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畤原
在今陕西武功县西,接扶风县界。《元和志》卷2武功县:三畤原“在县西南二十里。高五十丈,西入扶风县界”。隋文帝葬于此,谓之泰陵。《方舆纪要》卷55扶风县:“《志》云:秦文公作鄜畤,宣公作密畤,灵公作吴阳上畤,皆近此原,因名。”
在今陕西武功县西,接扶风县界。《元和志》卷2武功县:三畤原“在县西南二十里。高五十丈,西入扶风县界”。隋文帝葬于此,谓之泰陵。《方舆纪要》卷55扶风县:“《志》云:秦文公作鄜畤,宣公作密畤,灵公作吴阳上畤,皆近此原,因名。”
在今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东北二十里。明置巡司于此。
亦名大清池、亦思宽、亦息渴儿、图斯库勒、特穆尔图淖尔。即今吉尔吉斯斯坦东部之伊塞克湖。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 “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或名热海,又谓咸海。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 唐永淳初
①即今甘肃靖远县西北永安堡。《方舆纪要》卷62靖远卫:永安营“在卫北裴家川。……卫境要地,设官军戍守于此”。②在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西北。《清一统志·西宁府二》:永安营“在大通县西。地名测尔兔。本朝雍
战国赵武灵王置,秦、西汉治所在善无县 (今山西右玉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东汉移治阴馆县 (今山西朔州市东南五十五里夏关城)。三国魏移治广武
唐初置,设监牧使,由岚州刺史领之。在今山西娄烦县。贞元十五年 (799) 别置监牧使。龙纪元年 (889),李克用表置为宪州。唐初楼烦监牧由岚州刺史兼领。贞元十五年(799年),杨钵为监牧使,遂专领监
①黄河支流。在今山西垣曲县东。源于山西绛县东南教山,南流至垣曲古城附近入黄河。《山海经·北次三经》: “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②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南。《
明代以后典籍中我国南海诸岛中一些岛屿的名称。见明黄衷《海语》、张燮《东西洋考》等。又称千里长沙。明以后典籍中指南海诸岛中一些岛屿。见明黄衷《海语》、张燮《东西洋考》、清魏源《海国图志》等。
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南距大剑山三十里。为剑阁道至险地段。唐徐坚《初学记》卷8引《华阳国志》:“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即古剑阁道”,以通蜀汉。《旧唐书·地理志》 剑门县:大剑山“其北三十里所有
明置,属会川卫。在今四川会理县东南十里。《方舆纪要》卷74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石㜑堡“在卫东南十里”。
即今四川重庆市西南巴南区 (鱼洞镇),鱼洞溪注入长江处。《舆地纪胜》 卷175重庆府: 鱼洞溪 “在江津县东南”。区片名。在重庆市巴南区西北部、长江南岸。区人民政府驻此。面积96.7平方千米。人口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