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哀感中年

哀感中年

源见“东山丝竹”。指人至中年后常为事而感伤。清 丘逢甲《东山感春诗》之六:“神丹浪说解还童,哀感中年遇谢公。”


【典源】《世说新语· 言语》:“谢太傅(安) 语王右军 (羲之) 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晋书·王羲之传》亦载,文大略同。

【今译】 东晋谢安 (字安石) 对王羲之 (曾任右军将军) 说:“人至中年易动感情,每与亲友分别,就忧伤好几天。”王羲之说:“人接近暮年,自然会这样,正需要以丝竹音乐来陶冶排遣。常怕被儿孙辈知道,破坏欢乐的情绪。”谢安曾在东山隐居。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中年的心情;或用以形容演奏欣赏音乐; 或用以形容与亲友分别之情。

【典形】 哀感中年、东山丝竹、丝竹东山、丝竹陶写、丝竹中年、畏逢亲友别,中年哀乐、中年丝竹、作数日恶、别怀恶、陶写待桑榆、正赖丝与竹、儿辈知此乐、中年怀抱、越山丝竹、中年作恶、中年心事。

【示例】

〔哀感中年〕 清·丘逢甲《东山感春诗》之六:“神丹浪说解还童,哀感中年遇谢公。”

〔东山丝竹〕 清 ·丘逢甲 《还山书感》:“南渡衣冠尊旧族,东山丝竹负中年。”

〔丝竹东山〕 明·陆钰《曲游春·和查伊璜客珠江元韵》:“携来丝竹东山,几度尊前杖底。”

〔丝竹陶写〕 宋·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觞。”

〔丝竹中年〕 清·王士禛《将往金陵冒辟疆携歌儿见过》:“莺花上日连秋社,丝竹中年感谢公。”

〔畏逢亲友别〕 宋· 陆游 《羁怀》:“谢傅畏逢亲友别,庞公思遣子孙安。”

〔中年哀乐〕 元·白朴《用前韵留别巴陵诸公》:“亲友间,中年哀乐,几回离别。”

〔中年丝竹〕 清·黄遵宪《上海喜晤陈伯严》:“大地山河悲缺影,中年丝竹动欢心。”

〔作数日恶〕 宋·苏轼《生日蒙刘景文以古画松鹤为寿》:“缅怀别时语,复作数日恶。”


【词语哀感中年】  成语:哀感中年汉语词典:哀感中年

猜你喜欢

  • 泣渭城

    源见“渭城”。形容送别之情。宋苏辙《李公麟阳关图》诗:“不堪未别一杯酒,长听佳人泣《渭城》。”

  • 邺侯架

    同“邺架”。清查慎行《酬同年张声伯秦中见怀之作》:“娄东富文献,世守邺侯架。”【词语邺侯架】   汉语大词典:邺侯架

  • 纬地经天

    谓治理国家。胡厥文《悼念周恩来总理》诗:“精勤克俭谋群福,纬地经天济世才。”见“经天纬地”。【词语纬地经天】  成语:纬地经天汉语大词典:纬地经天

  • 蛇盘绶笥

    《后汉书.许曼传》:“桓帝时,陇西太守冯绲始拜郡,开绶笥,有两赤蛇分南北走。绲令曼筮之。卦成,曼曰:‘三岁之后,君当为边将,官有东名,当东北行三千里。复五年,更为大将军,南征。’延熹元年,绲出为辽东太

  • 缑山骑鹤

    源见“王乔控鹤”。形容超凡脱俗的神仙风姿。宋陆游《南园观梅》诗:“洛浦凌波矜绝态,缑山骑鹤想前身。”

  • 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表示人要死得其所。语出《燕丹子》卷下:“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 纫兰结佩

    《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王逸注:“纫,索也。”谓采秋兰捻成索状佩戴在身上。后因以“纫兰结佩”为表示人志行高洁的典故。宋辛弃疾《西江月.和赵晋臣敷文赋秋水瀑泉》词:“纫兰结佩有

  • 玄女授符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正义引《龙鱼河图》载:蚩尤作乱,“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后遂以“

  • 望门大嚼

    同“屠门大嚼”。梁启超《过渡时代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望门大嚼,我劳如何!”见“过屠门而大嚼”。【词语望门大嚼】  成语:望门大嚼

  • 半涂而罢

    同“半涂而废”。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见“半途而废”。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陛下持之不坚,~,伤威损费,为弊必深。”【词语半涂而罢】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