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山
在今甘肃靖远县南。《明一统志》卷37靖虏卫:乌兰山“在卫城南一百二十里。唐有乌兰县以此山名”。
又称城南山。在甘肃省靖远县城南。树木苍郁,绿云拥黛,昔为“靖远八景”之一,名曰“乌兰耸翠”。山上古建筑鳞次栉比,规模宏伟,有三教洞、法王洞、土地庙、慈云庵、水帘洞、王母宫和祖师殿等。祖师殿为全山古建筑之冠,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殿建在砖砌高台上,高9米多,面阔3间,同东西牌楼、钟楼、厢房等错落有致,组成庙院。殿内造像已毁,殿外东西两侧墙上镶有石碑,碑文略可辨识。
在今甘肃靖远县南。《明一统志》卷37靖虏卫:乌兰山“在卫城南一百二十里。唐有乌兰县以此山名”。
又称城南山。在甘肃省靖远县城南。树木苍郁,绿云拥黛,昔为“靖远八景”之一,名曰“乌兰耸翠”。山上古建筑鳞次栉比,规模宏伟,有三教洞、法王洞、土地庙、慈云庵、水帘洞、王母宫和祖师殿等。祖师殿为全山古建筑之冠,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殿建在砖砌高台上,高9米多,面阔3间,同东西牌楼、钟楼、厢房等错落有致,组成庙院。殿内造像已毁,殿外东西两侧墙上镶有石碑,碑文略可辨识。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改轪侯国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三国魏属弋阳郡。西晋永嘉乱后,侨置于今湖北浠水县西南长江边,属西阳国。东晋属西阳郡。南朝宋孝建元年(454)改为孝宁县。古县名。(
元置,在今广东惠来县西。明改置大陂驿。元置,在今广东省惠来县西。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大陂驿。清时裁。
即巫山。在今四川东部。《水经·江水注》:江水径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光绪《巫山县志》卷6:大巫山“一名大丹山。县东三十里”。
即今河南夏邑县西北四十里刘堤圈村。民国《夏邑县志》卷9《兵事》:咸丰三年(1853)八月,捻军自归德府境入夏邑县,清兵“追至刘堤圈”。
即嵩城市。今浙江上虞市西北二十里崧厦镇。在浙江省上虞市北部。市北部经济重镇。面积37平方千米。人口8万。镇人民政府驻崧厦,人口1.1万。东晋隆安四年(400年)袁崧筑城,后人称其嵩城,为避崧名讳用嵩,
在今广东云浮市东北。《方舆纪要》卷101东安县: 苟径山 “在县东北。山高广,大湾水出焉”。
即今山东蓬莱市西南三十里徐家集镇。清道光 《蓬莱县志》 卷1 《市廛》 有徐家集。集镇名。在山东省蓬莱市境西部。属北沟镇。人口1400。为原徐家集镇人民政府驻地。村原名协城堡,清朝光绪年间,徐姓发展兴
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卷117 《西域土地人物略》: “土鲁番,回回种,田产各色果品树木。西北有委鲁母。” 宣统 《新疆图志》 卷1: “乌鲁木齐,谨案 《天下郡国利病书》作
东汉末、三国吴时称为京城,后称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市。《元和志》 卷25润州: “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孙权自吴理丹徒,号曰 ‘京城’,今州是也。十六年迁都建业,以此为京口镇。” 《方舆胜览》卷3镇江府:
俗名茅山。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四十里靠山集北。清 《日下旧闻考》 卷 142 引 《平谷县志》 曰: “嵑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峰峦峭峻,林谷深邃。有双泉寺,金明昌中建。” 今寺已不存。旧址有 “大金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