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关
①即阳地南、北关的合称。在今山西灵石县境。阳地南关在今灵石县西南五十里南关镇,阳地北关在今灵石县北二十八里冷泉村附近。《清一统志·霍州》: 阴地关 “《新志》: 在县西南五十里,即南关镇。唐宋以来,雄关横亘。唐太宗取霍邑,曾驻于此。今关废,遗址犹存。俗称南关者,因冷泉关在北也”。
②南关 (今山西武乡县西北南关村)、北关 (今祁县南北关村) 的合称。《宋史·姚古传》: “古进兵复隆德府、威胜军,扼南北关,与金人战。” 即此。
①即阳地南、北关的合称。在今山西灵石县境。阳地南关在今灵石县西南五十里南关镇,阳地北关在今灵石县北二十八里冷泉村附近。《清一统志·霍州》: 阴地关 “《新志》: 在县西南五十里,即南关镇。唐宋以来,雄关横亘。唐太宗取霍邑,曾驻于此。今关废,遗址犹存。俗称南关者,因冷泉关在北也”。
②南关 (今山西武乡县西北南关村)、北关 (今祁县南北关村) 的合称。《宋史·姚古传》: “古进兵复隆德府、威胜军,扼南北关,与金人战。” 即此。
北宋置,属安化县。即今甘肃庆阳县西一百里景山里。在吉林省靖宇县西北部。面积303平方千米。人口9680。镇人民政府驻景山,人口4590。东有五斤顶子山,山有五景,故名景山。1962年从那尔轰公社析置景
亦作漓水。即今广西东部之桂江 (漓江)。《汉书·地理志》 零陵县: “又有离水,东南至广信入郁林,行九百八十里。” 《史记·南越列传》: 元鼎五年 (前112) 灭南越,“故归义越侯二人为戈船,下厉将
清置,属崇明县。在今上海市崇明县北。乾隆三十三年 (1768) 置巡司于此。
①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城关镇。《方舆纪要》卷16滑县“金堤”条下:陈公堤“在县南门外,宋滑州守陈尧佐所筑”。②在今山东德州市东南五里。《方舆纪要》卷31德州:陈公堤,“宋陈尧佐守滑时,筑此堤以障黄河水患,
即今安徽郎溪县西南八十里相子岭。明嘉靖 《建平县志》: 峡子岭 “群岭拥辏,为宣城、建平界”。
①一名雪山寺、白鹿寺。明建,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北七十里黄龙乡西玉翠山麓。民国 《松潘县志》 卷5: “相传黄龙真人养道于此,故名。有前、中、后三寺,殿阁相望,各距五里。” 今仅存后寺。在前后寺间,有水池
今越南北部河北省之求江。《元史·安南传》:至元二十二年(1285),“官军至如月江, (陈)日烜遣怀文侯来战,行至册江,系浮桥渡江”。
南朝宋元嘉年间置,属海昌郡。治所当今广东高州、信宜二市县境。梁以后废。
在今江苏宜兴市西。《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宜兴县: 便民河 “在县城西。自县西二十里洴浰渰,东抵城下,长三十里。成化中开,一名后袁河”。
北魏孝昌三年(527)置, 治所在阳仁城(今河南汝州市西南)。东魏天平二年(535)废。武定元年(543)复置,治梁雀坞(今汝州市东北)。二年(544)属北荆州,五年(547)移治杨志坞(今伊川县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