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岘山
又名丹徒岘、荆岘。在今江苏镇江市东五里。京口即以此山得名。南朝宋鲍照有 《从拜陵登京岘》 诗。《资治通鉴》: 唐建中四年 (783),“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闭关梁,禁牛马出境,筑石头城,穿井近百所,缮馆第数千,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堞相属”。胡三省注: “京岘山在润州州治东五里。”
古山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南朝梁武帝望京岘山盘纡似龙,掘其石为龙目二湖,即此。
又名丹徒岘、荆岘。在今江苏镇江市东五里。京口即以此山得名。南朝宋鲍照有 《从拜陵登京岘》 诗。《资治通鉴》: 唐建中四年 (783),“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闭关梁,禁牛马出境,筑石头城,穿井近百所,缮馆第数千,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堞相属”。胡三省注: “京岘山在润州州治东五里。”
古山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南朝梁武帝望京岘山盘纡似龙,掘其石为龙目二湖,即此。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为北康暗沙中一暗礁。水深为4—11 米,最浅处为2.7米。1935年公布名称为破海马滩。1947年改名南安礁。
在今河南临汝县城内。唐刘禹锡 《送廖参谋东游》 诗: “望嵩楼上勿相见,看过花开花落村。”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内。唐刘禹锡有“望嵩楼上忽相见”诗句。
北宋仁宗赵祯的陵墓。在今河南巩义市南孝义镇和义沟村北。
即今台湾省台东县。清康熙间高拱乾《台湾府志》 卷2: 卑南觅社 “此社高山重叠,难以站数”。连横 《台湾通史·建国纪》: 南明永历三十七年 (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淡水通事李沧请采金裕饷,命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平江府置,属江浙行省。治所在吴县、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苏州、常熟、昆山、吴江、吴县等市县和上海市西北部地。明初改为苏州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平江府
又作博狼沙。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关。《史记·留侯世家》: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索隐》: 服虔云,“地在阳武南”。又称博狼沙。在河南省原阳县城东关。为汉初大臣张良(?—前
西汉置,属琅邪郡。当在今山东东部。东汉省。
南北朝时北魏所置襄州(治所在赭阳县,今河南方城县东)和南襄州(治所在湖阳县,今河南唐河县西南湖阳镇)的合称。 《北齐书·王则传》:东魏天平初,“行荆州事,都督三荆、二襄、南雍六州军事,荆州刺史”。西魏
即今浙江德清县南十八里上柏镇。明嘉靖《武康县志》卷3:“上柏埠在县南一十八里、柏山之上游,故名。”民国时曾为湘溪镇,后废。在浙江省德清县西南部,南邻杭州市余杭区。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
即今云南澄江县西南抚仙湖西岸之尖山。元、明称涌拔山。《元混一方舆胜览》 澂江路: 涌拔山 “不与群山接,高峰独秀,类秦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