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苇杭

一苇杭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孔颖达疏:“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按:杭通航。

一苇,指将一束苇代船而渡。因《诗经》有“一苇航之”之语,故后以一苇”代称小舟。

唐.杜甫《洗兵马》:“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天津落星河,一苇安可航。”


【典源】《诗·卫风·河广》:“谁渭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qi) 予望之。”疏:“正义曰: 言一苇者,谓一束也; 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浮栰然,非一根苇也。”

【今译】《诗经·河广》诗中说:“谁说黄河宽又宽,一束芦苇渡对岸。谁说宋国远又远,踮起脚尖望得见。”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渡河、航行;或用以指船,多指小船。

【典形】 渡苇、杭苇、一苇、一苇杭、一苇下长川、一苇通津。

【示例】

〔渡苇〕 宋·吴文英《烛影摇红·饯冯深居》:“一棹回潮渡苇,正西窗灯花报喜。”

〔杭苇〕 清·周之琦《好事近·舆中杂书所见》之一:“杭苇岸才登,行人乱峰层碧。十里平沙浅渚,又渡头人立。”

〔一苇〕 唐·杜甫《洗兵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一苇杭〕 宋·苏轼《次韵王晋卿奉诏》:“天山自可三箭取,海国何劳一苇杭。”

〔一苇下长川〕 宋·范成大《胡宗伟罢官改秩》:“却浮一苇下长川,浮玉低昂波聒天。”


猜你喜欢

  •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竞:争。 江水滔滔奔流,自己胸怀平静,无意与流水竞争;白云悠悠在天,自己心情闲适,同它一样舒缓。 形容内心宁静闲适。语出唐.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明.谭元春《寄太史罗公萸江启》

  • 思贤梦

    源见“拔才岩穴”。形容君王渴望求得贤才。宋翁定《壶中天.寿致政邑宰六十三》词:“陶令解龟何太早……只恐九重,思贤梦觉,未屈调羹手。”

  • 挟泰山以超北海

    挟:夹着。超:跨过。夹着泰山跨过北海。比喻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学人谈治学.杨献珍〈谈怎样学哲学〉》:“说‘巧妇能为无米之炊’,这就是叫人‘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一种超自然的理想。”其他 挟,用胳膊

  • 麟笔

    晋.杜预《左传.序》:“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今麟出非其时,虚其应而失其归,此圣人所以为感也。绝笔于‘获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为终也。”相传孔子作《春秋》到“西狩获麟”而停笔。后遂用为喻指史

  • 云台使

    源见“云台画像”。指获殊荣的功臣名将。唐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诗之二:“江树城孤远,云台使寂寞。”

  • 三尺焦桐

    源见“焦尾琴”。指琴。古琴长三尺余,故称。唐李洞《毙驴》诗:“三尺焦桐背残月,一条藜杖卓寒烟。”偏正 指琴。古琴身多以桐木制成,故称。又,汉·蔡邕有焦尾琴。唐·李洞《毙驴》:“~背残月,一条藜杖卓寒烟

  • 还鲊遗书

    源见“封鲊”。称扬贤母训廉。明 吾丘瑞《运甓记.牛眠指穴》:“剪发剉荐,遂成孺子高名;还鲊遗书,虑玷居官清节。”【词语还鲊遗书】  成语:还鲊遗书汉语大词典:还鲊遗书

  • 红丝待选

    源见“丝幕牵红”。谓深闺待字。明高明《琵琶记.奉旨招婿》:“红楼此日,红丝待选,须教红叶传情。”主谓 指为女儿选择夫婿。语本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牵红丝娶妇》:“郭元振少时,美风姿有才艺,宰相张

  • 勒令致仕

    强迫辞去官职。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晁说之亦著论非《孟子》,建炎中,宰相进拟除官,高宗曰:‘《孟子》发挥王道,说之何人,乃敢非之!’勒令致仕。”

  • 肉阵与烛围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肉阵》:“杨国忠于冬月,常选婢妾肥大者,行列于前,令遮风,盖藉人之气相暖,故谓之肉阵。”肉阵,又称为“肉屏风”。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五《烛围》引《长安后记》:“韦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