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峒
今贵州习水县北三峒。《明史·刘綎传》:万历二十八年(1600)征播州杨应龙,“诸将克丁山、铜鼓、严村,遂直捣楠木、山羊、简台三峒。峒绝险,‘贼’将穆照等众数万连营,诸将惮之。綎分兵攻其三面……尽克三峒,擒穆照及‘贼’魁吴尚华”。
即今贵州省习水县北三洞。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征播州土司杨氏,刘綎率军与之战于此。
今贵州习水县北三峒。《明史·刘綎传》:万历二十八年(1600)征播州杨应龙,“诸将克丁山、铜鼓、严村,遂直捣楠木、山羊、简台三峒。峒绝险,‘贼’将穆照等众数万连营,诸将惮之。綎分兵攻其三面……尽克三峒,擒穆照及‘贼’魁吴尚华”。
即今贵州省习水县北三洞。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征播州土司杨氏,刘綎率军与之战于此。
即嵩高山。今河南登封市西北嵩山。《左传》:昭公四年(前538),“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淮南子·墜形训》 高诱注:“少室、太室在阳城,嵩高山之别名。”
亦作高浪阜、高郎务。即今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 “高郎步,大佛山之下,湾环中,纵横皆卤股石,其地湿皋田瘠,米谷翔贵,气候暖。” 《海录》译作咕噜慕。
亦作复兴场。在今四川忠县东北复兴镇。清道光 《忠州志》 卷2: 复兴场 “在县南二十里。西临长江,小溪对岸为石柱县沿溪场”。
亦名执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东晋法显《佛国记》:“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风,昼夜十四日到师子国。彼国人云:相去可七百由延,其国大,在洲上东西五十由延,南北三十由延,左右小洲乃有百数。其间相去或十里二十里
清雍正三年 (1725) 升神池堡置,属宁武府。治所即今山西神池县。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在山西省西北部、内长城西南侧。属忻州市。面积1451.4平方千米。人口9.9万。辖3镇、7
元初析灵石县置,属霍州。治所在今山西灵石县北二十八里冷泉村。至元二年(1336)废。古县名。元初析灵石县置,治今山西省灵石县北。属汾州。因旧有灵石口巡检司,故以小灵石为名。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入
楚国都称郢,战国时楚顷襄王为秦所败,迁都于陈 (今河南淮阳县),称郢陈。《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十三年 (前224),秦王召王翦,出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即此。战国时楚顷襄王
在今河北东光县南。《隋书·地理志》:东光县“有天胎山”。《方舆纪要》卷13东光县:天胎山在“县南十里。土阜隆起,南临靳河。一名天台山”。
在今浙江奉化市东六十六里湖头渡村。《方舆纪要》 卷92象山县: 湖头渡寨,“ 《舆程记》:自湖头渡而西百二十里而达奉化县,渡盖为三邑要口”。
北宋熙宁间于唐临江亭故址建。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一里北固山上。《寰宇记》卷89润州丹徒县:多景楼“在甘露寺内”。今楼为清康熙时重建。唐名临江亭,宋于唐故址上重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内。北宋曾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