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郊坛 (壇)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宋书·礼志》: 三国吴太元元年 (251) 十一月,“祭南郊,其地今秣陵县南十余里郊中是也。晋氏南迁,立南郊于巳地,非礼所谓阳位之义也。宋孝武大明三年,……乃移郊兆于秣陵牛头山西,正在宫之午地。世祖崩,前废帝即位,以郊旧地为吉祥,移还本处”。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宋书·礼志》: 三国吴太元元年 (251) 十一月,“祭南郊,其地今秣陵县南十余里郊中是也。晋氏南迁,立南郊于巳地,非礼所谓阳位之义也。宋孝武大明三年,……乃移郊兆于秣陵牛头山西,正在宫之午地。世祖崩,前废帝即位,以郊旧地为吉祥,移还本处”。
北周置,在今山西吉县西北黄河东岸。《北齐书·段韶传》: 武平二年 (578),“五月,攻服秦城。周人于姚襄城南更起城镇,东起定阳,又作深堑,断绝行道。韶乃密抽壮士,从北袭之”。北周筑,在今山西省吉县西
在今广东封开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01封川县: 罗峒营 “在县 (今封川镇) 西。相近有菊营,俱正德中设。嘉靖三十八年废”。
①西晋改界休县置,属西河国。治所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十五里。后废。北魏太和八年(484)复置,属西河郡。移治今介休市。北周废。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平昌县为介休县,属介州。治所即今介休市。大业初属西河
亦作阎良镇。即今陕西西安市东北阎良区阎良乡。旧属临潼县。《清一统志·西安府三》 “栎阳镇” 条下: “又阎梁镇,在 (临潼) 县北七十里清水北岸。”
北齐置,属东平郡。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七十里。俗曰安固。隋开皇三年 (583) 改奉高县。六年 (586) 复改岱山县。大业初废入博城县。(1)古县名。北齐置,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为东平郡治。隋开
①即玉垒关。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玉垒山下。《方舆纪要》卷67灌县:玉垒关“在县西玉垒山下。唐贞观初建,乃番人往来之冲也。亦曰七盘关”。《明史·地理志》 灌县:“玉垒山下有玉垒关,一名七盘关。”②明置,属
即道士洑。在今湖北黄石市东南西塞山乡。《方舆纪要》卷76大冶县:西塞山砦“在西塞山北,即道士洑也”。
①一名大嵛山。即今福建福鼎县东南大嵛山。《清一统志·福宁府》: 嵛山 “在霞浦县东南海中。山高而中坳,形似钵盂,旧名盂山。中有三十六澳,地肥饶,居民稠密。明洪武间,周德兴以其孤悬海中,尽徙其民于内地,
唐麟德二年 (665) 招生僚置,为沐州治。治所在今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南大堡镇。《元和志》卷31罗目县: “罗目,僚中山名,因以名县。” 上元三年 (676) 州县俱废。仪凤三年 (678) 复置,属
唐贞观元年 (627) 置,属泸州。治所在今四川江安县南境。十三年 (639) 废入江安县。