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峨山
①即大峨眉、中峨眉、小峨眉山的合称。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小峨山“此山与中峨、峨眉相连,故峨眉亦名大峨,是为三峨”。《方舆纪要》卷72峨眉县:三峨山,“《志》云:大峨山在县西百里,所谓峨眉山也;中峨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覆蓬山,一名绥山;小峨山在县南三十里, 一名铧刃山。三山相连,谓之三峨”。
②指小峨山。在今四川乐山市西南沙湾镇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7峨眉县:三峨山“在县南三十里。一名小峨山。高又减二峨之半”。
①即大峨眉、中峨眉、小峨眉山的合称。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小峨山“此山与中峨、峨眉相连,故峨眉亦名大峨,是为三峨”。《方舆纪要》卷72峨眉县:三峨山,“《志》云:大峨山在县西百里,所谓峨眉山也;中峨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覆蓬山,一名绥山;小峨山在县南三十里, 一名铧刃山。三山相连,谓之三峨”。
②指小峨山。在今四川乐山市西南沙湾镇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7峨眉县:三峨山“在县南三十里。一名小峨山。高又减二峨之半”。
金置,属延安府。在今陕西延安市西南。即唐敷政郡之洛盘县治。
元至元十五年(1279)改京兆府为安西府,次年又改为路。治所在咸宁、长安县(今陕西西安市)。因元世祖封其子莽噶拉于此为安西王,故名。俗称阿儿垛。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西至眉县,东北至韩城,东南抵商县。皇
金天会六年 (1128) 分河东路置,治所在太原府 (今山西太原市)。辖境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南,中阳、灵石、昔阳等县以北及陕西佳县以北地区。元废。金天会六年(1128年)分河东路置,治太原府(治今山西
①即潢河。今内蒙古西辽河支流西拉木伦河。《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契丹》: 先世 “其居曰枭罗箇没里。没里者河也。是谓黄水之南,黄龙之北,得鲜卑之故地,故又以为鲜卑之遗种”。《金史·地理志》: 全州安丰县
在北宋东京城 (今河南开封市) 雷家桥西南。祀太公姜尚。《资治通鉴》: 唐开元十九年 (731),“初令两京诸州各置太公庙,以张良配享”。肃宗上元元年 (760),“追谥太公望为武成王,选历代名将为亚
即今甘肃西和县北石堡乡。《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蜀汉延熙十六年(253),“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即此。
在今江西高安市西北。《元丰九域志》卷6:筠州高安县有飞霞山。
亦称黑金、赫哲。清初分布于我国东北松花江下游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因穿鱼皮衣和使犬驾拽雪撬,被称为鱼皮部或使犬部。清杨宾 《柳边纪略》 卷3: “自宁古塔东北行千五百里,住松花江、黑龙江两岸者,曰剃发黑
即今浙江温岭市东南隘顽湾。《方舆纪要》卷92台州府太平县:海“在县东南二十里, 曰大闾港,亦曰大闾洋”。
又名馒头村。在今北京市海淀西十六里。清《日下旧闻考》卷103引《燕都游览志》:“以其地为西山门径,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