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不知

三不知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即智襄子)帅师伐郑,次(军队次宿)于桐丘(今河南扶沟县西二十里)。郑驷弘请救于齐……中行文子(即荀寅,又称荀文子,此时正在齐国)告成子(即陈成子,名恒)曰:‘有自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压齐师之门,则可尽也(可尽歼齐军)。’成子曰:‘寡君命恒曰:“无及(攻击,打击)寡,无畏众”。虽过千乘,敢辟(同避)之乎?将以子之命告寡君。’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文子自恨不知敌情)。君子之谋也,始、衷(同中)、终皆举(谋虑)之,而后入焉(入,指入言于上)。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荀文子认为,谋划一件事情,应当对于事情的全面情况有所了解,考虑到始、中、终三变,然后才能提出建议,付诸实行。如果对事情的原尾并不了解,就不能无知妄说,轻率地去提出自己的意见。从晋军中听到的消息并不全面,因此不同意报告齐王。

后以“一问三不知”用为俗语,泛指本无所知或故作不知。《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在小说或戏曲中,有时“三不知”作“突然”解。《醒世姻缘》二五:“正好好的,三不知又变坏了。”


一问 “三不知”,通常人们理解为什么都不知,这也不知、那也不知。意思虽然不错,但于原意不确。为什么不说一问 “七不知”或 “八不知”呢? 为什么单单说 “三不知”呢?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荀文子的话说: “君子之谋也,始、衷 ( 中) 、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原来,晋国的将军荀瑶准备率军攻伐郑国,朝廷上下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使得荀瑶一时拿不定主意。谋士荀文子说了上述那番话,认为战事的开始阶段、中间过程、最终结果等情况都不清楚,怎么能进行呢? 荀瑶将军听了此番议论后,便放弃了攻打的计划。

因此,“三不知”指的是事情的 “始、中、终”三个阶段都不了解,而后则泛指事事不知之意。

有的地区口语中的 “三不知”,则是有时、偶尔等义,这就属于方言、俗语的问题了。


【词语三不知】  成语:三不知汉语词典:三不知

猜你喜欢

  • 赵王璧

    同“赵氏璧”。唐李白《古风》之五十:“夸作天下珍,却哂赵王璧。”【词语赵王璧】   汉语大词典:赵王璧

  • 焚舟破釜

    同“破釜沉舟”。《宋书.刘劭传》:“支军别统,或焚舟破釜,步自姑孰;或迅楫芜湖,入据云阳。”见“破釜焚舟”。《宋书·二凶传·刘劭》:“支军别号,或~,步自姑孰;或迅楫芜湖。”【词语焚舟破釜】  成语:

  • 湘灵瑟

    同“湘灵鼓瑟”。明 张邦伊《沈嘉则有三楚之游》诗:“停舟夜听湘灵瑟,倚阁高搴鄂渚云。”

  • 荐鹗人

    源见“荐鹗”。指推荐贤士的有识之人。金曹之谦《送王仲通》诗:“古来燕 赵多豪杰,定有飞书荐鹗人。”

  • 刘海戏蟾

    《列仙全传》载:刘玄英,号海蟾,原名操,事刘守光为相。一日忽有道人来谒,索鸡卵十枚,金钱十文,以一文置之几上,累十卵于钱若浮图之状。海蟾惊异之,曰:“危哉!”道人曰:“人居荣禄之场,履忧患之地,其危殆

  • 绨袍情

    同“绨袍惠”。宋刘克庄《贺新郎.六用韵叙谪仙事为宫教兄寿》词:“叹今日布衣交薄,绨袍情少。”

  • 茶灶龟蒙

    源见“笔床茶灶”。指唐代诗人陆龟蒙。常用为咏适意放达隐士的典故。元张可久《人月圆.客垂虹》词:“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

  • 尚书履

    《汉书.郑崇传》:“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郑崇敢于多次向皇帝谏争,汉哀帝云已熟悉了郑尚书的鞋子声音。后因以“尚书履”作尚书重臣的典故。唐.

  • 调殷鼎

    源见“盐梅和鼎”。指拜相。唐贾岛《谢令狐绹相公赐衣九事》诗:“即日调殷鼎,朝分是与非。”

  • 天狗堕地

    《史记.天官书》:“天狗,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所堕及,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其下圜如数顷田处,上兑者则有黄色,千里破军杀将。”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星有尾,旁有短彗,下有如狗形者,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