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指人知道满足,就不会因需求过度而受到侮辱;能够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因过度贪求而遭遇危险。后因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为知足不受辱,知度不遭险之典故。宋.苏轼《黄州安国寺记》:“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后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


并列 殆,危险。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致危险。语出《老子》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疏广传》:“吾闻‘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褒义。用于劝诫为人方面。也作“知止不殆”、“知止不辱”、“知止不辱,知足不殆”、“知足不殆”、“知足不辱”、“知足知止”。


【词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成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猜你喜欢

  • 踌躇陌上郎

    《玉台新咏》卷一《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踌躇。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古乐府《陌上桑》中有使君看到貌美的女郎,就勒马凝视不行事。后遂用为称赞美女之典。唐.汪遵《采桑妇》诗:“为报踌躇陌

  • 气缠霜匣

    旧题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汉帝相传以秦王子婴所奉白玉玺、高帝斩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于外,与挺剑不殊。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开匣拔鞘,

  • 丽牲

    《礼记.祭义》:“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本谓古代祭祀时将所用的牲口系在石碑上。后以“丽牲”借指碑石。清魏源《陶文毅公神道碑》:“用敢删举其要者,揭诸丽牲,以饷来世。”

  • 达人大观

    达人:通晓事理的人。大观:宏远的观察。 谓通达的人能洞察事物的全貌。 也指人心胸开阔。语出《鹖冠子.世兵》:“达人大观,乃见其可。”汉.贾谊《鹏鸟赋》:“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 召南棠

    同“召公棠”。《甘棠》三章,在《诗.召南》中,故称“召南棠”。唐柳宗元《弘农公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五十韵以毕微志》:“敬逾齐国社,恩比召南棠。”

  • 马玄黄

    《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此是《卷耳》第三章首二句,意为登上那个高高的山岗,我的马却忽然生起病来。此借以烘托所怀念的人旅途的劳顿。后因用为典实。唐.王建《闻故人自征戍回》:“亦知远

  • 神圣物

    源见“中圣人”。泛指美酒。唐白居易《久雨闲闷对酒偶吟》:“赖有杯中神圣物,百忧无奈十分何。”

  • 桓山之悲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离别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

  • 姱娥

    同“嫦娥”。宋梅尧臣《得馀干李尉书》诗:“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铜莹磨光几里。”【词语姱娥】   汉语大词典:姱娥

  • 寇邓勋

    《后汉书.中兴二十八将传论》:“虽寇、邓之高勋,耿、贾之鸿烈,分土不过大县数四,所加特进、朝清而已。”东汉中兴二十八将中寇恂、邓禹二人都是辅佐刘秀成就帝业的重臣。《后汉书》中有“虽寇、邓之高勋”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