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呕心沥血

呕心沥血

呕:吐;沥:滴。比喻穷思苦索,费尽心血。分别出自唐李贺的事迹和韩愈的诗句中。参见“锦囊佳句”和“忘形交”条。史载,李贺每日外出归来,其母便让婢女探囊中,见所写纸多,便怒道:“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作罢呀!”韩愈在《归彭城》一诗中则有“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的句子。后人遂把二者合称为“呕心沥血”。

【出典】:

新唐书》卷203《文艺下·李贺传》5788页:“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又,韩愈《归彭城》:“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例句】:

叶圣陶《抗争》:“我的舞台,几年在这里呕心沥血的戏,现在被撵下来了。”


并列 沥血,滴血。形容用心过度,费尽心思。邓贤《中国知青梦》自序3:“写作是一种~的劳作,恐怕仅仅趋名或者趋利都无法忍受这种劳作的艰辛和寂寞……”△褒义。多用于文艺创作方面,有时也指倾吐真情或怀抱赤诚。→冥思苦想 苦心焦思 ↔无所用心 百无聊赖。 也作“呕心滴血”、“呕心吐胆”、“呕出心肝”、“呕心镂骨”。


费尽心机、辛劳至极谓之 “呕心沥血”。

“呕”谓 “吐”。“呕心”,把心呕吐出来。“沥”谓 “滴”。《说文·水部》: “沥,漉也。一曰水下滴沥也。”“沥血”,把血滴干净。因此,“呕心沥血”就是心血费尽之意。

此语形成,源自唐代诗人李贺。

李贺自幼聪颖,七岁能诗。他每次出门的时候,总骑头小毛驴,书僮背个口袋跟着。一想到好的诗句,便立即写下来装进口袋。所以每次回到家时,口袋里都装满了纸条。

他母亲心疼而又恼怒地说: “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新唐书·李贺传》) 他自己也说过: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意思是说,写出一首长诗,会反复思虑而把衣襟都搞破了; 写出一首短诗,白发也要搔断几根。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赞颂他说: “刳 ( kū) 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归彭城》) 意思是说他挖出心肝当作纸,滴出血来写好诗。

他母亲说他 “呕心”,韩愈誉他 “沥血”,后世依此便形成 “呕心沥血”一语,比喻做事或为文穷思苦索、心机费尽之意。


【词语呕心沥血】  成语:呕心沥血汉语词典:呕心沥血

猜你喜欢

  • 爱及屋上乌

    同“爱屋及乌”。宋苏轼《故周茂叔先生濂溪》诗:“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坐令此溪水,名与先生俱。”【词语爱及屋上乌】   汉语大词典:爱及屋上乌

  • 三危放逐

    源见“四凶”。指贬逐至边荒地区。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 女娲戏土

    东汉.应劭《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据《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絙,音gēng,大绳。据传说,

  • 一串铃

    明中叶后为整顿钱粮收解手续在北方所行的改革办法。与一条鞭法同时施行。隆庆(明穆宗朱载垕年号。1567——1572年)初北直隶、山东等处实行一串铃法,还改进收解办法,主要为使收、解分离;总收以后按原有各

  • 甘苦与共

    见“同甘共苦”。【词语甘苦与共】  成语:甘苦与共汉语大词典:甘苦与共

  • 秋蛇

    同“春蚓秋蛇”。清唐孙华《山林》诗:“高吟惊夜鹤,落笔笑秋蛇。”

  • 泣血涟如

    泣血:泪尽而继之以血。涟如:泪流不止的样子。 血泪交流。 形容哭得很伤心。语出《易.屯》:“象曰:‘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晋.葛洪《抱朴子.名实》:“亢龙高坠,泣血涟如。”唐.骆宾王《伤祝

  • 惊闻鹤

    源见“风声鹤唳”。形容极端疑惧惊慌。宋黄机《满江红》词:“绿鬓将军思下马,黄头奴子惊闻鹤。”

  • 前鉴

    同“前车之鉴”。汉荀悦《申鉴.政体》:“前鉴既明,后复申之。”【词语前鉴】   汉语大词典:前鉴

  • 会稽鸡

    《世说新语.政事》:‘贺太傅作吴郡,初不出门,吴中诸强族轻之,乃题府门云:‘会稽鸡,不能啼。’贺闻,故出行,至门反顾,索笔足之曰:‘不可啼,杀吴儿。’”三国时,吴会稽人贺邵为吴郡太守,刚到任时,终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