇朝熙宁二年添置巡检驻札巡捕私茶盐矾盗贼等事庆元四年罢镇税止存巡检】
鲒埼镇监官 【镇在县南六十里即汉鲒埼镇也监官听事在袁村市中创置本末见下】
鲒埼寨巡检 【寨在镇北五里听事在漂溪嘉定七年尚书省札节文白札子奉化县管下地名战埼袁村皆濒大海商舶往来聚而成市十余年来日益繁盛邑人比之临安谓小江下去县五六十里南隔山岭海滨习俗素悍富者开团出船藏纳亡赖强招客贩贫者夺攘斗殴雄霸一方动致杀伤县道前来择有事力者委充岙长未能借之钤束反以资其武断前任赵知县曾具申诸司乞置巡检一员在彼弹压愚意诸若差武官反与豪徒为市欲乞效东阳例增置县尉一员本处有败阙坊场令本府给本就委所置官措置兴复趁办课额之外其余以赡吏兵既可以防海道亦可以镇犷俗右札付沿海制置司从长相度申尚书省时提刑程覃摄事申契勘庆元府在城都酒务有监官六员内文资四员武职二员若据向来置比较务赡军系省三务各立二员分管酒额固不为冗后来既将三务并而为一总纳名课所谓六监官因循到今不曾减省委为赘滥及照得本府西门外有都巡检一寨额管军兵一百二十人本地分既不边海止是城外巡警乡村盗窃及承受追会事件而已此来欲乞从朝廷札下本府于城下都巡检寨分拨土军五十名移屯战埼只就开禧年闲踏逐到漂溪职租地起盖军房以庆元府战埼巡检寨为名仍于都务监酒内选拨有材能文武官各一员并存监酒旧衔内文官带兼管战埼烟火公事武官带兼充战埼巡检十二月二十八日奉圣旨令庆元府奉化县置战埼镇寨从事郎吴邦献改差监战埼镇兼烟火公事成忠郎程弈世改差战埼镇巡检其庆元府酒官六员内省罢两员已差人并令赴吏部别行注授今后战埼监镇巡检令吏部依条格使阙余依是年于漂溪置军房天王堂门楼射亭共五十五闲巡检廨宇一十四闲战埼本鲒埼因白札子误为战埼续申请正旧名汉书颜师古注云鲒音结蚌也长一寸广二分有一小蟹在其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鲒故以名亭埼巨依反】
驿铺
剡源驿 【县东北五里驿前即航船埠也温台步来者即此而登舟明越舟来者至此而出陆】
龙津馆 【县东北四里西市之东惠政桥之西临大溪侧嘉定中令冯多福建】
登陆馆 【县东三里市南门之侧令冯多福建孙兴公赋登陆则四明天台故取以名】
县铺 【北至南渡铺二十五里南至双溪铺二十五里】
南渡铺 【北至北渡铺二十五里内五里折江】
北渡铺 【北至鄞县栎社铺二十五里】
双溪铺 【北至县浦二十五里南至固海铺二十五里】
固海铺 【南至台州宁海县界海口铺二十五里】
叙山
山
四明山
连会稽接天台跨慈溪鄞及县境详载郡志
丹小山
县西五十里四明山之南属剡源乡之三石村上有二洞洞如广厦中可容五六十人有深穴可容人身昔有入者行几半日闻水声如雷而返水涓涓岩墟闲其流迹皆赤色下有龙湫民筑亭于其上为旱暵雩祷之所有岩窦风从其窦出飙飙有声夏绝无暑冬则凛凛不可近俗号风洞按云笈七签云四明洞天治丹山赤水在会稽上虞县四明山旧属会稽郡而丹山去上虞不一二十里云笈七签所志盖以洞天旧所属故云
桃花坑山
县西五十里四明山之上二十里云之南也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尺岩色红白相闲隐映出没状如桃花之初发故以名之四山环绕宛如盘谷中有平田数百亩昔太白禅师纳交孤竹君之裔飞锡于此择其地而居之留偈云昔是神仙窟今为长者居定须攀月桂宜教子孙书嗣赵伯圭来守此邦因太白偈访其后乃得竺君汝舟者览山川之胜叹先贤之裔嘉奖形诸尺牍端宪沈公焕志其事藏竺氏家
毛巅岭
县西六十里四明山之南接大小晦崎岖涧谷行者艰阻绍兴初有毛居士者凿崖以便民旅之往来竺君大本题其崖曰凿破岩崖砥样平要令民旅得通行为君题作毛巅岭留取毛巅千古名
镇亭山
县西南一百里汉地理志云鄞有镇亭其原来自四明山由西北而南踰剡诸山而至镇亭西界于于越南入于天台故其乡为连山其颠盘结数峰高入苍穹旁有龙潭即显济龙王庙也详见叙祠
东坑岭
县西南六十里北为蓬岛南为石楼西为察廉冈界于松林连山二乡之闲其道西通婺女北通会稽南入天台东归四明奉化为邑西北多山而此岭又为众山之最高者萦纡鸟道盘曲羊肠足且不足驻况负戴者乎里有义士屠师禹尽甃以石西九百五十丈东八百九十丈人甚德之
蓬岛山
县西南四十里其原来自四明山重冈复岭缭绕绵(桓去木)自剡之西南至于镇亭由镇亭之东北是为蓬岛肥厚雄壮不露峰角兀然独冠诸山北为安岩之翠峰南为石楼之赤岩过松柏岭入于天台即四明记云南嗣天台北通越是也临其巅俯视数百里之外沧海微茫烟林萦带城邑聚落了然在目崇宁闲有尼结庐于其闲号曰师姑坪今其故阶遗井瓦砾砖石犹存山之侧为后莱山谷闲有龙湫为乡里雩祷之所阆风刘次高有诗云轧轧肩舆过翠微路经蓬岛锁烟霏雨从半岭岩窝出云在行人脚下飞
徐凫岩
在雪窦之西相距十五里重崖峭壁数百仞瀑布飞下冬夏不绝岩之下有神龙所宅俗传为如浮岩以岩浮涧谷上故名上为鞠侯岩有三大字刊于上王时会有诗云绝壑搀空岩与平横飞寒瀑万年声杖藜平过人闲险独向千山顶上行
安岩
县西南三十里来自四明山有寺旧名四明院有二岩虚悬绝涧中有大龟圆广三尺许出入则风雨随作其背镌云安岩山灵龟或到浙西诸州故镌以志之后因洪流湍激陷死岩下今留其(□殳)为寺中交割
翠峰
县西南三十里为安岩山华严禅院之案山此峰高入苍穹冠绝诸峰古木蓊荟下临大池寺之东偏有亭曰览秀晚对之如画屏环列
童公岭
县西南六十里西为杉木岭东为栅墟岭道通宁海为台州之界首建炎闲聚乡民立寨以策应栅墟
栅墟岭
县南六十里为台明之界建炎闲立寨于此聚乡民守戍官差将领以监之号南来第一寨今其遗迹皆在西通童公岭东控鲒埼海道是亦一要衢也
新岭
乃忠义一乡往来邑治之路旧无此路新开五六十年岭峻而长绝顶为中道有天然石磴盘石上有天然石污尊泉出甚冽抔饮止满一人之欲行者以次饮而未尝少竭率谓无此则人皆道暍云
天门山
县南六十里鲒埼亭之东岸大海海外列嶂排空有两山对峙高入苍穹南亚于海俗号引头门北连栖凤栖真诸山而入于大洋按地理志云会稽鄞县东南有天门水入于海有越天门山陶宏景真诰云天门在鄞县之南宁海之北半亚于海鄞县旧治奉化故云然 【据本县所载如此而象山亦载天门山奉化象山皆古鄞地望海中之山皆可为天门也】
梅山
县南二十五里东为登山有僧庐曰禅寂为寿禅师道场南为鸣雁管管之上峰峦奇秀乡之显仕邱垄多藏焉山之西号丁令威俗传令威尝化鹤止此有丹井在其旁一勺之泉尝随海潮上下父老传以为海眼攻媿楼公钥有诗云峰头丹井随潮信松下禅床旧祖关盖纪此也北则环以大溪其山四断兀立众山之中或谓汉之梅福尝游此因得名今其山之下每遇大雷雨则出小石圆如梅子剖之亦有核其名又或因此也上有龙湫为乡邑雩祷之所
回峰洞
县东南一十里
吴郎山
县东南一十里
鄞城山
县东五十里古鄞城在其下故名 【旧志载赤堇山在鄞县东四十里云山有草曰赤堇鄞县以此为名而加邑焉会稽记云昔欧冶造剑于此山云涸若邪而采铜破赤堇而取锡今考鄞境内无此山本以山名县则鄞城山即赤堇山也旧志以今鄞为古鄞故载之于鄞县】
谢家洞
县东二十五里其洞虚圆虽炎歊之月凛然犹寒其下如广厦可容百余人俗传有大白蛇藏其闲隐见不常左有一峰曰福堆山右即笔架峰也
笔架峰
县之下郝村其峰崒兀宛如笔架之状云雾兴则必雨有一龙祠名祭山
燕岩
在江口塔山之上社后燕子穴于其闲因以得名
南山
县东五里东为栲栳山西为龙潭山其山四断邑之举子尝以此山之鸣验科甲之高下初一鸣而王国定为武举之鼎魁再一鸣而何大圭以两优解褐里语所传不可谓之无验其上为南山寺临其巅有轩曰广莫登临眺望山川城邑千里之外了然在目故攻媿楼钥有诗云广莫乘风隘九州岛乱山无数点平畴一千里外在吾目二十年来无此游地下天高俱历历鸢飞鱼跃两悠悠昌黎费尽南山句旷望还应似此不
汉城山
县东北十五里其山顶平广可容数千人无荆榛丛林其保垒之状历历可睹斸土者或得古兵器世传汉王避难之处又云刘暠屯兵之处然汉高祖光武及五代刘暠皆未尝至此旧志以西汉建元三年严助发会稽兵围东瓯元鼎六年韩说出句章击东瓯领汉兵驻此故得名然严助韩说击东瓯皆浮海此山去海几百里何由于此驻兵按此山与霸王山相对上有擂鼓岩盖五代闲乡聚民兵屯驻自相雄长而为是称耳不必强求以合其名也
新妇岩
县西北五里累石而成肖像稍类人夏侯曾先地志云西北临溪水其石五色望之颇似花钿新妇首饰故曰新妇岩今西北实无溪石亦无五色即所封昭德夫人者也
铜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按唐志云奉化析鄮置有铜此山盖以所产名也俗传昔有樵夫入山满目皆金宝意欲拾取之倏有神人仗剑而出皇骇奔走顷之旋顾悉不见矣
旧志载赤苋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夏侯曾先地志云亭头有赤苋山上有盘石可坐千人秦始皇遣徐福求访神仙尝至此或云昔有赤苋仙人尝居此山因以名焉今考县境无此山
叙水〔渠堰(石契)闸桥梁津渡附〕
水
镇亭水
县东南三里其泉源来自越之诸山绝顶汇为镇亭潭径三丈上圆下广不以暵旱而枯莫测其深去县九十里世传与海相通其流过柏溪经牢岩出西溪由绿荷滩入惠政桥下绕连山松林奉化长寿四乡凡七十二堰溉田甚博接大江之流北至鄞入于海
赵河
县北二十五里唐元和十二年县令赵察开溉长寿民田凡八百余顷邑人德之因以名河
莼湖
县北一十五里
寺后湖
县东北五里
隐潭
县西北五十里潭居两岩之下两岩相抗壁立数百仞仰以窥天仅如数尺瀑泉如练循崖而落水寒石洁耸人毛骨每遇亢旱祷其潭有小蛇出没旋应如响皇朝尝遣中使投金龙玉简于潭以祈灵贶皇佑中杜说记之
白鱼潭
县西北二十五里
灵泉
县西二十里日岭下宝林院泉源一穴不以大旱而枯不以大浸而溢下荫万家其深无底俗传谓之海眼
灵济泉
旧名包家泉县西南一里俗传昔有牧童澣衣于泉得巨鳗持归脔为九段烹之釜中良久不见急往泉所视之而鳗成九节复游泉中邑人皆灵之皇朝元丰七年令向宗谔开浚其泉疏于石窦深不盈尺不为水旱而盈涸岁旱祷之所谓九节鳗者立现则甘泽立应宣和中令周因植亭其上榜曰灵济有碑记其异
(鱼役)鱼潭
县西南四十里蓬岛后莱山谷闲南与石楼山乌潭相望东为东山玉沙井北直安岩山白岩窝皆旱暵雩祷之所潭径二丈余深广如之其流萦绕于松林金溪二乡溉田甚博出于富坝港与镇亭水合而入于江国朝祥符闲有渔者沿流掷钓至潭所俄有鱼随钩而上五色斓斑而有二翼渔者骇然急弃于潭归语乡人人未之信翌日有红光烛天人犹疑之会岁大旱乡人合道释巫觋鸣铙搥鼓以迎之俄有小鳗如线跃立于岩壁闲随取而归未出山而雨大至岁则大熟于是乡之父老相率为建祠宇立龙王像自是台明之祷者不远数百里骈集淳熙闲岁甚旱乡人三沐三熏一步一拜以礼之周日夜而后至潭所黎明未得所请忽有大蛇红质黑斑两目如金其光烁烁周回以视人人益惊惧蜿蜒历于岩壑闲截水上流食顷投于渊而莫知所在是岁虽赤地千里而此乡独蒙其利岁得下熟 【(鱼役)音役今俗呼为翼】
蟜潭
县南三十里
幽栏潭
县东南一十五里
马岭泉
县东三十里
白杜河
县东三十里唐元和十四年县令赵察开溉金溪民田几四百余顷
新妇湖
县东五里
耀碑潭
县东一里俗传有贤宰政清则其流澄清
透瓶泉
耀碑潭之东其水蓄之以瓷器而水透器外故以为名有痼疾者饮之即愈
清甘泉
县城内虽遇久旱不涸色清甘因以得名令冯多福尝记之
渠堰(石契)闸
莼湖塘小闸县北七里
砂堰(石契)县北一十五里
进林小闸县北二十里
大马(石契)县北二十里
刘大河(石契)县北二十五里皇朝熙宁闲邑人王元章之祖出力刱建其后寖废建炎二年元章有请于县重修焉
朴木(石契)县北二十五里
下塘(石契)县北三十里
吴山(石契)县北三十里
吴家(石契)县北三十里
昆山(石契)县北三十里
大瓯(石契)县北五十五里
常浦(石契)在北渡之南距县三十五里界于鄞县两县三乡所仰之水利也
进林(石契)县东北长寿金溪两乡通溉鄞之鄞塘民田数千顷皇朝绍兴十三年重修
资国(石契)县南五里
普平港口闸县南一十五里
王庄(石契)县南二十里
新溪(石契)县东十五里
考到(石契)县东二十里
湖芝(石契)县东二十里
钱堰(石契)县东二十五里
桥梁
县桥 【县东南一十步皇朝太平兴国八年建宣和初令周因重修立亭其上榜曰嘉会建炎兵毁亭废桥存】
庆登桥 【县东二里旧名谢凤桥一曰东桥皇朝淳化二年建政和八年令周因立亭其上榜曰丰乐绍兴十九年重建改今名旧志载世传布袋和尚澡身桥下一砵随流而漂招之即回至今逆流按此水之源来自县西黄牛村自西流东过石闼至西河其流自北而南仅百余步合于方(石契)而人于(石契)溪此盖水势所趋非逆流也】
新桥 【县东三里先是溪流溢涸无常桥以石为步步疏其流若古之七星桥然上流涨则石转移下潮长则步渐湿民常病之嘉定中令冯多福迭石为柱前锐后平以破水势(桓去木)板其上上流涨则踰桥而过桥不为动下潮长则不及桥之版者常一二尺往来始便】
东市石桥 【县东四里皇朝端拱元年建政和中置亭其上改曰通济建炎兵毁亭废桥存】
新妇湖桥 【县东五里湖头有新妇祠故名皇朝绍兴二十一年建上覆以屋久而圮邑人修职郎汪伋重建】
惠政桥 【县东北三里旧名善胜又名通剡皇朝干德二年建后为洪水所坏大观中重建改今名校官顾文记之架木为梁覆以厦屋率十稔一易开禧初令赵彦绾因民之弗堪告之曰与其累修而累坏孰若一劳而永逸民劝趋之随资高下协力鸠工易之以石下为双洞又有小洞以泄怒水高广十倍于前车马往来如履平地两旁护以石栏东西接两市南路入天台北路通明越嘉定四年令冯多福犹以两提未坚缜复甃之赋咏者甚多有题洞底者曰凿开苍璧玉棱层迭作溪桥两洞成影落波心双月合光含石眼一星明鳌头近接东西市鲸背平分南北程须信巨川从此济区区溱洧浪传名】
下霍桥 【县东一十五里】
光德桥 【县北二十里俗名江口桥四明之水来自越经大小晦山过公塘出泉口而合于大江故曰江口上接奉化港下迎北渡潮道为明越要冲而水湍激澎湃舟渡多沈溺秉义郎李珂家其侧捐廪建桥长二百三十尺广二十尺虑他日朽腐豫储仓粟其子孙以时修治张嗣良记之后为洪潦所坏不治者八年李氏复修之而力不逮修职郎汪伋嗣成之通水凡九道覆以厦屋二十有六楹乃绍熙三年也宣教郎王时会记】
广济桥 【县北二十五里俗名南渡桥在市中皇朝建隆二年僧师悟始建土桥其后邑士徐覃易之以木皇佑中令王泌重建长三百尺阔三丈高视阔倍之中圯绍圣四年主簿李肃重建久复圯绍熙改元邑人修职郎汪伋捐己资又新之甃两岸俱立石柱布板其上覆以厦屋高广坚丽履之如平地望之若晴虹乃潮生潮落舟人率舣缆于此】
常浦桥 【县北三十五里】 津渡
东宿渡 【县东六十里自此发船折海二百里两潮而至象山陈山渡】
袁村渡 【县东南五十里自此发船两潮至陈山渡】
北渡 【县北五十里界于鄞旧系民闲买扑负担而渡者率困于篙师之多取庆元中邑人修职郎汪伋白于郡以私帑先与之抱纳官钱复自造巨舟廪给渡头一家以主之往来负担者人取钱三文以充官输之用士夫僧道则免迨今四十余年人甚便之仓使齐硕摄郡时有闻官搀扑者守胡矩至谓本自汪氏为利民计俾仍旧】
南渡 【县北二十五里旧以舟渡后易以桥见桥梁门】
宦江渡
施家渡
叙产
土产已见郡志布帛之品惟此邑之絁轻细而密非他邑所能及若星屿之江瑶鲒埼之蝤蛑双屿之班虾袁村之鱼鲊里港之鲈鱼霍鼠之香螺横山之吹沙鱼雪窦之榧子城西之杨梅泉溪之燕笋公棠之柿栗杖锡之山芥沙堰之薯药皆其特异者也
新校
【[叙山]】 [新岭] 行者以次饮 【次下脱取字】
四明志卷第十五
宋元四明六志弟二十七
宋罗浚 等 撰
奉化县志卷第二
叙赋
乡村
奉化乡县北管里二村四
广平管 镇亭里
明化村 长汀村 茗山村
龙潭村
长寿乡县东北管里二村三
招贤管 奉国里
长(施去方)村 进林村 新屯村
金溪乡县东北管里二村三
履信管 白杜里
石桥村 溪东村 白杜村
松林乡县东南管里二村三
鸣雁管 石门里
落阐村 双溪村 固海村
连山乡县南管里一村二
黄甘里
县南村 晦溪村
剡源乡县西管里一村四
嵩溪里
三石村 小晦村 陆照村
公塘村
禽孝乡县西北管里二村四
灵泉管 白石里
日岭下村 广岙村 新建村
雪窦村
忠义乡县东南管里二村二
栖凤管 太青里
东西山村 曹村
镇市
公塘镇 【县西北三十里】 鲒埼镇 【县南六十里】
泉口市 【县西北二十五里】 白杜市 【县东南二十五里】
南渡市 【县东二十五里】 袁村市 【县南二十五里】
户口
主二万九千九百九十七户计五万三千八百二十一口
客二千六百九十五户计六千七百口
夏税
绢一万一千八百八十九匹三丈五尺六寸三分
正税四千七百二十七匹三丈五尺六寸三分
和买七千一百六十二匹
紬四千二百三十三匹四尺七寸
正税一千一百六十三匹四尺七寸
和买三千七十匹
绵三万二千四百八十五两一钱六分
折变
折帛钱
绢二千七百七匹计钱一万七千八百七十四贯五百文
正税五百五十八匹每匹七贯文计钱三千九百六贯文
和买二千一百四十九匹每匹六贯五百文计钱一万三千九百六十八贯五百文
紬二千九百六十四匹计钱一万九千五百二十贯文
正税五百八匹每匹七贯文计钱三千五百五十六贯文
和买二千四百五十六匹每匹六贯五百文计钱一万五千九百六十四贯文
绵一万二千一百二两每两四百文计钱四千八百四十贯八百文
折麦
绢四十四匹一丈四尺二寸五分
紬二十九匹一尺三寸五分
绵一千一百七十四两八分七厘五毫
三项通科麦五百□十六石六斗一升一合一勺二抄
正四百六十九石六斗四升六合五勺
义仓四十六石九斗六升四合六勺二抄
实催本色
绢九千一百三十八匹二丈一尺三寸八分
紬一千二百四十匹三尺三寸五分
绵一万九千二百九两七分二厘五毫
秋税
苗米一万六千二百五石四斗二升四合
折变
糯米一千七百四十四石三斗七升五合折苗米一千七百七十四石四斗五升
实催本色一万四千四百六十一石四升九合
酒 【以宝庆三年为准】
省场
本柄钱四千七百八十九贯一十九文
糯米七百五十一石四升每石价钱三贯九百九十文计二千九百九十六贯六百五十文
曲麦一百七十七石一斗每石价钱三贯六百文计六百三十七贯五百六十文
夫食物料钱一千一百五十四贯八十九文
造曲五十一贯七十五文
造生煮酒五百五十一贯三百五十一文
袋紬九匹六丈二尺四寸七分五厘每匹四贯文计三十八贯四百九十九文
箍缸打灶一百三十二贯三百一文
官吏巡脚夫食糜费轻空渗漏三百八十一贯五百八十三文
收息钱六千三十七贯一百五十三文
诸司七千七百二十五贯九百四十五文
经总制司三千六百五贯七百七十八文
籴本司三千三百五十九贯九百三十五文
移用司七百六十贯二百三十二文
本府亏本柄钱一千六百八十八贯七百九十二文填纳诸司
糟钱一百六十五贯八百四十六文
诸司六十九贯八十四文
经总制司四十九贯八百三十四文
移用司一十九贯二百五十文
本府九十六贯七百六十二文
人户买扑酒坊二十五所
公塘坊 唐岙坊
溪口坊 泉口坊
崎山坊 浦口坊
钱堰坊 碛(石竟)坊
东宿坊 江口坊
桐照坊 南渡坊
鲒埼坊 连山坊
降阻坊 七山坊
传霸坊 白杜坊
下霍坊 北渡坊
吴山坊 松林坊
唐头坊 择村坊
宦江坊
净息钱二千三百二十七贯六百四十七文
常平司一千五百九十八贯一百六十七文
本府七百二十九贯四百八十文
商税 【以宝庆元年为准】
岁额钱一千八百贯文 【旧有杨梅税岁收钱七十四贯二百八文嘉定十七年守赵师嵒以场务并缘为村民之害特与除免】
诸司九百二十七贯六百八十四文
经总制司四百二十九贯二百二十六文
籴本司四百九十八贯四百五十八文
本府八百七十二贯三百一十六文于内除豁诸司头子钱四十六贯一百九十一文实收八百二十六贯一百二十五文
公塘白杜二税场庆元四年守郑兴裔奏罢详见郡志
杂赋
免役钱两料共一万五千五百九十六贯六百九十二文 【实催到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贯四百七十八文补支发一千六百二十贯二百一十四文】
县吏支六千七百一十八贯四十四文
本府一千六百五十九贯六百八文 【解发减省人吏钱在京官员雇钱及支府吏钱在内】
经总制司六千四百六十四贯四百二十四文
官户不减半六百二贯六百一十六文 【常平司】
提举司头子钱一百五十二贯文
茶租钱四百四十九贯七百二十九文 【元额管催七百四十九贯五百五十一文除豁逃亡户绝四分钱外有今额】
水脚钱一千五十五贯八百八十二文
醋息钱七百八十贯文
河渡钱二百三十贯八十七文 【转隶常平司】
叙兵
弓手
县尉司八十四人
土军
公塘寨额九十人今六十八人
鲒埼寨五十人原系东都巡检寨拨隶
叙人 【见郡志】
叙祠
神庙
天齐仁圣帝殿
县东北四里虚白观后
诚惠庙
县东北三百步庙之上有山曰日岭岭有怪石高七八丈宛如妇人之状十道四蕃志所谓奉化新妇岩者是已自唐来始植庙宇曰贞固夫人之庙按古庙碑云庙虽不在祀典盖故老相承之久民率服众矣凡有祷请如影响焉皇朝景佑中县令于房废以增学区学徙邑人复请建立祠宇元丰五年县令盛穆仲尝记其祷请之验于碑阴宣和四年赐今额绍兴三十一年诏赐号昭德夫人诰词云朕阅舆图之籍知日岭之山有石肖人而能锡人之福水旱盗贼之祷应如响答心甚异焉岂烈妇正女一念坚固先天地而常存形寓于石使人观感而化者可百世祀乎维神闻于有唐赐庙号于我国家朕今涣明恩宠以徽称从民欲也其侈神休答斯民所以告朕之意 【日岭山脊上有古庙县西一里有昭德夫人庙东五里新妇湖之西有湖头新妇庙金溪乡圣山之南有圣姑庙又有所谓桥头圣姑庙皆别庙也俗谓昭德夫人与圣姑新妇姊妹三人血食一方盖俚语云】
显佑庙
县南鲒埼镇神仇氏刱始于唐祷之辄应绍兴末阴相校尉王刚乘舰败虏于采石嘉定初民虑艰食神招商人米舟踵至人甚异之始谢散骑捐地立祠死配食焉久而圮裔孙彦琼廷俊裒众力复新之三年计台列其灵乃赐庙额参政楼公钥记其事十七年十二月诰封灵惠侯词云鲒埼有亭志自汉世民业生聚独盛于今尔神庙食此方众所依怙曩缘捍患已锡嘉名兹复览于奏封俾肇开于侯爵尚歆茂典益着灵休
佽飞庙
县北市门下一里即府佽飞之别庙也 【详见郡志】
宫观
虚白观
县东北四里唐昭宗时赐额观有三清像制度精巧老君像袖中有蛇长数尺洁白如雪隐现不常
寺院
禅院二十三
雪窦山资圣寺
县西北五十里旧名瀑布寺唐光启中置大中末为贼裘甫所毁咸通八年重建改为瀑布观音禅院皇朝咸平三年赐今额常住田一千七百八十七亩山七千三百亩雪窦山属祀典南有隐潭东有石苍潭前有含珠林千丈岩瀑布上下有亭三曰飞雪曰妙峰曰漱玉丹碧照烂飞檐鳞鳞蔚在青嶂闲晨霞暮霭遮露万状尤为胜概至道年中有僧守能云游寺中出淳化四年太宗皇帝所赐石刻御书二部四十有一卷在本寺藏院奉藏具数列于左
真书秘藏诠二十卷
逍遥咏十一卷
怀感诗四卷
幽隐诗四卷
回向文诗一首
佛赋一首
大中岳林寺
县东北五里旧名崇福院梁大同二年置在大溪西唐相李绅为书院额废于会昌中大中三年闲旷禅师复建于溪东皇朝大中祥符八年赐今额常住田一千三百八十二亩山九十一亩寺乃布袋和尚化现之处唐末有僧形裁腲(月妥)蹙额膰腹常以杖荷布囊随处偃卧时号长汀子布袋师每卧雪中体不沾濡或示人以祸福随语即应天将雨则着湿草履涂中骤行或亢阳则曳高齿木履植膝而卧于桥中梁贞明二年于寺之东廊端坐盘石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即示寂葬寺之西南二里其塔亭曰弥勒庵后有人于他州见和尚提只舄而行者及发棺视之惟只舄存焉水旱祈祷灵应如响元符元年赐号定应大师三年有见祥光于弥勒庵侧者掘土得所遗锡杖净瓶邑人建阁藏之并所书偈坐石至今犹存崇宁三年赐阁名崇宁遇天宁节度僧一人先是皇佑中仁宗皇帝召寺僧文岳禅师入禁中累赐御制诗偈并御札今藏崇宁阁具数列于左
飞白书佛法二字赐文岳禅师
飞白书佛字赐文岳禅师
御注文岳禅师墨书环像一首
御注文岳禅师所进颂一首
御注文岳禅师回旧居院颂一首
胎藏教念诵仪三策印本
安岩山华严院
县南五十里旧名四明院汉干佑三年置皇朝天圣中居照禅师迁入山数里庆历三年改今额胜概颇多人号小雪窦常住田三百二十九亩山一千一百二十亩
清凉院
县东九十里朱梁开平二年茅将军舍宅为之吴越王钱氏给额曰归顺皇朝治平中赐今额常住田一百六十亩山九百六十二亩距院五里有茅岭以茅君所居故名其下民犹有以茅佾为一户籍者院之殿宇所覆皆古瓦上有己巳茅号四字茅君祠在院东庑水旱疾疫祷无不验绍兴己巳敕葬王参政于其山人谓己巳之应
灵应院
县西七十里唐天佑二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六十一亩山三千一百四十六亩
解空院
县东八十里唐长兴元年置名泰靖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二百二十八亩山三百九十亩
妙峰护国院
县西十五里唐中和元年有神人现遂置寺以天王名之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四十三亩山九十五亩
圆觉院
县西南八十里唐咸通九年置名西峰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七十一亩山七百五十三亩
九峰山灵鹫院
县东六十里旧名明霸院皇朝开宝八年置在山外庆历中僧象先迁入山五里对九峰建立而增广之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二百三十亩山六千七百六十七亩
栖真院
县东七十里晋天福八年置名栖凤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二百七十亩山三百四十九亩
兴化院
县东七十里唐长兴元年置名墅市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二亩山一百三十亩
清福院
县东七十里晋天福八年置名太清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一十亩山二百三十亩
离相院
县东九十里唐干符元年置名福庆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一十亩山二百五十亩
资福院
县西三十里唐咸通八年置名法会皇朝大中祥符八年改今额常住田九十三亩山四百一十九亩
上雪窦山奉慈院
县西六十里唐咸通八年置名奉国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三百四十亩山五百三十二亩
资国院
县西南五里旧名护国院唐元和十四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有人迹印石上指文皆具世传为佛迹常住田一百一十七亩山九百三十亩
安隐院
县西一百里唐咸通十一年置名圣寿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二百二十一亩山八千九百亩
净慈院
县西六十里唐干符六年置名仁王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二百九亩山一百七十八亩
法喜院
县西五十里唐咸通九年置名永泰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七十五亩山二百八十九亩
证道院
县西七十里唐光启二年置名灵桥皇朝治平二年赐今额常住田七十亩山四千二百八十亩寺西登山半里有龙湫为乡民雩祷之所南百步有岩穴深不可测习习风生寒气袭人曰风谷谷下泉流寒甚于冰曰冰鉴路转萦回巉岩虎踞前有方丈之地足以憩息曰振衣岩又数步列嶂前横晚霞舒锦如对画屏曰宜晚摄裳而升渐入平夷多景所聚有堂曰蕴秀端宪沈公焕摭少陵剡溪蕴秀异之句名之又筑清心亭于冰鉴之左临渊迭矶垂钓牓曰桐庐古意渭水遗风云
无为院
县东一百里唐天佑三年置名松岙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六亩山一百三十六亩
显亲崇福院
县西三十里唐光启三年置名上山皇朝治平二年改名常乐其后魏丞相请为香火院改今名常住田一百亩山一百三十亩
移孝报忠院
县西北三十五里王参政功德院皇朝绍兴十八年赐今额常住田三十六亩山无
教院二十三
慈氏院
县南三里唐天佑二年置名宝化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五十四亩山五亩 【寺有杜鹃花蟠如凤形樊主簿诗云山僧取巧结真丛九苞占尽千葩红倚阑精彩欲飞动百鸟不敢啼春风】
瑞相院
县东南二十里唐大中四年置名云峰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二十亩山四百十五亩
演教院
县西十里后唐清泰二年置名鹿苑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九十五亩山二百七十五亩
禅悦院
县北二十里旧名保安皇朝开宝二年置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九十五亩山无
宝林院
县西三十里唐干宁二年置名栖林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一十七亩山无
永固院
县西南五十里唐光启二年置名三石皇朝天圣十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二十亩山一千二百亩
金地院
县西南三十里唐大中元年置名福庆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六十亩山无
福圣院
县东二十里唐大中四年置名龙光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五十七亩山无
登岱院
县西三十里唐咸通五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二百亩山七百亩
普明院
县南十五里唐大中元年置名观音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四十六亩山无
明化院
县东十里旧名建城唐宝历二年置光化中改名建宁梁开平中改名善因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常住田六十三亩山无
清莲院
县西南五十里后唐清泰二年建号灵峰皇朝治平二年赐今额本甲乙住持久而圯皇子魏王申请为十方祝圣道场以传天台宗教由是内外栋宇革故一新惟留旧殿古佛右偏有轮藏及诸天像极精巧常住田四十六亩山一百九十六亩
福海院
县东五十里唐咸通元年置名兴福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二十六亩山无
上乘院
县西南五十里唐咸通五年置名干符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六十六亩山无
法昌院
县北二十五里旧名石芝皇朝开宝元年置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一亩山无
净明院
县北二十里唐龙纪元年置名唐湾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常住田三十三亩山无
宣密院
县东九十里晋开运二年置名桐照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四十五亩山无
鄞城山广福院
县东五十里唐景福元年置后唐清泰初吴越钱氏给额曰鄞城皇朝治平二年改寿圣绍兴三十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九十三亩山五十亩
惠日院
县西二十里晋天福五年置名慈林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二十六亩山二百五十亩
法海院
县东南十里晋天福元年置名龙潭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二十六亩山二百五十亩院下有潭广数亩父老相传有白龙宅其渊遇旱暵祈祷多应
常浦院
常住田一十五亩山无
普慧院
常住田五十亩山无
安住院
常住田五十八亩山四百亩
十方律院四
大云院
县东三十里唐咸通二年置名石佛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三十六亩山一百六十亩
垂鸿院
县北二十里梁大同元年置名宴坐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二十三亩山无
瑞峰院
县东南十里唐咸通五年置名吴峰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九十五亩山三百五十亩
仁济院
常住田一百三十亩山无
甲乙律院二十三
广福院
县南五十里晋开运三年置名云盖庵皇朝熙宁中赐额寿圣绍兴三十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四十亩山一千三百五十亩
悟空院
县南四十里唐大中七年置名安海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四十二亩山无
广化院
县西北三里唐大中二年置名正化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三十三亩山四百三十三亩
慈光院
县西北二十里旧名龙池唐文德元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六十四亩山二百六十亩
兴圣院
县东二十五里唐咸通十年置常住田八十六亩山七十九亩
崇胜院
县南五十里唐天成三年置名固海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二十六亩山二百亩
尊胜院
县南四十里唐光启元年置名延恩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亩山五百三十六亩
禅寂院
县南四十里周广顺二年置名登山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十亩山五百三十二亩
广法院
县西南七十里旧名灵龟皇朝太平兴国七年置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九十七亩山三百四十六亩
大智院
县东七十里唐咸通十一年置皇朝大中祥符二年赐今额常住田一百七十五亩山四百四十三亩
定明院
县西南六十里唐大中二年置名镇国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七十九亩山六百亩
龙华院
县西八十里唐咸通六年置名凝光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二百二十二亩山六百七十亩
慈觉院
县北二十里晋天福五年置名兴福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五十一亩山一百四十亩
净业院
县北二十五里梁贞明二年置名塔岩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八十亩山一百二亩
净隐院
县东北二十里晋天福五年置名名山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二十七亩山七十九亩
惠照院
县西北二十里唐咸通十年置名铜山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三十五亩山无
护教院
县西北二十里唐干符二年置名湖山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二百一十二亩山一百九十九亩
广教院
县东二十里唐咸通十年置名灵迹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一亩山四百六十三亩
告成院
县东半里旧名光教院皇朝开宝七年置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七十亩山无
净名院
县东北十里梁干化二年置名安宁皇朝治平三年改今额常住田一百亩山无
广济院
县北二十五里皇朝建隆二年僧师悟造广济桥于大江之侧而院与桥同置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常住田六十三亩山无
净惠院
县东北四里周显德四年置皇朝天圣三年赐今额世传孙拾遗合之故宅也常住田一百五十三亩山无
报国院
县南二十里晋天福二年置皇朝治平二年赐今额
尼院一
普济院
县东北四里半旧名永平唐咸通十年置十三年赐今额
叙遗
纪异
梨洲县西一百里即四明山之西峰按四明山记云晋时溪边沙上忽生梨实孙兴公及兄孙承公同游至涧侧得梨数枚左右环视莫见其迹意以为仙物也故号梨洲其上山麓有胡桃天蓼按十道四蕃志即刘纲与夫人升仙处
金钟墩县东一十里大溪之闲其墩绝小树木颇茂虽山泉奔突而墩无所损或传昔钱氏载大金钟过此沈焉涨沙成墩金钟今在墩之下历数百年不为水所荡
降渚 【降下之降】 昔有星霣于海滨化为石其形圆而光洁转徙不常故名其地曰降渚今俗呼降 【平声呼之】 阻非也
天篆县西南六十里其山来自镇亭峭壁四合溪流贯其中中有盘石石上隐起字画如篆刻为溪流所渰旱涸时熟视之若成四句而不可辨识为何等语俗传以为天篆
俗志云昔董氏有女未笄刺绣南窗下二燕巢其上其女日与之饭编竹以护其巢女无机心燕无猜意朝往暮返至于哺育其子成羽翼而去明年复来其女爱字之如初凡历三岁而燕去女死又明年二燕复来飞遶户牖闲悲鸣上下经二日不已女之父母告之曰汝非寻女子邪女已死冢在屋之侧俄而二燕去越三日不归翁媪往视女墓则二燕伏死于冢上邑人异之故名其乡曰禽孝
存古
奉国军节度使钱亿墓在县西北三里
四明志卷第十六
宋元四明六志弟二十八
宋罗浚 等 撰
慈溪县志卷第一
叙县
沿革论
慈溪县秦汉以来地属句章 【古句章城在今县南十五里地名城山】 隋开皇九年并余姚鄞鄮三县入句章唐武德四年析句章置姚州八年废鄞州为鄮县则慈溪实鄮封内地也开元二十六年析鄮县置慈溪溪因邑人董黯孝养其母而得名 【详见叙水门】 故因以名县按唐崔殷撰董孝子庙记云黯后汉人孝行着于乡邑和帝召拜郎中不赴厥后世为名族故以董孝名乡慈溪名县贞元中为上县二十一乡皇朝并为五乡九域志亦为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