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束之高阁

束之高阁

束:捆、扎。捆起来放到高高的阁楼中去。比喻弃置不用或搁下不用。庾翼(305-345年),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亮之弟,初为陶侃府参军,迁南郡太守。庾亮死后,代镇武昌,任荆州刺史。晋康帝时庾翼欲率众北伐后赵石虎,上书朝廷,朝议不允,便自行征发兵丁、车马,移屯襄阳,未果病终。庾翼少时就有经纶大略,风仪秀伟,当时杜乂、殷浩并以才名著称于世,庾翼却很看不起杜乂、殷浩,常对人说:“这种人应该捆起来扔到高高的阁楼里去,等到天下太平了,然后再考虑怎么任用他们。”

【出典】:

晋书》卷73《庾翼传》1931页:“京兆杜乂、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例句】:

清·朱彝尊《跋〈大戴礼记〉》:“自小戴之书单行,而《大戴记》遂束之高阁。” 梁启超《变法通议·议科举》:“然则出洋学生中之未尝无才,昭昭然矣。顾乃束之高阁,听其自穷自达,不一过问。”


述补 阁,小楼。把东西捆起来放在小阁楼上,表示不用或不管它。语出《晋书·庾翼传》:“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毛泽东《实践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多用于比喻不用或不管。→庋之高阁 置之不理。也作“庋之高阁”、“束之高屋”、“束置高阁”、“束在高阁”、“置之高阁”、“置诸高阁”。


解释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面。比喻弃置不用。

出处晋书·庾翼传》:“京兆杜、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庾翼,字稚恭,东晋著名大臣。庾翼仪态秀伟,年轻时便胸怀经国济世的大略。当时京兆人杜乂、陈郡人殷浩同以才华闻名天下,但庾翼并不重视他们,常对别人说:“这类人应当暂时弃置不用,等到天下太平时,再谈论他们的任职吧。”

庾翼担任太守后,安抚百姓,颇得民心。后来又镇守重镇武昌,由于他年纪很轻,又身居高位担当重任,大家都很关注他,认为他有可能不称职。但庾翼勤劳谦恭,毫不懈怠,军政严明,谋略深远。几年之中,就把自己的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家一致称赞他的才能。庾翼忠心国家,以收复北方为己任,但在四十一岁时不幸病死。

近义置之不理

例句

那些过时的书籍,早就被我束之高阁了。


【词语束之高阁】  成语:束之高阁汉语词典:束之高阁

猜你喜欢

  • 意豁如也

    意:指心胸。豁( ㄏㄨㄛˋ huò )如:犹“豁然”,开阔的样子。 意谓胸怀开阔,豁达大度。语出《史记.高祖本纪》:“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北史.魏本纪》:“世祖太武皇帝,讳焘,明元皇帝之长子也

  • 睡蛇出

    《遗教经论》:“经曰: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yuán蝮蛇),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遗教经论》中阐述人心中有各种私心杂念,如毒蛇在心,蝮蛇在室,如不铲除,不得

  • 雁塞

    《初学记》卷三十引南朝 齐 刘澄之《梁州记》:“梁州县界有雁塞山,传云此山有大池水,雁栖集之,故因名曰雁塞。”后以“雁塞”泛指北方边塞。唐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山连雁塞,野接龙坰。”宋裴湘

  • 老莱裙

    同“老莱衣”。宋苏轼《余主簿母挽辞》:“忍把还乡千斛泪,一时洒向老莱裙。”

  • 驽马恋栈

    原作“驽马恋栈豆”。驽马:低劣的马。栈:马棚,马槽。比喻庸人贪图眼前小利,而无远大目标。曹爽(?-249年),字昭伯,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侄孙。魏明帝曹睿时为武卫将军。曹芳即位,他和司马懿同受遗诏

  • 洛浦

    源见“洛神”。指洛水之滨。亦借指洛神。唐梁锽《名姝咏》:“临津双洛浦,对月两嫦娥。”【词语洛浦】   汉语大词典:洛浦

  • 商公

    同“商山四皓”。唐温庭筠《庄恪太子挽歌词》之一:“邺客瞻秦苑,商公下汉庭。”【词语商公】   汉语大词典:商公

  • 千岁鹤归

    源见“辽东鹤”。指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唐杜牧《八月十二日题四句韵》:“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词语千岁鹤归】  成语:千岁鹤归汉语大词典:千岁鹤归

  • 夷吾江左

    同“江左夷吾”。高旭《哭张伯纯先生》诗:“夷吾 江左再来身,国士无双入幕频。”

  • 牵羊把茅

    《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后以“牵羊把茅”表示降服的典故。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尽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