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

原指因时因事而变通处理方法。后泛指在不得已情况下暂且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王允(137-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献帝初,官至司徒,守尚书令,时董卓专权,又有吕布为其爪牙。王允秘密串联,联络朝臣,同时又以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关系,从而诛灭董卓。但是自此之后,王允以为大祸已去,不再审时度势,相机处理,属下也都离心离德,以致不久之后,董卓余部发动叛乱时,王允惨遭灭族之祸。

【出典】:

后汉书》卷66第2176页《王允传》:“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即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例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


偏正 为了解决眼前的难处而采取的暂时的变通计策。《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是以群下不甚附之。”△多用于指紧急状态之下不得已而用之的应急策略。↔百年大计


解释权宜:暂时适宜。指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出处后汉书·王允传》:“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东汉后期,在外戚和宦官的轮番专权之下,汉朝已经奄奄一息。为了对付宦官,董卓被征召入京,他在诛灭宦官的同时趁机把持了朝廷政权。其后,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野的反对。王允时任司徒,暗中结纳吕布,制造吕布和董卓的矛盾。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最终趁皇帝大会群臣的机会利用吕布杀掉了董卓。

王允本来性格刚直,以前担心豺狼一样的董卓,所以有所收敛。董卓死后,王允以为再也没有什么祸患和危难了,就松懈下来,重新恢复了以前的性格。每次聚会时,缺少温和之色,秉持正义、一丝不苟,不针对具体情况而临时采取变通措施,因此大臣、手下都不大拥戴他,和他的关系渐渐疏远。这时,董卓原来的手下李傕、郭汜趁机反攻,带兵杀回长安,王允被灭族。

反义百年大计

例句

“一国两制”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和过渡性措施,而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保证的一项长期的国策。


【词语权宜之计】  成语:权宜之计汉语词典:权宜之计

猜你喜欢

  • 甘蓼

    《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徙乎葵菜。”王逸注:“言蓼虫处辛烈,食苦恶,不能知徙于葵菜,食甘美,终以困苦而癯瘦也。以喻己修洁白,不能变志易行以求禄位,亦将终身贫贱而困穷

  • 千金酬一饭

    同“千金答漂母”。清孙枝蔚《漂母庙》诗:“既是千金酬一饭,如何漂母至今稀?”

  • 泾渭不分

    泾:泾水,在陕西省,是渭水的支流。渭:渭水,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东流横贯陕西省中部,到潼关注入黄河。 泾水、渭水在陕西境内合流,古人认为泾水浑、渭水清。实际是泾水清、渭水浑。 此典是吴达向清世祖福临(

  • 束装偷金

    源见“不疑偷金”。谓怀疑诬枉他人。南朝 宋颜延之《庭诰》:“嫌或疑心,诚亦难分。动容窃斧,束装偷金,又何足论也。”

  • 过门不入

    《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后因以“过门不入”形容忠于职守,公而忘私。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神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

  • 罴卧

    同“老罴高卧”。宋陆游《晓出至湖桑埭》诗:“老气犹能作罴卧,壮怀谁复记鸿轩!”【词语罴卧】   汉语大词典:罴卧

  • 蛇影

    同“杯弓蛇影”。《红楼梦》八九回:“一片疑心,竟成蛇影。”【词语蛇影】   汉语大词典:蛇影

  • 寿桃

    《太平御览》卷九六七引汉东方朔《神异经》:“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广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狭核,食之令人知寿。”后因以指鲜果或面制的桃子等祝寿用物,希冀延年益寿。明朱有燉《蟠桃

  • 挂剑哀

    同“挂剑悲”。清钱谦益《狱中杂诗》之二八:“平生何限弹冠意,死后空馀挂剑哀。”

  • 樱桃核在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梦》:“又成式姑婿裴元裕,言群从中有悦邻女者,梦女遗二樱桃食之,及觉,核坠枕侧。”唐段成式说,有人爱慕怜家之女,忽梦女遗樱桃二枚,食之而醒,有二核在枕旁。后遂以此为咏梦之典。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