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华山

华山

①在今河北三河市北。《方舆纪要》卷11三河县:华山在“县北三十里。一名兔儿山。即香河县骆驼港之源也。其地又有石城、青梁诸山口”。

②又名花山。在今江苏句容县北。《寰宇记》卷90升州句容县:华山,“《梁书》云:武帝舆驾东行,至此山,因问华山何如蒋山高。薛秦答曰:华山高九里,以与蒋山等,泉水倍多也”。《清一统志·江宁府一》 “华山”条引《府志》:“在县北六十里。亦曰花山。”

③即今江苏无锡市西郊惠山。《方舆纪要》卷25引《吴地记》云:慧山“古名华山”。

④一名花山。又名天池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华山“在群山独秀,望之如屏,长林荒楚,蓊郁幽邃。或登其巅者,见有如莲花状,盖亦以此得名。或曰,晋太康中尝生千叶莲花也”。

⑤亦名东华山。又名小华山。在今江苏丰县东南三十里。《清一统志·徐州府一》:华山“周十余里。有三峰,其巅石皆方平,稍西削壁千仞。又西为华阳洞,深杳莫测。洞西口有石室,可坐数人。中峰突起,有自然石级,可以登蹑,一名岚山。其阳又有洞五,曰会景、虚白、碧寒、太元、太乙, 皆极幽胜。后峰亦名堕山”。

⑥在今江西余江县东北。《方舆纪要》卷85饶州府安仁县:华山在“县治(今锦江镇)北七里。山最奇秀,类池州之九华山。《志》云,余干县南七十里有华山,盖境相接也”。

⑦在今江西都昌县东北九十里。《方舆纪要》卷84南康府都昌县:华山“突然峭拔,高压众山,拟于太华”,故名。

⑧在今湖北新洲县西南长江边。《方舆纪要》卷76黄州府黄冈县:华山在“府西北百二十里。近阳逻镇。俯临江滨”。

⑨在今湖南郴县北六十里。一名华石山。或讹为话石山。山有孤石耸立。《水经·耒水注》:“耒水又西径华山之阴,亦曰华石山。孤峰特耸,枕带双流,东则黄溪、耒水之交会也。”

⑩又称太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市南十里。《周礼·职方氏》 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史记·封禅书》:舜“巡守至西岳。西岳,华山也”。《水经·渭水》:“又东过华阴县北。”郦道元注:“县有华山。《山海经》曰: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远而望之。又若华状。西南有小华山也。”


(华huà) (1)古山名。(1)又称花山、宝华山。即今江苏省句容市北宝华山。秦淮河源出于此,泉壑清幽。南朝梁武帝曾登此山。(2)即“华不注山”。(2)今山名。(1)古称西岳。为中国“五岳”之一。在陕西省东部、华阴市区南。属秦岭东段。花岗岩断块山,壁立于渭河平原南侧,奇拔峻秀冠天下。东(朝阳)、西(莲花)、南(落雁)、北(云台)四峰环拱中峰(玉女),《水经注》云“远而望之若花状”,因名。又因西临少华山,故又称太华山。南峰最高,海拔 2160 米,并为五岳中高度之首。西峰最险峻,山顶有气象站。北峰为入山必经,三面悬绝,仅一岭南通,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说。1996年已建直上北峰的索道。全山道观古迹、天然奇景,处处可见。楼台、岩洞,大抵依山势建筑。在峭壁悬崖上开出的险道,如鹞子翻身、千尺㠉、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上天梯等,均惊险万分。建国后对山路曾多次整修,增添了安全设施。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辟有国家森林公园。(2)秦岭支脉名。自陕西省东南部蓝田县境灞河上源向东北延伸至河南省西部灵宝市境。西岳华山属其支脉。最高峰草链岭在华县和洛南县交界处,海拔 2645 米。东北有大型钼矿金堆城钼矿。(3)即“惠山”。

华山游览图


猜你喜欢

  • 小耗子岛

    在今辽宁长海县东南,大耗子岛东北。明《辽东志》卷1:耗子岛在“(金州卫)城南四百里”。有大、小二岛,其西为大耗子岛。民国《奉天通志》卷83金县:小耗子岛在“城东一百八十里”。此记载较《辽志》准确。

  • 朵的河

    在今甘肃夏河县西部。《明一统志》卷37洮州卫:朵的河“在卫城西三百里。源出于川撒儿朵的族,南流入洮河”。

  • 蒲沂县

    即蒲圻县。在今湖北嘉鱼县西南。《晋书·地理志》 讹为 “蒲沂”。

  • 郎步镇

    今安徽郎溪县治。《元丰九域志》 卷6广德军: “端拱元年以广德县郎步镇置建平县”,即此。以郎姓所居埠头为名。桐川亦以此称为郎溪。古镇名。即今安徽省郎溪县。属广德县。北宋端拱元年(988年)于此置建平县

  • 铁山摩崖石刻

    在今山东邹城市城西北二里小铁山之阳。面积1037平方米,刻于北周大象元年 (579)。内容为 “石颂”、“金刚经文” 和题名三部分。书法以隶书为主,间有篆、行、楷。岗山在铁山之北,相距500米,二山紧

  • 商丘县

    明嘉靖二十四年 (1545) 置,为归德府治。治所即今河南商丘县。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古旧县名。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置,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城关镇。明、清为归德府治。1960

  • 盘沟村

    即今山东郓城县。《金史· 地理志》济州郓城县: “大定六年五月徙治盘沟村以避河决。”即今山东省郓城县。金大定六年(1166年)为避河患,迁郓城县治此。

  • 赤祖

    在今四川绵竹县东北。《晋书·李流载记》:西晋太安间,益州刺史罗尚杀李特,“流与兄子荡、雄收余众,还赤祖,流保东营,荡、雄保北营”。即此。在今四川省绵竹市东北。西晋太安二年(303年),益州刺史罗尚袭斩

  • 兴福镇

    即今山东博兴县东南兴福镇。清道光《博兴县志》:东南有兴福镇。(1)在山东省博兴县东南部。面积44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兴福,人口1.9万。村始建于西汉初,后因村南建洪福寺,故名兴福庄。明

  • 中亭水

    亦名武亭川、杜水。即今陕西武功县西漆水河。自麟游县东南流至乾县和永寿县界,折而南流,至武功县西南入渭河。《水经·渭水注》:大横水即杜水,“南径美阳县之中亭川,注雍水,谓之中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