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王商止讹

王商止讹

讹(é鹅):错误,谣言。止讹:平息谣言。王商(?-前25年)字子威,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西南)人,迁居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其父王武是汉宣帝的舅父,王商袭爵为乐昌侯。成帝时,官左将军,后为丞相。后为大将军王凤陷害,免相后呕血而死。建始三年(前30年)秋天,京城长安百姓们无故相惊扰,传说洪水将要淹没长安,百姓惊恐逃避,人们互相在奔跑中践踏,老人和孩子们发出哭号声,长安一片混乱。汉成帝亲自来到前殿,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将军王凤轻信谣言,提出:请太后、皇上和后妃转移到船上,让官吏百姓登上城楼来躲避洪水。群臣都同意王凤的说法。当时任左将军的王商却力排众议,认为这种传言毫无根据,不应让吏民登上城楼躲避,这样做只会使百姓更加惊恐不安。汉成帝采纳了王商的劝告。后来,长安城内秩序略见安定。事实证明,所谓发洪水的传言是谣传的。后以此为典,咏临危不惊,沉稳而有主见的大臣。

【出典】:

汉书》卷82《王商传》3369、3370页:“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徙杜陵。商父武,武兄无故,皆以宣帝舅封。无故为平昌侯,武为乐昌侯。”“父薨,商嗣为侯。……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例句】:

唐·李瀚《蒙求》:“桓潭非谶,王商止讹。” 元·脱脱《宋史·张咏传》:“止讹之术,在乎识断。”


猜你喜欢

  • 乱丝理

    三国吴.谢承《后汉书》:“方储为郎中。章帝使文郎居左,武郎居右。储正住中,曰:‘臣文武兼备,在所施用。’上嘉其才,以繁乱丝付储,使理。储拔佩刀三断之,对曰:‘反经任势,临事宜然。’”(据《事类赋.丝》

  • 画地成图

    《汉书.张汤传》附孙千秋事:“初,安世长子千秋与霍光子禹俱为中郎将,将兵随度辽将军范明友击乌桓。还,谒大将军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光复问禹,禹不能记,曰:‘皆

  • 两楹

    源见“夫子梦奠”。两楹,房屋正厅当中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后借指停放棺柩、举行祭奠之所。晋陆机《挽歌》之一:“舍爵两楹位,启殡进灵轜。”亦表示人之死亡。唐王起《贡举人谒先师闻雅乐》诗:“两

  • 舞鸾妆镜

    源见“镜鸾”。形容美人的妆台之镜。元雅琥《崔徽写真》诗:“舞鸾妆镜拭铅华,毫素无声散彩霞。”

  • 卓茂解骖

    《后汉书.卓茂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茂时为

  • 贡禹弹冠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比喻准备做官。 贡禹(前124-前44年)字少翁。琅邪(治所今山东诸城)人,汉元帝时,历任谏大夫,御史大夫。王吉字子阳,与贡禹是同乡好友,志趣相投。王吉做官,贡禹弹去帽子上的尘

  • 卧东山

    源见“东山再起”。谓隐居。唐储嗣宗《春怀寄秣陵知友》诗:“借问景阳台下客,谢家谁更卧东山?”

  • 含沙射影

    《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毛传:“蜮,短狐也。”晋葛洪《抱朴子.登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实水虫也。状似鸣蜩,状(大)似三合杯,有翼能飞,无目而利耳,口中有横物

  • 子真官

    《后汉书.崔骃传》附《崔寔传》:“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召拜议郎,迁大将军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于东观。”“以病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汉人崔寔,极有才能

  • 心动风幡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慧能大师……寓止廊庑间,暮夜风飏刹幡,闻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酬答,曾未契理。师曰:‘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风扬刹幡,其实是风也动,幡也动。二僧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