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凭夺席
源见“谈经夺席”。称誉人学识渊博,胜人一筹。《野叟曝言》一四八回:“贡禹弹冠,事因人就;戴凭夺席,志刚已成。”
【典源】 《太平御览》 卷二一九引《东观汉记》 曰:“戴凭,字次仲,为侍中,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故京师为之语曰:‘解经不穷戴侍中。’”《后汉书·戴凭传》亦载。
【今译】 后汉戴凭,字次仲,年十六岁即征为博士,拜郎中,后又拜为侍中。元旦百官朝贺聚会,光武帝让群臣能解说经义的互相辩论,经义有不通的,就夺去他的座席给通的人,戴凭于是重叠坐了五十余席。因而京都传言:“解经不穷戴侍中。”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博学精通,论辨过人。
【典形】 重席、重茵、戴凭席、夺席、通经戴侍中,折戴凭。
【示例】
〔重席〕 唐·骆宾王 《上郭赞府启》:“味道弹冠,望横经于重席。”
〔重茵〕 唐·元稹《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方将期于万石,曾不待夫重茵。”
〔戴凭席〕 清·黄遵宪《感怀》:“戴凭席互争,五鹿角屡折。”
〔夺席〕 唐·李商隐《道士胡君新井碣铭》:“郄元帅之诗书,那宜夺席?”
〔通经戴侍中〕 唐·李商隐《今月二日不自量度》:“处剧张京兆,通经戴侍中。”
〔折戴凭〕 清·唐孙华《寿座主讲学仇先生》:“说易排王弼,谈经折戴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