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拔旗易帜

拔旗易帜

指韩信派汉兵奇袭赵军营寨,拔去赵军旗,换上汉军红旗,使赵军心大乱,汉军前后夹击,大败赵军。后以此典比喻推翻别人,取而代之。汉王刘邦派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兵数万攻打赵国(今河北地区)。赵王歇和主将陈馀,聚集二十万大军于井陉(xíng型)口(今河北井陉县东的井陉山上,称井陉关,又叫土门关),抵挡汉军。韩信派人探听了赵军之虚实后,就带领汉军在离井陉口三十里地方暂时驻扎宿营,韩信半夜时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小红旗,从小道上山,隐蔽在山上观察赵军,韩信并告诫他们说:“交战时,赵军看见我军后撤,一定倾巢出动追赶我们,你们便火速冲进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插上汉军红旗。”于是韩信派出两千名突袭骑兵,都等候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营垒,全部拔掉赵军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已经不能取胜,不能捉住韩信等人,想退回营垒,看到营垒上都是汉军红旗,才大为惊慌,以为汉军把赵王将领都已俘降,士兵就混乱起来,纷纷逃跑,赵军将领虽然斩杀逃兵,但无法禁止。汉军前后夹攻,大败并俘虏赵军。此典又作“拔帜”、“拔赵帜而树汉帜”。

【出典】:

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2616页:“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bì避,通“蔽”,隐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营垒)逐我,若(你们)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dùn顿,逃)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

【例句】:

唐·魏徵《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至于三令五申之法,七纵七擒之功,出天入地之奇,拔帜拥沙之策,莫不动如神化,应变无穷。” 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崛起异军,拔赵帜而树汉帜。”


见“拔帜易帜”。


【词语拔旗易帜】  成语:拔旗易帜汉语词典:拔旗易帜

猜你喜欢

  • 张翰欲归

    同“张翰思归”。唐孟浩然《登岘山亭寄晋陵张少府》诗:“凭轩试一问,张翰欲来归。”

  • 苞桑

    桑树之根,比喻根深柢固。《易.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孔颖达疏:“苞,本也。凡物系于桑之苞本,则牢固也。”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唐高祖》:“系国于苞桑之固。”一说“苞桑”是丛生的桑树,喻意相同。

  • 一去不复返

    源见“燕市悲歌”。本谓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指事物已成陈迹,不会再出现或大势已去,不能挽回。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老舍《最值得歌颂的事》:“她们享受着自由、平等与幸

  • 依株守穴

    源见“守株待兔”。喻指不劳而获。明张四维《双烈记.惜别》:“我怎肯依株守穴!”

  • 六州铁铸

    源见“铸成大错”。谓造成大错,后悔莫及。宋方岳《贺新凉.寄两吴尚书》词:“六州铁铸从头错。笑归来,冰鲈堪脍,雪螯堪嚼。”

  • 索槟榔

    源见“一斛贮槟榔”。泛指白吃他人酒席。宋陈克《南歌子》词:“惭愧年年高会、索槟榔。”

  • 弃短取长

    弃其所短,用其所长。《后汉书.王符传》:“夫物固有以贱理贵,以丑化好者矣。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一作“弃短就长”。汉代孔融《肉刑论》:“明德之君,远度深惟,弃短就长,不苟革其政者也。”并列 舍弃短

  • 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青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人生七十古来稀”,杜诗原意是应珍惜年华,

  • 浮云翳日

    比喻奸佞之人当道。汉孔融《临终诗》: “谗邪害么正,浮云翳白日。” 翳(yi): 遮蔽。参见:○浮云蔽日见“浮云蔽日”。后汉·孔融《临终诗》:“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词语浮云翳日】  成语:浮云

  •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常用以指斥寡廉鲜耻之徒。语出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宋.李立仪《闲居赋》:“蒙不洁而反以衒鬻,蹈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