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丹水

丹水

①在今山西晋城市东北。《汉书·地理志》上党郡高都县:“莞谷,丹水所出。”《水经·沁水注》:丹水“东南流,注于丹谷。……丹水又径二石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丹水东南流,注于沁”。《方舆纪要》卷13泽州:丹水在“州东北三十里。源出高平县西北仙公山,流经州境合白水,下流入于沁河”。

②在今山东寿光市境。有二源:一出昌乐县南方山,为东丹河; 一出临朐县东北丹山, 为西丹水。俱东北流径昌乐县西北合流, 又东北经寿光市会尧河,东入潍坊市北境注于白狼河。《水经·巨洋水注》:朱虚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为丹水所出。“丹水有二源, 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也”。

③即今山东烟台市境之大姑夹河。《汉书·地理志》 东莱郡腄县:“有之罘山祠。居上(止)山,声洋(丹)水所出,东北入海。”《续山东考古录》谓丹水即今大姑河(大姑夹河),一名外甲河。

④即古汳水、获水。故道自今河南开封附近古蒗荡渠东出,经商丘市北及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市北入泗水。《水经·获水注》:获水“亦兼丹水之称也。《竹书纪年》曰:‘宋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又曰:‘宋大水,丹水壅不流。’盖汳水之变名也”。晋以后称汴水。

⑤即今湖北枝城市西南渔洋河中下游,为清江支流。《艺文类聚》卷7引盛弘之《荆州记》曰:“夷道县西南九十里有望洲山,四面壁立,登此见一州内。东有涌泉,欲雨辄有赤气,故名丹水。”《水经·夷水注》:“丹水又东北流,两岸石上有虎迹甚多,或深或浅,皆悉成自然,咸非人工。丹水又北注于夷水。”

⑥即今陕西、湖北、河南边境之丹江。为汉江支流。源出今陕西商州市西北冢岭山,东南流经丹凤、商南县,又东入河南,经淅川县会淅川水,又东南称均水,折西南至湖北丹江口市入于汉水。《吕氏春秋·召类》:“尧战于丹水之浦, 以服南蛮。”

⑦一名丹阳川。源出陕西洛川县东界牌山,东流合南川水,东入于河。《水经·河水注》:“丹水西南出丹阳山,东北径冶官东,俗谓之丹阳城……又东北入河。”


即“丹河”。


猜你喜欢

  • 蒲州

    ①北周明帝二年 (558) 改泰州置,治所在蒲坂县 (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四里蒲州镇)。《元和志》 卷12河中府蒲州: “因蒲坂为名。” 辖境相当今山西永济、万荣、临猗、芮城等市县地。隋改治所蒲坂县为

  • 布达拉宫

    在今西藏拉萨市内玛波日小山上。为梵语之音。佛经有观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说。布达拉是佛教徒比喻为印度佛教圣地普陀洛伽之转音。相传7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始建宫室。后世屡有

  • 沈家门

    即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镇。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宋宣和四年(1122),徐兢随路允迪、傅墨卿出使高丽, 自明州港(今宁波市)出发,经由大浃口(今甬江口)出海,经大榭山、小榭山,“而后至沈家门

  • 金紫山

    ①在今广东英德市北十里。《方舆纪要》 卷102英德县: 金紫山 “在县北十里。石山耸拔。冈脉南出,为县北一里之大庆山,俗名龙山”。②在今四川盐亭县北。《方舆纪要》 卷71盐亭县: 金紫山在 “县北 (

  • 仓禾堡

    即今湖南嘉禾县治。明崇祯十二年(1639)于此置嘉禾县。《清一统志·桂阳州》:仓禾旧堡“今嘉禾县治”。

  • 僚 (獠) 子部

    唐代的部名。在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带。后属南诏通海都督。

  • 右翼左末旗

    ①清康熙三十年(1691)设,属蒙古土谢图汗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色楞格省那腊苏台敖若斯东。②原属土谢图汗部,清雍正九年(1731)改属赛音诺颜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巴特沃勒吉东南。

  • 荷浦桥镇

    一名河埠桥。即今江西临川市南五十里河埠乡。清同治 《临川县志》 卷1下: 九十八都有河埠墟。

  • 黄墟镇

    即今江苏丹徒市东北黄墟乡。民国 《江苏六十一县志》: 丹阳县东北有 “黄墟镇”。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东南部、京杭运河东岸。面积27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黄墟,人口 3000。 传说原名荒

  • 宣化屯田万户府

    元置,治所在宣化县 (今四川宜宾县西北八十六里蕨溪镇北宣化坝)。《元史·地理志》 宣化县: “元贞二年,于本县置万户府,领军屯田四十余顷。” 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