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甑山
一名甑山。在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镇西。《方舆纪要》卷107贺县:丹甑山“在县(故治在今贺街镇)西十里。高千余丈。时有云气上浮。泉流不竭,注为池,名曰仙池。《志》云:山本名幽山,唐李郃为守,更曰丹甑。宋守邓璧,又更名瑞云。今亦曰甑山”。
一名甑山。在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镇西。《方舆纪要》卷107贺县:丹甑山“在县(故治在今贺街镇)西十里。高千余丈。时有云气上浮。泉流不竭,注为池,名曰仙池。《志》云:山本名幽山,唐李郃为守,更曰丹甑。宋守邓璧,又更名瑞云。今亦曰甑山”。
清雍正六年(1728)置,属建昌中营。治所在今四川布拖县(特木里)。
唐武德元年(618)置,治所在共城县(今河南辉县市)。四年(621)废。
亦作六站。中东铁路经此。即今黑龙江省东宁县西北绥阳镇。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8:东清铁路有小绥芬站。
西汉置,属雁门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天城乡西古城。东汉末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东岱海东南。属雁门郡。东汉末废。
即今山东青州市东南郑母镇。1948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置益临县治此。
1928年析禹县及登封县地置,属河南省。治所在白沙镇(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六十里白沙村)。后废。旧县名。1928年由登封、禹县两县析置,治白沙(今河南禹州市西北白沙)。1931年撤销,并入登封、禹县两县。
即今江苏海门市东北三十四里四甲镇。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1:东“八十里曰四甲镇”。在江苏省海门市中西部、三余竖河与老运河两岸。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6.2万。镇人民政府驻四甲,人口 8500。初名四
明嘉靖元年(1522)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在今云南弥勒县西南六十三里虹溪镇。《清一统志·广西州》:十八寨“在弥勒县西南。今蛮党分居者,曰永安寨、石洞寨、禄庆里寨、阿营里寨、米车寨,余或以山名,本一山而
春秋晋置,在今山西孝义市北十里大虢城。《左传》:宣公十五年(前594),晋侯“赏士伯以瓜衍之县”,即此。古县名。春秋时晋置,治今山西省孝义市北。《左传》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晋侯“赏士伯以瓜衍之县
西晋永嘉五年 (311) 因避东海王越世子毗讳,改毗陵郡置,属扬州。治所在丹徒县 (今江苏丹徒市东南丹徒镇)。东晋太兴初 (318) 移治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义熙九年 (413) 移治晋陵县 (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