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信誓旦旦

信誓旦旦

旦旦,诚恳貌,信誓旦旦,初为形容誓言诚挚可信,后则一般反其意而用之,表示虚情假意的伪善面目。古代民歌中一位弃妇在回忆少时欢爱生活时说,我本想和你白头到老,谁知如今成仇人。远望淇水还有岸,近看丘陵还有坡。我们小时多快乐,谈谈笑笑多融合,山盟海誓都记着。没想你说话不算数,叫人实在无奈何。

【出典】:

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例句】:

汉·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皓体呈露,弱骨丰肌,时来亲臣,柔滑如脂。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举,与彼长辞。” 《南史·王融传》:“上以魏所送马不称,使融问之曰:‘秦西冀北,实多骏骥,而魏之良马,乃驽不若。将旦旦信誓,有时而爽,駉駉之牧,遂不能嗣?’”


主谓 信誓,表示真诚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诚挚可信。语出《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李劼人《大波》1部:“朝廷上那样乱法,今天才~地颁发一条新令,过一夜,明天就失了效。”△褒义。→指天誓日 海誓山盟 指矢天日 ↔言不由衷 口血未干 自食其言言而无信。也作“旦旦信誓”。


信誓旦旦”表示极为诚挚的誓言。

“信”,诚信; “誓”,誓言。

“旦旦”,重言形容词,是什么意思呢?

《诗·卫风·氓》: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传: “总角,结发也。晏晏,和柔也。信誓旦旦然。”笺: “言其恳恻款诚。”疏: “《传》直云 ‘信誓旦旦然’,不解 ‘旦旦’之义,故 《笺》申之言 ‘旦旦者,言恳恻为信誓,以尽己款诚也’。”由上而知,“旦旦”为诚恳的样态。

清·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引胡承珙说: “( 旦) 本训憯( cǎn,同惨) 痛,唯伤痛者有至诚迫切之义,故可通为形容诚恳之貌。”此可备一说。

“旦”,《说文·旦部》: “旦,明也。”段注: “《卫风》 ‘信誓旦旦’传曰: ‘信誓旦旦然。’谓明明然也。”宋·朱熹 《诗集传》:“旦旦,明也。”日出地上为 “旦”(,-表示地) ,太阳出来了,故“旦”义为 “明”。 “信誓”既然 “明明”( 无保留、无欺骗) ,所以“信誓旦旦”便是极为诚挚的发誓的样子。也就是说,此语表示的是极其诚恳的誓言。

“旦旦”为诚挚貌,由 “明明”义引申而来。


【词语信誓旦旦】  成语:信誓旦旦汉语词典:信誓旦旦

猜你喜欢

  • 香寄韩寿

    源见“贾女香”。指男女私通。北周庾信《燕歌行》:“盘龙明镜饷秦嘉,辟恶生香寄韩寿。”

  • 鹡鸰在原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郑玄笺:“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于急难。”脊令,也写作“鹡鸰”。后因以“鹡鸰在原”为兄弟友爱之典。

  • 三年之艾

    详见“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条。偏正 艾,艾叶所制艾绒,可供针灸用。比喻提早做好准备。语出《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据赵岐说,艾干久益善,故有“三年

  • 人柳三眠

    《三辅旧事》(清.张澍辑):“汉武帝苑中有柳状如人,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宋赵令畴《候鲭录》卷二:“李商隐《江之嫣赋》云:‘岂如河畔牛星,隔岁祇闻一过。不及苑中人柳,终朝剩得三眠。’汉苑有人形柳,

  • 知人知面不知心

    见〔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其他只能看到人的表面,却不能洞察人的内心。形容难于真正看清人的本质。《红楼梦》94回:“咱们家人多手杂,自古说的,‘~’,那里保的住谁是好的?”△贬义。多用于描写

  • 殚精毕力

    尽心竭力。明.张居正《示季子懋修》:“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清.薛福成《应诏陈言疏》:“俾天下知功名之路,相率研求,殚精毕力,以备干城之用。”亦作“殚精竭力

  • 运斤如风

    同“运斤成风”。金元好问《续夷坚志.贾叟刻木》:“平阳 贾叟,无目而能刻神像……僧说贾初立木胎,先摸索之,意有所会,运斤如风。”见“运斤成风”。金·元好问《续夷坚志·贾叟刻木》:“平阳贾叟,无目而能刻

  • 分剑追财

    《太平御览》卷六三九引《风俗通》:“沛郡有富家公,资二千余万。小妇子年才数岁,顷失其母,又无亲近。其女不贤。公病困,思念恐争其财,儿必不全。因呼族人,为遗令书,悉以财属女。但遗一剑,云:‘儿年十五,以

  • 虎溪送客

    源见“虎溪相送”。指高僧送别客人。清姚鼐《登松篁岭酌龙井泉》诗:“龙井甘泉长不减,虎溪送客竟何之?”

  • 乐羊子妻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孔子认为“盗泉”名字不义,故不饮。见本书“渴不饮盗泉水”),廉者不受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