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要镇
唐代北边七镇之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境。《新唐书·地理志》: 檀州密云郡有 “保要” 镇。唐幽州粮食储贮地之一。
在今北京市东北密云县境。为唐北边七镇之一。《资治通鉴》:唐会昌元年(841年),雄武军史吴仲舒至京师,言于宰相李德裕曰:“幽州粮食皆在妫州及北边七镇”,该镇即其一。
唐代北边七镇之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境。《新唐书·地理志》: 檀州密云郡有 “保要” 镇。唐幽州粮食储贮地之一。
在今北京市东北密云县境。为唐北边七镇之一。《资治通鉴》:唐会昌元年(841年),雄武军史吴仲舒至京师,言于宰相李德裕曰:“幽州粮食皆在妫州及北边七镇”,该镇即其一。
又作白。在今湖北房县西北。南宋建炎四年(1130),王彦战败桑仲, 追奔至白碛, 即此。在今湖北省房县西北。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王彦败桑仲,追至白碛,即此。
亦名凌云大佛。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二里凌云山大佛寺左侧石崖山。唐开元元年(713)寺僧海通创建,至贞元十五年(799)剑南节度使韦皋完成。系一尊面对三江的弥勒坐佛,依山凿成。头枕山巅,足踏江流。高70.7
即今浙江丽水市西南平原乡资福村。《清一统志·处州府》: 丽水故城 “在今丽水县西三十五里资福村”。唐武德四年至八年 (621—625) 丽水县治此。
又作大成镇。即今陕西三原县东四十里大程镇。清《乾隆内府舆图》:三原县东北有大程镇。在陕西省三原县东部。面积36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大程,人口4130。镇以驻地名。原名大城镇,清雍正《陕
唐贞观六年(632)置,治所在戎州(今四川宜宾市)。辖境东自贵州普安、兴义,北达四川宜宾、雷波,西至怒江,包有今云南大部。二十三年(649)废,改置郎州都督。永徽三年(652)复置戎州都督。开元年间辖
①东汉改遂成县置,属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平壤市西南江西北咸从里。西晋后废。②亦作遂成县。东晋置,属苍梧郡。治所即今广西苍梧县 (龙圩镇)。南朝宋作遂成县,齐复作遂城县,梁作遂成县。隋开皇十一年 (59
即今安徽凤阳县东南红心镇。明设红心驿于此。
明正统九年(1444)升干崖长官司置,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今云南盈江县东三十里旧城。辖境约当今云南盈江县大部及境外部分地区。弘治元年(1488)迁治今县南十三里闷掌。清属腾越厅,顺治十七年(1660)
北宋置,属清水县。即今甘肃清水县东北百家站。(1)古镇名。即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百家站。北宋属清水县。(2)今镇名。(1)在河南省辉县市中东部。面积80平方千米。人口6.7万。镇人民政府驻百泉,人口 7
亦作大景山。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与小丙山相连。《寰宇记》卷135兴州顺政县:“大景山、小景山,景字本为丙,国讳改之,并在县东南七十里。其山峻崖南北相对,阔七步。其崖峻削,高百余丈。山衣石发,被于崖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