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小时了了

小时了了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文举至门,……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了了:聪敏伶俐,明白事理。后因以“小时了了”指人在少年聪明伶俐之典故。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小时了了大时佳,五岁孩童已足夸,计缚剧盗如反掌,直教天子送还家。”


主谓 了了,聪明。指幼年聪慧。《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融)年十岁,随父到洛……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褒义。常用于讲人小时聪明而不能断定长大后必有成就。


【典源】 《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㑺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弈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uji)。”《后汉书·孔融列传》亦载,末作“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

【今译】 后汉孔融 (字文举) 年十岁时,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膺 (字元礼) 有盛名,任司隶校尉,拜访的人都是有才华名声的文士及中表亲戚。孔融至门,对门吏说:“我是李府君亲戚。”见面后,李膺问:“您与我有什么亲呀?”孔融回答:“以前先君仲尼 (即孔子) 与您先人伯阳 (即老子),是师生的关系,所以我与您是世家通好啊。”李膺及宾客们没有不惊讶称赞的。这时太中大夫陈韪 (一作“炜”) 也来到,别人将孔融的话告诉他,陈说:“小时聪明,大了不一定就行。”孔融马上答话:“想来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了。”弄得陈韪很尴尬。李膺大笑说:“你将来一定是了不起的人才。”

【释义】 后以此典称誉年轻人、儿童才华出众,聪敏喜人; 或以“通家孔李”等指两家是世好、亲戚。

【典形】 大不必佳、孔李通家、夸了了、通家孔李、小时聪了、元礼叹高明、长大未必奇、嗤了了、了了自小时、人中奇。

【示例】

〔大不必佳〕 唐·王维《裴仆射济州遗爱碑》:“童子何知兮,公近成人; 大不必佳兮,公德日新。”

〔孔李通家〕 元·揭傒斯《蔡七祖真人得朱文公所书》:“今人题遍古人书,孔李通家意未疏。”

〔夸了了〕 宋·范成大《信笔》:“童子昔曾夸了了,主翁今但诺醒醒。”

〔通家孔李〕 清·钱谦益《赠张绥子》:“莫讶心期托年少,通家孔李更谁亲。”

〔小时聪了〕 清·唐孙华《英孙》:“小时聪了大不然,乃知此语非欺谩。”

〔元礼叹高明〕 清·唐孙华《忆颐儿时就婚外家》:“元礼叹高明,仲宣疏座

友。”

〔长大未必奇〕 宋·陆游《开孙满月》:“就令长大未必奇,亦作人间孔文举。”


【词语小时了了】  成语:小时了了汉语词典:小时了了

猜你喜欢

  • 无适无莫

    《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刘宝楠《论语正义》:“皇疏引范宁曰:‘适、莫,犹厚、薄也。比,亲也。君子与人无有偏颇厚薄,惟仁义是亲也。’”“无适无莫”通常解释为情无亲疏

  • 爨下桐

    源见“焦尾琴”。喻遭毁弃的良材。宋孙觌《宜黄尉李集义遣戈问安否小诗为谢》:“啧啧爨下桐,嗷嗷辙中鳞。?以朱丝绳,放之碧海津。”【词语爨下桐】   汉语大词典:爨下桐

  • 桐珪

    同“桐圭”。唐许孟容《享文恭太子庙乐章》:“桐珪早贵,象辂追设。”【词语桐珪】   汉语大词典:桐珪

  • 三年不窥

    同“三年不窥园”。元许有孚《蔬圃》诗:“三年不窥惭仲舒,吾侪何可轻樊须?”

  • 茹毛穷海

    汉代苏武的故事。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流放于北海无人处,坚持不屈地生活了十九年,终于完节归汉。在匈奴时,曾于大雪天断饮食,拿雪与毡毛一起吞咽充饥,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见《汉书.苏武传》。《后汉书.耿恭

  • 温清定昏

    《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侍奉父母,冬天使之温暖,夏天使之凉快,晚间侍奉安寝,早起省视问安。这是古代儒家所宣扬的儿女奉事父母之礼,也就是儿女的孝道。

  •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人:成器的人。自在:安闲舒适。 做一个成器的人,就不能安闲舒适;要想安闲舒适,就做不了成器的人。 宋元时期熟语。用以勉人刻苦自励。语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三:“谚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

  • 藏复壁

    同“藏身复壁”。清钱谦益《一叹示士龙》诗:“百口累人藏复壁,千金为客掩壶浆。”

  • 声应气求

    源见“同声相应”。指情同意合或志同道合的人彼此间相互呼应或唱和。明刘若愚《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如酌古准今,谈经论史,探性命之原,不朽之业,乐声应气求而不孤者,则剑君、郑君是矣。”见“声气求相”。

  • 腹笥便

    同“腹笥”。清唐孙华《次韵答毛瑞峰》:“谭经腹笥便,落句笔弩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