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茅墟
即今广东四会市西北下茆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四会县西北有下茅墟。
即今广东四会市西北下茆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四会县西北有下茅墟。
在今甘肃武威市城东南隅。据庙内 《凉州卫儒学记》 碑记载,始建于明正统二年 (1437),后经重修扩建。由东西两组建筑构成。西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泮池,后有尊经阁。东以文昌祠为中心,前有山门,后有崇圣
东汉改汁方县置,属广汉郡。治所即今四川什邡县。西晋改为什方县,属新都郡。南朝宋改为什邡县。齐又改为什方县。北周闵帝改为方亭县,武帝省入雒县。唐武德三年(620)复置,属益州。垂拱二年(686)改属汉州
明置,属懿路千户所。在今辽宁铁岭县东南三岔子。《清太祖实录》:后金天命三年(1617)五月,努尔哈赤“统兵征明,克抚安堡、花豹冲、三岔儿堡”。即此。
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井陉县:观音坨山“在县(今城关镇)北四十里。孤峰插天,盘亘千仞,上可容千余人,中有清泉飞瀑,绕流而下”。
亦作峰山镇。北宋置,属新明县。即今四川武胜县 (沿口镇)。
古名高华屿。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南。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花屿“横直里许”。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称:虎井屿转而南,为花屿、草屿,“二屿相连,澎山无草木,二屿颇有,故以花草名”。
在今上海市松江县北十四里卖花桥。民国 《江苏六十一县志》: 松江县东北有 “卖花桥镇”。
又名巴山。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南。《晋书·杜预传》: 太康元年 (280),遣将率奇兵八百夜渡袭乐乡,“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清一统志·荆州府》:巴山 “一名麻山”。即“巴山(1)”。
明嘉靖十年(1531)置,属黔江县。在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七十里。清黔彭营设经制外委驻此。
古黄河支流。自今河南濮阳南分黄河水东出经山东鄄城、郓城南,折北经梁山西、阳谷东南,至阿城镇折东北经茌平县南,东注济水。《汉书·沟洫志》: 元光三年 (前132),“河决于瓠子 (今濮阳市西南),东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