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杀人不见血

杀人不见血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龙泉,剑名。“杀人不见血”,本指杀人不露一丝血痕。比喻有的人专事鼓簧摇舌,拨弄是非,以恶语伤人,危言杀人。后多用以形容杀人手段极其阴险歹毒。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五:“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猫儿,平昔不知坏了多少大臣,乃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主谓 杀人不露痕迹,其手段阴险、毒辣、狡诈。语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汪文风《雾城斗》:“就是这个~的魔鬼害死了倩倩,多么好的倩倩啊!”△贬义。用于阴险凶残性格。→杀人如麻 杀人不眨眼


【词语杀人不见血】  成语:杀人不见血汉语词典:杀人不见血

猜你喜欢

  • 父母国

    源见“父母之邦”。又《孟子.万章下》:“〔孔子〕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因以指故乡、祖国。唐阎朝隐《奉和呈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回瞻父母国,日出在东方。”见“父母之邦”。《孟子·万

  • 截发

    同“剪发待宾”。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父母》:“称人母喜延宾客云截发。”【词语截发】   汉语大词典:截发

  • 唇揭齿寒

    同“唇亡齿寒”。《战国策.韩策二》:“臣闻之,唇揭者其齿寒。”鲍彪注:“揭,犹反也。”按,此谓反举其唇以向上。【词语唇揭齿寒】  成语:唇揭齿寒汉语大词典:唇揭齿寒

  • 唇齿相须

    同“唇亡齿寒”。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四海冶》:“宣镇东起四海冶、火焰山,接昌镇、黄花镇界。四海冶正直黄花镇北,适当山陵后背,乃唇齿相须之地。”见“唇齿相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谢万

  • 作数日恶

    《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谢安)语王右军(王羲之)曰:‘中年伤於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谢安觉得,人到中年,几经困苦曲折

  • 比干谏死

    同“比干剖心”。唐李白《古风》五十一:“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唐卢仝《感古》诗之二:“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 掌中舞

    也作“掌中轻”、“掌轻”等。在掌中跳舞。据载南朝梁羊侃的舞妓张净婉体态轻盈能作掌中舞,后常用以称美宠妃,宠妓体轻善舞。有时也喻美人消瘦。羊侃字祖忻,泰山梁甫(今山东泰安东南)人。自魏归梁,授徐州刺史(

  • 凤字

    源见“吕安题凤”。指对凡俗之徒的讥刺。明何景明《同沈清溪夜坐》诗之一:“凤字惭嵇叔,龙门愧李膺。”【词语凤字】   汉语大词典:凤字

  • 垂缰之恩

    南朝 宋刘敬叔《异苑》卷三:“苻坚为慕容冲所袭,坚驰騧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鞍于坚。坚不能及,马又跪而授焉,坚援之,得登岸而走庐江。”后以“垂缰之恩”为义马救主的典实。清周

  • 稷下徒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髠、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稷下,地名。在今山东省临淄县北,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