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箭定天山

三箭定天山

形容箭法高超,作战勇敢,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后亦以此典赞誉武将功勋或平虏定边的雄心壮志。见唐薛仁贵事迹。亦称“天山三箭”。薛仁贵(614-683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大将,农民出身,善骑射。唐太宗时应募从军征高丽,因功升右领军中郎将,后又率军战胜九姓突厥于天山。据史书记载,当时九姓部众十余万,以骁骑数十来挑战。薛仁贵三箭便射死三人,敌人为之胆怯,降唐。于是军中便流传起“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歌曲。高宗时薛仁贵曾任安东都护,咸亨元年(670年)率师攻吐蕃,兵败大非川,被贬职。

【出典】:

新唐书》卷111《薛仁贵传》4141页:“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则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例句】:

唐·白居易《答箭镞》:“不然学仁贵,三矢平虏庭。” 宋·陆游《中夜闻大雷雨》:“已闻三箭定天山,何啻积甲齐熊耳。” 宋·辛弃疾《江神山·和陈仁和韵》:“却笑将军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 宋·乐雷发:“何人丸泥封函关?何人三箭定天山?” 元·张国宾《薛仁贵衣锦还乡》:“两边箱有文共武,都只道定天山箭有谁伏。” 清·丘逢甲《拟杜诗将五首》之三:“未许天山三箭定,空闻函谷一丸封。”


【典源】《新唐书·薛仁贵传》:“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仁贵虑为后患,悉坑之。转讨碛北余众,擒伪叶护兄弟三人以归。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九姓遂衰。”《旧唐书·薛仁贵传》亦载。

【今译】唐代名将薛仁贵率军攻伐天山的九姓突厥,对方派几十名骑兵来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杀三人,于是虏众胆破,全部投降。薛又乘胜讨伐其他部众,天山遂定。军中为他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释义】 后以此典称誉武将功勋,也形容平虏定边的雄才大略。

【典形】 定天山箭、歌三箭、弓挂天山、三发定边、三箭、三箭定天山、三箭天山、三矢平虏、三羽箭、天山三箭、一箭定天山、壮士入关歌、壮夫三箭、神箭定天山、三箭歌、天山箭、一射天山空、白衣三矢、天山挂弓、天山矢、天山弓。

【示例】

〔定天山箭〕 元·张国宾《薛仁贵衣锦还乡》:“两边厢有文共武,都只道定天山箭有谁伏。”

〔歌三箭〕 宋· 张元干《次友人书怀》:“将军末报歌三箭,乐府徒传舞两蛙。”

〔弓挂天山〕 宋·杨万里《跋丘宗卿侍郎见赠》:“手持汉节娖秋月,弓挂天山鸣积雪。”

〔三发定边〕 明·高启《观军装十咏·箭》:“三发定边归,箙中休满插。”

〔三箭〕 宋·苏轼《次韵王晋卿奉诏》:“天山自可三箭取,海国何劳一苇杭。”

〔三箭定天山〕 宋·陆游《中夜闻大雷雨》:“已闻三箭定天山,何啻积甲齐熊耳。”

〔三矢平虏〕 唐·白居易 《答箭镞》:“不然学仁贵,三矢平虏庭。”

〔三羽箭〕 宋·辛弃疾《江神子·和陈仁和韵》:“却笑将军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

〔天山三箭〕 清·丘逢甲《拟杜诗将五首》之三:“未许天山三箭定,空闻函谷一丸封。”

〔一箭定天山〕 唐·李益《塞下曲》:“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壮士入关歌〕 宋·陆游《对酒作》:“未试神仙餐玉法,且赓壮士入关歌。”

〔壮夫三箭〕 宋·陈与义《和若拙弟得陪游》之二:“壮夫三箭功名手,儒士百篇藜苋肠。”


【词语三箭定天山】  成语:三箭定天山汉语词典:三箭定天山

猜你喜欢

  • 玉唾壶中泪

    同“玉壶盛泪”。清刘嗣绾《迈陂塘.夜来香》词:“更无玉唾壶中泪,小字灵芸争羡。”

  • 印累绶若

    《汉书.石显传》:“(石)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牢耶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言其兼官据势也。”累累,形容印多,因兼职多,故印累累。若若,形

  • 故人天

    同“刺史天”。宋宋祁《献外台王侍御》诗:“旧业久辞南郡帐,深恩独戴故人天。”

  • 腹笥便

    同“腹笥”。清唐孙华《次韵答毛瑞峰》:“谭经腹笥便,落句笔弩劲。”

  • 弥天子

    源见“弥天对”。指高僧。唐杨衡《宿陟岵寺云律寺院》诗:“像宇郁参差,宝林疏复密。中有弥天子,燃灯坐虚室。”【词语弥天子】   汉语大词典:弥天子

  • 登山小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鲁:周朝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登山小鲁,指登高望远而以足下之处为小。后以“登山小鲁”喻指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唐.岑文本《京师至德观法

  • 五斗

    同“五斗米”。宋王禹偁《贤人不家食赋》:“入官未免于五斗,探学徒窥于数仞。”【词语五斗】   汉语大词典:五斗

  • 大德不逾闲

    闲:木栏。引申为界限。 古时儒家认为人的大节要符合周礼,不能超越这个界限。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三国志.魏志.陈群传》:“(陈)群上疏曰:‘夫大人动合天地,

  • 道殣相望

    形容饿死者之多,可在道路上相望。谨:饿死的人。《左传.昭公三年》:“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女富,指嬖宠之家的富足。主谓 殣,饿死。指饿殍遍地。《左传·昭公二年》:“宫室滋侈,~。

  • 泥中婢

    源见“郑玄家婢”。指知书识礼的奴婢,意在称许主人高雅学深。清 丘逢甲《戏叠前韵柬同集诸君》诗之一:“却教人忆泥中婢,八字墙高似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