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马上得天下

马上得天下

指陆贾回答刘邦说:您在马上征战取得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后以此典比喻以武建国,以文治国。陆贾,楚国人,以门客身分跟随刘邦平定天下,被称为有口才之说客,他在高祖刘邦身边,时常出使诸侯。在刘邦即位为汉帝时,中原地区刚平定,尉他(tuó驼)平定了南越(今广东、广西和湖南南部地区),便在那里称王。高祖刘邦派陆贾去出使,陆贾说服尉他称臣奉汉约,代高祖刘邦赐给尉他印章封为南越王。陆贾回朝后官封太中大夫(在皇帝左右掌议论之官员)。他力主提倡儒学,并辅以黄老“无为而治”思想,作为巩固地主阶级政权的工具。他说:“夫道莫大于无为”,“故无为也,乃无不为也”。对汉初制定政策和恢复经济发生较大影响。陆贾经常追随刘邦左右,陆贾向刘邦进言时经常称用《诗》和《书》。刘邦骂他道:“你老子是在马上征战取得天下的,那里用得着《诗》、《书》!”陆贾说:“您在马上征战取得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此典又作“刘郎马上”、“诗书马上”。

【出典】:

史记》卷97《郦生陆贾列传》2699页:“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诗经》和《尚书》,儒家经典)。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例句】:

宋·辛弃疾《六么令》:“长喜刘郎马上,肯听诗书说。” 辛弃疾《满江红》:“三万卷,龙头客。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 元·萨都拉《登歌风台》:“五年马上得天下,富贵乐在归故乡。”


主谓 比喻凭武功建国。语本《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唐·林宽《歌风台》:“莫言~,自古英雄尽解《诗》。”△褒义。用于指打拼天下建功立业。也作“马上功成”。


【典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祖骂之曰:‘迺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汉书·陆贾传》亦载。

【今译】陆贾时时向汉高祖刘邦讲说《诗经》、《书经》等书。高祖责骂他:“你老子的天下是骑在马上得来的,用不着什么《诗》、《书》!”陆贾说:“骑在马上得来天下,难道还骑在马上治理它吗?商汤周武都是以武力攻取而以文治来统治,文武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

【释义】后以此典表示武功建国。

【典形】 刘郎马上、马上得天下、诗书马上。

【示例】

〔刘郎马上〕 宋·辛弃疾《六么令》:“长喜刘郎马上,肯听诗书说。”

〔马上得天下〕元·萨都拉《登歌风台》:“五年马上得天下,富贵乐在归故乡。”

〔诗书马上〕 宋·辛弃疾《满江红》:“三万卷,龙头客。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


【词语马上得天下】  成语:马上得天下汉语词典:马上得天下

猜你喜欢

  • 洛浦惊鸿

    源见“洛神”。指体态轻盈姿容姣好的美女。明徐渭《玉簪》诗:“洛浦惊鸿别,高唐暮雨归。”

  • 挂剑之诺季札为之

    主谓 季札心许徐君以剑,徐君虽死,仍挂剑于其墓以守诺。后比喻不因情况有变而失信。语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

  • 千金求赋

    同“千金买赋”。宋严仁《贺新郎.清琅轩送春》词:“君不见,千金求赋。飞燕婕妤今何在,看黏云江影伤千古。”

  • 半面啼妆

    源见“徐妃半面妆”。指妇女妆饰。亦以咏花。啼妆,东汉时,妇女以薄粉擦拭眼下,有如啼痕,故名。宋 谢薖《偷声木兰花.梅》词:“景阳楼上钟声晓,半面啼妆匀未了。斜月纷纷,斜影幽香暗断魂。”

  • 瓦解土崩

    比喻彻底崩溃。《汉书·邹阳传》:“使吴失与而无助,跬步独进,瓦解土崩,破败而不救者,未必非济北之力也。” 参见:○土崩瓦解并列 解,离散。崩,崩塌。像瓦破裂,像土崩塌一样。比喻彻底崩溃,无法收拾。语出

  • 佩吕刀

    同“佩刀三公”。清归庄《述怀》之五:“有志投班笔,无缘佩吕刀。”

  • 进履

    同“圯桥进履”。明李贽《答袁石公》诗之五:“路逢进履者,定知过圯桥。”【词语进履】   汉语大词典:进履

  • 宣孟束脯

    源见“灵辄扶轮”。谓施恩获报。《后汉书.崔骃传》:“原衰见廉于壶飧,宣孟收德于束脯。”

  • 沾草恩

    参见:展草之恩

  •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古代谚语。形容强烈的乡土之情。语出《西游记》五回:“崩芭二将道:‘大圣在天宫,吃了仙洒仙肴,是以椰酒不甚美口。常言道:美不美,乡中水。’大圣就道:’你们就是亲不亲,故乡人。’”明.罗懋登《西洋记通俗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