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茅

三茅

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江苏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坛、溧(lì利)水、溧阳等县境。南北走向,高峰有丫髻(jì计挽束在头顶的头发)山(411米)、方山(308米)等。有蓬壶、玉柱、华阳洞和唐碑、元碣(jié揭,圆顶的碑石)等名胜古迹。传说西汉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修道于此,因改名茅山,又称三茅山,道教称此第八洞天。南朝梁陶弘景曾隐居于华阳洞。故此典常用以歌咏道士或访道求仙的意向。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秦淮河以南)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他“山中宰相”。卒谥(封建时代,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论褒贬给予的称号)贞白先生。

【出典】:

梁书》卷51《处士·陶弘景传》742页:“(弘景)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

【例句】:

唐·李群玉《送陶少府赴选》:“久向三茅穷艺术,仍传五柳旧琴书。” 唐·许浑《亡题》:“商令采芝寻四老,紫阳收术访三茅。” 唐·郑谷《池上》:“仙山如有分,必拟访三茅。” 宋·刘辰翁《摸鱼儿·守岁》:“人世间,空忆桃符旧句。三茅钟自朝暮。”


【词语三茅】   汉语词典:三茅

猜你喜欢

  • 乌蟾

    源见“三足乌”、“蟾蜍”。指日月。唐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诗:“乌蟾俱沉光,昼夜恨暗度。”亦指时光。宋梅尧臣《和岁除日》:“已惊颜貌徐徐改,不奈乌蟾冉冉驰。”【词语乌蟾】   汉语大词典:乌蟾

  • 野鹜书

    源见“家鸡野雉”。指向别人学习书法艺术。清赵翼《哭徐肇璜》诗之二:“野鹜书成名自负,河鱼腹痛疾难消。”

  • 劳者歌其事

    见〔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 纶恩

    源见“纶綍”。皇帝的恩典。指诏书。明张居正《送梁鸣泉给谏册封晋藩》诗:“已欣胜览驰千里,况捧纶恩出五云。”【词语纶恩】   汉语大词典:纶恩

  • 接舆歌凤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邢昺疏:“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

  • 同轨会

    《左传.隐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晋.杜预注:“言同轨,以别四夷之国。”同轨,本指车轨相同,引申为同一、一统的意思。此处说同轨,是指华夏文同之诸侯国。古代天子死后,海内文同的诸侯国都要在

  • 千人唱,万人和

    千万人互相唱和。 形容音乐演奏场面盛大。语出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文心雕龙.事类》:“陈思王《报孔璋书》云:‘葛天氏之乐,千人唱,万人和,听者因以

  • 倚马雄才

    同“倚马才”。宋刘一止《念奴娇》词:“倚马雄才,凌云逸气,路觉丹霄直。三千牍就,看君归奏文石。”

  • 汉主冠

    《汉书.高帝纪上》:“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也。”东汉.应劭注:“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鹊尾冠是也……薛,鲁国县也,有作冠师,故往治之。”汉.刘邦为亭长

  • 食于桐乡

    源见“桐乡归葬”。赞美良吏廉洁爱民,永受百姓爱戴祭奠。宋苏轼《何公桥》诗:“持节复来,以慰父老。如朱仲卿,食于桐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