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匡山

匡山

①即今浙江龙泉市西南与福建浦城县交界处之天山斗。《明史·章溢传》:“退隐匡山”,即此。《方舆纪要》卷94龙泉县:匡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匡水出焉……宋濂云:其山四旁奋起而中窊下,状如箕筐,因号匡山”。

②又名庐山。在今江西北部,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南史·刘慧斐传》:“慧斐尝还都,途经寻阳,游于匡山,遇处士张孝秀,相得甚欢,遂有终焉之志。”

③在今山东济南城西北十二里。《魏书·地形志》:历城县有匡山。元于钦《齐乘》卷1:奎山“又北有匡山,世传太白读书于此”。

④亦作康山。有大、小匡(康)山。在今四川江油市北大康镇西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5:“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匡山,(李)白读书于大匡山,有读书堂尚存。”杜甫《不见》诗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指此。


(1)又称大匡山。在四川省江油市区西北,东临清漪江。山石方似筐形,故名。山体由石灰岩、砂页岩等构成。最高点海拔 1238 米。山上气候温润,林木多松、杉、古柏。山峦清秀,沟谷深切,风景绮丽。东南麓有佛爷洞,深约6千米,高8米,有大小支洞数十个,钟乳石遍布,内有石刻造像一尊,高3米。上有匡山书院、饲鹤寺、大明寺等遗址。唐李白少年时曾在此读书。还有龙玉井。为市游览地。东侧有公路经过。(2)江西省庐山的别称。相传为周初匡俗学道“成仙”处,故称“神仙之庐”或庐山。因“成仙”者姓匡,又称匡山。一说,匡俗之父曾辅佐刘邦定天下,匡俗以荫受封,号越庐君。越庐君在此学道,故称匡山。


猜你喜欢

  • 悉立

    西藏古代族部名。《敦煌吐蕃文书》载: 在悉立地区,首领为章首领,名叫诺那。《新唐书· 西域传》: “悉立当吐蕃西南。”又《章求拔传》: 章求拔 “居悉立西南四山中,后徙山西,与东天竺接”。悉立为西藏最

  • 滨江县

    1913年改滨江厅置,属吉林滨江道。治所即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32年改置哈尔滨市。旧县名。1913年由滨江厅改置,治哈尔滨(今黑龙江哈尔滨市)。1937年撤销,并入哈尔滨市。

  • 招宝山

    在今浙江宁波市镇海区东北甬江入海口西岸。《明史·地理志》 定海县: “东有候涛山,一名招宝山,上有威远城,山麓有靖海城,俱嘉靖三十九年置。东、北皆滨海。” 《方舆纪要》 卷92宁波府定海县: 招宝山

  • 陇西县

    ①隋开皇十年(590)改武阳县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三台乡。唐末没于吐蕃。②北宋元祐五年(1090)升古渭砦置,为巩州治。治所即今甘肃陇西县。明郭子章《郡县释名》陕西卷下:陇西县“县在陇

  • 解冻城

    即今西藏洛隆县驻地孜托。《清一统志·西藏》 喀木诸城: 解冻城 “在巴塘城西北九百五十里”。解冻,又作结登。清雍正年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边坎县西北沙丁区。

  • 四安山

    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南泗安镇。《舆地纪胜》卷4:四安溪“源出四安山”。《方舆纪要》卷91长兴县:四安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四面平广”。故名。

  • 定平砦

    北宋政和三年 (1113) 改王家砦置,属任丘县。在今河北任丘市西。金废。

  • 马驿铺

    即今山东莱州市南马驿村。为通平度孔道。清光绪《山东通志》卷2《舆图志》:掖县南有马驿铺。

  • 孟城山

    在今江苏武进县北八十里。《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武进县: 孟城山 “俯瞰大江,相传晋孟嘉尝寓此。今孟渎经其下入江”。

  • 杨林县

    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羊林千户为杨林县,属嵩明州。治所在杨林城(今云南嵩明县南二十六里杨林镇)。《元史·地理志》:“城东门内有石如羊形,故又作羊。唐有羊林部落,即此地。”《方舆纪要》卷114嵩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