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于蔿于

于蔿于

新唐书元德秀传》:“(元德秀为鲁山县令)玄宗在东都(即洛阳),酣(音pú,特许的大聚饮)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指带领乐队参加集会)。是时颇言帝且第胜负,加赏黜。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或作犀象,环谲(奇伟,怪异)光丽。德秀惟遣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劳于》。《于劳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乃黜太守,德秀益知名。”

有一次,唐玄宗在东都洛阳五凤楼前搞了个文艺大汇演。他命令方圆三百里以内的地方官吏,组织好演出班子和节目,到洛阳参加表演,并准备有所赏罚。河内太守大搞铺张,给人民造成极大负担,受到了玄宗的惩罚;而元德秀从简办事,他亲自谱写的歌曲《于蔿于》,却得到玄宗的欣赏和称赞。

《于蔿于》,是唐时的歌曲名。诗词中常用“于芳于”咏叹遭际,抒发幽怨。

南宋.陆游《枕上感怀》诗:“君王虽赏《于蔿于》,无奈宫中须羯鼓(据南卓《羯鼓录》记载说,玄宗于二月雨后初晴柳杏萌发之晨,梳洗甫毕,命宫中纵羯鼓,自制《春光好》曲。回头一看,殿庭院内的柳杏都已发出嫩芽。羯鼓,是羯族人制作的一种双面鼓。)。”


【词语于蔿于】   汉语词典:于蔿于

猜你喜欢

  • 渊明漉酒

    源见“酒漉纱巾”。形容嗜酒。宋沈瀛《减字木兰花.二劝》词:“渊明漉酒,更与庞公庞媪寿。”

  • 东山携妓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谢公在东山蓄妓。简文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刘孝标注:“宋明帝《文章志》曰:‘安纵心事外,疏略常节,每蓄女妓,携持游肆也。’”后因以“东山

  •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知:同“智”。 仁者发现“道”有“仁”的蕴涵就称之为“仁”;智者发现“道”有“智”的蕴涵就称之为“智”。 表示对同一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就不同。语出《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

  • 提耳

    同“耳提面命”。宋司马光《除兼侍读学士乞先次上殿札子》:“伏蒙圣恩,曲赐手诏,过加奖待,谕以至意,温密纤悉,提耳谆谆。”清钱谦益《兵科给事中李遇知父友竹加赠征仕郎兵科给事中制》:“生而有气谊可见,殁而

  • 邹生哭

    源见“六月飞霜”。比喻忠良被谗遭冤。清吴兆骞《闰三月朔日将赴辽左留别》诗:“北燕漫说邹生哭,东海谁明孝妇冤?”

  • 一飞冲天

    同“一鸣惊人”。三国 魏阮籍《咏怀》诗之二一:“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述补 比喻平常之人,突然做出让人惊叹的事情。语本《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蔡敦祺《林则徐》(上

  • 矫枉过直

    同“矫枉过正”。汉 袁康《越绝书.篇叙外传记》:“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四节:“学问之汩没性灵,至是已极,物极必反,矫枉

  • 尧帝成茅

    旧题周.尹文《尹文子》:“尧为天子,衣不重帛,食不兼味。土阶三尺,茅茨不剪。”(据《太平御览》卷九九六引)帝尧虽然身居天子之尊,但他所居住的房屋却是用茅草芦苇做成的屋顶。后因用以咏茅。唐.李峤《茅》诗

  • 亡国之音

    源见“桑间濮上”。指侈靡淫乱的音乐。南朝 梁萧统《〈文选〉序》:“《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 濮上,亡国之音表。”偏正 灭亡国家的音乐。也指象征国家灭亡的音乐。后多比喻萎靡轻浮的音乐。语出《礼

  • 含鸡舌

    参见:含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