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谈虎色变

谈虎色变

二程遗书》卷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原为被虎咬过的人才知道虎的厉害。后以“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心里紧张。宋王炎午《祭御史萧方厓文》:“谈虎色变,公亦流涕。”


其他 色,脸色。原指曾被虎咬过的人才知道虎的厉害。比喻亲自经历过的事情,就有真知。后多比喻一提起害怕的事物,脸色就变了,精神就紧张起来。语本《二程全书·遗书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邓贤《中国知青梦》:“小流氓~,作鸟兽散。”△用于可怕的事情,一经谈起,令人惊慌不止。→心有余悸 闻风丧胆 ↔泰然处之


【词语谈虎色变】  成语:谈虎色变汉语词典:谈虎色变

猜你喜欢

  • 连枝比翼

    同“连理枝”。明高濂《玉簪记.叱谢》:“他指望连枝比翼,那知急煎煎,镜破簪折。”并列 两棵树的枝条连生一起,两只鸟比翼齐飞。比喻夫妻成双做对,恩恩爱爱。明·高濂《玉簪记·叱谢》:“他指望~,那知急煎煎

  • 乘桴之想

    《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音fú,小筏子)浮于海,从我者,其由(子路)与?”孔子对学生谈到倘若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将“乘桴浮于海”。后因将超绝世俗而遗世高蹈的志向称为“乘桴之想”。清.

  • 雏凤

    源见“凤雏”。美喻有才华的子弟。唐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之一:“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词语雏凤】   汉语大词典:雏凤

  • 红叶良媒

    源见“红叶题诗”。谓用红叶题诗作传情媒介。明沈受先《三元记.庆缘》:“一段姻缘天上来,何须红叶良媒。”

  • 羹存戛釜

    源见“丘嫂颉羹”。谓用勺刮锅底,佯为羹尽。形容人情淡薄或讥人吝啬。宋陆游《病中卧闻舂声》诗:“丘嫂羹存先戛釜,山僧斋尽始鸣钟。”

  • 鹦鹉才

    源见“文不加点”。指富于文才的人。前蜀贯休《送郑阁赴闽辟》诗:“鹦鹉才须归紫禁,真珠履不称清贫。”

  • 尚书履

    《汉书.郑崇传》:“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郑崇敢于多次向皇帝谏争,汉哀帝云已熟悉了郑尚书的鞋子声音。后因以“尚书履”作尚书重臣的典故。唐.

  • 洗兵雨

    源见“洗兵”。指洗涤兵器之雨,表示战争结束。明高启《赠步炼师祷雨》诗:“更烦夜起把天瓢,翻作东南洗兵雨。”【典源】 《太平御览》 卷十引 《六韬》曰:“文王问散宜生:‘卜伐纣吉乎?’曰:‘不吉。’钻龟

  • 藏之名山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侮哉!”古人以著作不便问世,因而藏在著名的大山里,以待后人发现。后因以藏之名山谓著述极有价值,能传

  • 蛮触

    源见“蛮触交争”。比喻细微事物。宋李曾伯《水龙吟.和韵》词:“往事纷纷,付之蛮 触,相忘庄叟。”亦借指为小事而争斗者。宋刘克庄《贺新郎.题蒲涧寺》词:“过眼儿、群雄分鹿。想得拂衣游汗漫,试回头、刘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