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声色俱厉

声色俱厉

色:脸色。厉:严厉。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典出晋明帝司马绍之事迹。晋明帝司马绍少时聪明伶俐,为东宫太子时,有文武才略,礼贤好客,爱好文学,当时有名的大臣王导、温峤、桓彝、阮放等都和太子亲近,在他身边人才济济。大将军王敦早有谋反之心,见其英明,为朝野所推,惧怕将来不好对付,便想诬陷太子不孝而废掉他。于是王敦大会百官,问温峤:“皇太子有何德行可称?”声音、脸色都很严厉,要温峤回答。温峤说:“由礼看来,可称得上孝。”众人都认为确实如此,王敦的阴谋未能得逞。

【出典】:

晋书》卷6《明帝纪》159页:“敦素以帝神武明略,朝野之所钦信,欲诬以不孝而废焉。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例句】:

唐·赵璘《因话录·卷一·宫都》:“……文帝欲以韦宣州温为翰林学士,韦以先父遗命恳辞。上后谓次对官曰:‘韦温,朕每欲用之,皆辞诉,又安用韦温?’声色俱厉。” 冰心《斯人独憔悴》:“厢房里的姨娘们,听见化卿声色俱厉,都搁下牌,站在廊外,悄悄的听着。”


主谓声色,说话的声音和脸色。厉,严肃,严厉。指说话声音与脸色极为严厉。语出《晋书·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李宽定《浪漫女神》:“安琪听着,心里又气又好笑,又失望,拉下脸来~地给了他几句。”△用于情感憎怒方面。→正言厉色 ↔和颜悦色。也作“声色并厉”。


【词语声色俱厉】  成语:声色俱厉汉语词典:声色俱厉

猜你喜欢

  • 灵珠

    同“灵蛇珠”。晋陆倕《新漏刻铭》:“陆机之赋,虚握灵珠;孙绰之铭,空擅昆玉。”【词语灵珠】   汉语大词典:灵珠

  • 亡羊臧穀

    源见“臧穀亡羊”。谓弃本职而溺于所好,误事遭难。清刘献廷《义帝冢和韵》之一:“逐鹿君臣长夜里,亡羊臧 穀一抔中。”

  • 牛李

    源见“恩牛怨李”。借指宗派、朋党。宋刘克庄《鹊桥仙.答桃巷弟和篇》词:“不交平 勃,不游田 窦,也不朋他牛 李。”【词语牛李】   汉语大词典:牛李

  • 祖鞭

    同“祖生鞭”。唐吴融《登鹳雀楼》诗:“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词语祖鞭】   汉语大词典:祖鞭

  • 焚笔

    源见“焚谏草”。借指上皇帝的奏疏。唐赵嘏《山阳即席献裴中丞》诗:“暂肯剖符临水石,几曾焚笔动星辰?”【词语焚笔】   汉语大词典:焚笔

  • 拔新领异

    创立新意,提出独特见解。《世说新语.文学》:“王逸少(羲之)作会稽,初至,支道林(遁)在焉。孙兴公(绰)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并列 创立新意,提出奇异见解。宋·杨万里

  • 见微知著

    从微兆中看出事物发展的趋向。宋代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连动 觉察事物的细小苗头,就能知道事物的发展趋势。语本《易经·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 拥牛衣

    同“卧牛衣”。宋陆游《上书乞祠》诗:“此去敢辞依马磨,向来真惯拥牛衣。”

  • 瓶罄罍耻

    《诗经.小雅.蓼莪》:“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这是《蓼莪》诗的第三章,大意是说:小瓶子空空啊,是大酒樽的耻辱。无福人孤苦地生活,可真是不

  • 解衣推食

    指项羽派人劝说韩信反叛汉王刘邦,韩信认为刘邦脱衣我穿、让食我吃,我不能背叛他。后以此典比喻慷慨相助、关心生活十分亲切。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扫平齐地后,自称齐王。楚王项羽对韩信接连获胜、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