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庄子.应帝王》:“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蒲衣子,尧时的贤人,王倪之师。而,汝,指向他发问的齧缺)?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舜;泰氏,伏羲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于于,自得的样子);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这段话是庄周借蒲衣子之口,表达对三王之世和五帝之世帝王之道优劣品评之言。具体解释如下:一个叫齧缺的人,去问王倪什么是帝王之道,王以“不知”作答。留缺得此以为妙旨,于是高兴地去告诉蒲衣子,并倾听师道的高见。蒲衣子认为:三皇之世,风俗淳和,统治者不需动智,则可达到无为而治;五帝之世,民风浇竟,统治者需要运智方可达到治的目的。不言自化,无为而治高于德政教化,故说“有虞氏不及泰氏”。按照常理,人以其所好为“是”,以其所恶为“非”。因此,“是人”指以人为是,“非人”指以人为非。故有是非的境界,是属于“有为而治”,而不是属于无得无失,无是无非,无可无不可,那样一种无为而治,自然之治的理想世界。因此,舜治天下,虽内怀仁义之心,以自己奉行的道德,去争取教育众庶;但这种作法,既以一定的是非道德作标准,这当然属于“有为而治”。伏羲氏时情况则不同,此时民性率真,统治者不需以自己的是非道德标准去约束众庶,就可垂拱而治,这就超出了动心智以治民,达到了不入是非的理想境界。在这种理想境界中,人们的智能能够任率自得,情感因此无需矫饰。这种不受任何一定道德标准约束的抽象道德,是最纯真的。显然,庄周所主张的是一种鼓吹无为而治,恢复原始社会状态的乌托邦消极思想。

所谓“以己为马”云云,便是这种乌托邦理想中,忘情于物与我的自在精神状态。后因用为咏忘物与我,一切都无区别的精神思想状态之典。

宋.辛弃疾《卜算子.用庄语》词:“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之与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


猜你喜欢

  • 春秋责备贤者

    春秋:古代史书名。责备:求其完备。 《春秋》对贤者的要求特别严格。 后多用以表示批评是出于对被批评者的爱重。语出《新唐书.太宗纪.赞》:“然《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

  • 桓筝

    同“桓伊筝”。宋叶梦得《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词:“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清赵翼《六哀诗.阿文成公》:“敢抚桓伊筝,聊破弥 远钻。”

  • 景毅不苟安

    参见:漏夺名籍

  • 牛马向西南

    《晋书.四夷.肃慎氏》:“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夫余可六十日行。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北极弱水。周武王时,献其楛矢、石砮。至成帝时,通贡于石季龙,四年方达。季龙问之,答曰:‘每候牛马向西南眠

  • 醉吐相茵

    相茵:丞相乘坐的车上铺的垫子。西汉丞相丙吉(?-前55年)字少卿,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丙吉对待下属官吏宽宏仁爱,掩过扬善。丙吉的随员驾车吏嗜好喝酒,常擅离职守去贪杯。有一次他随丞相丙吉外出,饮醉后在

  • 响屧廊

    唐.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五绝》:“响屧廊中金玉步,采兰山上绮罗身。”屧,音xiè。响屧廊,春秋时吴王宫中的廊名,遗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灵岩山,亦称屧廊,相传以梓板铺地,让西施穿屧走过时发出响声,故名。宋

  • 兰梦

    源见“燕梦征兰”。为生子的喜兆。唐元稹《感逝》诗:“头白夫妻分无子,谁令兰梦感衰翁?”【词语兰梦】   汉语大词典:兰梦

  • 刘琨啸

    《晋书.刘琨传》载:晋将军刘琨(字越石)被胡兵围困在晋阳。刘琨月夜登城“清啸”,并吹奏胡笳。胡兵听了,不禁动思乡之情,次日清晨,胡兵退离。后遂以“刘琨啸”称颂大将从容退敌的风采。宋陆游《病酒述怀》诗:

  • 兰芷渐滫

    渐:浸。滫( ㄒㄧㄡˇ xiǔ 朽):臭水。兰芷浸在臭水中,比喻受恶质的感染。《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意即如果把芬芳的兰芷浸在臭水里,那么有身分的君子就不

  • 牛下

    同“牛角之歌”。宋晁补之《满庭芳》词:“却笑当年牛下,轻自许、激烈寒讴。”【词语牛下】   汉语大词典: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