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 (嶽) 市
①即今湖南衡阳市北八十里南岳镇。《宋史·向士璧传》: 南宋开庆元年 (1259),蒙古兀良哈䚟围潭州, “士璧极力守御, 闻后队且至,遣王辅佑率五百人往觇之,以易正大监其军,遇于南岳市,一战有功,潭州围遂解”。
②亦称南岳镇。在今湖南长沙市西岳麓山南。《方舆纪要》 卷80善化县: 南岳市 “宋开庆元年,蒙古兀良合台围潭州,向士壁坚守,闻其后军且至,遣将王辅祐视之,遇于南岳市,大战,蒙古兵少却”。
①即今湖南衡阳市北八十里南岳镇。《宋史·向士璧传》: 南宋开庆元年 (1259),蒙古兀良哈䚟围潭州, “士璧极力守御, 闻后队且至,遣王辅佑率五百人往觇之,以易正大监其军,遇于南岳市,一战有功,潭州围遂解”。
②亦称南岳镇。在今湖南长沙市西岳麓山南。《方舆纪要》 卷80善化县: 南岳市 “宋开庆元年,蒙古兀良合台围潭州,向士壁坚守,闻其后军且至,遣将王辅祐视之,遇于南岳市,大战,蒙古兵少却”。
亦作白刃、白刀。即白棘。北魏时高昌国置,在今新疆鄯善县。《梁书·高昌国传》:其国置四十六镇,有白力镇。《魏书·唐和传》:“蠕蠕遣部帅阿若率骑讨和。至白力城,和率骑五百先攻高昌,契与阿若战殁。”
北宋崇宁五年(1106)置,治所在今广西南丹县西南吾隘乡那地村。大观元年(1107)废,后复置。元属庆远南丹安抚司。明洪武元年(1368)改置那地州。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
清光绪八年 (1882) 置,属甘肃省。治所在额里齐城 (今新疆和田市)。辖境相当今新疆和田市及和田、墨玉、于田、洛浦、民丰等县地。十年 (1884) 属新疆省。1913年改为和阗县。1959年改名和
在今江西吉水县北。《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吉水县:王岭在“县北九十里。绝顶石壁高数十丈。下有小岩,高五六尺。相传五季时,彭玕作乱,常置寨于此”。集镇名。在安徽省宿松县西部。佐坝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12
宋置,属大昌县。在今四川巫山县西北下田乡水口村。《宋史·地理志》 大宁监大昌县:“旧在监南六十里,嘉定八年徙治水口监。”
即浦口镇。今湖南泸溪县南四十四里浦市镇。清 《乾隆内府舆图》 作浦市。在湖南省泸溪县东南部、沅江西岸。面积143.5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浦市,人口7650。因镇旁有浦溪注入沅江,宋时在
又称茶罕章宣抚司或茶罕章宣慰司。元至元八年(1271)置丽江路宣慰司,至元二十二年(1285)改军民宣抚司,属云南行省。治所在罗波半空城(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五十四里石鼓镇)。《元史·地理志》:“
在今河北大名县东。《方舆纪要》卷16元城县:“台头堡在府城南。其地有高台,相传魏惠王拜郊台。村因以名。”
又作牵牛岛。即今山东长岛县东北车由岛。苏轼《北海十二石记》:“登州下临大海, 目力所及,沙门、鼍矶、车牛、大竹、小竹凡五岛,惟沙门最近。”
即今四川岷江支流大渡河。《宋史·瀛国公纪》:德祐元年(1275),“知叙州李演将兵援嘉定府,遂解归,战羊雅江,兵败被执”。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