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
皮影戏读音为 pí yǐng xì。意思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影人(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被灯光照射的白色幕布后操纵影人,使幕布上出现做各种动作的人物影像,配以对话、歌唱和音乐。中国皮影戏在北宋已很流行,称为“影戏”。据有关资料,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近代各地按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影人原料的不同,而有不同剧种。如河北的“滦州影”(“驴皮影”),山西的“纸窗戏”,东北的“照条儿”等。
繁体皮影戲
拼音pí yǐng xì
注音ㄆㄧˊ ㄧㄥˇ ㄒㄧˋ
国语辞典解释
- 以纸或皮制成人物剪影,借灯光投影在布幕上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根据《史记》、《搜神记》的记载,汉武帝时已有类似皮影戏的出现,演变至宋代甚为流行。明、清两代,民间表演皮影戏风气已十分普遍。表演时用木板搭起一平台做为影台,台上挂起布幕做为影窗,利用灯光将剪影投射在布幕上,艺人一边操纵剪影,一边配合音乐演唱,其内容多取材通俗章回小说。
- 也称为「皮猴戏」、「驴皮影」、「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