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

逸,原作佚。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人疲弱之后,乘机出击以取胜。孙子认为,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打击它的士气,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搅乱他的决心。早晨朝气饱满,中午逐渐懈怠,傍晚就疲乏思归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待敌人松懈疲惫时再去打它,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等待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等待敌人的轻躁,这是掌握将领心理的方法。用自己部队的安逸休整等待敌人的奔走疲劳,用自己部队的饱食等待敌人的饥饿,这是掌握军队战斗力的方法。不去拦击旗帜整齐的敌人,不去攻击阵容堂皇的敌军,这是掌握机动变化的方法。

【出典】:

孙子·军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例句】:

后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烽火幸通,势及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利者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


见“以佚待劳”。秦牧《愤怒的海》:“我们在这里~,杀他个措手不及。”


解释逸:安闲。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

出处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孙子》一书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军事著作,为春秋末期吴国将领孙武所著。孙武本是齐国人,因擅长兵法受到吴王阖庐(即阖闾,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的接见。阖庐让孙武训练自己的宫女,以试验他的兵法。结果孙武获得了成功,阖庐从此知道他善于用兵,任用他做了自己的将军。在孙武的率领或协助下,吴国向西攻破强大的楚国,占领了它的都城,向北威震齐、晋,扬名诸侯。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总结了我国春秋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战争指导规律,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上都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军争》篇中,孙子说道:“善于用兵的人,会躲避敌人的锐气,而趁其懒惰松懈时发动攻击,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办法。用自己严整的队伍等待敌人的混乱之师,用自己的冷静等待敌人的烦躁,这是掌握将帅心理的办法。用自己少走路等待敌人远道而来,用自己的安逸等待敌人的疲劳,用自己的温饱等待敌人的饥饿,这是掌握部队战斗力的办法。”

例句

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词语以逸待劳】  成语:以逸待劳汉语词典:以逸待劳

猜你喜欢

  • 贵妃捧砚

    宋.刘斧《摭遗》:“李白失意游华山,过县,宰方开门决事,白乘醉跨驴过门,宰怒,不知太白也。引至庭下曰:‘汝何人?辄敢无礼!’白乞供状,状无姓名,曰:‘曾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授砚,力士抹靴,天子殿前

  • 止戈为武

    《左传.宣公十二年》:“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公元前五九七年,晋与楚在邲发生战争,楚取得胜利。楚大夫潘党建议楚庄王修纪念物以昭示子孙。楚庄

  • 蜜口剑腹

    犹口蜜腹剑。谓嘴甜心毒。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二》:“李林甫之蜜口剑腹,贾似道之牢笼言路,合而为一,其患可胜道哉。”明 尹直《蹇斋琐缀录》卷一:“〔徐有贞〕私报商先生云:‘我无奈何回护,只得置足下于

  • 忘筌

    源见“得鱼忘荃”。比喻忘却达到目的之凭借。唐韩偓《感事三十四韵》:“独夫常独泣,多士已忘筌。”也引申比喻不值得重视的事物。元王祯《农书》卷二二:“资尔屈伸功用毕,莫将良器等忘筌。”【词语忘筌】   汉

  • 胡越一家

    原先居地相隔遥远的人,如今欢聚一堂;亦四海皆一家之意。《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七年》:“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知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主谓 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

  • 将相宁有种耶

    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九州大错

    同“九州铸错”。张光厚《丈夫一首答亚子》诗:“要问当年南北事,九州大错究谁尸?”

  • 十二金牌

    秦桧促岳飞退兵事。宋代,凡赦书及军事上最紧急的公文、命令,由内侍省派人持金字牌递送。岳飞(1103-1141年)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世代务农,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从军。不久,金兵入侵,他冲破朝

  • 避瓜防李

    同“避李嫌瓜”。清李渔《慎鸾交.赠妓》:“我和他呵,避瓜防李,终朝相对如宾。”见“避李嫌瓜”。清·李渔《慎鸾交·赠妓》:“我和他呵,~,终朝相对如宾。”【词语避瓜防李】  成语:避瓜防李汉语大词典:避

  • 杨朱哭

    《列子》:“随梧之死,杨朱抚其尸而哭。”(据《太平御览》卷四八七引)战国卫国人杨朱,字子居。他的朋友随梧死后,他抚尸痛哭,哀伤不已。后用为咏哀哭亡逝之典。唐.王维《过沈居士山居哭之》诗:“杨朱来此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