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楼
在今云南大理市北,大理古城西南。《方舆纪要》卷117大理府太和县:五华楼“在府治西。唐大中十年,南诏晟丰祐所建,以会西南夷十六国君长。楼方广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蒙古忽必烈入大理,驻兵楼前。至元三年,赐金修治。今故址犹存,亦曰五华台”。
唐大中十年(856年)南诏王券丰佑建,故址即今云南省大理市西北大理西南石墙基。“楼方五里,高百丈,上容万人。(蒙古)世祖征大理时,驻兵楼前。至元三年(1266年)尝赐金重修焉”(《元史·地理志》)。明初兵燹楼废。
在今云南大理市北,大理古城西南。《方舆纪要》卷117大理府太和县:五华楼“在府治西。唐大中十年,南诏晟丰祐所建,以会西南夷十六国君长。楼方广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蒙古忽必烈入大理,驻兵楼前。至元三年,赐金修治。今故址犹存,亦曰五华台”。
唐大中十年(856年)南诏王券丰佑建,故址即今云南省大理市西北大理西南石墙基。“楼方五里,高百丈,上容万人。(蒙古)世祖征大理时,驻兵楼前。至元三年(1266年)尝赐金重修焉”(《元史·地理志》)。明初兵燹楼废。
在今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北,与昌平县交界处。海拔1291米。西山主峰之一。景色秀丽,花木繁茂,山上多古庙,其中以碧霞元君庙最为著名。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妙峰山碧霞元君庙在京城西北八十余里。……每届
在今江苏启东市东黄海中。元代漕粮自刘家港出发,经此北航。《元史·食货一》: “海运之道,自平江刘家港入海,经扬州路通州海门县黄连沙头。”在今江苏省启东市以东海中。元海运漕粮由刘家港出发,经此北航。《元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散毛千户所置,属施州卫。治所即今湖北咸丰县。清初改置巡司。
即今海南省文昌县东南清澜港。《方舆纪要》 卷105文昌县: 清澜港 “在县东南三十里。源出县东下场溪西,二处合流,至此与海潮相会而成港”。明置千户所于此。在今海南省文昌市清澜南。清于此设海口协把总防守
清以明牵马岭驿改名,属义州。即今辽宁义县东牵马岭。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30:马岭驿城在“(义州)城东四十五里,……明时筑城置驿于此”。
清置,属沭阳县。即今江苏新沂市东南高流镇。清时有县丞驻此。在江苏省新沂市东部偏北,东临沭阳县。面积83平方千米。人口4.3万。镇人民政府驻高流,人口4300。早年高、刘两姓迁此定居,得名高刘;后因地势
即加罗希。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万伦之柴也。见明王宗载 《四夷馆考·暹罗馆》。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南洋记》 作斜仔。
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所建政权。又作蠕蠕、芮芮、茹茹等,皆其同名异译。许多学者认为即拜占廷历史上的阿瓦尔人 (Avars)。源出东胡。传说其始祖本拓跋鲜卑之奴,名木骨闾,子孙因以音近的 “郁久闾”
一名南单台。即今河南淇县治。殷纣王筑。后纣王死于此。《尚书·武成》: “散鹿台之财。” 《水经·淇水注》 引 《竹书纪年》: “武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 《史记·殷本纪》: 帝纣 “厚赋税以实鹿台
在今湖北石首市西南。《方舆纪要》卷78石首县:杨林口在“县西南三十里。多杨树。……在江北岸,江水旁泄入潜沔处也。元大德中县境堤岸屡决,开杨林、宋穴、调弦、小岳四穴,以杀水势”。即“杨林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