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晋君听琴

晋君听琴

韩非子.十过》:春秋时,卫灵公携乐官师涓访晋,晋平公欲闻新声而使师涓鼓琴。未终曲,晋乐师旷阻止不用再弹,平公问其所以,“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及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至于濮水而自投。故闻此声者,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不可遂。’”平公固请师旷允许师涓奏完此乐,又请师旷奏清徵之声,接着又要求师旷奏清角之声,“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而有玄云自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手足不灵活)病。”

春秋时候晋平公喜听音乐,追求逸乐,他固请师旷奏清角之声,结果引出晋国大旱,他自己也得了罢癃的病症。这个故事虽然玄虚,而韩非的用意却在于指出,不务治国之本,却一味追求声色享乐,其结果必然导致穷身败国。后以“晋君听琴”比喻不务国政,却一味追求声色狗马引出的教训。“靡靡之乐”后常作“靡靡之音”,原形容柔弱、委靡不振的乐声,后泛指一切不健康的黄色乐曲。

史记.殷本纪》:“(纣)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郭沫若《孔墨的批判》:“故尔所谓‘郑声淫’的‘淫’应该是过高的意思,决不是如像《毛毛雨》之类的那种所谓靡靡之音,倒是可以断言的。”


【典源】 《韩非子·十过》:“(卫灵公)遂去之晋。晋平公觞之于施夷之台。酒酣,灵公起曰:‘有新声,愿请以示。’平公曰:‘善。’…… (晋平公) 反坐而问曰:‘音莫悲于清徵 (zhi) 乎?’师旷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作为清角。今主君德薄,不足听之,听之将恐有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听之。’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而有玄云从西北方起; 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

【今译】 春秋时卫灵公到晋国去,晋平公在施夷之台设宴欢迎。酒酣之时,灵公起身说:“听说有新乐,请演奏。”平公说:“好。”于是平公先让师涓演奏清商之曲,又使师旷弹奏清徵之音。平公又问:“没有比清徵更新的音乐吗?”师旷答道:“清徵不如清角。”平公说:“可以听听吗?”师旷说:“不可以听。从前黄帝与鬼神在泰山之巅聚会,作下《清角》乐曲。您今德薄,不能听它,听了恐将招祸。”然而平公坚持要听,师旷不得已而弹奏。一弹,则黑云从西北方涌来; 再弹,顿时风雨交加,撕碎帘帷,掀翻食具,吹落屋瓦。宾客四散逃走,平公伏在屋子里怕得发抖。以后晋国连续三年大旱,赤地千里,平公也身患重病。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音乐泣鬼神、惊天地; 也用以指君主不理政事,逸乐误国。

【典形】 飞瓦弹清角、晋君听琴、清角。

【示例】

〔飞瓦弹清角〕 宋·苏轼《次韵刘景文赠傅羲秀才》:“未能飞瓦弹清角,肯便投泥戏泼寒。”

〔晋君听琴〕 唐·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

〔清角〕 魏·曹丕《善哉行》:“清角岂不妙,德薄所不任。”


猜你喜欢

  • 风行草靡

    源见“风行草偃”。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南齐书.高帝纪上》:“麾旆所临,风行草靡;神算所指,龙举云属。”并列 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南齐书·高帝纪上》:“麾旆所临,~,神算所指,龙举云属。

  • 振鹭

    《诗经.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雝。我客戾止,亦宥斯容。”东汉.郑玄笺:“言威仪之善如鹭飞。”《诗经.周颂.振鹭》篇以飞翔之白鹭比喻俊美仪容之贤士。后遂用为称美有风度贤士之典。唐.钱起《春谷幽

  • 书种

    读书种子,指把读书作为世业让子弟代代传下去。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书种文种》条:“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其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

  • 桂薪

    源见“食玉炊桂”。指柴薪昂贵。清黄景仁《送冯鱼山庶常归钦州》诗:“去年移家至都下,佣书僦屋炊桂薪。”【词语桂薪】   汉语大词典:桂薪

  • 知无不言

    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来。《晋书.刘聪载记》:“而今而后,吾知卿等忠于朕也。当念为知无不言,勿恨往日言不用也。”唐.白居易《唐淮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赵郡李公家庙碑铭序》:“迁中书舍人,承颜造膝,知无不言

  • 唯饮吴水

    参见:饮水

  • 贾氏如皋

    源见“如皋射雉”。谓以才艺博得心爱人的欢心。唐李瀚《蒙求》:“孟阳掷瓦,贾氏如皋。”

  • 露桃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后以“露桃”称桃树、桃花。唐顾况《瑶草春》诗:“露桃秾李自成蹊,流水终天不向西。”宋黄机《夜行船.京口南园》词:“红溅罗裙三月二。露桃开,柳眠又起

  • 荆高

    源见“燕市悲歌”。指荆轲与高渐离。借指任侠行义之士。清黄景仁《沁园春.王述庵先生斋头》词:“叹名场已醒,梦中蕉鹿;酒徒难觅,市上荆 高。”【词语荆高】   汉语大词典:荆高

  • 上书梁狱

    同“梁狱上书”。清吴兆骞《感怀诗呈家大人》:“授简圜扇思夏胜,上书梁狱泣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