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
亦称瓯越,为越族的一支。《史记·东越列传》:“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 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浙江温州市),世俗号为东瓯王。”后世遂以东瓯为温州或浙南地区的别称。
(1)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封瓯越族首领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浙江温州市),俗称东瓯王。汉武帝时,为闽越所攻,徙其族于江淮间。(2)今浙江省温州市及浙南一带的别称。
亦称瓯越,为越族的一支。《史记·东越列传》:“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 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浙江温州市),世俗号为东瓯王。”后世遂以东瓯为温州或浙南地区的别称。
(1)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封瓯越族首领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浙江温州市),俗称东瓯王。汉武帝时,为闽越所攻,徙其族于江淮间。(2)今浙江省温州市及浙南一带的别称。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北银山南麓古延寿寺遗址上。是该寺中高僧的墓塔。共有砖塔七座,其中金代五座,元代两座。有六角和八角形两种。金塔均为八角密檐式,高20米。须弥座及第一层塔身均有精美雕饰,塔檐向上逐层微减
即钟山石窟。在今陕西子长县西三十里安定镇北,钟山南麓。
即今河北丰润县西南新军屯镇。清同治《畿辅通志》 卷54丰润县图: 西南有新军屯镇。光绪《丰润县志》 卷1: 新军屯 “距城六十里”。
北宋改龙州判官置,属龙州。治所在今四川平武县北三十里。元至正间改为宣慰司。
亦作巴拉沙衮、巴剌沙衮,又名虎思斡耳朵。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二十里布拉纳古城遗址。朱外尼《世界征服者史》 上册:“菊儿汗进抵八剌撒浑,登上那不费他分文的宝坐。”
亦作损中、顿中。在今新疆疏勒县或疏附县。《后汉书· 西域传》: 建宁三年 (170),任涉等 “讨疏勒,攻桢中城,四十余日不能下,引去”。
即金县。在今四川盐源县西北。《元史·地理志》 金县:“县在府北,夷名利窦揭勒。所居蛮因茹库,乃汉越嶲郡北境, 与土蕃接。”
即今河北沧县东北四十五里李天木回族乡。清乾隆《沧州志》疆域图:东有李天木庄。
在今福建平和县东三十六里文峰乡九层岩峡谷中。唐咸通七年(866)僧义中创建。清末重建。分前后两组,前组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后组有祖殿、塔殿、斋堂等。塔殿内有明李宓书《重刻唐王讽漳州三平大师碑》等
在今陕西韩城市东北禹门。《清一统志·同州府》: 神禹庙 “在韩城县东北六十里禹门。元至元元年,因旧地重建”。另有大禹庙在今韩城市东北六里周原村,又称大夏禹王庙。始建于元大德五年 (1301),明万历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