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府
明洪武十八年 (1385) 升兖州置,属山东省。治所在滋阳县 (今山东兖州市),辖境包括今山东平阴、阳谷、菏泽、曹县、单县、鱼台、微山、郯城、临沂、泗水等县市间地。清辖境缩小,包括今山东枣庄、滕州、邹城、汶上、阳谷、宁阳、泗水、兖州等市县地。1913年废。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兖州置,治滋阳县(今山东兖州市)。辖境约当今山东省运河以东(济宁市除外),蒙山、抱犊崮以西,大汶河以南及黄河北岸的阳谷、寿张等县地。1913年废。
明洪武十八年 (1385) 升兖州置,属山东省。治所在滋阳县 (今山东兖州市),辖境包括今山东平阴、阳谷、菏泽、曹县、单县、鱼台、微山、郯城、临沂、泗水等县市间地。清辖境缩小,包括今山东枣庄、滕州、邹城、汶上、阳谷、宁阳、泗水、兖州等市县地。1913年废。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兖州置,治滋阳县(今山东兖州市)。辖境约当今山东省运河以东(济宁市除外),蒙山、抱犊崮以西,大汶河以南及黄河北岸的阳谷、寿张等县地。1913年废。
即今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治。《清一统志·安西直隶州》: 党城 “在敦煌县南一百六十里党河口,建置不知所始。城基尚存”。1953年肃北蒙族自治区 (后改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迁治于此。
元置,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南八里。明洪武五年(1372)改为方番长官司。
又作抱犊崮。即今山东枣庄市东北境之抱犊山。《南齐书·崔祖思传》: 建元三年(481),“淮北义民桓磊磈于抱犊固与虏战,大破之”。
元至元中置,属广南西路宣抚司。治所在今云南富宁县东北。明初废。元至元中置,治今云南省富宁县东北。属广南西路宣抚司。辖境约相当今云南省富宁县及其附近一带。明洪武初年废。
①在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方舆纪要》卷94景宁县:印山“在县治北,本名桂山,有石方正如印,因改今名”。②在今广西隆安县西。《明一统志》卷85太平府:印山“在都结州治(今都结乡)南。以形似名
明洪武十五年 (1328) 改茫部路置,次年属四川布政司。治即今云南镇雄县北茫部镇。十七年升为军民府。嘉靖五年 (1526) 移治今镇雄县,改名镇雄府。
乌池、白池二盐池的合称。在今宁夏盐池县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之北大池一带。《元和志》卷4盐州五原县:“盐池四所:一乌池,二白池,三细项池,四瓦窑池。乌、白二池出盐,今度支收粜,其瓦窑池,细项池并废。”
即今山西汾阳县北之禹门河。源出县西北张家堡西,东南流入文峪河。《方舆纪要》 卷42汾阳县: 禹门河在 “城西十里。西山诸溪之水会流于此,谓之河口,伏流潜注,东入于文湖。相传禹导洪水至此,因名”。
南朝梁置,为义城郡治。治所在今湖北罗田县东六十里魁山之阳。《舆地纪胜》 卷47蕲州: 崄石“在蕲水县东北十里,罗田三溪之水会焉”。盖县居兹水之陆而名。隋属蕲春郡。唐武德四年 (621)废。北宋元祐八年
在今江苏洪泽县西南洪泽湖范围内。《寰宇记》卷16泗州临淮县:“邓艾庙在白水陂上,去县南一百二十里。艾于此置屯田四十九所。其陂东西长三十五里,去县百里。”即“白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