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目不识丁

目不识丁

同“不识一丁”。清昭梿啸亭杂录.苏昌》:“其子富纲为滇督几二十年……目不识丁,凡有文稿,皆倩吏胥讲释,合省传为笑柄。”


主谓 丁,泛指简单的字。形容一个字也不识。语本《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例]他老伴~,报纸也没法看。△贬义。多用于描写人的文化水平。→不识一丁 胸无点墨 一无所知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居安资深。也作“眼不识丁”、“目不识字”。


俗话说 “扁担倒下来不认得是个 ‘一’字”,也就是说一个字也不认识谓之 “目不识丁”。从字面看,真不知其所以: “丁”与“字”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篆文中,“丁”() 与 “个”() 形近,此语说的是“一个字也不认识 ( 不识一个) ”,因形近而误说成了 “不识一丁”。《旧唐书·张弘靖传》: “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意思是说,现在天下太平了,你们习武射箭 ( 虽然力气很大,有什么用呢?) ,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去识一个字啊!

或曰: “丁字简单,故云 ‘不识一丁’。”这当然只是臆说而已,“一”字不更简单吗? 为什么不说成 “不识一一”或 “目不识一”呢? “丁”与 “个”的语义当然是相去甚远的。 《说文·丁部》:“丁,夏时万物皆丁实。”段注: “丁实,小徐本作 ‘丁壮成实’。《律书》曰: ‘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说文·竹部》: “箇,竹枚也。……,箇或作个,半竹也。”段注: “并则为竹,单则为个。竹字象林立之形,一茎则一个也。《史记》 ‘木千章,竹万个’正义引 《释名》: ‘竹曰个,木曰枚。’”由此知 “”为 “箇”之或体,意为 “半竹”,楷书写作 “个”。

“丁”与 “个”系形近致误,至此已明。由于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当然不会把 “目不识丁”或 “不识一丁”改成 “目不识个”或“不识一个”了。


【词语目不识丁】  成语:目不识丁汉语词典:目不识丁

猜你喜欢

  • 枯茎朽骨

    古代占卜用的蓍和龟。枯茎指蓍草,朽骨指龟甲。《佩文韵府.拾遗》卷二十三引《关尹子注》:“蓍之与龟,本枯茎朽骨耳,灵从何来!圣从何起?今则能彰往察来也,上下无常也。枯茎朽骨,何其神哉!”【词语枯茎朽骨】

  • 看花之喜

    源见“春风得意”。指进士及第的喜庆之事。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愿借酒杯,预贺看花之喜。”

  • 餐秋菊之落英

    餐:吃。落英:残落的花瓣。 以秋菊的落花为食,形容志行高洁。语出《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宋.吴淑《草赋》:“结幽兰兮延伫,餐秋菊之落英。

  • 料虎须

    同“撩虎须”。清顾炎武《赴东》诗之二:“无为料虎须,危机竟不悛。”【词语料虎须】   汉语大词典:料虎须

  • 踌躇陌上郎

    《玉台新咏》卷一《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踌躇。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古乐府《陌上桑》中有使君看到貌美的女郎,就勒马凝视不行事。后遂用为称赞美女之典。唐.汪遵《采桑妇》诗:“为报踌躇陌

  • 恂恂善诱

    见“循循善诱”。汉·赵壹《报皇甫规书》:“岂悟君子,自生怠倦,失~之德,同亡国骄惰之志,盖见幾而作,不俟终日。”【词语恂恂善诱】  成语:恂恂善诱

  • 孔曰成仁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宋史.文天祥传》:“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参见“杀身成仁”

  • 诛心之论

    《后汉书.霍谓传》:“谓闻《春秋》议,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赵盾以纵贼而见书。”李贤注:“晋史书赵盾弑其君。赵盾曰:‘天乎无辜!吾不弑君。’太史曰:‘尔为仁为义,人弑尔君而不讨贼,此

  • 枭卢

    古代赌具六博中的两种采色,以枭为么,以卢为六,得枭者胜,得卢次之。杜甫《今夕行》:“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唐代韩愈《送灵师》诗:“六博在一掷,枭卢叱回旋。”一说,一掷五子皆黑,称卢,最为胜

  • 操铅

    源见“怀铅提椠”。指写作。清黄景仁《喜郑诚斋先生归新安之信》诗之二:“几多青睐独垂怜,无那操铅癖未捐。”【词语操铅】   汉语大词典:操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