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道听途说

道听途说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这是孔子非常反对的一种作风。他说,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出典】:

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例句】: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序》:“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并列 路上听来的话。指无根无据的传说。语本《论语· 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叶永烈《是是非非“灰姑娘”》:“我在写作中,也犯过不调查研究的错误,凭~地写了,结果教训很深。”△用于传闻方面。→齐东野语 街谈巷语 捕风捉影 ↔言之凿凿 凿凿有据 目击耳闻耳闻目睹 真知灼见。也作“道听涂说”。


解释道、途:道路。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里记载,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说,在道路上听说,又在道路上传播,这是有德行的人应该废弃的。

吕氏春秋·察传》也说:“听到他人的言论不可不考察,因为很有可能经过多次传播撒布,白的已经变成了黑的,黑的已经变成了白的。狗像玃,玃像马猴,马猴像人,很有可能据此类推出狗像人的结论,其实人和狗相差很远。所以听到传说然后去考察才是正确的,听了后不加考察,还不如不听。”接着又讲了三个故事:其一,鲁哀公听到“乐正夔一足”这话,以为是说音乐官员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就问孔子这话是否真实。孔子说,这话本来的意思是说,音乐具有强大的教化人民的功能,而夔这个音乐长官又非常称职,所以治理天下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因此“夔一足”,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而是说“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其二,宋国一户姓丁的人家没有井,他家里常年有个人住在外面专职挑水。等家里打了一口井后,家里人告诉别人:“吾穿井得一人。”有人听到后,传说道:“丁家人在打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谈论起这件事,宋国国君也听说了。国君派人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是节省了一个劳力,而不是从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其三,孔子的弟子子夏要到晋国,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的时候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就说:“不对啊,是己亥过河。因为‘己’和‘三’字形相近,‘豕’与‘亥’字形相近,因此弄错了。”到了晋国一问,果然是“晋国军队在己亥日渡河”。

例句

作为记者,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事实表明,道听途说往往是不可靠的。


【词语道听途说】  成语:道听途说汉语词典:道听途说

猜你喜欢

  • 眠牛衣

    源见“牛衣对泣”。形容生活窘困。宋苏轼《和穆父新凉》:“但知眠牛衣,宁免刺虎圈。”

  • 首善之地

    《史记.儒林列传》:“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谓实施教化自京师开始,京师为四方的模范。后因以“首善之地”指京都。清钱谦益《贺朱进士叙》:“辇毂之下,首善之地,得一士焉。”偏正 ①指首

  • 万紫千红

    形容百花盛开的样子。宋代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并列 形容百花盛开,绚丽多彩的景象。语出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元·无名氏《七贤过关·四时思情》

  • 孔翊绝书

    源见“置水之清”。形容为官清正,杜绝私情。唐李瀚《蒙求》:“孔翊绝书,申嘉私谒。”

  • 羲和辔

    同“羲和车”。三国 魏阮籍《咏怀诗》之七二:“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前蜀贯休《行路难》诗之二:“大道冥冥不知处,那堪顿得羲和辔。”

  • 高束

    同“高阁置”。宋李曾伯《水调歌头.再和》词:“欢恨离愁尽扫,谢赋鲍诗高束,一枕听严更。”

  • 张公吃酒李公颠

    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唐孙棨《北里志.张住住》:“曲中唱曰:张公吃酒李公颠,盛六生儿郑九怜。”见“张公吃酒李公醉”。【词语张公吃酒李公颠】  成语:张公吃酒李公颠汉语大词典:张公吃酒李公颠

  • 黄金台

    《太平御览》“台部”引《史记》:“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士,谓之黄金台。”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燕昭王为郭隗筑台。今在幽州燕王故城中。土人呼为‘贤士台’,亦谓之‘招贤台’。”后用“黄金

  • 仰人眉睫

    《北史.崔亮传》:“自可观书于市,安能看人眉睫乎!”后以“仰人眉睫”谓看别人脸色行事。《恨海》十回:“他倒说:‘我不惯仰人眉睫,’我听了这句话,倒不便再劝他了。”述宾 睫,睫毛。看别人面部表情而行事。

  • 泽车款段

    源见“跕鸢”。谓甘于坐乘一般的车马,处下位而生活平静。明张佳胤《乌蛮滩》诗:“铜柱功名倘难就,泽车款段任吾之。”【典源】《东观汉记·马援》:“马援击交阯,从容谓官属曰:‘吾从第少游尝哀吾慷慨多大志,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