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燕县
①西晋末改燕县置,治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三十五里。东晋、十六国时为东燕郡治。北朝属东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胙城县。
②北魏置,属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郸城县东北。北齐废。
古县名。西晋末改燕县置,治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东晋十六国时为东燕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胙城县。
①西晋末改燕县置,治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三十五里。东晋、十六国时为东燕郡治。北朝属东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胙城县。
②北魏置,属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郸城县东北。北齐废。
古县名。西晋末改燕县置,治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东晋十六国时为东燕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胙城县。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吉林将军置,省会在吉林县(今吉林省吉林市)。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以南, 吉林省长岭、四平、伊通、靖宇以东,乌苏里江瑚布图河以西,图门江以北地区。1945年析置松江省,并
即今浙江常山县治。自唐广德二年(764)以来为常山县治。(1)在浙江省常山县中部偏南。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21.6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天马,人口3万。唐初设常山镇巡检署。1936年分设
即今青海曲麻莱县北雅合拉达合泽山。《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阿克塔齐钦山“在黄河源布呼吉鲁肯山之东。上有两峰,形如马耳,故名”。
唐南诏异牟寻时置,属永昌节度。治所在腾充城 (今云南腾冲县西郊西山坝)。宋大理改腾充府。
即今湖北郧县东北雷峰垭村。《方舆纪要》 卷79郧县: 雷峰垭关 “在府东北六十里。有巡司戍守”。
即今甘肃环县西南七十里合道乡。《资治通鉴》:唐贞元十三年(797),“上以方渠、合道、木波皆吐蕃要路,欲城之。……二月,(杨)朝晟分军为三,各筑一城”。即此。宋置合道镇。
元置,属顺元路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修文县东北。后废。元置,治今贵州省修文县东北。属八番顺元宣慰司。后废。
北宋置,属万寿县。即今安徽界首市。清光绪重修 《安徽通志》 卷42颍州府太和县: 界沟镇“亦名界首集”。在河南省虞城县南部。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界沟,人口2300。古时村南有沟
即今广东大埔县东南高陂镇。《明史·地理志》 大埔县:“西南有乌槎巡检司,后迁高陂。”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北。《宋史·河渠志五》:“石渠之水,则自离堆别而东,与上下马骑、乾溪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